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学习记忆手册(便携式)
3947500000012

第12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病(即水饮病)是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引起水液停聚的一类病证。痰饮是病名(既是总称,又是四饮之一),咳嗽是痰饮病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证候,故篇中所述不包括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

痰饮病按水饮停留的部位可分为四种:水走肠间的为痰饮;水流胁下的为悬饮;水停于内而泛溢肌表的为溢饮;水饮停于胸膈的为支饮。

此外,还有依水饮停留的久暂而有留饮与伏饮之称。留饮是水饮留而不去,伏饮是水饮久伏而难攻。

一、痰饮的成因与脉象

【原文】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要点】

痰饮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焦阳虚,脾不健运。此外,肺失通调、肾气虚弱也是其重要因素。另外,痰饮脉象多见偏弦。

二、四饮的分类与主症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要点】

痰饮有四: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

【原文】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要点】

本条论述四饮的病位、主症。

三、留饮、伏饮的脉证

【原文】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要点】

此三条论述留饮。留饮是指饮邪停留不去,时间长,病情深痼而言。由于饮邪留聚的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症状。

【原文】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

【要点】

本条论述伏饮。伏饮是指水饮久伏于里而难攻,平时病情较轻,一旦气候转变,或外感风寒,伏饮则侍机而发,使病势加剧。

四、痰饮的治疗原则

【原文】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要点】

本条论述“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因饮为阴邪,非阳不运,非温不化。所谓“温”,不是温补,而是温运、温化;所谓“和”,也不是和解,而是调和。用温药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利水道的作用,但温之不可太过,应以“和”为原则。

应当注意,“温药和之”是治本的方法,其代表方为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若水饮留积,尚需根据病情,分别配合发汗、利小便或逐水治标的方法。

五、痰饮的证治(一)痰饮(狭义)

【原文】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要点】

本条论述饮停心下的证治。辨证要点:胸胁支满,目眩,小便不利。病机:脾胃阳虚,痰饮中阻。治法:通阳化饮,健脾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

【歌诀】

病因吐下气冲胸,起则头眩身振从。

苓四桂三术草二,温中降逆效从容。

【原文】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要点】

本条论述微饮在脾、在肾的不同证治。在脾者因中阳不运,症见短气,心下悸动,小便不利,胸胁支满,目眩等,宜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在肾者由肾阳衰微所致,症见畏寒足冷,腰酸,少腹拘急不仁,当用肾气丸温肾利水。

【原文】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要点】

本条论述留饮欲去的证治。辨证要点:心下坚满,小便不利,下利后轻快,脉伏。病机:

饮结胃肠不散,水饮有欲去之势。治法:破结逐水。方用甘遂半夏汤。

【歌诀】

满从利减续还来,甘遂三枚芍五枚。

十二枚夏指大草,水煎加蜜法双该。

【原文】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如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桂枝各二两人参茯苓各四两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要点】

本条论述痰饮与支饮相兼的证治。主症:

心下痞坚,喘满,小便不利,面色黧黑,脉沉紧等。水饮盘结心下,日久不化,并上逆迫肺者,可用木防己汤行水散结,补虚镇逆。水邪虚结,病情较轻,药后可愈,若水邪结实,病情较重者,可于原方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以加强软坚破结,利水化饮的作用。木防己汤有扶正祛邪,寒热并用的特点。

【歌诀】

木防己汤方喘满痞坚面色黧,己三桂二四参施。

膏枚两个如鸡子,辛苦寒温各适宜。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四两苓加不用膏,芒硝三合展奇韬。

气行复聚知为实,以软磨坚自不劳。

【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要点】

本条论述痰饮冒眩的证治。辨证要点:剧烈眩晕,呕吐。病机:饮停心下,阻遏清阳上升。治法:利水化饮。方用泽泻汤。

【歌诀】

清阳之位饮邪乘,眩冒频频苦不胜。

泽五为君术二两,补脾制水有奇能。

【原文】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要点】

本条论述痰饮腹满的证治。主症:腹满痛,大便秘结,胸满等。病机:饮邪化热,内结肠胃。

治法:行气除满,泄热通腑。方用厚朴大黄汤。

【歌诀】

胸为阳位似天空,支饮填胸满不通。

尺朴为君调气分,四枚枳实六黄攻。

【原文】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苓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要点】

此两条论述痰饮呕吐的证治。饮停心下,上逆而致呕吐者,其特征是呕而不渴,当用小半夏汤散饮降逆,和胃止呕。若停饮较多,先渴后呕,愈呕愈渴,愈渴愈饮,或暴发呕吐而兼心下痞满,目眩心悸等,可予小半夏汤加茯苓,以加强行水止呕的作用。

【歌诀】

呕家见渴饮当除,不渴应知支饮居。

半夏一升姜八两,源头探得病根锄。

【原文】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要点】

本条论述肠间饮聚成实的证治。饮邪结实,腹中有水,见腹满、沥沥有声、小便不利、口舌干燥者,当用己椒苈黄丸前后分消水饮。

【歌诀】

肠中有水口舌干,腹里为肠按部观。

椒己苈黄皆一两,蜜丸饮服日三餐。

【原文】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枝二分(去皮)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要点】

本条论述下焦水逆的证治。辨证要点:脐下悸,小便不利,头眩,吐涎沫。病机:气化不利,下焦水饮逆而上行。治法:化气利水。方用五苓散。

【歌诀】

猪术茯苓十八株,泽宜一两六铢符。

桂枝半两磨调服,暖水频吞汗出苏。

(二)悬饮

【原文】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

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宜十枣汤。

【要点】

此三条论述悬饮的证治。由于饮邪积聚胸胁,阻碍气机升降,气饮相搏,症见咳嗽、唾痰、胸胁牵引疼痛。宜用十枣汤逐水蠲饮。若久咳或支饮患者并发悬饮时,也可用十枣汤治疗。

【歌诀】

大戟芫花甘遂平,妙将十枣煮汤行。

中风表证全除尽,里气未和此法程。

(三)溢饮

【原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要点】

本条论述溢饮的证治。溢饮由风寒束表,肺失通调所致,症见身体肿重,兼有无汗、身痛等表证,治疗当用汗法。若表寒里热,而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喘而烦躁等症,宜用大青龙汤发汗兼清热;若表寒里饮,而见发热、恶寒、咳嗽、气喘、胸痞等症,当用小青龙汤发汗兼化饮。

【歌诀】

大青龙汤方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

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小青龙汤方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

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甸中探。

(四)支饮

【原文】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篇中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肺痈篇中。

【要点】

此两条论述支饮的证治。支饮由饮停胸膈,凌心射肺所致,症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水饮壅肺、肺气闭塞而致的支饮,治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行水;外感风寒而引起的支饮,宜用小青龙汤外散风寒,内蠲水饮。

但需注意对于肾虚患者,麻黄等热药当慎用,以防耗散阳气,必要时,可用杏仁代替。

(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