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一路惊喜:尤金环球游
4121700000045

第45章 中国内地(3)

擂茶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小时读晋朝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里开首的这一段文字,为诗人以神来之笔所杜撰出来的景致而心驰神往,从来、从来也不敢相信,文中所述,是真有其事、实有其景。

这一刻,当我切切实实地站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时,真有一种置身梦境的迷离感。

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境内,由常德北站乘搭公共汽车一个小时便抵达了。

桃花源的入口处栽种了1600株观赏桃,春天簇簇桃花尽情绽放时,那种铺天盖地的艳丽呵,据说只稍稍看一眼,三魂六魄全都会飞走。遗憾的是,在年尾的寒冬里,莫说桃花,即连油绿的叶子也掉落殆尽;然而,奇怪的是,此刻,落在眼里这满园空秃秃的枝丫,并没有给人落寞的萧瑟感,反之,它们昂首挺立,努力啜饮冬日稀薄的阳光,为来春的绚烂做好准备。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继续说道: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原以为是子虚乌有的故事,没有想到句句属实。

两千多年前为避秦乱而隐居于此的人,全部姓秦,他们在群山重重的阻隔里,幽幽地曝晒着苍凉的古老岁月。

1600余年前,陶渊明到此一游,写下了桃花源诗,并为这诗作了一篇序言,结果呢,精彩绝伦的序言人人争读,成了千古名篇,光芒大大地盖过了诗作,序言里的桃花源自此声名大噪,成了风景名胜。

目前留居秦人村者仅余九户人家,数十口人。年轻者到城里去打工,年纪较大者便留在村中以耕种、做手工艺品和卖擂茶为生。

说起擂茶,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真正的起源地就是常德的桃花源。

相传东汉马援带兵打仗,路过乌头村(今日桃花源所在地),部队将士不幸染上瘟疫,一夜之间病倒数百,马援赶快派人延请当地名医进行治疗,但抓药服药,未见起色,转瞬间又有数百将士病倒。马援正束手无策时,来了个善心的老妈妈,自称有医治百病的祖传秘方。她不把脉、不开单、不抓药,仅要求数十名士兵分头干活,碾米、挖姜、买茶叶、烧水、砍树枝;然后,她以树枝为舂棒,把米、姜和茶叶全都放在岩钵里,舂呀擂呀捣呀,弄成粉末状,加入热水,让生病的士兵每人热腾腾地喝下一大碗,再蒙头大睡。说也奇怪,到了第二天,人人都奇迹般地病愈了。自此以后,老妈妈的“三生汤”(生米、生姜、生茶叶)就衍变成了桃花源居民一日不可或缺的“擂茶”了。

对于当地人来说,两餐不吃做得到,擂茶不喝病就到,因此,除了桃花源这个小地方外,整个桃源县都有喝擂茶的传统和习惯。他们居家喝擂茶、待客喝擂茶、谈生意也喝擂茶。溽暑的盛夏,喝擂茶,养颜防老;严寒的隆冬,喝擂茶,暖心暖胃。擂茶,是他们生活里的主要内容,他们最爱说的两句话是:“莫道醉人唯美酒,擂茶一碗更生情”。

在桃源县,还常年举办“擂茶比赛”呢!

在桃源县人刘燕的推荐下,我到荣获比赛特等奖的小店去品尝擂茶。店主秦新国的妻子黄春仙,现年五十九岁,自从嫁入秦人村之后,便学会了制作擂茶。

和最初的“三生汤”相较,黄春仙制作擂茶的原料繁复得多,只见她在舂钵里加入黄豆、花生、芝麻、茶叶、生姜、糯米、绿豆、盐,等等,用力地舂,舂、舂、舂,一边舂一边告诉我,舂擂茶的棒子,必须用花椒树来制作,质地才够结实,而在舂过之后,往往有淡淡余香留在舂钵里。原料在舂碎之后,掺一点冷水,化成糊,再冲入沸水,擂茶呈现深深的褐色,捧着一大碗来喝,那种又辣又香又咸的奇特味道啊,使原本无精打采的胃囊立刻变得精神奕奕!

黄春仙坦白地表示,制作擂茶,只需要材料配得好,便能轻易煮出和别家不同的上佳风味;然而,真正考究功夫的,是与擂茶配着吃的“压桌小食”。那天,黄春仙准备的小食就包括了锅巴萝卜丝、糯米皮、芋头丝、炒米、茶叶蛋、辣黄瓜皮、炸绿豆、咸菜、腌蒜头、炒刀豆等等,色彩缤纷,琳琅满目,单看不吃,便已胃口大开。

这些小食,每一样做起来都很费功夫,就以长寿萝卜干来说吧,把萝卜切成细细的长条状,在烈阳底下晒足三天,让萝卜充分地吸取阳光的香味,再加入腌料,放进坛子里,腌上一长段时间才能取食。至于炸地瓜片就更麻烦了,把生地瓜舂成粉末,加入芝麻和生姜末,敷在薄薄的纱布上,猛猛地晒上几天,干透之后,才取出炸香。

哪家小食的品种越多,哪家擂茶的档次便越高。

黄春仙语带遗憾地表示,以前,在桃源县,家家户户都会做擂茶,年长的一辈留在家里,终日便是为准备各式各样的压桌小食而忙碌不休,大大小小、老老少少,无一不爱吃。现在,生活步伐加快了,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他们最爱吃的依然是擂茶,可最不想学的,也是擂茶,因为学起来实在是太麻烦了呀!

黄春仙有个三十多岁的女儿,便是“爱吃不爱学”的典型,黄春仙说:

“我年年催她学,可她总推三推四地说,以后吧,以后有空再学!”

真的有“以后”吗?

我仿佛听到了她心里的叹息。

很沉很重的叹息。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的末段如此写道: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我嘴含擂茶余香,穿越了桃花林,走向大路。回首望向这神话故乡时,心想,他年春天再度来访时,不知道找不找得着道路呢?

一颗心,骤然变得迷离恍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