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4052700000039

第39章 社会阶层结构探讨(7)

在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虽然社会各个阶层的位序已经确定,但各个阶层的个人,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一个阶层的低位,攀升到本阶层内较高的地位,如不熟练工人,通过努力掌握技术成为熟练工人。或者从原来某一个社会阶层,向上流动,成为另一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如农民出身的青年,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参加考试,成为大专、本科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可以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国家社会管理的干部。当然更多的农村青年,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经商办企业,成为工人,成为个体工商户,成为私营企业主。原来城市的工人和干部,他们则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努力学习,通过经商办企业,在本单位或离开原单位,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改变和提高自身的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而现在的中国,正在大规模地进行经济建设。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都很快,经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整个职业结构呈趋高化趋势,客观上也为每个公民实现向上流动,提升自身社会地位,提供了各种条件和机会。每个公民都有施展抱负,实现人往高处走理想的广阔空间。

在现阶段的中国,尽管先赋性因素还在继续发生影响,但是,获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将逐渐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这就是说,当今中国社会流动机会是面向所有公民的,是开放的,已经不再受个人的出身、成分、家庭背景、户籍等等的限制,只要你自己努力,就有机会实现向上流动的理想。

④现阶段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自发形成的,还在继续变动过程中,还不合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其要求还不相适应。纵观发达国家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它是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二次产业革命发展,又经过多次社会冲突、社会整合、社会政策调整而逐渐形成了具有一个庞大规模的社会中间阶层,使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具备所谓的“橄榄型”,形成了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相比之下,中国要在一个不长的时期里,把两个阶段压缩为一个过程,实现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形态,其艰巨和复杂程度是可以想见的。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种种失调、摩擦、矛盾和冲突。但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须形成这样一个合理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这是必不可缺的。

我们经过二十多年的渐进改革,已经使GDP翻了三番还多使工业化达到中期发展阶段,已经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已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力量。应该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所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是有效的。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一些,理应采取的社会政策,有些是滞后了(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些则因为各种原因至今还未出台。所以目前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影响下自然形成的、也可说是自发形成的。虽然已经形成了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但它还有以下一些特点和不足第一,现阶段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还处在不断地变动过程中,有时,某一社会阶层的规模会扩展得很快,而有的社会阶层的经济社会地位理应有所改善和提高,却又长期停顿。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变动不居,很难以常理来预测。当然,像我们这样一个正在进行大规模经济社会建设的国家,社会结构变动不居是常态,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问题。我们对它进行研究分析是选取某一时点的社会阶层结构的横断面,作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得出应有的判断和认识,上述我们作的十个社会阶层结构的研究,就是选取1999年这个时点,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做的分析研究的结果。

从1999年至今,仅仅几年时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内部已经又有了不少新的变化。例如,1999年私营企业主阶层只有150.9万户,有投资人322.4万人。我们在十个社会阶层的分析中,指出1999年私营企业主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占的比重为0.6%。由于这几年整个经济社会环境对私营企业发展有利,社会舆论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评价也好了,所以这几年,私营企业主阶层发展很快,到2002年底,私营企业发展到243万户,投资人已超过600万人,近两年又有新的发展。

中国特有的农民工这个社会群体近几年变动也很大。

年,我们引用有关部门的数据,为8000多万人,这几年由于务农收入减少,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不景气,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镇打工,到2003年底,农业部门统计,已达9900多万人。这就使产业工人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等的规模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大。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国第二、三产业总就业人口中,农民工已占46.5%,其中:第二产业工人数中农民工占57.59%,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37.03%,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人阶层的主体了。

尽管这几年中国的不同社会阶层的规模,有所变化,但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成分并没有变化,十个社会阶层的位序也没有变化,不过是有些社会阶层的规模扩大了,有些社会阶层规模进一步缩小了。

第二,中国现有的社会阶层结构还不合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及其要求还不相适应。现代化国家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这个社会结构应该是与现代化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相辅相成的,使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从世界各个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国家的历史经验看,这些国家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都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所谓两头小,是指拥有较多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因而处于最高和较高社会等级地位的阶层的规模比较小,而只有较少资源或几乎不拥有什么资源,因而处于社会等级地位较低和最低的社会阶层的规模也比较小。所谓中间大,是指社会已发育、培育成了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他们拥有相当多的各种资源,足以使他们过上小康以致更富裕的生活。他们是政治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先进文化创造者和消费者。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形成了这样一种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这个国家也就实现了现代化,经济社会事业就能够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拿中国传统语言讲,这个社会就能够长治久安。

比较而言,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离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还有很大的距离。就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形态说,还是一个中低阶层过大,上中层刚发育还没有壮大,最上层和底层都较小的结构,形象地说,是一个洋葱头型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

前面说过,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社会体制改革滞后,社会政策没有相应到位的情况下,自然、自发地形成的,有诸多的不合理。就社会阶层的规模而言最重要的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就是该缩小的社会阶层规模没有相应地小下去,而该扩大的社会阶层规模还没有相应地大起来。

该缩小的没有小下去,是指我国农业劳动者阶层的规模过大。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阶层结构的比重基本上是很相近的,例如日本,1990年第一产业在GDP的比重为2.5%,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为10%(1992)①,农民阶层的规模为7%。中国由于存在着体制性的障碍: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化的滞后。1999年,农业在GDP的比重为17.6%;从事农业的人员占整个就业人员的50%②。而当年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占整个社会阶层结构的比重为44%(这是把外出的农民工计算在外的结果)。

该扩大的社会阶层的规模还没有相应地大起来,是指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过小。严格的讲,社会中间阶层不是一个社会阶层而是,由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若干个社会阶层所组成的。在国外是由新老中间阶层两部分组成。老中间阶层是指中小企业主和中小农场主,他们是有产的。新中间阶层是指中小企业经理人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等白领为主的阶层。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社会中间阶层不仅产生得比较晚,而且规模过小,据我们课题组测算,1999年,这个中间阶层只占整个社会结构的15%左右。①这三年来由于中小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等发展得都很快,所以,2003年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约为19%。这个规模大约相当于美国1950年,日本1975年的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

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过小,意味着社会结构的不稳定,这是当前中国诸多经济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战略性任务,是要继续深化改革,采取恰当的经济、社会政策,使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扩大起来,使农业劳动者阶层的规模能较快地缩小下去,以适应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