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纵横商海的49个突破
4192800000039

第39章 企业治众 以人为本——用人天机的突破(3)

还要从长远做起:“我说句很老实的话,你读书少,不知道怎么把场面拉开来,有钱没有用,要有人,自己不懂不要紧,只要敬重懂的人,用的人没本事不妨,只要肯用人的名声传出去,自会有本事好的人,投到门下。”

胡雪岩光棍抹布心,一点就透。他自己也情知人手不够的苦恼,生意的茬线一条一条接上,应付这些生意的人却没有,好比有饭吃不下,实在是可惜。

生意逼着胡雪岩去用人: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皇帝要太监,老爷要跟班儿,只有化子不要人照应。这个比方也不恰当,不过做生意一定要伙计。

依胡雪岩的心思,自己是眼光看到天下,要做天下生意的人,将来的市面,要撑得其大无比,没有人照应,赤手空拳,天大的本事也无用。

用人到了顺手时,胡雪岩对用人大有领悟,原来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用人,而用人又先要识人,眼光、手腕都俱备,才智之士,乐于为己所用,此人的成就便不得了了。

除了直接投奔胡雪岩,在其门下行走的档手、伙计,胡雪岩还很注重利用各种特点的社会朋友。

比如尤五,地方漕帮头目,和此人关系好了,生意上的来往多受关照,一路畅通无阻;

对如古应春,汇丰银行在华的高级协理,通过他,可以和洋人顺利接洽借洋款和购军火的生意;

再把三人各自的优势拿出来,就可做出一番簇新好看的市面来。

胡雪岩把朋友关系看得很重要:

“一个人的力量到底有限,就算三头六臂,又办得了多少事?要成大事,全靠同舟共济,说起来我一无所有,有的只是朋友。要拿朋友的事当自己的事,朋友才会拿你的事当自己的事。没有朋友,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还是没有办法。”

朋友之间同舟共济,优势互补,我做不到的事,朋友可以做到。用人就好比借梯,借别人之长为梯,帮助实现自己向上攀登的目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因人致用

胡雪岩对人的意志力有着特别的敏感。你过去如何,我都不计较。不过要想堪用,我先要看你能否把事坚持做完,能否痛改前非,“尽洗铅华”。只要有了这份儿勇毅果决,我就敢用你。

商业活动千头万绪,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合适人才承担。在挑选人员时,注重的应是其能力能否胜任该项工作,而不是与此无关的其它什么标准。用人的目的是“成事”,用后能“成事”就是用得其人。因此,能力或者说“才”应当是第一位的。中国人的传统,往往太强调“德”,有时还过于看重资历、背景、学历以及对上级的服从意识等,其结果常常使平庸之辈位居要津,尸位素餐、毫无建树,而一些才能之士却因有这样那样的欠缺而得不到任用,怀才不遇,长期受抑,由压抑而生怨气,怨气生而离心离德。如果实行了这样的用人政策,商业活动的前景必然暗淡。

事实上,德才兼备的人才自然是最为理想的人选,而事情往往如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有才之人未必尽德,有德之人未必有才。如果求全责备,就会选不到人才,事业也会因人才的匮乏而停滞。

况且,每一个人的天资、秉性、爱好和特长是不同的。中国古代兵书将人分为“智者”、“勇者”、“贪者”、“愚者”四类,四种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智者”追求建功立业,“勇者”向往实现凌云壮志,“贪者”谋求利禄,“愚者”不顾牺牲。社会就是由这些人组成的,他们在生活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关键是能否驾驭他们为己所用。

才德不可兼具,行事特点又各不同,就需要“因其至情而用之”。《施氏七书讲义》中说:“在人虽有不同之才,而在我则有因任之术。彼之智足以有谋,吾则与之谋,彼既足尽其智,岂不足以立其功乎?彼之勇足以制敌,吾则使之应敌,彼既得以鼓其勇,岂不足以行其志乎?彼惟贪也,吾因而诱之以利,则彼必邀趋其利。彼惟愚也,吾因而用之以诚,则彼必不顾其死。”

胡雪岩在其商事活动中,四种人才皆常兼有。胡雪岩也深谙各种人才的脾性特点,适时地加以引导利用。

如果就胡雪岩自己的出身和经历来讲,胡雪岩最为欠缺的就是“智”,也就是知高远、断正误的能力。也许有人会说,胡雪岩那么精明的一个人,怎么会缺乏“智”?事实上,我们这里所说的智,是“方以智、圆而神”的“方智”。胡雪岩的精明能干,证明了他在圆而神方面有着过人的发挥,如果说他有智,也至多是“圆智”。圆智至多是处世的方法技巧,而不是对世事原则的广泛全面的认识。因为他是学徒出身,自小为生计而奔波,少有学习的机会,和社会接触的机会和层面也不深,所以他虽能体人情,重义气,但对学识却一窍不通。更不用说与经世致用无关的纯粹学识了,就连与商业活动关联较紧的知识,比如官场制度、比如外文、比如西洋各国的基本概貌,他都所知甚少。这种知识之“知”(即“智”)的欠缺,就影响了他的商业活动范围。不过胡雪岩自知其所不知,而且能尽力利用各种人才,以弥补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欠缺。

胡雪岩以一个学徒的出身,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在各方面的知识需要自然十分强烈。比如做丝生意,需要有人懂得丝蚕的养护、收购、储运等知识,要和洋人打交道,需要懂外交、懂外国规矩,要和官府打交道,需要深谙官场制度、礼仪用语。同是一纸官文,胡雪岩只能读出字面事情,换个人就可能读出轻重缓急,前后的差别足以影响一桩大宗生意。

所以胡雪岩和古应春一见如故。古应春是怡和洋行在华从事经营活动的早期代理。在洋场混久了,对外国典章制度、工业农业等方面了如指掌,对于外国人的经商方式、行为特点也都熟透。胡雪岩能得此人之助,和洋人打交道就不至于盲人摸象,一叶障目了。胡雪岩自己不知道的事,古应春知道。借洋款时,多少钱的利息,什么时间还,以何种方式还,通过古应春,都可有个大致不差的判断。所以洋人就不大有可能提出过于悬殊的条件。胡雪岩也不至于蒙着头吃亏。西洋诸国的国内生产情况时有变化,古应春有足够多的朋友和足够多的渠道及时了解到各国经济起伏,有了这些了解,在西洋人硬撑着不收蚕茧时,胡雪岩已事先知道,西洋各国这一两年受灾,本土的蚕丝供应大减,除非他们自己愿意丝织厂关闭,否则他们必须接受胡雪岩这方面的条件,按胡雪岩的开价收购茧丝。正是由于胡雪岩有了古应春这样的好帮手,才能垄断中国上海洋场的丝业贸易长达二十几年而不衰。

在与何桂清打交道时,胡雪岩就发现,他自己对官场上的事,能够清楚了解的,仅至府县;省里的事,仅能猜出几分;至于京官的各种缺分,他就茫然无知了。不知道京官的品秩,就无办法参与出谋献策,更不用讲借此谋取厚利了。有过这种抱憾的经历,胡雪岩就格外着意接近各种人物。比如饱读诗书出身的稽鹤龄,宫中行走的小军机徐用仪,户部尚书的弟弟宝森等。和他们交往,胡雪岩了解了不少官场知识。这些官场知识,既包括死的知识,比如官阶排列顺序,见面必守的规矩,也包括活的知识,比如礼当某官执首而宫中实宠某人以及各官性情不同而宫中有所调整等。对胡雪岩,需要的就是这些零碎的官场知识。左宗棠平定西北回乱而调入军机,曾商议再借洋款,时逢东宫太后崩,按规矩要停议,但是胡雪岩事先已经从徐用仪那里了解到,此次东宫仙逝,实属西宫下的毒手,既然如此,表面上的礼节固然要考虑到,稍有越矩之事也不会过于深究。这样看来,借款之事倒不必因为这个意外而停下来。况且,左宗棠收复西北,威震海内外,朝廷正不知以何作为酬谢,稍有擅专,自然也不至于引起龙颜不悦。有了这些了解,胡雪岩就没有任何负担,一心一意地去办借款了。

至于解读官书,胡雪岩更是外行。而且分析官场荣衰,目的是要帮助自己下定做各种生意的决心。事属隐秘,就不便聘个文书帮忙。所以胡雪岩培养了几个亲密至好。一个是浙江道台德馨,一个是古应春,一个是尤七姐。有了内圈人物,而且是懂规矩、善揣测的内场人物,胡雪岩就很少失误,把他所苦心经营做成的官势、商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洋人帮助小刀会,引起两江督抚的震怒,胡雪岩提早得到消息,知道督抚联名上折,要朝廷关闭丝茶市场,惩戒洋人。消息知道得早,而且是从秘密渠道揣摸而得,就显得既准确而又鲜为人知。凭着这一判断,胡雪岩第一次放胆屯丝,板价不卖,直到洋人出高价求售,获利甚丰。胡雪岩通过这些朋友,把官场的消息化成了商场的利润,颇和国民党时期,四大家族亲眷利用政策,在股市债券上买空卖空,牟取暴利类似。不过胡是凭朋友、凭本事,后者却是凭地位,凭后台。后来在胡雪岩生意失败,钱庄生意崩溃时,凭着尤七姐对官文的分析,胡雪岩知道事情尚有转机,所以才能有条不紊地着手收拾残局,为时人称道:“在落魄之中,气概光明,曾未少贬抑。”我们不便假定在没有正确分析官方态度时胡雪岩可能的处理方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因为有了预先估计,胡雪岩的行为更为从容了。

在现代生活中,知识的掌握和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常常不能两全。这不光是机遇问题,还因为人的注意力总是有限度的,一个人一生能在一两个方面专精就已经很不错了。基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分工,既要有拥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又需要有调度各种专业人员使之合理利用的管理者。若按类型分,胡雪岩属于后者。胡雪岩有了用人的经验,逐渐意识到,原来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用人,用人又先要识人,眼光、手腕两家俱到,才智之士,乐于为己所用,此人的成就便不得了。

用古应春等,是用其智谋。“彼既足尽其智,岂不足以立其功乎?”而结交尤五、魏师爷、俞武松、跷脚长根等江湖之人,则是用其“勇”。

勇毅之人,多讲求一个“义”字。所以使用这样的人才,需要鼓起他们的侠义之心,让他们自己觉得事情非如此办不可。

在使用智谋之人时,胡雪岩有一个最大的长处是善于听话。凡有智有谋之人,都喜欢别人向他请教,而他自己亦往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胡雪岩会说话,更会听话,不管那人是如何地语言无味,他都能一本正经,两眼注视,仿佛听得极感兴味似地。同时,他也真的是在听,紧要关头补充一两句,引申一两义,使得滔滔不绝者,有莫逆于心之快,自然觉得话题投机而成至交。

勇毅之人更需要的则是氛围。比如对于尤五,胡雪岩想搬动他去和沙船帮讲和,以邀沙船帮出人护送粮食来到杭州,这时单纯的讲道理,恐怕并不能促使尤五下定决心。毕竟,和自己的对头讲和,这是一桩场面上无光的事。但是,身负重伤的胡雪岩在尤五面前曲膝一跪,情势就大为不同了。于公,整整一个杭州城的老百姓在盼着这救命粮,早一日运去粮食,就有可能多救活一人;于私,胡雪岩以爷叔之尊向后生行大礼,事非危难决不至于如此。既然如此了,也见得人命关天、诚心天鉴。于情于理,尤五都没有了退路,只能应下这事,把面子抛开不提,非把事情办好不可。

好多时候,对于江湖之人,并不需要多发一言,情势只要明摆在那里,且无私心掺杂,江湖人既感其诚,则赴汤蹈火亦在所不惜。魏师爷一听说胡雪岩运送军火有了困难,本来自己尚已陷了进去,却爽快地答应自己退出抢劫军火的计划,并且愿意冒着几十年难兄难弟反目的的危险,要把这个忙帮到底。为什么?为的就是胡雪岩够朋友,而且这批军火生意做下来,替朋友们赚脚费的考虑多,替自己赢大利的考虑少。人家已经明摆着替兄弟们考虑了,自己当然不便为分杯羹,去参与劫夺。

跷脚长根的转变也是如此。本来,跷脚长根决意明降暗叛,并且已经作了周密的布置。胡雪岩对他的用心早已洞察。但是胡雪岩不露声色,一面做好各种应急准备,一面与他巧妙周旋。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跷脚长根发现,胡雪岩处处放交情,得饶人处即饶人,显见得是个可以信赖的人,跟着这样的人,不愁没饭吃。由于有了上述感受,跷脚长根心思起了变化。尤其是在赌场相见时,胡雪岩故意把赢局做成了和局,硬是把一万两银子的进项白白奉送回去。这一着见出胡雪岩急人之难,使得跷脚长根有了“反叛胡雪岩就愧作一个男子汉”的想法。心思到了这种地步,一场兵戎相见的灾祸也就完全可避免了。跷脚长根连夜赶往各交通要津,通知自己的手下兄弟归降,并且亲手处死了一意要继续谋反的兄弟。

胡雪岩的“因人致用”术不仅表现在对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区别加以使用上,而且表现在敢用有缺点之人,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南宋诗人戴复古《寄兴》诗云:“黄金无足赤,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能否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是检验领导者用人艺术高低的重要标志。

6.识人有术,以忠为本

胡氏用人,不是求全责备,而是人尽其长。对于每个人的性格、脾气,他都是了然于心。如何发挥部下的才能,他是有选择的。胡雪岩用人最重的是一个“忠”字。他认为:无才之人最多使企业发展不起来,而不忠之人却能使事业走上灭亡之路。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我们所做的事情越大,我们面临的事务也就越多,由于个人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个人再能干,就是有三头六臂,到底也有分不开身的时候。”这时我们就需要有得力的帮手来替我们处理一些事务。选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选好了省力省事;选差了,反倒增添麻烦,甚至使事业走上灭亡之路。在选用人才上,胡雪岩很有一套经验和独到之处,他讲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事业鼎盛时期,胡雪岩的钱庄遍设杭州、宁波、上海、武汉、北京等地,典当行开了二十多家,同时胡雪岩自身还要兼理丝茧、军火方面的生意,手下分号的用人自然成了头号问题。对于这一点,胡雪岩比较得意,也有些自负。他能识人,更能用人,有一套自己的选人观和用人观。

胡雪岩用人,不计其短,单看其长,若有一技之长,即使毛病百出,也有用的必要,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都有或多或少的毛病,如果用求全责备的思想来要求,那未免太苛刻了,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能得以实现的。而胡雪岩更看重的一点是这个人是否有决心、有毅力。人有恒心、意志,就没有改不掉的毛病。对于手下每个人的性格脾气,他都是了然于胸;对于手下每人的才干,他更是清楚明白。所以在选用人员时,胡雪岩心中自然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