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得到叫放弃
3924300000004

第4章 果敢回避这样的人(3)

那个骗子麦克伦先生一遍又一遍地对罗亚琼小姐进行攻心战术,描述那次子虚乌有的海滨之行,让罗亚琼小姐在不断重复与强调中掉入幻觉之中,进而和骗子一道欺骗自己。这个骗子可恨也有其可爱之处,你与其说他是个骗子,不如说他是个精通女人心理的心理学家。

上述两则例子,一是利用了那位华侨的感动,一是利用了罗亚琼小姐的徒爱虚荣,就是因为受骗人有那么一点点微妙的心理作崇,就让骗子们抓住了可乘之机。为什么骗子们能够容易得手,究其原因,也并不是他们的骗术高人一筹,其实看穿了一文不值,而是因为受骗人当时的防卫观念淡漠,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把骗子们玩的把戏看穿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这里,我要奉劝大家一句的就是,

既然我们不能看穿,那么何不干脆不“看”,直接回避、不理不睬岂不更好?

七、回避有能力的小人

古往今来,已有不少圣人哲士抚案慨叹:“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当然,“养”女子是事所必然,因为这是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是,“养”小人呢?依我看,就大可不必了。既然明知他是小人,又不能“养”着,所以依我之见,还不如早早回避了好。众所周知,小人有很多种,其中对我们危害最烈的就是那些有能力的小人。

所谓有能力的小人,也就是有才无德的人。有才无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我们尤其需要对这类人多加提防。就是因为他“无德”,所以就爱记仇,喜欢打击报复。对于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而言,他的心胸狭窄,与你发生利益冲突也不会产生太大危害;有才能的人则不然,一方面他的才能会让他说的话更有影响力,说不定昨天还私下地互相指责,今天就成你的顶头上司。这时候他的报复心一旦发作起来,你就只有吃不了兜着走的份儿了。

西汉的主父偃未发迹时,穷困潦倒,连借钱都无处可借。世态的炎凉,自身的困顿,使他对世间的一切充满了仇恨,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报复那些羞辱他的人。他一度游历了燕、齐、赵等藩国,可始终不被任用,这更增加了他的仇恨心理。万般无奈,他孤注一掷地来到首都长安,直接向汉武帝上书。这次的冒险使他大有所获,汉武帝竟对他十分赏识,立即授以官职。一年之内,他竟连升四级,官居显位。

有了权势,主父偃便迫不及待地施展了他的报复行动。以往得罪过他的人,都加以罪名,纷纷收监治罪。哪怕只是从前对他态度冷淡的人,他也不肯放过,极尽报复,不惜致人于死地。至于当初冷遇他的燕、齐、赵等藩国,他更是处心积虑地把一腔仇恨发泄在其国王身上。汉武帝的的哥哥刘定国,是燕国国王,他无恶不作,臭名昭著。他先是霸占了父亲的小妾,生下一个儿子,接着又把弟弟的媳妇强行抢来,据为已有。主父偃正为如何报复燕王发愁之际,偏赶这时有人向朝廷告发了燕王的丑行。主父偃主动请缨,获准受理此案。他假公济私,不仅向武帝诉说此中实情,还添油加醋地编排了燕王其他“罪行”,终至迫使燕王自杀了事。

汉武帝的远房侄子刘次昌,为齐国国王。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却遭到齐王的拒绝,为此,主父偃怀恨在心,便对武帝进言说:“齐国物产丰饶,人口众多,商业兴旺,民多富有,这样的大国如此重要,陛下应该交由爱子掌管,才可免除后患。”主父偃的一席话打动了汉武帝那根脆弱的神经,他遂被任命为齐国丞相,监视齐王的举动。不想主父偃一待上任,便捏造罪名,对齐王严刑逼供,肆意陷害,齐王吓得自杀而亡。下一个报复的目标自然是赵王了。赵王刘彭袒深知这一点,索性来个先发制人,抢先上书汉武帝,揭发主父偃贪财受贿,胁迫齐王。

主父偃这次猝不及防,陷入被动。他被收监下狱,承认了受贿之罪,却拒不承认对齐王的胁迫罪名。

汉武帝本不想杀他,主父偃的政敌公孙弘百般进谗,说他胁迫齐王,离间陛下的骨肉,非杀不可。加上主父偃树敌太多,竞无人肯为他说一句好话,终使武帝狠下心来,将主父偃灭族。

主父偃发迹后有人劝戒他说:“做人不能太过霸道,不留余地。你如此行事,实在过分,我真为你担心呐!”主父偃却不以为然,振振有词地回答说:“大丈夫生不能五鼎而食,死难免五鼎而烹,我求官奔波四十余年,受尽屈辱,今朝大权在手,又怎能不尽情享用?人人都有欲望,人人都有私心,穷困时连父母、兄弟、朋友都不肯认我,我又何必在意别人的说法?”

从主文偃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类有能力的小人是多么可怕,他们就象一枚设计先进的定时炸弹,随时随地隐藏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稍不注意触犯到他,就有可能被他“炸”个尸骨无存,俗话说得好:“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在他还是个“小”小人的时候,你得罪了他,他就会把你永远记在心里,可一旦他变成了一个“大”小人的时候,他就会找机会好好地整治你一番了——这岂不比炸弹更危险。既然你明知会被他“炸”碎,怎么还不早早远离他呢?你也别想怎么怎么去感化他,除非你是个傻瓜,因为聪明人都知道不能和这类人打交道,“亲君子,远小人”——回避他将是你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八、回避无中生有的人

无中生有的人最擅长使用的武器就是造谣。因为,针对他们个人来说,就只是因动动嘴皮子,然后就能把社会地位高过自己或是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拉下马来,实是划算之极,何乐而不为?他们竭尽所能,挖空心思,制造出各种不利于我们的谣言,让我们防不胜防。既然怎么防也防不了,那么何不干脆来个不理不睬,彻彻底底地回避!

如果你做事情问心无愧,却有人在背后无中生有地嘀咕你,你会作何反应?多数人可能会拍案而起,找那个可恶的长舌人当面质证清楚。这实在是个下下之策,因为这样的人往往能说会道而且绝不认错,他能把黑的说白了,把死的说活了,而且人越多他越口若悬河,残唾横飞,因为只有在这时他才能成为大家注目的中心。在你们的当面争执中他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因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已心知肚明,对你来说就不同了,跟这样的人争执能降低你自己的身份,折损你的自尊,并令你更加生气。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难道就听之任之吗?

也许听之任之正是对付这类人的良策。如果你确实行得正、走得端,别人并不会因这类人的“坏话”改变对你的评价。这时在语言上大可不理会他,让他的矛碰上你这堵棉花墙没有了施展的空间。同时你以自己的行动给他最有力的回击。

特纳兄弟发财后,两人乐善好施,把用辛勤劳动、艰苦创业得来的巨大财富慷慨地用于公益事业,比如建教堂、办学校、不断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特纳兄弟以他们的仁慈和善行赢来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们的善举给当地的人们作出了表率。

然而对于特纳兄弟的无可挑剔的品格,却有人出版小册子诋毁他们。此人给弗朗西斯起了个外号“乡巴肉丁”,当弗朗西斯闻听此事后,只是淡然一笑,说这个人会后悔的。弗朗西斯的话很快传到那位诽谤者的耳朵里,诽谤者说:“哈,这个弗朗西斯在警告我早晚有一天会落到他手里,怎么会呢?他太自以为是了,走着瞧吧,他才会后悔呢。”

就在这位诽谤者说过这番话不久,竟然破产了,这真是天意。如果他得不到特纳兄弟签名的执照,他只能关门歇业。虽然他自感求助于特纳兄弟的希望渺茫,但他迫于生存的压力,还是厚着脸皮硬着头皮去了。他站在被他称为“乡巴肉丁”的弗朗西斯面前,满脸羞惭地讲了自己的情况。特纳首先发问:“你从前是不是出过一本诽谤我们的小册子?”诽谤者面红耳赤,惶恐不安地点头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他以为特纳会把他的申请书撕掉,不会在他的执照上签名的,但是,特纳却对他宽容的一笑,在上面签了名,并对他说:“我们有个规定,不能拒签一个诚实商人的执照,而你也的确没有做过什么坏事。”

诽谤者的眼里含满了悔恨的泪水。特纳继续对他说:“记得弗朗西斯说过你会后悔的,这不是弗朗西斯的本意,他的意思是说早晚有一天你会了解我们的,并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诽谤者泪流满面,“是的,我已经后悔了。”“好了,事情已经过去了,不要再提起它了,还是谈谈你的生意吧,你准备怎么办?”这个可怜的人毫无自信地回答说,拿到执照后,他的朋友们会出手帮助他的。“但你如何履行合同呢?”这个可怜的人被问住了,他已身无分文,全部财产都给了债权人,他惟一的出路是四处告贷。“朋友,这样可不行,不能让你的妻子和孩子们跟着你遭罪,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张10万英镑的支票,你先拿去,振作起来,重头再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相信你会成为最出色、最优秀的商人的。”这个被感动得说不出一句感激话的破产商人,像个孩子一样,两手蒙面,嘤嘤哭泣着,走出了特纳兄弟的公司。

许多年过去了,特纳兄弟胸怀宽容的精神依然今后人感动,他们的仁慈和善行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据说大作家狄更斯先生被他们的事迹深深打动,在描写查雷伯兄弟时,就是以特纳兄弟为原型的。

很显然,特纳兄弟正是成功运用了“回避”这一武器,有效地回击了诽谤者的谣言攻击,让自身毫无破绽可寻,让诽谤者根本无机可乘。当然,我们在回避对方语言的同时,又必须对对方无中生有的捏造加以有力的抨击,这样双管齐下,才能使无中生有之人的谣言不攻自破,自食恶果。

九、回避狼子野心的人

提到狼子野心的人,就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话中的司马昭,觊觎汉代宗室已久,可说是一个极富野心的人。但是,如果汉帝看透了他的“路人皆知”的野心,并回避重用这样的人,那么,历史恐怕就得改写了。现代社会中,怀有狼子野心也就是欲望高于一切的人,是最可怕的,一旦他的欲望极速膨胀,他就不会顾忌什么友情、亲情或是别的什么、不管你是谁,整了再说。

俗话说上阵亲兄弟,打虎父子兵。父抚子、兄教弟都是人间至情,这样的恩情是千金难赎的。可是在权力面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伦理感情都失效了。

宫廷中,即使是家庭成员之间,也只有赤裸裸的利益争夺,没有人性和感情,没有所谓的“义”。如果崇尚“义”,只能成为阴谋的牺牲品。这时,理性高于一切,任何感情色彩的东西都是给人看的,脸面上堆积着感情,内心里算计着利害。否则的话,即使是皇帝,也会成为阴谋的牺牲品。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有着雄才大略的有为皇帝,在中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他自己也正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时候,却于五十岁时突然去世,由他的弟弟赵匡义即位。史书对这件事的记载,多有征引猜测。

赵匡义是赵匡胤的胞弟,与赵匡胤不同,赵匡义因为有哥哥的经济支持而读了好多年的书,所以,他比哥哥少了许多武功,但在文采学识方面,却明显地优于他的哥哥。赵匡胤当后周禁军首领时,赵匡义就已进入核心,成为赵匡胤的得力助手。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拥立赵匡胤做皇帝的事件中,赵匡义是其主谋之一。因为拥立有功,赵匡胤也就十分重视他这个胞弟,有意栽培提拔,先把他任命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后来又认命他为开封府尹。开封府尹是个十分重要的官职,在这一位置上,既可通上,又可达下,对于经营自己的势力,十分有利。赵匡义在这一位置上培植大批私人势力,这在他即位以后所任用的官吏中即可看出,而这些人也确实为巩固他的地位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从另一方面说宋太祖对这个弟弟“很够意思”。可弟弟又是怎样报答哥哥的栽培的呢?

关于赵匡胤之死,官修的宋史均是语焉不详,原因恐怕是自宋太宗赵匡义以后北宋皇帝均是由太宗一支人继承有关。这些人既不愿说清事实,又不好胡编历史,最妙的办法就是绕过去。但一些非官方的记载和传说却很丰富。

宋代有个叫文莹的山林老僧写了一本书,叫做《湘山野录》,其中记载了赵匡胤之死。说赵匡胤听信了一个术士的话,知道自己气数已尽,便召胞弟赵匡义入宫安排后事。当时,赵匡胤患病在身,他把宦官和宫人赶得远远地,自己和赵匡义对酌饮酒。宦官和宫人远远地看去,只见烛光之下,赵匡义时时避席而走,似有激动难忍之状,又像是推辞不受的样子,后来又见赵匡胤拿着柱斧砍在雪地之上,大声对赵匡义说:“好做,好做。”最后,赵匡胤人内就寝,当夜留赵匡义在宫内住宿。刚入睡时,赵匡胤鼾声如雷,天还未明,便无声息。内侍急忙人内查看,只见赵匡胤已死去多时。

还有的传说赵匡胤十分宠爱攻破后蜀得来的原后蜀主的花蕊夫人费氏,在赵匡胤死前的那天晚上,赵匡胤召赵匡义进宫问事,并留宫侍候。赵匡义见哥哥睡熟,就乘机调戏花蕊夫人。赵匡胤被惊醒,就用玉斧去砍赵匡义。皇后和太子闻声赶到,赵匡胤已气息奄奄,第二天清晨就去世了。

关于赵匡义即位,也是众说不一。有人说他在灵前即位。有人说赵匡胤病危之时,派宦官王继隆召他的儿子秦王赵德芳来见,王继隆却跑到开封府,找来了赵匡义。皇后见王继隆回来,忙问:”德芳来了吗?“王继隆却说:“晋王(赵匡义)到了。”赵匡胤和皇后都大吃一惊,皇后哭着对赵匡义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交给官家(皇上)了。”赵匡义安慰皇后说:“共保富贵,不必担忧。”

还有一个“金匮之盟”的传说企图为赵匡义继承皇位作“合理”的注解,把子承父业变成兄终弟及的转化说成是维持赵宋王朝的要求。

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功臣,深受宋太祖赵匡胤的宠信,但他利用职权,做了许多违法的事,赵匡胤知道后,就撤了他宰相的职务,到太宗赵匡义即位后,他仍郁郁不得志。于是他说出了一个“金匮之盟”的故事来,赵匡义按他说的地方去找,果真找到了这个“金匮”,发匮得书,果如赵普所言。

据赵普说,早在太祖建隆二年之时,皇太后杜氏病危,曾召入赵匡胤和赵普,问赵匡胤说:“你知道这宋朝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吗?”赵匡胤说:“自然都是靠祖宗和太后的功德了。”皇太后说:“不是这样,这是因为柴氏幼儿寡母执政的缘故。如果后周立的是一位年长的君主,你能把后周的天下得到手吗?你百年之后,应该传位给光义(赵匡义),光义再传位给光美,光美再传给德昭。你如果能如此传位,使大宋不至有年幼的君主,那是天下的大福了。”

赵匡胤表示一定不违反母亲的指教,百年之后一定传位给弟弟,太后就让赵普当场记下这些话,作为誓书,并藏在一个金匣子里,交给一位可靠的宫人保管。

但宋人已不相信这个传说,是否赵普想靠假造“金匮之盟”献上一功,博得赵匡义的重用,也未可知。但无论如何,赵匡义能在舆论上取得自己即位的合理支持,是十分高兴的。

由此,烛光斧影中,“金匮之盟”内,宋太宗赵匡义即位遂成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