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
4004800000070

第70章 怒江水电开发与环境影响(3)

世界着名的植物模式标本产地一是种类繁多,特有种丰富;二是原始种类和进化种类同时并存,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评定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2000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已有94个国家391个保护区组成的这一网络成员之一。

目前世界生物多样性锐减,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为保护该区丰富的遗传基因,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及论证,定性定量研究、揭示和预测水电开发对生物的影响程度;提出可靠的预防保护措施及方案,制定足够的、合理的补偿措施加以保护。

(五)有利于保护“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

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遗迹或自然资源授予的最高“诺贝尔奖”,是风景名胜中的精品。“三江并流”是世界上罕见的集地质地貌、动植物、景观美学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为一体的高山峡谷自然区域,是全球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是水能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区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区域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再生能力十分薄弱,而且也是云南省较为贫困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

怒江是中国获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三江并流”中的河流之一。包括怒江在内的“三江并流”是在久远的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自然资源,该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要。必须正确处理世界遗产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对“三江并流”区域资源开发时,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促进“三江并流”地区的资源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为确保“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与合理的重大建设项目协调发展,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论证,深入研究确定水电开发对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三江并流”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保护世界遗产名录“三江并流”的方案。

(六)有利于保障地质安全怒江流域地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互相碰撞及板块俯冲的缝合线地带。因受印度板块北移的影响,次一级的华南、印支、泰马、圹和昆仑五大地块在现今的三江并流地带发生碰撞、挤压、汇聚,从而在此形成巨型横断山南北向构造带,亦称三江弧状构造。在构造带中,怒江深断裂相间其中。又因受印度板块不断俯冲及挤压作用,沿构造挤压的中间地带,形成宽约1000米的糜棱岩即碎屑岩带,并有蛇纹岩套岩分布,同时产生大范围的岩浆岩侵入与区域性变质。该区地处横断山西部断块带,在经多次升降、褶皱、断裂等作用后,形成了北高南低的两山一谷的地貌格局。全区南北段虽均以高山为主的山地,但因各地所受内外应力组合各异亦出现了次一级的不同地貌类型。

峡谷是本区仅次于山地的主要地貌形态。它的面积比例虽较小,但随着河流发育延展,却伸入整个区域,除山脊线附近以外,都可见到它的存在。怒江峡谷属V型谷,局部为嶂谷、隘型谷的大型峡谷。怒江峡谷是世界上着名的峡谷,其连续深切的峡谷形态以及谷地湍流的水流流态,使之在世界大峡谷中占据重要位置。

从水库蓄水开始,由于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在新的水边线地带开始了库岸形成的过程。大型水库的运行经验表明,库岸的形成正是冲蚀和堆积直接作用的结果,从地质、地球化学和生态过程角度分析,库岸可分为多种类型:以崩塌、坍落、侵蚀、滑坡、流沙和剥蚀等形式表现的库岸为冲蚀型库岸;以地球化学作用和冲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库岸为冲蚀-喀斯特型库岸;以生态作用和冲蚀作用结合情况下形成的库岸为冲蚀-泥炭型库岸及其他类型的库岸;352在地质、地球化学和生物过程以及堆积共同作用下,可形成泥沙三角洲库岸、淤泥盐岩型、漂浮泥炭型、贝壳泥炭型、贝壳石灰岩型和芦苇植物型库岸。鉴于怒江流域地质构造复杂,岩石分布种类繁杂,地形地貌陡峭狭窄,河流沿断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无论是开发水电,还是保障当地人民生命安全,都必须关注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和可能的地震灾害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流域的地质进行专题研究。

(七)有利于保护国际河流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境内,穿越我国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在云南省潞西县流出国境,流入缅甸后成为萨尔温江,通过缅泰边境入安达曼海,是一条较大的国际河流。

水电开发可造成向下游泄水量随需要而变化、泥沙减少等,对下游地区的航运、用水、岸堤安全和生态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为科学合理的开发水电资源,维护下游国家的利益,保护生态,有必要研究水电开发对怒江下游的影响。

(八)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

怒江州至今还是云南乃至全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资源的富集和极度的贫困形成强烈的反差,当地干部群众改变现状的欲望极其强烈,保护和开发的任务一样艰巨。人在温饱都不能保障的状况下所从事的原始生产和生活方式,必然走的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不文明的发展道路。因此,有必要研究怒江的社会经济构成,造成贫困的原因、脱贫致富的方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研究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方式及力度,研究水电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怒江水电开发能否并如何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以及未来可能产生大量的保护区、坡耕地退耕及水电开发生态移民的安置等问题的研究,为维护边疆社会安定,民族团结提供基础资料。

(九)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持久存在

怒江流域是民族迁徙、融合的走廊,也是民族的聚居地。居住着傣、傈僳、怒、回、白、苗、纳西、独龙、彝、壮、阿昌、景颇、佤、德昂、藏、汉等16种民族,人口约50余万,他们分别源于古氐羌、古百濮、古百越、古三苗族群和古东胡、古吐蕃、古女真、古中亚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比例为全国民族自治州之首。其中傈僳族占总人口的50.9%,独龙族和怒族是怒江州独有的少数民族。州内多种宗教并存,有基督教、天主教、藏传佛教和本主教,信教群众多达12.3万人,其中信仰基督教的群众多达8.9万人。多民族聚居区独特的地方民族文化是一种财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古老的文化、风俗、节日、语言和传统,以及绚丽多彩的服饰、饮食、建筑,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世界罕见。怒江水电开发将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带来冲击,使原有的独特古老的文化、风俗、节日、语言、服饰和传统等有所改变。因此,保护民族文化持久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

任何开发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都将产生影响,尤其是怒江水电开发项目对当地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景观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避免重大的损失,在决策前建议对怒江水电开发方案进行环境影响研究和评估。包括水电站地点选择、电站影响的累积评估等,确保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满足人们对水和能源的需求,避免破坏生态,保护提供清洁、稳定的水资源的生态系统。

怒江的水电开发关系到国家及怒江可持续发展,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地质安全,对维护社会安定发展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怒江水电开发中的生态问题,正确认识怒江水电开发与生态的关系,科学评价开发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用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正确认识,开展环境影响研究,以实现长远的、根本的、可延续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使怒江水电开发做到经济上的有效性、社会上的公平公正性和环境上的可持续性的统一。因此,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尽快开展怒江水电开发项目环境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中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2]国家环保局自然保护司:《黄河断流影响及其对策调研报告,黄河断流与流域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J.迪可逊等着,张坤民、何雪炀、张菁译《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5]张坤民、何雪炀、温宗国:《中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进展,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Vol.10,No.2,2000。

[6]程胜高、张聪辰主编《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7]曲格平:《影响中国生态安全的若干问题分析》,《环境保护》,2002。

[8]解振华:《构筑21世纪生态安全新防线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部委、院士座谈会上的讲话》,2000。

[8]汪恕诚:《再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兼论大坝与生态》,《中国水利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讲话》。

[9]汤献华、周厚贵、杨卫东:《水电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原载《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0,20(3),第18~20。

[10]张文木:《中国能源安全与政策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5期。

[11]陈凯麒、王东胜:《大坝建设环境回顾及梯级规划环境评价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2004。

[12]刘兰芬:《河流水电开发的环境效益及主要环境问题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13]高季章:《建立生态环境友好的水电工程建设体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1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编《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培训教材》,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15]蔡贻谟、郭震远等编着《环境影响评价手册》,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作者依次为: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副主任、高工;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工程师;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教授级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