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等学校亦分六门:一法科,二文科,三工科,四理科,五农科,六医科,每科所习学业,各有子目,其余专门各有高等学校。查日本门目,与中国情形较近。欧美无学不兼讲西教,日本无学不兼讲伦理,习武备者名士官学校,略分地理、战史、战法、军械、测绘、工程、经理、军医八门,兼习外国文字、兵式体操、兵队操、行军操、射的、击刺、乘骑、游水等事——射的即枪炮打靶,击刺即短刀刺枪互击。习文事者,高等学校毕业后,发给凭照,略如中国举人,分类量能而授以官;其愿再学者,升入大学校,大学校毕业领照者,略如中国进士。习武备者,普通毕业后,先入营练习半年,方入士官学校。士官学校毕业后,仍须入营练习三年,方为毕业,第一年学为兵,第二年学为弁,第三年即在其营内充弁,共弁亦名下士官。其分际略如中国把总外委额外。此堂毕业后,发给凭照,其国家即用为各军少尉;自少尉以上,皆名士官;大尉中尉少尉,略如都司守备千总。自官少尉以后,可在本营叙劳升转;若仅由充兵出身者,官至特务曹长为止。
曹长略如把总,仅由士官学校出身者,官至大佐为止,大佐略如副将,中位少佐如参游。若欲为大将中将少将者,仍须升少佐中佐后再入陆军大学校三年。习水师者名海军大学校,其海陆大学校体制与文事大学校同,大将如统兵大臣,中将少将如提镇,以上所举皆日本官名,取其易晓。各国学制教法,节目虽有小异,用意事事相同。其大中小学之年限,无论文武,大率三四五年不等,等级渐深者,子目亦渐加多。其东西各国今昔章程微有不同者,大约西繁而东简,西迟而东速,昔专壹而今变通,如西国马上不放火枪,日本近三年始于马上操枪之类。其学校监督,皆用武官为之,以武官于礼节规矩,最为谨严详密;交职偶有脱略,武官断不通融,此外国学校教士官人之大略也。臣等谨参酌中外情形,酌拟今日设学堂办法,拟令州县设小学校及高等小学校。
童子八岁以上入蒙学,习识字,正语音,读蒙学歌诀诸书,除《四书》必读外,《五经》可择读一二部,家塾义塾悉听其便,由绅董自办,官劝导而稽其数,每年报闻上司可也。十二岁以上入小学校,习普通学,兼习《五经》,先讲解,后记诵,但解经书浅显义理,兼看中外简略地图,学粗浅算法,至开立方止,学粗浅绘图法,至画出地面平形止,习中国历代史事大略,本朝制度大略,习柔软体操,三年而毕业。绅董司之,官考察之,十五岁以上入高等小学校,解经书较深之义理,学行文法,学为策论词章,看中外详细地图,学较深算法,至代数几何止,学较深绘图法,至画出地上平剖面、立剖面、水底平剖面止,习中国历史大事外国政治学术大略,习器具体操,兼习外国一国语言文字之较浅者。此学必设兵队操场。
三年而毕业,官司之,绅董佐之,毕业后,本管府考之,分数及格者给予凭照作为附生,送入府学校,分数欠者留学。府设中学校,十八岁高等小学校毕业取为附生者,入中学校习普通学。其有监生世职职衔愿入普通学者亦听,但须酌捐学费,与附生一律教课,其有营弁营兵文理通畅能解算法绘图考验有据者,亦准收入。此学温习经史地理,仍兼习策论词章,并习公牍书记文字,学精深算法,至弧三角航海驶船法止,学精深绘图法至测算经纬度行军图目揣远近斜度止,习中国历史兵事,习外国历史律法格致等学,外国政治条约即附于律法之内,并讲明农工商等学之大略。习兵式体操,兼习外国一国语言文字之较深者,词章一门亦设教习,学生愿习与否均听其便;弁兵入学者专学策论,免习词章。此学亦必设兵队操场,三年而毕业,学政考之,给予凭照作为廪生,送入省城高等学校。省城应设高等学校一区,大省容二三百人,中小省容百余人,屋舍不便者,分设两三处亦可;但教法必须一律,非由中学校普通学毕业者不能收入。拟参酌东西学制分为七专门:一经学,中国经学文学皆属焉;二史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皆属焉;二格致学,中外天文学、外国物理学、化学、电学、力学、光学皆属焉;四政治学,中外政治学、外国律法学、财政学、交涉学皆属焉;五兵学,外国战法学、军械学、经理学、军医学皆属焉;六农学;七工学,凡测算学、绘图学、道路、河渠、营垒、制造、军械火药等事皆属焉;共七门,各认习一门,惟人人皆须兼习一国语言文字,此学亦必设兵队操场。至医学一门,以卫生为义,本为养民强国之一大端。然西医不习风土,中医又鲜真传,止可从缓。
惟军医必不可缓,故附于兵学之内。并另设农工商矿四专门学校各一区,专以考验实事为主,机器药料试验场皆备,亦三年而毕业。其普通学成愿入此四学者听。入此四学者,中国经学文学,皆令温习。无论何学,皆有兵队操场。
其习武者专设一武备学校,择普通毕业之廪生愿习武者送入,《四书》、中国历史、策论、人人兼习。其余悉依外国教课之法,并专习一国语言文字。或仿日本并设一炮工学校,专学制造枪炮之法,均三年而毕业。文学生高等学校毕业后,除农、工、商、矿专门四学另为章程外;此七门学生学律法者派入交涉局学习实事,名曰练习学生;学兵法者,派入各营学习实事,亦名日练习学生。其余五门学生,均随其所愿,派入农、工、商、矿等局兼习实事,名曰兼习学生,均以实在局、在营一年为度。农、工、商、矿四专门学,三年毕业后,农学派赴本省外县山乡水乡考验农业;工学派赴本省外省华洋工厂考验制造;商学派赴南北繁盛口岸考验商务;矿学派赴本省外省开矿之山炼矿之厂考验采炼,均名日练习学生,亦均以实在出外游历练习一年为度。其武学生武备学校毕业后,令入营学习操练一年,半年充兵,半年充弁,以实在营一年为度。合计在学肄业,及出外练习,文官各门均四年学成,先由督抚学政考之,再由主考考之,取中者,除送入京师大学校外,或即授以官职,令其效用。大学校学业又益加精,门目与省城所设高等专门学校同,三年学成,会试总裁考之,取中者授以官,此大中小学教法门目等级年限之大略也。其考用之法,高等小学学成者,本管知府考之;普通中学学成者,学政考之,均不弥封。县送府考,府送学院考,均须详注分数;知府学政考取榜示,亦须注明分数,不准浑沦取进。高等专门学成者,督抚学政分文武两途考之,应分几场临时酌定,取者作为优贡,武者作为武优贡。其文事由他途经入普通中学,洊送农、工、商、矿四专门学,非由生员者及由普通中学毕业径入四门专学,非由高等学毕业者,其武事由弁兵径送入普通学,非由生员者,一并准其与考。其优贡所取人数,视本省中额加倍,钦派考官会同督抚学政亦分文武两途考之,应分几场临时酌定。考其专门之学及各国语言文字,非优贡不得与考,大率督抚学政所取优贡,即系录送乡试之意。应试人少,且诸学有须面试者,勿庸糊名易书,考中者作为举人;其非由生员出身及非由高等出身者作为副榜,择其中式前半若干名分别送入京城文武大学校。
所以止送一半入大学校者,一为京师大学,若欲全容天下举人,费用过多,故减半送京以节经费;一为分半就职俾得及时效用,以应目前急需。其有未获送入大学校者及已经送京而不愿入大学校愿就职者听。其未送大学校而不愿就职自愿留学以待下科者亦听。就职者,文授以七品小京官及六七品佐贰首领分部分省候补或充各局委员;武授以守备千总等官发营差委。考官照学政例,准带幕友二三人;同考官由外省酌量访求聘委,不拘官阶,亦不必本省人员。京城设文事大学校,水军陆军大学校各一,学业又益加精,门目略与省城专门学校同;学成者钦派总裁大臣考之,作为进士,经廷试后,文授以部属知县等官,武授以都司守备等官,均令分部分省分标候补;优其序补班次,勿唐归选。如朝廷需用编书、修史、应奉文字之词臣,宿卫禁廷之侍卫,应随时听候偷旨考选,不在科举常例之内。统计自八岁入小学起,至大学校毕业止,共十七年——计十八岁为附生,二十一岁为廪生,二十五岁为优贡举人,二十八岁为进士——除去出学入学程途考选日期外,亦不过三十岁内外,较之向来得科第者并不为迟,此大中小学层递考取录用之大略也。其取中之额,即分旧日岁科考取进学额,以为学堂所取生员之额;分乡会试中额,以为学堂所中举人进士之额。优贡应请新定学堂之额,大率比本省中额加倍而略多,初开办数年,学堂未广,取中尚少。前两科每科分减旧日中额学额三成,第三科,每科分减旧额四成,十年三科之后,旧额减尽,生员举人进士皆出于学堂矣。至日久才多以后,应仿各国章程,视其学业分数以为中额之多少,并可不拘定额以昭核实而资策励,总须较旧额之数有增无减,此学堂取中额数移拨旧额日后并不限以定额之大略也。或谓废八股则人不读经书,不尊圣贤,不宗理学;不知八股始自前明,自汉至宋皆无八股,何以传经卫道代有名儒,忠孝节义史不绝书,即如周、程、张、朱乃理学之宗主,其时未尝有八股也。或谓废八股则人不能为文;不知文章之美者莫如春秋之左国,战国之诸子,两汉之马班,唐宋之八家,其时未尝有八股也。或谓废八股则旧日专攻帖括者无进身之路;不知历来擅长八股诸名家亦必系学瞻才敏文笔优长之士。其最着者前明如唐顺之归有光,国朝如韩方苞辈即不由场屋,岂患无自见之学登进之阶。故能为好时文者,考试策论固属优为,兼习诸学亦非难事。无论少年易于改业,即二十五岁以上至五十岁者,除外国语言精微算法外,何事不能通晓。若从此三科十年以后不能中式,而又不能改习诸学,则断非有才有志之人。国家取之,何益于用!然此辈仍可为小学中学经书词章之师,其衰老不第而学行尚有可取者,可由督抚学政访察考选,朝廷优予体恤。六十岁以上者,酌给职衔;五十岁以下者,广设其途,分别举贡生员,用为知县佐贰杂职,详见酌改文科专条,似亦足以安宿儒而慰寒矣。捐纳既停,即中等儒生岂患无出路哉?此裁减旧日学额中额仍将从前举贡生员分别录用之大略也。论外国设学之定法,自宜先由小学校办起;层累而上以至中学高等学大学;方为切实有序。
惟经费太绌,师范难求,只可剀切劝谕,竭力陆续筹办,若必待天下遍设数万小学,数百中学,然后升之高等学大学而教之用之,至速亦须十年。时事日棘,人不我待。刻舟胶柱,必致空言误事。今日为救时计,惟有权宜变通,先自多设中学及高等学始。选年力少壮通敏有志之生员迅速教之,先学普通,缓习专门。应各就省城及大府酌量情形,迅速筹办,以资目前之用。取才由粗入精,立法由疏入密,凡事何莫不然。将来小学林立,中学亦多,则循序渐进,取材既裕,而教法亦不劳矣。查三十岁而入官,科名不得为晚;自初学以至学成,十七年而成文武兼备之人才,造就不得为迟。惟事急需才,恐难久待。查日本文武各种学校,皆有速成教法,于各项功课择要加功,于稍缓者量加省减,刻期毕业;应请旨饬出使大臣李盛铎切托日本文部参谋部陆军省代我筹计,酌拟大中小学各种速成教法以应急需,此权宜救急先设普通中学暨采访速成教法之大略也。惟成事必先正名,三代皆名学校,宋人始有书院之名。宋大儒胡瑗在湖州设学,分经义治事两斋,人称为湖学,并未尝名为书院。今日书院积习过深,假借姓名希图膏奖,不守规矩,动滋事端,必须正其名曰学,乃可鼓舞人心,涤除习气。如谓学堂之名不古,似可即名曰各种学校,既合古制,且亦名实相符。总之:中华所以立教,我朝所以立国者,不过二帝三王之心法,周公孔子之学术。今宗旨则不悖经书,学业则兼通文武,特以世变日多,故多设门类以教士,取其周知四国博学无方,正与经传所载三代教士取人之法相合,看似无事非新,实则无法非旧。且经史词章,仍设专门,学人文人皆有自见之路。何得以唐人专考词章之下策,前明八股之徘体视为儒者正宗战?臣等所拟以上办法,不过明宗旨,标门类,分等级,计年限,筹出路,除妨碍,举其大略如此。至于详细章程究应如何斟酌损益之处,应候敕议裁定。此一事为救时首务振作大端,伏望我皇上思危虑患,饬取日本学校章程迅速详议,乾断施行,收人心以固国基,四海瞻仰首在此举矣。
一酌改文科
科举一事,为自强求才之首务。时局艰危至此,断不能不酌量变通。半年来谘访官绅人士,众论佥同。两广督臣陶模,山东抚臣袁世凯咨来奏稿,言之甚为恳切。改章大旨总以讲求有用之学,永远不废经书为宗旨。拟即照光绪二十四年臣之洞所奏变通科举奉旨允准之案酌办。原奏乃系参酌古今,求实崇正,力侈谈新学者之谬论;不过原本旧章力求核实而已。大略系三场先后互易,分场发榜,各有去取;以期场场核实。头场取博学,二场取通才,三场归纯正,以期由粗入精。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二场试各国政治、地理、武备、农工、算法之类,三场试《四书》《五经》经义。经义即论说考辨之类也。头场十倍中额,二场三倍中额,原奏经礼部通行陕西有案可查。惟声、光、化、电等学,场内不能试验,拟请删去,此系原本朱子救弊须兼他科目取人之意,欧阳修随场去留鄙恶乖诞以次先去之法,而又略仿现行府县复试童生学政会考优贡之章。且可免寒士之候榜艰难,考官之疲劳草率,似乎有益无弊,简要易行。窃惟今日育才要指,自宜多设学堂,分门讲求实学,考取有据,体用兼赅,方为有裨世用。惟数年之内,各省学堂不能多设,而人才不能一日不用;即使学堂大兴,而旧日生员年岁已长,资性较钝不能入学堂者,亦必须为之筹一出路,是故渐改科举之章程以待学堂之成就。似此办法,策论乃诸生所能,史学、政治、时务乃三场策题所有。考生断不致因改章而阁笔,科场更可因改章而省费,而去取渐精,学业渐实,所得人才固已较胜于前矣。兹拟将科举略改旧章,令与学堂并行不悖,以期两无偏废;俟学堂人才渐多,即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其颖敏有志者,必已渐次改业归入学堂;其学优而年长者文平而品端者,尽可宽格收罗量材录用,或取作副榜多取数名,或令充岁贡倍增其额,或推广大挑每科一次,或挑作誊录令共议叙有资,或举人比照孝廉方正,生员比照已满吏,准其考职,令其人官效用,宜汇总核计以上各途推广录用之数,足以抵每科减额之数,则旧日专习时文者亦尚有进身之阶。十数年以后,奋勉改业者日多,株守沈沦者日少,且仍可为小学堂中学堂经书词章之师;其衰老者可从优赏给职衔。总之:但宜多设其途以恤中才之寒,而必当使举人进士作为学堂出身,以励济世之人才;只可稍宽停罢场屋试士之期,而不可使空疏无具者永占科目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