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得到叫放弃
3924300000005

第5章 果敢回避这样的人(4)

其实,从常理度知,就知这是一个阴谋。首先,如果太祖赵匡胤想传位给弟弟,在当时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公诸朝堂,没有任何阻碍,何必弄得这样鬼鬼祟祟,又是烛光,又是斧影,绝无必要。其次,“金匮之盟”早就订好,何必要等赵匡义即位五六年后才弄出来,赵普一直好好地在开封呆着,又不健忘,为什么不在赵匡义即位之时就公布出来,也好免去许多议论?

由此看来,赵匡义夺了哥哥的位子,即便不是蓄谋将他害死,也是趁他生病之时伺机篡位,只是未像其他人那样笨拙,搞得血淋淋地罢了!

人性沦落到如此地步,与四脚触地的畜牲又有何异。在中国古代帝王之中,能像宋太祖这样的以满腔真情去对待如此一个狼子野心的弟弟的可说是绝无仅有。毕竟赵匡义是在兄长的抚爱庇护之下才成长起来的,但如父长兄的恩情却未能唤醒他的良知,随时在一侧虎视眈眈。像这类天生佞骨的人我们还是多加贬斥的好,让他永无出头之日,他的狼子野心就无施展之地了。

十、回避嫉妒心强的人

现实生活中,嫉妒心强的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不过因为外部世界的约束,嫉妒的形式更为隐秘,不易察觉罢了。善妒的人对那些比他们更强的人,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无所不用其及地对对方加以各式各样的算计和打击,一旦着了他们的道,可真是悔之晚矣了。

如果你遇到手足无措的事,或是听到对自已不利的事情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那么,嫉妒心强的人就会以真诚的语气和姿态帮你出谋划策,这时,你如果毫不戒心地接受照办,那么你的灾难就临头了。因为,善嫉的人根本不会把你从火坑里拉出来,相反的是往里推。你说,这样的人是不是干脆回避的好?

战国时候,魏王送给楚王一个美人。这美人年方二八,身材苗条,体态风骚。楚王非常喜欢她。

楚王的夫人郑袖,见新来的美人姿色出众,胜过自己,妒意油然而生。但她见楚王这么喜欢这位美女,不敢造次,只好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掩藏起来,装作自己比楚王更喜欢她。华丽的衣服,精致的玩具,美人想要什么,郑袖便选择什么送给她,结果美人对郑袖很是感激。郑袖还时常对楚王说:“你新来的这位美人,真是美如天仙,举世无双!”说得楚王心花怒放。

楚王见妻妾和睦相处,互相称赞,感到心满意足。他说:“夫人知道我喜爱新来的美人,她就比我更喜爱她。这种态度,只有孝子奉养双亲、忠臣侍候君主时才会有啊!”把郑袖着实称赞了一番,同时,他更加喜爱新美人了。

郑袖知道,楚王以为自己并不妒忌新来的美人,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地告诉新美人说:“大王非常喜欢你,只是有点讨厌你的鼻子,如果你见大王时经常捂住鼻子,大王就会长久地宠爱你了。”

新美人对郑袖向来是言听计从,每次都受益不浅,她以为夫人这次也是关心自己,就听从了。以后见楚王的时候,新美人每次都捂着鼻子。

刚开始的几天,楚王还没在意:时间长了,他不禁感到很奇怪,有一回,楚王私下里问夫人:“新美人见寡人时常常捂住鼻子,你知道是什么原阅吗?”

郑袖吞吞吐吐地说:“我……不知道,”

楚王见了,觉得其中必有缘故,就一再迫问。郑袖装作不得已的样子说:“她曾经说,她讨厌大王身上的气味。”

楚王听了,气得一拳打在桌子上,骂道:“这个小贱人!”他开始疏远新美人,连续两天没召见地。

接下来的一天,楚王让郑袖陪他去花园游玩。郑袖悄悄地叫卫兵去通知新美人,说楚王紧急召见她。当新美人慌慌张张跑来,捂着鼻子拜见楚王时,楚王不觉勃然大怒,命令卫兵:“给我把这贱人的鼻子割掉!”在古代,割掉鼻子是一种酷刑,叫做“劓”。可怜新美人糊里糊涂地被割掉了鼻子,从此不能再见楚王。郑袖的阴谋之所以能得逞,是因为她是楚王的夫人,与楚王相处很久了,早已得到了楚王的信任。而那个美人虽然受楚王宠幸,但她一是地位不如郑袖高,二是与楚王沟通不够,楚王虽喜爱地,但还没有信任她。所以在三者之中,郑袖可以与楚王交流信息,可以与美人交流信息,而楚王和美人之间却没有交流信息,这就存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就难怪楚王偏听偏信,让郑袖的阴谋得逞了。

还有一个故事:唐玄宗时的宰相李林甫就特别嫉贤妒能,凭着巴结、奉承、献媚取宠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凭着他的“口蜜腹剑”陷害了一个个大臣,以维护自己宰相的权位。

有一次,李隆基和李林甫一起,谈到了一个官员严挺之,李隆基说:“严挺之在哪里?我听说他是个将相之才,应该委以重用。”李林甫向来就非常妒忌严挺之的才能,害怕他有一天会夺去自己宰相的位置,忽然听皇上这么一说,心里就更担心了。于是他搪塞地回答了皇上的话后,就赶紧找来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装出一副十分亲密的样子,促膝谈心,叙述旧情。并答应推荐严损之当员外郎,然后又说:“皇上很喜爱你哥哥的才华,为什么不让你哥哥假说患了风寒,向皇上请求回京城医疗,这样就有机会见到皇上得到重用了。”

严损之听了满心欢喜,便到绛州把李林甫的话告诉在那儿当刺史的哥哥严挺之。严挺之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不假思索,就按照李林甫的话写了一张表,派人交给李林甫。李林甫见严挺之中了计,非常高兴,就拿着这张表报告皇上说:“严挺之现在年老体衰,又得了风疾,应该让他担任闲官,以便治疗。”玄宗接过表来,一边看,一边摇头叹息道:“可惜,可惜!”结果,天宝元年(742年)四月,玄宗便下令让严挺之做太子詹事,呆在洛阳养病。李林甫就这样两边当好人,暗中使手段,让别人受到陷害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样的例子还多着呢!

一次,玄宗在勤政楼上隔着帘子观看歌舞。兵部侍郎卢绚以为玄宗已经走了,就垂着马鞭,拖着缰绳,慢慢穿过楼下。卢绚风度翩翩,玄宗一边看着他,一边赞叹道:“好一个卢绚!”宦官高力士在旁边听到了,就暗中告诉了李林甫。

李林甫看玄宗又喜欢上了卢绚。害怕威胁到自己,就把卢绚的儿子叫来,说:“你父亲在朝中很有威望,现在交州、广州一带经常发生****,皇上想派你父亲去那里整顿整顿,不知道你们愿意不愿意去?”交州是个十分偏远的地方,经常闹瘟疫,李林甫自然知道卢绚一家不愿意去,故意撒谎这样说。接着他又进一步威胁说:“如果拒绝圣上的旨意,龙颜不悦,恐怕会获罪啊。”卢绚的儿子一时慌张起来,没了主意,就请求李林甫在皇帝面前说情。李林甫故作为难的样子,想了一会儿说:“这样吧,我帮你们一个忙,就让你父亲到东都洛阳去担任太子宾客或者太子詹事,怎么样?那也是块肥缺,你回去劝劝你父亲。”卢绚不愿意到远处去任官,又怕被降职,只好上书请求担任太子詹事。李林甫为了掩人耳目,就先让他到华州当刺史。过了不长一段时间,李林甫便向明皇打小报告说卢绚身体不好,难以管理州事,打发他到东都去做太子詹事了。

像郑袖、李林甫这类把锼主意当作金玉良言说给你听的人,不但古代有,现代社会中也大有人在。俗话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但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坦荡荡”的君子被那些“常戚戚”的小人绊倒,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这类小人嫉妒心特强,他们见不得别人过得比自已好,巴不得任何人都低他一等,和这样的人接触,实是危险之极,也是愚蠢之极!

十一、回避心眼小的人

有人说《封神榜》里的比干“心有七窍”,比常人多一“窍”,这本是一个无可厚非的神话,只是形容比干聪明机动,比一般人有远见。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心有七窍”的人又可理解为心事多、嫉妒心强、疑心重、好为小事记仇……等一系列小心眼之人的有效写照。

我说一个人小心眼,不只是说他大处记仇,还指在芝麻大的小事上、私事上斤斤计较,并伺机于大事、公事上打击报复,正可谓“借公济私”。由此可知,人们千万不能这样认为:自己不计较的事情也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不会计较。如果你一旦抱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你很有可能会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遭受不必要的挫折,甚至会跌一个惨重的跟头。尤其是当这些你不放在心上的小事正是有别人比较在乎的事情,这时候如果你任凭自己的个性办事,不知道给自己和别人找个台阶下,那么,这些小事常比一些大事更能把人得罪。

刘备与关羽、张飞等人肝胆相照,与诸葛亮鱼水相得,同曹操相比的确可称忠厚,但这样一个人也会计较一些心里搁不下的小事。当年攻取四川时,刘备曾与刘璋在清县会见,刘璋部下从事张裕在座。张裕脸上多须,刘备拿他开玩笑:“我从前在老家涿县,那地方姓毛的人特别多,县城东西南北都是毛姓人家,县令说:‘诸毛怎么都绕涿(借指“啄,即嘴)而居呢?”张裕也不让人,马上回敬说:“从前有人作上党郡潍县县长,迁为涿县县令,调动之际回了一趟家。正好这时有人给他写信,封面不知道如何题署好。如果题‘潞长’,就漏了‘涿令’,题‘涿令’,就漏了‘潞长’,最后只好署‘潞涿君’”。借“潞”为“露”之谐音,讽刺刘备脸光露嘴无须。刘备很不高兴。

后来张裕归刘备。他对天文、占卜皆通,曾劝刘备不要取汉中,说取汉中于军不利。刘备不听,出兵攻取汉中,证明张裕预言不准。张裕又私下向人泄露“天机”,说魏文帝黄初元年刘备将得益州,九年后将失去益州。刘备不忘当年受辱,借机要杀张裕。诸葛亮问张裕犯了什么罪,刘备说:“芳兰当门而生,不得不锄去。”

这个观点,其实并不妥当。论借口编造术实不如张裕,可是刘备是主子,权力大,最终占了上风,可见一个人一定要分清局势,认明主次尤其是对领导开玩笑也要加小心,因为不知哪时他就要变脸,你就得不偿失了。

从前某显宦,公余喜欢下棋,自负是国手,某甲在他门下做一名清客,有一天与该显宦对弈,一出手便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该显宦知是劲敌,比赛到后来,竟逼得该显宦心神失常,汗水涔涔而下,某甲见对方焦急的神情,格外高兴,故意留一个破绽,给该显宦发发现了,立即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谁知某甲突然使出杀手锏,一子落盘,很得意地说道,你还想不死么?该显宦遭此打击,心中不大高兴,立起身来就走了。据说该显宦向来着意于修养,胸襟比普通人宽大,但也受不了这种刺激,因此对于某甲,始终介意,不能忘怀?而某甲呢,还是莫名其妙,他始终不懂得为什么该显宦不再与他下棋。该显宦本可以使某甲富且贵。为了这一点不快,老是不肯提拔某甲,某甲只好郁郁不得志,以食客终其身。也许他要自认命薄,谁知是忽略了对方的自尊心,抑制不住自己的好胜心,小过失铸成了终身的大错。

这个故事,旨在教训年轻人,在无关紧要的比赛竞技中,尽量让对方一把,这当然不是为了博取对方的欢心,为以后的升官发财铺石垫路,而在于获得多方面的好感,对于你的一切,多少总有点好处。上面所述下棋比赛,不过是一个例子,依此类推,应该让步的比赛还多着呢!

据历史记载,隋炀帝很有文采,但他最忌讳别人的文采比自已强。有些臣子因为犯忌,惨遭杀害:有一次,隋炀帝写了一首《燕歌行》诗,命令“文士皆和”,也就是仿照他诗的题材(或体裁)和一首。多数文人皆较明智,不敢逞能,抱着应付态度,惟独著作郎王胄却不知趣,不肯居炀帝之下,后来,隋炀帝便借故将王胄杀害,并念着王胄的“庭草无人随意绿”的诗句,问王胄曰:“复能作此语耶?”意思是,你还能作出这样的诗句来吗?还有个叫薜道衡的大夫,因显露诗才,触犯了炀帝的忌讳,炀帝也借故将薜缚杀了,同样念着他的诗句说:“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中国人酷爱面子,视权威为珍宝,有“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的说法。而在一个单位里,领导者由于特殊的身份,很在乎下属对自己的态度,往往以此作为考验下属对自己尊重不尊重、会不会来事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历史上看,因为不识时务、不看领导的脸色行事而触了霉头的人并不在少数,也有一些忠心耿耿的人因冲撞了领导而备受冷落。现实中一些人有意无意地给领导丢面子、损害领导的权威,常常刺伤领导的自尊心,因而经常遭到受冷落的报复。

即使很英明、宽容、随和的领导也很希望下属维护他的面子和权威,而对刺激他的人感到不顺眼。唐太宗李世民是以善于纳谏著称的贤君,但也常常对魏征当面指责他的过错感到生气。一次,唐太宗宴请群臣时酒后吐真言,对长孙无忌说:“魏征以前在李建成手下供事,尽心尽力,当时确实可恶。我不计前嫌地提拔任用他,直到今日,可以说无愧于古人。但是,魏征每次劝谏我,当不赞成我的意见时,我说话他就默然不应。他这样做未免太没礼貌了吧?”长孙无忌劝道:“臣子认为事不可行,才进行劝谏;如果不赞成而附和,恐怕给陛下造成其事可行的印象。”太宗不以为然地说:“他可以当时随声附和一下,然后再找机会陈说劝谏,这样做,君臣双方不就都有面子了吗?”唐太宗的这番话流露出他对尊严、面子和虚荣的关注,反映了领导的共同心理。

面子和权威之所以如此重要,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与领导的能力、水平、权威性密切挂钩。一位牌技不高的科长在同下属打扑克时,常因输得一败涂地而对玩牌的人破口大骂,很明显地暴露出对下属“手下不留情”的不满,渐渐地,下属们不再同他一起打扑克,怕刺伤科长的自尊心。实际上像这位科长一样小心眼的领导比比皆是,可谓防不胜防。所以,平时娱乐时,一些人不喜欢和领导在一起,这方面的因素无疑是个主要原因。

所以,我认为,我们大家在平进还是大智若愚的好,把你的锋芒尽量隐藏收敛,不要在小心眼的领导或是其他人面前逞能,因为,小心眼的人根本不喜欢有人在任何方面超过自己,哪怕是不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然,俗话说得好,“惹不起,躲得起”,我们对那些小心眼之辈避之犹恐不及,更遑论去他面前逞能或是炫耀自己的才华了。

十二、回避传播小道消息的人

所谓的小道消息,就是捕风捉影、毫无凭据的流言蜚语。爱传播小道消息的人,他们最热衷也是最擅长的就是把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或者根本没那回事的事无限夸大,其对我们身心的伤害是巨大的。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和他们保持距离,不然,一旦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对象,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传播小道消息绝不是做人的细枝末节,其危害之大也绝非耸人听闻,如果你对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不加注意、不加防范,总有一天会栽在他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