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南丝绸之路
4048100000034

第34章 侨乡和顺

在和顺乡门前,新修的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道打破了它依山傍水的田畴景致。当年古道上为行路人歇脚小憩而修的风雨亭不见了,村寨口是个可以停车数百辆的停车场。和顺不再宁静。

住在村东侧的刘家私人旅馆,门前一棵高大的香樟树。那些天一直在古镇拍纪录片,李氏宗祠、寸家宗祠、刘家宗祠、洗衣亭、元龙阁、艾思奇故居……脚步踏遍乡里的每一条小道。清晨6点起床,走过水库大坝,对面半坡上是一所当年的学校。从学校陈列的当年老照片中,可以看到从这里走出去,到缅、泰、日、新、美、英、加、印度尼西亚各国的和顺学子。腾冲是南丝路上的重要驿站、繁华商埠、军事重镇,也是侨乡。和顺这个有6000人口的乡村,侨居海外13国的现有13000人。那些至今仍坚实精美的大宅院,那些为女人们遮风避雨的洗衣亭,那些平常人家中随处可见的舶来品,无一不讲述着走夷方的男人们缠绵的乡情。而筹款支援护国运动,创办云南最早的女校,办起当年堪称全国之最的乡村图书馆,又记录着和顺人吸纳现代文明寻求进步发展的不懈脚步。

在和顺的老宅和古巷中流连沉迷,一连数日。夕阳西下的时候,探访那个让人心伤情断的隔娘坡。那儿的座座坟茔,都面向遥远的夷方。走出家乡的儿郎,当年就踏着村后的这条小道,翻越这道山梁。山那边是更高的山,林那边是更密的林,低谷中有****的瘴气,高远处是积雨的白云。家就留在了这方,这一去不知归期。久等亲人的母亲和妻子,断魂之时,将思念和遗恨筑起坟茔,永远守望着夷方。

踏上这样的路,心底先有了几分沉重,爬这样的坡,脚步平添了一点滞重。拐上一道小坡,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一条白花掩映的小路。褐色的土路边,排列着浓密的两道白花,小路就像一条挽帐,长长的,没有尽头。

尽管我已经熟悉了飞机草的白花,我的心头还是掠过了一阵颤栗。飞机草的花棚,已有半人高。当年一步一回头的游子,没见过这样的阵势,他们迟归的魂灵,找得到回家的路吗?芋绵柔韧的青草,曾经怎样牵扯他们的衣袂裤脚。游子们梦中的路,当是绿草萋萋的呀。或许这就是时光。

夕阳下的山影很长很长,靠山的村庄有些暗了。村边的沼泽地,腾起白鹭翩然的倩影。 旅客老板娘的女儿阿梅,听我们说采访古道,讲起远在密支那经商的哥哥。她说和顺人送人远行,要吃亲人做的“头脑”。

当我们行将离开的那天早晨,摆在餐桌上的“头脑”,让我们最能吃的摄像都吓了一跳。这么大一碗,有咸有甜,有酸有辣,有肉有菜,还有两个圆圆的荷包蛋。这也许就是家人浓浓的心意,此去关山重重,行路人有饭吃,有水喝吗?有最后一顿家乡的饭垫底,或许可以走得远一点,走得顺一些。

和顺的美充满了惆怅,充满了回忆,也充满了希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