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手相面相密码
4038000000038

第38章 鉴戒容貌举止(3)

13.验证人的道德

考察一个人的道德,要从内心和外表两者的统一来判定。也就是说要想验证一个人的道德,无异于考察一个人的行事。

一个人的言语很忠诚,他的行事很公平,他的志向无私,他的举止端庄就是有仁心的人。事情发生变化而能够治理,富贵时很高兴,贫穷时很通达,置身于四方之中都能够顺遂,就是志向广大的人。少说多做,恭谨、俭朴且谦让,有智慧而不夸耀,有施舍而不废弃,就是谨慎贤良的人。细微的话,时间久了也可以重复让人记住;生活幽闲,独立而不好胜,像是没有做什么事,但确实做了,就是顺畅任意的人。虽然富贵且地位尊显,但谦恭俭朴,能够施舍穷人;强大威严,但待人有礼而不骄傲,就是有道德的人。贫穷而不畏惧,安乐而不奢侈,勤劳不变,喜怒分明如常,就是有操守的人。处于世俗之中而不自暴自弃,廉洁而不暴戾,坚强而无私,就是有常道的人。肃正静穆以等待命令,不召唤不到,不提问不回答,言论不超过行动,行动不超过常道,就是沉静的人。忠诚有爱心地待奉自己的亲人,以欢欣的态度去恭敬亲人,竭尽全力而不是表面上恭敬别人,是忠诚孝敬的人。志同道合,共同担当忧愁艰难,行为忠厚诚正而不相互猜疑,迷于远道而不相互舍弃,是值得朋友信赖的人。内心、脸色和说话的语气都凌驾在别人之上,与人交往非常机巧,和别人接近很迅速,判离别人也很容易,是志向虚伪的人。因为吃喝在一起亲近,因为贿赂相交往,有利益才合作,追逐名利双收,而本性依然隐匿,是贪婪卑鄙的人。本性不果断,说话不说彻底,老是不满足而不停地谋划,是虚伪欺诈的人。言行变化非常快,举止极易出错误,好恶无常,行动和自身不统一,是没有诚正志向的人。有小的智慧而没有大的决断,有小的能力而没有大的成就,照顾到细小的事物而不知大的论说,变化极大而多私心,是浮华不实的人。规谏而不树立榜样,有道行而不平正,是以名讨巧的人。所以说,事物遇阴不平坦,像畸鬼一样的人不仁义,表面上重声誉的人不忠诚,装扮外貌的人没有真情,隐藏节操的人不平正,多私心的人不义气,夸夸其谈的人少信用。

14.识人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

识人难,难在于分其良莠、贤佞,这是因为人是很复杂的。《六韬·选将》举了这样的15种例子:有的外似贤而不肖,有的外似善良而实是强盗,有的外貌恭敬而内实傲慢,有的外似谦谨而内不至诚,有的外似精明而内无才能,有的外似忠厚而不老实,有的外好计谋而内缺乏果断,有的外似果敢而内实是蠢材,有的外似实恳而内不可信,有的外似懵懂而为人忠诚,有的言行过激而做事有功效,有的外似勇敢而内实胆怯,有的外表严肃而平易近人,有的外貌严厉而内实温和,有的外似软弱而内实坚强,有的外似无能而内实能干,没有完不成的事,人就是这样往往表里不一。一个原来就是表里不一、又巧于伪装的人,以其外善蔽其内恶,以其外贤掩其内奸,那就更让人难辨别了。所以佞人常有欺人而得售其奸恶。因此,观察一个人,不能只看其表面,要透过其表面现象透视其内心世界,这就是说要从表到里,看是否一致,才能知其人。要做到这一步,确实不易。而能否知人,这决定于如何看人。如看人重德重其实践,佞奸者骗人之术则难于得逞。如果只听其言而不察其行,且喜人歌颂,恶人直言,就恰好为阿谀者所迷,把佞奸视为忠直,将忠直视为佞奸。

对于佞奸者来说,是因其能以假象蔽其真相,以外表忠义掩其内心的奸许,且其谋深术巧,使人迷惑而难辨识。

对此,古人多有论述,指出佞奸者难辨的原因及如何从表到里辨别贤佞之法。《吕氏春秋·疑似》指出,物之相似最能迷惑人。“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辨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这是说,相似的事物最能迷惑人,石似玉,玉工难以辨其真伪;剑似吴干宝剑,铸剑师也难识其优劣;博闻善辨的人似通而实不通,足以惑人而误事,这是贤明君主所虑的;历史上不少亡国之君自恃见识超人而独断独行,其左右也顺其意投其所好。因而被视为心腹忠臣,正是其君似智而实不智,其臣似忠而实佞奸,才导致亡国亡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崇祯皇帝及围绕在他左右的那班佞臣。崇祯认为自己是英明之主,臣下无人超过他,他的旨意就是真理,与他相左的即为庸才或逆臣。甚至一直到死都认为明亡咎不在己,而是在于群臣无能。他相信的都是对他听话、奉承的宦官和佞臣。正是这些似智、似忠的君臣断送了明王朝。其实,这位似智的崇祯皇帝,与前几代只图享乐的皇帝确有点不同,他日夜操劳,好像有作为的贤君,故很能迷惑人,因而引得不少人为之惋惜,认为他非亡国之君,而是处于亡国之时。

《后汉书·虞廷传》记载:邓衍姿容出众,仪表不凡,初即帝位的汉明帝刘庄见了,自叹不如,对左右说:“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给车马衣服。虞延以衍有容仪而无实行,未曾待之以礼。明帝既赏识邓衍,便下诏令他以南阳功曹职位来京朝见,既到,任为郎中,不久又升为玄武司观,即负责管皇宫的北门,俸禄一千石。后因邓衍在职不服父丧事,明帝知道了,叹气说:“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愧面退。人们因此以虞延有知人之明。

汉明帝一贯偏激,看人往往片面,一见邓衍仪表出众便无限赞誉,既赏物又连连封官,而不问他的能力和品行如何,当他获知邓衍在职不服父丧。才承认看错了人,自叹知人难。因为邓衍为了当官,父死而不服丧。这在古代是大不孝之事,有此行的人则被视为是缺德的人,为人所不齿。事情被揭发了,邓衍也自感惭愧而退职回家去了。

虞延能知人,是因为他不是以貌取人,而是重在看他的实行。当时,虞廷任南阳太守,他为人正直,用人执法,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讲私情。邓衍是他的属员,汉明帝虽赏识邓衍,重予赏赐,但虞延认为邓衍“华不副实,行不配容”’即仪容与德行不相称,衍自京回南阳有三年之久,虞延都不任用。因此,汉明帝才令邓衍到京任职。可见,汉明帝以貌用人则误,而虞延看人不重仪表重其行,故能知人。

总之,我们要认识某个人,首先接触到的是这个人的外部特征:体态、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神态表情等。一个体态潇洒、仪表堂堂、言谈举止文明的人,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反之,则给人以不良印象。人们非常注意交往中自己的仪表,一个人应把整洁、美观、大方和文明礼貌作为自身仪表的重要内容,过分打扮、妖里妖气固然不好,但谈吐庸俗、不修边幅、窝窝囊囊也不好。女性面试与男性的面试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男性面试的成败是由面试决定的,那么女性面试的成败决定于其风度、举止。招考单位的主试者在评价女性应试者时,重点不是放在知识、能力上,而是注意应试者的礼仪、风度和举止,即女性魅力。故女性应试者从走进房内,到坐在椅子上,已大概决定了是否被录取。因此,女性应试者从必须显示出女性的高雅气质,包括大方自然的神态、整洁合适的服饰,无可挑剔的礼仪等。

有些女性,为了增加权威感,故意模仿男性穿着条纹西装、男式衬衫,打男式领带。这种故意模仿男性的做法,不仅没有给女性增加权威感,相反损坏了女性的权威。它使女性看起来像个“假男人”,给人一种小女孩子过家家的印象,虽也有可爱之处,但权威感却被破坏无遗,甚至让人感觉幼稚可笑。

天气一热,许多人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纷纷穿上袒胸露背的服装到办公室或有的人场合,甚至有的还赤身露背。有人衣着很华丽,却汗渍斑斑,尘土满身而蓬头垢面,领口、袖口都脏得发黑了,这都是不文明的表现,是有悖于共公道德标准的。

识人之仪表之后,就要细察其人,而不是仅停留在表象上,须细知其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