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4244900000021

第21章 经络与精气血津液(1)

经络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的输送通道,也是信息的传递通道。精、气、血、津、液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传统养生理论对精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泛指一切精微营养物质,包括气、血、津、液等精华物质。狭义的精是指肾所藏之精,包括人体生殖之精(精子和卵子)。如前所述,肾藏五脏六腑有余之精气,精又可转化为气、血、津、液来供给脏腑、器官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之需,保障脏腑、器官正常功能。气是不断运动着的精微物质。血指流动于血管内的血液。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气有推动、温煦作用,故属阳;血液与津液有滋润、濡养作用故属阴。关于精的问题已在肾的一节阐述,此处从略。以下简要列出经络结构和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相关的病理变化。

一、人体的经络系统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十五别络、浮络、三百六十五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所组成(见图7-1)。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依靠经络系统将身体内外、脏腑、器官联系成有机整体的。经络分布于人体深部纵向的为经脉,隐而不见,故称为里经(《灵枢·经脉》

中有“经脉为里”);横向的为络脉,大多行于人体浅表部位“支而横者为络(《灵枢·络脉》)”。经脉又分十二正经和奇经两部分。十二正经直接与所属脏腑相连属,是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统帅十二经脉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盈亏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的分支,有加强表里两经、脏腑器官气血沟通的作用。

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分为十五别络、浮络、孙络,是人体经络由里及表的细小分支,其作用不仅可使营卫气血通行于体表,也是邪气出入的通路,因而对人体具有护卫作用。

经筋是十二经脉与筋肉之间的联络通路。经筋有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屈伸的作用。

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在体表的反应部位,分为十二个皮部。

(一)人体十二正经

1.十二经命名及交接规律

人体每侧均有十二条经脉,对称分布于人体左右两半部,所以全身共计24条经脉。十二正经分属于十二脏腑,故以脏腑命名: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从胸经臂内侧走手;手三阳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从手经臂外侧走头;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从足经腿内侧入胸;足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从头经身体后外侧走足(胃经在腹腔以上行于人体前面),形成人体经络的循环回路。

2.十二经、脏腑表里关系及分布

手足三阴三阳经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连通,组合成六对脏腑、经络表里相合关系,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交接。十二正经在人体四肢:阳经行于肢体外侧,阴经行于肢体内侧。表里两经相对分布于肢体前、中、后同一部位的内外两侧。例如,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为表里,分布于上肢前缘,内外相对应,其余类推。

3.十二经气血流注次序

人体十二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灌注的,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如环无端(图7-3)。十二经气血流注即前面所述子午流注规律。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其中任、督、冲三脉均起自胞中又同出于会阴之后,任、督分别行于人体的前后中线,冲脉并足少阴肾经挟脐而上与任督二脉汇合上行至头,交接于唇内。

带脉起于季胁,环腰一周。阴阳维、跷脉均起于两足,终于头顶。奇经所以称奇原因有三:一是奇经独立于十二经脉之外,不受十二经支配;二是没有直接配合的脏腑;三是没有表里配偶之经。

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阳维脉联络所有阳经,阴维脉联络所有阴经;带脉循行于腰部,沟通行于腰部、腹部的经脉;冲脉通行于上下、渗灌三阴三阳;督脉总督诸阳经;任脉则汇合诸阴经。二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血有余时,则流入奇经八脉,储蓄备用;当十二经气血不足时,有奇经八脉注入补充。三是奇经与肝、肾、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在生理、病理的关系较为密切。

人体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是中医经络学的重要内容,经络在人体循行分布着300多个穴位,是通过针灸沟通天地五行关系、调理人体气血运行、平衡脏腑五行关系、祛病养生的理论依据。其中每一经络的病症均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是中医诊断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日常按揉一些原穴作为养生保健(见第八章),对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急症,用按摩辅助的方法缓解症状有很好的效果。因为经络部分与笔者养生以遵循规律为主旨的着述有别,故此处从略。

二、精、气、血、津、液及其功能

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生命运动代谢的产物,又是能量、营养物质,在关节润滑、能量输送、废物的排出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按阴阳理论划分,气为阳,精、血、津、液为阴,耗气就会伤阴,阴液枯竭就会气绝身亡,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讲的“阴阳离绝,精气乃竭”。

人体精、气、血、津、液之间可以根据需要互相转化,精可化气,气可生精。

精是能量的储存态,当人体气血充足时,可以转化为五脏之精储藏起来;当人体气血不足时,储藏态的精就可以转化为运动态的气、血、津、液,供人体生命代谢、消耗之需。

汗血同源。人体在暗耗心阴、过劳、过量出汗时,就会大量的消耗精、气、血、津、液造成人体器官失养,久之就会出现阴阳失衡、衰弱、生病,这是精转化为气、血、津、液的能量释放过程,是耗伤人体的慢性过程。大多数动物****后都有短时的昏睡,是精化气的过程暂时“断路”造成的;人过量的性生活,直接消耗的是肾精,使人疲劳、昏睡也是这个道理,是人体无病衰弱的原因之一。

青少年时期的过度****,会影响身体发育,对身体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古人说:

百粒米一丝气,百丝气一滴血,百滴血一点精。可见人体养生,就像工厂机器的节能降耗,本质是养气血,使其尽可能地充足,尽可能地减少消耗,促进“有余化精”的过程,以达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由于在“肾为做强之官,技巧出焉”一节对“精”已作过介绍,此处从略。

以下将气、血、津液分述如下:

(一)气

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认为,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命活动,都是由气的变化和运动所产生。“天地氤氲(yīnyùn),万物化生(《易·系词》)”,“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外篇·知北游》)”,这是养生理论关于气的总体概括。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形体构成,以气为最基本物质,“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医门法律·卷一》)”。

1.人体气的形成

人体之气来源有三:一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二是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三是由肺吸入的自然之气,三者结合构成人体之气。所以,从气的生成看,除与先天禀赋、后天营养饮食以及所处自然环境有关外,与肾、脾、胃、肺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这些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人体的气血才充沛,反之,人体气力不足。

脾胃的功能对人体气力的影响至关重要,这是因为肺肾及其他脏腑器官,包括脾胃自身都需要水谷之气的充养,这就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意义所在。

2.气的生理功能

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

(1)推动作用。气属阳,主动。气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血的生成与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等都起着激发推动作用。这个作用减弱,则脏腑功能衰退,生长发育减弱,或出现血行不利、水湿停聚的病变。

(2)温煦作用。气,对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以及精血津液等均有温煦作用。

若气的温煦作用减弱,可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脘腹冷痛、寒凝血瘀等症状。

(3)防御作用。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作用。《素问·评热病论》说: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则身体的抗病能力下降。

(4)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人体精、血、津、液等具有控制、统摄的作用。气固摄血使其行于脉中而不外溢,固摄汗液、尿液使其有节制的排泄,固摄****使其不滑泄等。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就会出现气不摄血而溢渗、气不摄津而自汗、气不固精而遗精梦泄等症。

(5)气化作用。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如饮食转化为水谷精气,然后再转化为精、气、血、津、液,津液转化为汗液、尿液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如气化作用失常则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影响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汗液、尿液、粪便等废物的排泄,造成各种病变。

例如脂肪肝、脂肪瘤等都是没有被气化的脂肪滞留所形成的。

3.人体气的运动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气的运动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它贯穿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从人的临危状态可以看到:二便不出或喘不纳气,使气机升降不利,与自然界五行之气相失了,此时应该还有气的出入,还有起死回生的希望;当呼吸停止了,人体就出入废而神机化灭,成为僵尸了。所以,没有人体与自然界物质、能量交换的出入运动,就没有生到死过程;没有呼吸和气血的升降运动,就无法运行体内的五行——生、长、化、收、藏。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通过脏腑的生理活动具体表现的。如:心肺在人体之上,其气宜降;肝肾在人体之下,其气宜升;脾胃居中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肺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其吸气为入,呼气为出,宣发为升,清肃为降。所以,无论是脏腑的功能活动,还是五脏六腑的相互作用,都是为完成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生命活动正常。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保持相对平衡,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升降出入平衡失调,就会影响脏腑间的生克制化关系的协调统一,从而发生病变,如气滞、气逆(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下降太过或上升不及)、气脱(气不能内守而外逸),都是气机升降出入紊乱所发生的病变。

4.人体气的分类

人体的气,由于来源、分布和功能的不同,被称为不同的名称。主要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来源于肾,为父母先天之精所化,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和补充。《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具有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元气通过三焦分布周身,内而脏腑,外而肤腠,无处不达。人的元气充沛,则脏腑功能旺盛,身体就强健而少病;若元气不足,则脏腑功能低下,身体就虚弱而多病。

(2)宗气。又称大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

《灵枢·邪客》有:“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灌心脉而行呼吸焉。”由此可知:宗气积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灌心脉以行气血。

(3)营气。也称荣气,是与血同行于脉中之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分布于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营运周身。故《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