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4244900000020

第20章 脏腑功能及以顺为养(4)

心主血,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统血。三脏对血液的化生、运行具有调节作用。月经的正常、胎儿的孕育都离不开血液的供应与调节。所以,若肝不藏血、脾不统血,即会月经量多,周期短,经期延长,导致崩漏等证;若脾虚气血生化不足,可导致月经量少,周期延长,甚至闭经;若因情志损及心神,耗伤心血,或肝气郁结,也能导致月经失调等病症。

四、怎样理解“以顺为养”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曾经把认识自然的目的定向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而对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做的很不够。从人类工革命开始对自然的掠夺、破坏,已经危及人类生存,到了应该猛醒的时候了。人体是自然规律的产物,各器官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是自然规律的复制,《黄帝内经》把它描述为“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六气、人有七情;地有江河湖海,人有经络血脉……”等。所以,尊重规律应该包括尊重自身脏腑功能习性,传统医学把它归纳为:要“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升降补泻,以顺为养”。掌握人体脏腑、器官的功能习性,正确理解“以顺为养”的原则,是掌握治病、养生技能的重要依据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对正确理解后面实践篇的内容至关重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养”就是顺应规律

养生的本质是遵循生命运动规律。自然界阴阳五行运动规律是地球绕太阳运动,使地球出现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给地球生物“生、长、化、收、藏”五种作用力的规律;人体五行规律是自然规律的复制,表现在脏腑、器官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即人体的“工作原理”。由于人体脏腑与天地物质结构、新陈代谢形式不同,对人体的维护就有了遵循生命运动、代谢规律的特殊要求。从养生的本质出发,“养生”包含了顺应脏腑功能习性的要求和顺应体内、体外五行规律三个层次:一是符合人体升降出入的代谢要求;二是对内要保持脏腑生克制化关系的和谐;三是对外使人体五行与天地五行运动必须保持同步。这样,养生就要落实好满足生命体发育、更新要求(满足营养、能量需求)和五行运动协调的双重任务,这就是人体(包括所有生物)既要按时按质按量进食,还要遵守作息规律的道理。

《黄帝内经》用以政论医的手法把人的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给予形象地概括,能使人在治病和养生两个层面保障脏腑器官履行“职责”。养生就是要为组织器官履行“职责”提供保障,包括遵循规律、满足需要的必要条件等;治病就是消除组织器官在履行“职责”时的障碍、协调脏腑间生克制化关系的行为。所以养生与治病没有本质的区别,养生是防病治病的根本,治病是养生的必要手段,养生和治病的本质都是顺应天、地、人的运行规律。

(二)生降补泻都是“养”

从养的本质是顺应规律出发,升、降、补、泻都是顺应规律的需要,是根据脏腑气血的虚实采取的具体方法。人体气血运行不符合子午流注规律时,就要采取相应办法。人在气血亏虚的时候就要补,这一点人们可以理解,但对“泻”和“降”也是“补”把握不好。其实这都是顺应脏腑功能习性的需要,多了就要减,少了就要加。如:生的不及或下降太过,就要用到“补和生”的办法;生的太过或下降不及,就要用到“降和泻”的方法。实现这些方法既可以用药,也可以用饮食,会吃饭同样可以防治疾病,这就是养生与医疗没有本质区别的意义所在。

人的非理性生活,首先耗伤的是人体气血(见第七章)。从阴阳的角度理解:

气为阳,血为阴,气血的不协调,也表现在人的寒热不平衡,即人的阴阳盛衰。

在人体中,血是气的基础,气是血的功能表现,只要血液不亏,功能就会正常。

传统中医学把这个关系描绘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人在气血亏虚时,就要根据“阳生阴长”的规律用“生和补”的方法以补气为主。当人在气盛的状态下,就会伤阴(血),这时就要用到寒凉之物“降和泻”的方法泄热,以使气血阴阳平衡,这就是《黄帝内经》“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的”的实际意义(阴阳在某一场合的应用,必须把它落实在具体物质之上才能正确理解其意义,如果只从哲学角度理解阴阳,就抓不到问题的实质,这常常是中医说不清道不明、照本宣科的原因)。

总之,“补、泻”是在应用药物、饮食养生调养时的主要手法,也是中医治病的总纲,都是针对脏腑、气血“虚、实”状态的调养方法。例如“虚补之、实泻之、陷升之、升降之、寒热之,热寒之、燥润之、湿燥之、急缓之、坚软之、软坚之、散收之、郁疏(宣)之”等等都是中医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法,可概括为“顺其性为补,逆其性为泻”。在《黄帝内经》关于“五味”应用的论述中,这个补泻的概念应用最多,还需读者在具体应用时细心体悟,本书在第八章、第十一章中进行了初步解析,仅供参考。

另外,在应用五行相生关系时,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方法,也是养生实践中“以顺为补”、“以顺为养”原则的具体运用。

本章小结

中医脏象理论把人体看成是以心脏为主宰、五脏为核心、按阴阳五行规律运行的有机整体,“生、长、化、收、藏”这五种力量随时作用于人体,以维持人体的形体结构和外在的“精气神”。

人体五行与自然界的五行必须同步,表现在人体气血运行和生活节奏都与四时(包括日四时)变化密切相关。如肝应春气、心应夏气、脾应长夏、肺应秋气、肾应冬气。人们日常行为不尊重规律,使天人五行不同步,是内分泌紊乱的根源。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用“以政论医”的方法,按照封建帝王的统治建制,把人的五脏六腑根据其功能,形象地分配了十二个“官职”,概括了各自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出矣;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另外,在《素问·刺法论》中又对脾的功能概括为:“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说明脾是直谏大臣、检察官,人体的早期病变都是由脾首先感应的,脾的功能失常,就会杂病丛生。人体许多恶性病变一发现就是晚期,都与脾的“谏议”

功能长期“失灵”有关。

从中医及其养生诊断看人体,是以脏腑为核心的整体功能系统,包括经络系统,上至头皮,下至脚底无处不有。如伸出一个指头,可以看到五脏功能状况:

指甲看肝木(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血色看心(脏)火,肉的多少、丰腴程度看脾土(脾主肉),皮肤看肺金(肺主皮毛),骨骼状况看肾水(肾主骨)。总之中医的整体观处处可见,人体疾病也是根据五脏习性,根据气血不足或受邪后的表现,分成五大类,这就是中医诊断五脏归类的依据。

本章的重点是:按照《黄帝内经》以政论医的手法,结合现代中医学理论叙述人体五脏六腑各自的功能习性、脏腑与人体器官、环境气候之间的关系,叙述了脏腑之间的五行关系和现代生理学关系,为养生提供“以顺为养”的基础知识,也是养生理论的核心部分,是学习中医和养生爱好者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

以诗小结如下:

宇宙五行统五脏,心为首领臣四脏。

生长收藏统一体,志同道合化中养。

脏腑表里似兵将,管理人体各一方。

阴阳五行平衡治,失衡先见兵遭殃。

脏腑失调千百状,补泻二方统一纲。

母子相顾五行理,顺其性者方为养。

“失衡先见兵遭殃”说的是人体脏腑与体表器官之间的关系。人体脏腑气血不足导致阴阳失衡时,降低人体卫气会使体表器官先受邪(遭殃)。如果脏腑阴阳平衡得不到及时恢复,病邪会逐渐入里侵害肌体、脏腑或肌体器官衰弱,逐渐使人体这个“国家”走向衰亡。

以上我们了解了脏腑的习性、脏腑之间、脏腑与器官之间以及疾病产生的关系,大体上对人体结构和五行运行机制有了基本的了解。然而人体的能量供应是通过精、气、血、津、液的有效化生来完成的,运送这些能量物质和传递信息的“高速公路”就是我们下一章里要介绍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