生活如同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每天都能与美丽的风景相遇,每天都可能碰到不同个性和具有不同人格魅力的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的人身上会散发着诱人的光彩,有的人会赢得你鉴赏的目光,无论哪一种人,他们都是带着自身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学有所成的人,更能放射出高雅的华彩。1611年的夏天,在太仓海门第一桥南,有一户人家,这户五世皆为“诸生”的读书人家里,诞生了一名男婴。
他就是后被誉为江南大儒,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陆世仪。字道威,号刚斋,晚号桴亭。他一生经历了明亡清兴的“天崩地裂”改朝换代的时代。虽然对明王朝有很深的眷念之情,但入清后并未因明亡而遁世。相反,他仍是兴水利、救饥荒,积极地为“娄地”百姓谋生计。他绝意仕途,但不求锃逸静养,而以复兴理学自勉,关注社会现实,坚守着“士生斯世,不能致君,亦当泽民”的理学家信条,他热心于乡邑公共事业,为乡梓百姓所怀念。
由于陆世仪出生的家庭既不是钱财万贯的富商或占地百顷的地主,也不是政治上世代为官的名门或封妻荫子的豪族,祖上至他的父亲陆振吾,是一位素有德行的“童子师”。陆世仪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过世。所以他婴幼儿时期都是在寄养中度过。因缺乏母爱,他对家庭的教育尤为看重,以至于在往后的学术中有《论小学》之著。
陆世仪9岁时,心地善良的继母让他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当时的陆世仪虽体弱多病,可聪明好学。有一回他的父亲以“百鸟朝凤图”为题考他。他应声而作七言诗“独向高岗择木栖,更无鸩鹭与相齐。一声叫彻虞廷日,四海鸱鸮不敢啼。”他的才气不仅在于此,因他好学勤问,在其父亲出去做家教时,都带着他一同前往。陆世仪也以父为师,在颠簸的途中求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14岁那年,陆世仪与“太仓四君子”之一的盛敬相识,开始了交友砥学的交往。三年后,他拜访当时以“文学”闻名的陈瑚,两人约定组织文会。同里盛寒溪、钱蕃侯、过在兹等数人参加。据陈瑚《尊道先生行状》中写道:“立科条,设监史,严赏罚,虽治举子业,以道相成禀如也”。年轻的陆世仪想以治学应举,他同时结识志同道合的文友,勉以道义。
陆世仪除了父亲以外,还以谁为师?他也是太仓张溥的门生,最初在张溥处了解到儒家大师刘宗周其人后,两人相约去绍兴访刘宗周“问学”,先因诸事缠身而未能实现。不久天下大变,结果成了为未遂之愿。对此,陆世仪一直很感惋惜。好在刘宗周弟子叶静远、史子虚等曾来访论学,使陆世仪未遂之愿聊得补慰。他们以“阳明学”展开辨论,陆世仪深受刘宗周学术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