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神话的缔造者——比尔·盖茨
1955年10月28日,威廉·亨利·比尔·盖茨出生于西雅图。
比尔·盖茨家族是北美早期殖民者的后代。他的母亲玛丽是西北几家最大公司董事会的董事,同时她还积极参加社交界的活动,成为西雅图社交界的名人。但是繁忙的玛丽仍然将许多精力放在对孩子们的照顾上。而比尔·盖茨的父亲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律师,他是一个很有个性和具有坚定信念的人,总是能给他的孩子们树私一个好的榜样。比尔·盖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整个家庭笼罩着一种和睦的气氛。比尔·盖茨的外祖母对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鼓励他尽量多读书,告诫他应在各方面发展自己,并经常提出一些棘手的问题来启发他的智力。他们常常在一一起玩纸,其是一些些要注意力集滨的、思维敏捷的游戏。比尔·盖茨敏捷的思维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在他的家庭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11岁的时候,比尔·盖茨进入西雅图最着名的一一的私滨学——,湖滨学学学。湖滨学是一一所专收生的私立预学校,校学风浓厚,教学严谨,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学校通过考试淘汰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因此,湖滨学里总是充满了竞争的气氛。学校将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特别才能作为其办学宗旨,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学校会给这些学生许多特权,给他们自由和随意发挥的空间,允许他们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任何事情。这些规定对于天资聪慧、智力超群的比尔·盖茨来说很有好处,虽然他并不是很认真地上课,但他的考试成绩却总是很好。没过多久,他在学校里就显得出类拔萃了。
这时正是计算机悄然兴起之时,湖滨中学花巨资购置了一台计算机供学生们了解、学习。喜欢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比尔·盖茨很快就迷上了计算机,从此便和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有空余时间,他总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上,同时他还翻阅了大量的有关计算机方面的书籍。有时,比尔·盖茨和其他计算机迷们整天整夜地待在计算机房里工作。没过多久,他不但能非常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而且还可以编写简单的程序,俨然成了一个计算机高手。和比尔·盖茨同时对计算机产生浓厚兴趣的还有大他两岁的高中学生保罗·艾伦。保罗也是一个毫不逊色于比尔·盖茨的计算机迷。对计算机的共同爱好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他们开始用大量时间来探讨有关计算机技术的问题。这时比尔·盖茨的目光放得很远,他并不满足于做一名计算机程序编制员。他开始阅读一些商贸方面的书籍。不久比尔·盖茨和保罗以及湖滨中学的其他两个学生一起成立了湖滨中学程序编制小组,其目的就是要利用计算机来赚钱。这时来了一个机会,西雅图一家很大的计算机租借公司找到他们,要他们帮助编制一些程序,以破坏计算机系统,从而找出病毒。由于比尔·盖茨以往表现出来的才能,他自然成了小组的中心人物和权威的法律顾问。他也确实也非常精明,和对方讨价还价后,对方不得不将公司所获利润的10%给程序小组,而且还给他们提供了大约1万美元的计算机使用时间。这年秋天,保罗从湖滨中学毕业,进入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系,但他仍然和比尔·盖茨保持着联系。
后来,美国最大的国防用品合同商之一TRW公司需要一个计算机软件,要求他们尽快去公司所在地凡库佛接受面试。比尔·盖茨认为这是一个挣钱的好机会,于是他立即将这个消息通知了在华盛顿大学读书的保罗,保罗立即赶来,和比尔·盖茨一起连夜赶到凡库佛。经过面试,TRW公司录用了他们,并为他们提供每周165美元的薪水。在TRW公司工作的日子里,比尔·盖茨学会了很多东西,他成了一名真正的程序编制员。
1973年,比尔·盖茨被哈佛录取,他不得不和保罗分手,但两个人已严肃地讨论了创办他们自己软件公司的宏伟计划。他们达成了共识,他们坚信,总有一天计算机将像电视机一样进入千家万户,而这些计算机都需要用他们的软件。
在哈佛,比尔·盖茨听从父母的建议学习法律,但他却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计算机上,并且他和保罗还四处为公司招揽生意。
1974年,第一台个人电脑问世了。保罗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这个消息,他激动地将这个消息告诉比尔·盖茨。对于他们来说,微型计算机的问世,使他们长期以来致力研究的计算机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知道,个人电脑的诞生必然需要一种微处理器,而这种微处理器又需要有一种简单的语言命令,而这正是盖茨和保罗所擅长的。他们兴奋不已,一致认为他们盼望的机会终于到来了。他们马上给发明这台个人电脑的埃德·罗伯茨打电话,谎称他们已经研制出一种BASIC语言程序。其实比尔·盖茨和保罗并没有研制出任何语言程序,他们只是不想让这样的机会溜掉。为了真正地拥有这种语言,两个人在哈佛的阿肯计算机中心开始了他们夜以继日的研究工作。不到1个月,BASIC语言程序初显眉目,又经过3个星期的修改和完善,BASIC语言程序终于诞生了。然后由保罗亲自带着他们的成果前往罗伯茨所在的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进行谈判。正如他们所望,保罗带着胜利的消息回到哈佛。罗伯茨邀请保罗到他的公司工作,并让保罗担任公司软件部经理职务。保罗不断动员比尔·盖茨离开哈佛来和他一起工作。于是早有此心的盖茨经过周折说服父母,来到阿尔伯克基。在这里,比尔·盖茨和保罗开始了他们真正的计算机生涯。
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发现罗伯茨对于整个计算机工业及其市场没有长远目光,于是打起了另起炉灶的主意。
1975年,比尔·盖茨和保罗创立微软公司,比尔·盖茨占公司60%的股份,后又扩展到64%。微软公司发展一直非常顺利,直至成为世界电脑业的第一品牌,仅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比尔·盖茨就成为世界风云人物。
比尔·盖茨的成功在美国经济史上创造了两项奇迹:首先,历来的美国头号富翁都是在家庭几代人的遗产基础上再发展而成的,而比尔·盖茨却是在全无家庭背景下迅速致富,因而被年轻人当作白手起家的楷模和偶像。其次,历来的美国首富不是“钢铁大王”,就是“汽车大王”之类的“硬件大王”,而比尔·盖茨却是世界上第一位“软件大王”,他使软件成了点金术。
品牌经营——借东风
微软公司在盖茨的指挥下上演了一幕幕幕人人瞠的神。美国人人把在电脑硬件领域创造出辉煌业绩的IBM公司称为“蓝色巨人”。而微软这家“不生产电脑的电脑公司”却奇迹般地杀出,在电脑硬件厂商竞争激烈、经营惨淡的情况下,不断推出系统优秀软件,建立起一个拥有数以亿计用户的微软世界,人们把这个世界称为“微软帝国”。
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的崛起,代表电脑发展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软件成了带动电脑业前进的火车头。这种电脑界地位的变迁,代表着电脑业的发展主流已由过去的硬件转向现在的软件。IBM公司等大型电脑厂商的市场地位因而江河日下,1989~1999年的10年间,IBM公司损失了近百亿美元,相反,微软公司的纯利却急剧增长。比尔·盖茨带领他的电脑尖兵们,开始全面改写电脑王国的版图。
其实,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高科技的竞争,信息化作为高科技的代名词,其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的生产力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而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也是信息产业最基础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计算机软件赖以生存的是计算机软件市场,只有软件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才能刺激软件产业的兴旺发达。
比尔·盖茨凭借其天才的市场营销手腕,充分利用了美国所提供的、率先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得天独厚的土壤,成就了辉煌的业绩。
1979年底,微软的年营业额从上年的100万美元增加到250万美元,除了他们的BASIC已成了个人电脑的工业标准外,他们还开发了个人电脑的FORTRAN和COBOL语言,手中有了好几种拳头产品。
1980年8月的一天,比尔·盖茨接到一位神秘客人的电话,要他安排会晤。比尔·盖茨打算把会晤时间定在下周,但对方却急不可耐地说将在两小时以后飞来。这位神秘客人是IBM公司的代表,比尔·盖茨预感到有大事降临。
会谈还没开始,IBM公司代表却要比尔·盖茨先在一份事先准备好的协议上签名。协议的内容是要求双方不泄露会谈内容,并要求微软公司保证不向外谈及自己的机密。不愧为一流的大公司,IBM实在是精明,微软的策划若为IBM公司所用,连官司都没法打。IBM公司这种天衣无缝的自我保护法,使熟通法律的比尔·盖茨也感到大开眼界。尽管如此,他还是爽快地在文件上签了名,等待IBM公司揭开底牌。原来,IBM公司终于把目光投向风起云涌的个人电脑市场,决心在这一领域大展宏图。IBM公司为此成立了一个秘密的研制小组,执行一个代号为“跳棋计划”的秘密研制项目,研制的产品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IBM公司的个人电脑机。为保证成功,研制小组一反IBM公司万事不求人的封闭传统,选定了一批软、硬件厂商进行合作,微软和英特尔公司都是合作候选人之一。这使比尔·盖茨又惊又喜,他决心不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IBM公司与微软公司洽谈了购买IBM公司的个人电脑机操作系统及几种高级语言的一揽子合同。
合同的第一项订货就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软件在电脑中的作用犹如乐团中的指挥。只有在高明的乐团指挥手下,电脑的软硬件才会协调工作,奏出美妙的乐章。IBM公司最不放心的是微软能否找到高明的乐团指挥:优秀的操作系统。
比尔·盖茨马上开始东寻西找,最后在当时的美国西雅图市的一家电脑公司找到了一套可初步运行的DOS操作系统软件,微软公司顺利地取得了使用该操作系统软件的权利。然而,该系统的许多部分不符合IBM公司的技术要求,为了改造它,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为了保密,盖茨和同事们关在西雅图国家银行大厦18层的一间小房子里开发软件,IBM公司仍不放心,又送来专用保密锁,要求整天不许开门。小房间没有窗户和通风设备,室内温度高达38°C。为了抢时间,盖茨和他的同事们不得不变成了“工作狂”。
1981的8月12日,IBM公司向全世界宣布20世纪80年代电脑界最大的一项新闻:新一代个人电脑——IBM电脑问世了。随着IBM公司的个人电脑机一起销售的MS-DOS及一系列的微软公司的软件,迅速进入一个无限广阔的大市场。
当年,微软公司首次推出的第一代操作系统软件,应该说还是幼稚之作,其功能远不能与后来的DOS版本相比。但它确实又是微软公司的力作,是当时最杰出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当时,与DOS版联袂推出的IBM公司的个人电脑机内存只有64K,并且不能挂硬盘。所以,MS-DOS大发其财,每个拷贝60美元,2年内随IBM公司的个人电脑机卖了50万套。而IBM公司的个人电脑软、硬件都采用了开放系统,为之开发应用软件又特别顺手。于是,为MS-DOS开发的应用软件迅速达到数千种之多,MS-DOS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工业标准,当然也成了微软公司打开财富之门的金钥匙。
IBM公司采取开放策略,让其他厂商制作兼容电脑,这一绝活果见奇效,使IBM公司在个人电脑业上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而微软公司的营销额也连连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