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你的儿子不告诉你?
3945000000005

第5章 谁让男孩变得沉默寡言(2)

小易发言:

我每天放学回家要在小区里玩耍1个小时,然后回家做作业,做完作业,会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这个时间段可以选择一些喜欢的电视节目观看。希望爸爸妈妈星期天带我去书店,一个星期我要买两本书,选择权要交给我。我还要一个星期当一天家,像今天主持这个会议一样。我当家的那天,爸爸妈妈是孩子,我是大人,爸爸妈妈要听我指挥,我可以当妈妈,给一家三口买菜,这个钱爸爸妈妈要给我,然后请妈妈教我做饭。

上面只是一个简单的会议形式,仅供读者参考。真正召开家庭会议时,会依据会议内容的不同而遭遇各种情况,最难的就是全家人意见达成统一。这时候,父母双方要本着互助的原则互相退让一步。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父母更要能够让步,即使你认为你的方式非常正确,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也不要强迫孩子采取你的意见,你可以给孩子尝试他的意愿的机会,让他在现实中看到自己判断的错误,这样有助于他认识到你的意见的正确性,这时候不用说,他也会听取你的意见。

总之,多召开家庭会议,父母就能更多地听到孩子的心声。

召开家庭会议是父母和孩子进行平等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无论是关于家庭事务的、家庭财务的,还是关于父母双方关系的,抑或是关于孩子成长问题的,都可以通过召开家庭会议的形式来找到解决的办法。在召开会议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意愿。

让你的男孩学会独立思考

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否则会让孩子失去思考的能力。

几乎所有父母都望子成龙,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进行智力投资,却偏偏忽视了既省钱又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让孩子多思考。

十几岁的男孩已经有了不依赖别人而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但是遇上难题时,他也会有向父母求助的意愿。有些家长想也不想,就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这样做,孩子不但学不到知识,慢慢地还会养成投机取巧的毛病,当下次再遇上自己不懂的题目时,就不愿意思考了,而是指望父母或他人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

还有一些父母,深受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影响,脑子里只有一个固定答案,看到孩子的答案和固定的答案有出入,就会强迫孩子改过来。如果遇到孩子提出异议,就会训斥他说:“这就是正确答案,你知道还是我知道?”不用说,这样的教育方式会直接扼杀孩子的天性,把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直接变成了只管接受的“白痴”。

儿子第一次和爸爸一起做化学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目的是让儿子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开始了,父亲要求儿子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但还没等儿子一一回答,父亲就把答案仔细地告诉了儿子: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父亲要求儿子记笔记。儿子低头忙碌而认真地记着笔记,根本就没有仔细观察蜡烛的变化。

父亲见儿子记录不全面,就告诉他:“快记——实验用品包括: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快点写。”

勉勉强强,儿子完成了实验记录。接下来,父亲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要求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儿子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就看着父亲,父亲连忙指着孩子的笔记本说:“记:‘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对,前面写上‘现象’两个字。然后是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儿子又认认真真地记下来。

父亲点燃蜡烛,要求儿子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这时候儿子发觉有些怪异,就向父亲要求道:“爸,让我自己看不行吗?”爸爸若有所悟,点点头,儿子慢慢说道:“蜡烛现在在燃烧,恩,还有烟,恩……”儿子思考着,父亲急了,连忙说:“对,蜡烛受热时融化、放热、发光。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记,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儿子连连点头,又低头开始认真记笔记。

接下来,父子俩又做了几个实验,将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还有熄灭蜡烛,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在放玻璃杯的时候,父亲还要求孩子自己放烧杯罩,孩子显得很兴奋,可是父亲立刻说:“你看,这上面有细小的水珠。看到没有?”孩子仔细看了看,的确是,然后连忙把烧杯罩交给爸爸,很认真地在记着笔记。

实验结束后,爸爸问儿子:“你有什么发现没有?”儿子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低头去看笔记,父亲振振有词地说:“你应该把刚才的现象记在大脑里。”儿子显得很惭愧,他脑子里对刚才的实验印象非常浅,不记得刚才看到过什么。

这位爸爸让孩子与他一起做实验,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观察思考,他甚至希望孩子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可是他的做法却需要斟酌,明明是让孩子观察,却又嫌麻烦,没有耐心,就直接将答案告诉了孩子。本来在这个简单的实验里,孩子能够观察得很到位。只可惜在父亲的“指导”下,孩子根本无心思观察,他只是把爸爸的观察,或许并不是爸爸的观察,只是教科书上的记录,反正就是爸爸重复的那一套应该观察到的东西,记录到了笔记本上。一个专门针对观察力和思考力的训练变成了一个书法练习,真可惜。

案例中这个爸爸的做法很笨拙,是一种直接的灌输。我们都知道,灌输对孩子最大的危害就是思考力的下降。灌输教育从来不会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只是把一种固定的模式、公式和定理传输给孩子,属于死记硬背式的接受。很多父母和老师都已经意识到灌输的危害性,并开始采取让孩子在快乐和游戏中学习的方式。这当然是一种教育的进步。可是,有一种灌输会乔装打扮,它戴上“快乐”的面具,披上“游戏”的外衣,让人轻易不能察觉其灌输的本质。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这样的现象,和孩子玩游戏的父母,为了帮助孩子思考,会不停地启发引导孩子,比如,观察颜色、形状,变化等等,但是整个思考过程,都是在父母的引导下完成,从来不会让孩子独立去想,给他自由思考的空间。这种做法看似是引导,看似让孩子思考,其实孩子的思考还是父母思考的附属品,没有多少开创性的意义,所以,并不值得提倡。

父母这样做的原因,当然是不希望儿子说错了,希望孩子记住最正确的东西,可其实单纯就记忆来说,思考后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十几岁的男孩记忆类型已经开始由直观印象化记忆转向抽象化记忆,不经过思考,虽然他也能记住,但是由于不能理解,这种记忆会成为一种死角。记得快,忘得也快。而且这种死记硬背会非常不稳定,经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其实,孩子是否聪明,不在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会思考。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孩子才会真正变得聪明。一个会思考的男孩,要比一个会记忆的男孩,更能适应社会生活。所以,当你面对孩子的提问时,不要直接回答,也不要变样灌输,完全给他思考的自由,让他自己得出结论,不要害怕孩子说错,只有让他说,让他思考,他的能力才能得到确实的提高。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你每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了孩子一次学习的机会。”你只给孩子结果,那么孩子脑子里就只有你的结果。他自己的结果,他自己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一并被你埋没。这样的孩子,即使他想告诉你他自己的想法,他也不知道要说什么。

鼓励你的男孩勇于表达

语言赋予孩子更多能力,语言能力的发育也使孩子有了更强的自控能力。

青春期是一个心理迷茫的时期,一般来说,外向孩子会比内向孩子的问题少一些,原因就是内向的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更多的隐藏和压抑,给孩子内心造成负荷。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青春期,表达是一种最大的发泄,如果失去了这种发泄方式,男孩会更容易出问题,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培养男孩的表达能力。

怎么做呢?下面提供了一些方法,虽然俗套,但是很管用,供父母们参考:

第一,给孩子阅读学习的机会。

人是经过后天的努力才学会用语言表达的,尽管有的孩子显得伶牙俐齿,有的孩子显得木讷沉闷,但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变成善于表达的人。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里所说的“十年功”其中很大程度是指平时的学习和积累。父母要多给孩子提供阅读的机会。

教育理论家尹建莉女士曾经说过:“应该让儿童感受到阅读是件有意思的事情,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恰是没有目的,才能让孩子喜爱这项活动。”一般来说,男孩喜欢阅读的很少,大多数男孩特别是现在生活在大都市里的男孩,都喜欢一些带有刺激性行为的活动,比如玩单车、滑板。他们很少能够沉静下来阅读。

第二,让孩子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在阅读中肯定会看到一些好词、好句、好段,甚至好章,尽管十几岁的男孩记忆力特别好,但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千百年不变的规律,所以,不妨给孩子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

大维上小学时,就有了自己的读书笔记本,妈妈给他的笔记本定名为“拾贝集”,很有意思的名字。大维将平时看到的好内容都会摘录下来,没事的时候翻翻看看。因此,大维从小说话就特别“讲究”,能自如地运用各种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

上初中后,大维不喜欢“拾贝集”这个名字了,自己重新拟定了一个名字“英雄留言榜”,那个时段,他迷恋上了亚历山大的英雄气概,很希望自己有一剑砍断“高尔丁”结。他总是感觉自己内心有一种看不见的“结”,他自己并不知道是什么,因此,就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他阅读、看电视、听广播、在网络上查阅。那个阶段,他记录了诸如下面一些非常有意思而又有震撼力的话:

1.文章是看不完的,但是我们的青春却很快就要消耗殆尽了。

2.有落差才有动力,没有落差就会审美疲劳。

3.时间就是金钱,可是无名之辈的时间往往一点都不值钱。

4.喜欢女孩没有错,但是你如果让女孩也喜欢你,那你才算是真英雄。(在这句话后面,大维用红笔写了一句话:不敢苟同,我希望有女孩喜欢我,可是我不能为了让女孩喜欢我就改变我自己。)

……

有一次妈妈恰好看到大维笔记本里关于女孩的那句话,觉得很有意思,就和大维聊了起来。

妈妈:“大维,看来你很有主见啊。妈妈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大维看到妈妈在看他的笔记,就说:“好啊。”

“你认为你是什么样的,女孩会喜欢什么样的男孩?”

“我感觉我自己应该是一个英雄,就像亚历山大那样的,我当然不是要做霸权主义者,去欺压侵略,但是我要做他那样有雄心壮志的人,我不要做平庸的人。其实我觉得一个不平庸的男人,到哪里都会有女孩喜欢。”

妈妈忍不住笑起来,大维却显得非常认真,一点没有玩笑的意思,他酷酷地摆摆手,接着说:“可是我觉得我周围的女孩都太浮躁了,她们动辄追求时尚,处处显潮流。追求个性,反而没有了个性。个性应该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不是为了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

妈妈连连点头,夸赞道:“我儿子真长大了。很有见地。”

大维是一个非常善于表达的孩子,一个喜欢宣扬自己思想的孩子,父母和他沟通起来不会有太多困难。因为父母只要愿意坐下来听孩子说,就等于给了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所以,只要父母愿意听,善于表达的孩子通常都会说。

怕只怕孩子不善于表达,一直听从于父母,一直没有自己的想法,在成长的过程中,忽然发现父母给自己的某些法则并不是完全准确的,这时候,他就会变得非常迷茫,如果再遇上青春期发育对自己的冲击,就会变得很沉默,不断压抑自己,不是沉沦,就是爆发。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从小就给孩子一个表达的窗口,不断积累词汇和语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这样,孩子在青春期的迷茫就会少得多。

第五,让孩子练习表达。

孩子的好口才,还要平时的锻炼。在培养孩子练口才的过程中,父母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帮助孩子把握主题。有一些男孩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段,但是,可能包括他自己在内,都不知道具体要表达什么中心意思,这是因为没有表达的主题。一个没有主题的表达,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忽视。如果被忽视,就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当孩子表达时,家长应当在认真聆听的过程中,及时提醒孩子要注意中心明确、主题突出。

2.要注意层次的条理性。按理说,男孩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条理比较清晰,可是没有经过表达锻炼的男孩,说话的时候,可能为了主题的突出性,而忽视了层次的条理性,通篇好几个论点“大一统”,这样的发言容易让人产生听觉疲劳,忽略掉重要的东西,其效果也不会很好。所以,要帮助孩子增强语言的层次性。

3.让孩子学会言简意赅。十几岁的男孩,愿意表达的通常都会长篇大论,不愿意表达的一句都不会多说。所以,父母要教那些滔滔不绝的孩子言简意赅,即使那些不善表达的男孩,父母也要教他们从言简意赅的表达开始。

这样,在平时的修正中,孩子慢慢就学会了准确表达。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只要具备准确表达的能力即可,不必每一句话都要求孩子按照上面的模式来,如果所有的话都能做出文章来,那孩子活得就太累了,反而容易让他失去表达兴趣。

父母要注意:不要在教育的时候才想起和孩子聊天,要记得在平时就能够多和孩子聊天。孩子表达的机会越多,表达能力就会越强。

一个表达不准确的孩子通常会遭遇别人的误解,而遭遇误解的男孩会感觉委屈、愤怒,不知所措。这种糟糕的情绪状态很容易把雄性激素正在发育的男孩引上错误的道路。所以,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