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保山起,分南北两道翻越高黎贡山。《新唐书》对这两条古道记载如下:“自羊苴咩城西至永昌郡三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诸亮葛城(今龙陵)二百里,又南至乐城(瑞丽)二百里。又人骠国境,经万公等八部落,至悉利城(今曼德勒)七百里,又经突文城至骠国千里。又自骠国西渡黑山至东天竺迦摩波国(今印度曼尼坡)千六百里。又西北渡迦罗都河至奔那伐檀那国六百里。又西南至中天竺国东境恒河南岸羯朱温罗国(今孟加拉国)四百里。又西至摩羯陀国六百里。一路自诸葛亮城西去腾充城二百里,又西至弥城(今腾冲盏西)百里。又西过山二百里至丽水城。乃西渡丽水、龙泉水二百里至安西城(今缅甸猛拱)。乃西渡弥诺江水千里至大秦婆罗门国。又西南千二百里至中天竺国东北境之奔那伐檀那国,与骠国往婆罗门路合。”由此可见,中路的走向较南路少了1200千米,是抵达天竺的捷径。
有许多年,沿滇缅公路翻越高黎贡山也有不同的途径,一条走瓦房、西亚登灰坡梁子过北斋公房抵腾越界头,另一条过杨柳、双虹桥、百岭过南斋公房抵曲石。还有一条走分水关古道。三条道都有石砌驿道留存,均是当年车马不断的官道。当我们趋车经过高黎贡脉时,雄浑的大山给我们苍茫无际的印象。绿色的植物,高高低低分几层覆盖着群峰。古道在这样的深山老林里蜿蜒,它是南北的商旅和戍边的兵卒走了千年的通衢。而在驾驶员的眼中,这些路仍然是弯道、坡道、险道组合起来的危险路段。
2000年,通往腾冲的新公路通车,沿着这条公路到腾冲只需2个半小时。初次沿这条公路穿越山岭时,发现新路只在高黎贡山脉边缘绿色的山腰上辟出一条灰色的线条,而我们的车辆,像一只白色的鸟轻松地掠过了重重的山峦。因为天色已暗,路上罕见来车,我感到时光飞逝,原先的险峻和曲折又变成了回忆。繁忙的老公路骤然清冷,也许不要几年,便将和它的前身一样荒草萋萋,湮没于尘烟雨雾之中。
侨乡和顺、火山公园、国殇墓园、热海奇观、湿地……腾冲,如今是一个被游客的脚步踏热的地名了。它的历史远朔到西汉时期,称为“滇越”。《史记》载:昆明之西“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日滇越。”
这里是中国西南最遥远的边陲。腾冲这样的战略重地,它的历史不可避免地充满了强烈的边塞气息,历朝历代中央王朝都在这里驻有重兵。无数征战缴讨,戍边将士不但留下大量边塞诗词,还留下了自己的家人及后代子孙,留下大量移民的屯田区,还留下了八关、九隘、七十七卡。八关设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上四关为神护关、万仞关、巨石关、铜壁关,下四关即铁壁关、虎踞关、汉龙关、天马关。这些关隘盘踞高岭,扼制要道,均有官兵常年驻守。此后,随版图变迁,我国境内只乘上四关。而清代的七十七卡,主要设置于槟榔江河道以及尖高山、高黎贡山一带。
凤岭北麓,松柏森森处,坐落着国殇墓园。一连几日都是晴天,偏偏我们专程踏访国殇墓园时,飘起不大不小的雨丝,天低云暗,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滴下水来。注视高台上的”碧血千秋”4个字,敬意肃然而起。走进滇西,来到腾冲,你无法回避古道上发生过的一次次血火征战,而二战时的滇西抗战,以滇缅公路、以松山阵地、以国殇墓园,给我们留下最沉重最悲壮的记忆。 小团坡上,玄色方身锥顶高塔直插青天,上书“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碑”,塔基上刻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的“民族英雄”4个大字。雨陪伴我们同行墓地,那一行行,一排排呈放射状布满小山的墓碑,陡然间让我的心口发紧。从士兵到将军,3346员将士的忠骨长埋于此,属于他们的,只是小小的墓碑,上面刻着姓名、职务。我们用镜头无法再现这里的气氛,松柏苍翠,碧草萋萋,墓地的整饬与严谨,让它区别于其他的任何公墓。这是军人的墓园,躺在这里的逝者,以血肉之躯,对抗着入侵的外敌。古道多壮士。遗憾的是,我们在很多年不敢承认也不愿承认。
10年前,一个有关中印缅战区滇西抗战的研讨会在腾冲举行,我所在的刊物派记者同行。归来后,年青的记者给我讲述:那个台湾回来的老将军不忍心参观国殇墓园,只为怕见自己当年的同僚与部下;戴安澜将军的儿子面色严峻地建立于纪念碑前,不知他知不知道当年将军的遗体运到腾冲时,数万百姓沿街祭拜壮士英魂时的悲壮场面;那个代替父亲赶来的女儿,如何面对墓园泪流满面……我们后来接到他们寄来的信件,要购买刊登有采访文章的那期杂志。在当时,关于这次会议的报道很少。
腾冲城外有几条笔直的大道,将人们的视线拉向一个个景点。边城的遗存在城区已经很少。城西宝峰山下,曾出土汉武帝时的五铢线千余枚,很明显,这是古商道贸易的遗存。
登上古树葱笼的来凤山,进入眼帘的腾冲显得富足而美丽。千年商城的历史和边地丰厚的人文积累,使这里飘散着浓郁的商业与文化合并形成的优雅气息,这与边地的苍凉厚重并不矛盾。我到当地人家作客,早已不是雕花门板,青石小院的清幽。新式的复式楼层,西式的布艺沙发,一院葱笼的花木,与内地任何城市的时尚人家没有区别。
腾冲人的富足,明显地出于经商,这座文化发达的边城,并不因汉文化的发达而贬抑商贸。按文献记载,明末清乾隆年间腾冲至密支那和至八莫的古道间,“常有三四百头牛,两千多匹马的驭队日夜奔波,运送商品。”清光绪二十三年(1879年)腾冲根据《中缅条约附款》定为商埠,海关、领事馆、帮办衙门、电信局相续建立,来自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纷至沓来,这里出现了一大批有名的从事国际贸易的商号。商埠必有金融,1906年起,腾冲逐渐拥有了多家银行。 腾冲玉器是著名传统手工艺品.这里濒临缅甸北部玉石产区,开采出的玉石大都由马帮运往腾冲加工。因此有“玉出腾越”的说法。明末清初,腾冲有500多家玉石作坊,丁匠3000多人。而到缅甸开采、购买玉石的腾冲商人也有千人之众。在缅甸旧都阿摩罗补罗城的一座中国式的古庙里,还刻有5000个在当地经商的中国宝石商人的名字。对于腾冲,古道上流行“琥珀牌坊玉石桥”的说法,这是人们对这里财富的描述,也是对腾冲财富与玉有关的记录。 在腾冲,懂玉的人很多,带玉佩玉的人也很多,但更多的是卖玉的人。走进珠宝玉器市场,每个摊点都写着“绝无假货”。我曾在桂林一个玉石博物馆买过所谓“绝无假货”的玉镯大上其当,后来又在许多卖假货的地方看到这样的招牌,觉得成了“此地无银”的象征。可腾冲的朋友却断然说:“腾冲不会。腾冲人与玉的关系太深了,玉所代表的特殊文化精神与品位,影响着腾冲人的生活态度。”在交易市场流连,每到一个摊点,摊主们都会冷静地给你介绍玉件的质量,制作的工艺,甚至玉器的故事。这里是古道上商业最发达的地方之一,经商已成为传统,而传承千年的商业道德,也使得交易变得温婉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