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生肖物语:民俗图案中的十二生肖
3919400000024

第24章 大吉大利鸡生肖(3)

著名艺术家阿甲,一次在中国京剧院举办的书画展览会上题书一联,联云:“过火运作洒狗血;繁琐唱腔炒鸡毛。”联语巧嵌戏曲界流行的行话“洒狗血”、“炒鸡毛”,可谓构思巧妙,匠心独运。

“洒狗血”指演员在舞台上卖弄技巧,“炒鸡毛”指戏曲中重复堆砌的唱腔道白。作者以戏曲表演之两大禁忌告诫青年演员,语重心长,令人敬佩。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从前,有个财主请一位私塾先生为他的儿子做家庭教师。他为了在私塾先生身上少花钱,便事先对私塾先生说:“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私塾先生看了看说:“我也是这个要求。”于是他们在合同上写道:

东家: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坏得学费

先生: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开学以后,财主每天只弄些青菜豆腐之类的素菜待先生,先生不答应。官司打到官府。财主说,我是按合同办事的,这合同上明明写着“东家: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先生说,我也是按合同办事的。这合同上不也明明写着“先生: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县官老爷看着他们的合同,顺理成章地判了个财主败诉。

“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只要肥。”

旧社会,某地方官做五十寿庆,到处要人送礼。庆贺之时,忽见有人捧着一个匾额而来。主人迎上前去,却见匾额上是一副对联:“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只要肥。”心里立刻不是滋味。可喜庆之日,来了客人,又怎能发火呢!况且,这又是个图吉利的时候呀,于是,只好哑巴吃黄连——有苦不能说,乖乖地让客人吃了酒席走路。

“鸡卵与鸭卵同窝,鸡卵先生,鸭卵先生?

马儿与驴儿并走,马儿蹄举,驴儿蹄举?”

旧时,浙江提举(官名)花某去看望老友。老友是个学官先生。见面时,花某戏言,问老友:“鸡卵与鸭卵同窝,鸡卵先生,鸭卵先生?”

学官先生是个文人,听得出朋友在用“鸡卵、鸭卵”嘲讽他,便随即对道:“马儿与驴儿并走,马儿蹄举,驴儿蹄举?”“蹄举”谐音“提举”。两人相视一笑,谁也没有输给谁。

“母鸭无鞋空洗脚;公鸡有髻不梳头。”

清末政治家林则徐少时聪明伶俐,一天放学回家,路过一池塘,但见众乡人对着池塘里游来游去的鸭子,作对取乐。其中—人吟出上联:“母鸭无鞋空洗脚,”众乡人却对不出下联。此时,在旁的林则徐思索了一会儿,对道:“公鸡有髻不梳头。”众人听罢,无不拍手叫好,啧啧称奇。

“风坠雀巢,二三子连窠及地;月穿鸡屋,四五声金膀啼鸣。”

明代,户部尚书年富,幼时在家读书。一天夜里,门前大树上的鸟巢和几只小鸟一起被大风吹落在地。他的老师见此,出上联说:“风坠雀巢,二三子连窠及地,”恰巧,当时月色明亮,破鸡屋里的公鸡正在啼鸣。聪明的年富随即对道:“月穿鸡屋,四五声金膀啼鸣。”

老师上联中的“连窠及地”谐音“连科及第”,一语双关;年富下联中的‘‘金膀啼鸣”谐音“金榜题名”,亦一语双关,可谓珠联璧合。

“饥鸡盗稻童桶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一年夏天,清代文学家李调元,路过一农家。农家大嫂正在门前的场上晒稻谷,一群饿了的鸡子都赶来吃谷。就在这个时候,屋内走出两个手拿竹筒的儿童。儿童见鸡吃谷,便将竹筒向鸡打去。农妇触景生隋,望着李调元说:“饥鸡盗稻童桶打,”言下之意,请李先生对个下联。

李调元见农妇能出出这样的上联,又惊又喜。可要对这个上联,却又感到很不容易。他皱着眉头,在农家门前踱来踱去,就是想不出来。正在他绞脑汁之际,一阵风沙刮来,呛得他一阵猛咳。咳嗽间,他忽见农家梁上有一只老鼠被他的咳声惊跑了。这下可好,巧事天成,他的下联有了.“暑鼠凉梁客咳惊。”

农妇听了李调元的下联,十分佩服地说:“到底是大文学家,没啥能难住你的!”

“和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工夫。”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1929年辞去东南大学教育长之职,到南京郊区试办乡村师范,取名“晓庄”,并亲自挥毫题写门联:“和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工夫。”

陶行知用启蒙读本《三字经》中旬组对成联,生动有味,朴实生趣,也充分体现出他办“晓庄”的“以农为友,以农为师”的精神。

“雄鸡鲤鱼猪婆肉,香菇木耳曲子粑。”

一家杂货铺老板在开张那天,请人写了一副对联:“雄鸡鲤鱼猪婆肉,香菇木耳曲子粑。”从词语表面上看,这副对联的意思好像是贬义的,只是随意地写了六种食品。如果探索它隐喻的寓意,情味则大不相同:“雄鸡”、“鲤鱼”、“猪婆肉”、“香菇”、“木耳”、“曲子粑”六味食品都属温补性食品。按照中医的说法,都叫“大发”。贴在一家新开张铺子的门上,正应了开门“大发”的意思。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生生不息。”

浙江省旅游胜地莫干山,新开辟了石雕十二生肖公园,进口处是一座名牌坊,左右立柱上刻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横批:“生生不息。”此十二地支对十二属相,既为公园点明主题,又给人以查对生年肖属之便利,是一副与十二生肖公园十分贴切的对联,可谓俗极而雅,匠心可见,为游客所津津乐道。

与鸡相关的成语典故

鸡犬升天:

通常是说:“—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晋朝葛洪《神仙传》中记述的一则故事。

汉朝淮南王刘安爱好寻求仙方神术,有个名叫八公的仙翁,传授给他炼制仙丹的办法。刘安炼成吃下以后,就在大白天升天而去。他临去时,将剩余的仙药放在庭院中,鸡和狗也吃了,都升上了天,所以鸡在天上鸣,狗在云中叫。

—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而那些依附权势而升官发财的人,也被讥为淮南鸡犬。

鹤立鸡群:

鹤代表高雅,鸡意谓平庸。鹤立鸡群,当然超凡脱俗了。这说的是晋朝嵇绍的事。

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嵇康的儿子,京城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敌方的飞箭像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就这样阵亡了。

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嵇绍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

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器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

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鸡鸣狗盗:

这也是战国时期的故事。那时的贵族都供养门客。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为齐国相,名声很大,他家的门客当然很多,号称“食客三千”。三千门客之中,有不少人有各种各样的本领和才学,为主人服务效劳。

有一次,秦国国王昭王请孟尝君访问秦都咸阳。孟尝君到达秦国后,秦国的国相很嫉妒他,劝秦王把他杀掉,以免他在秦国了解情况回去后,对秦国不利。孟尝君得到这个消息后很着急,赶紧托人去向秦王的宠妃燕姬求救。

燕姬提出条件,要孟尝君送她一件非常贵重的白狐裘。但孟尝君只有一件白狐裘,而且已送给秦王了。这时门客中有一个善于偷东西的人,像狗一样机灵。他在黑夜中潜入秦宫,偷出了那件白狐裘。

孟尝君立刻把它献给了燕姬。燕姬向秦王求情,秦王答应放走孟尝君,让他们回国。

孟尝君逃到函谷关时,正是半夜。关上规定,每天鸡鸣以后才能打开关门让商旅通过。这时门客中又有一个善于模仿鸡叫的人,模仿起鸡叫来,如同真鸡叫一样,引起附近村中的鸡都叫了。守关的人听到鸡叫,便打开关门,让孟尝君一行人过关,从而逃出了秦国。

这两个鸡鸣狗盗的门客,虽然救了主人,但其他的门客仍然瞧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既无高深的学问,也无堂皇的风度,只不过略施小技而已。

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如果没有这两个略施小技的门客,孟尝君恐怕要在异乡做鬼了.而那些自恃学问高深、风度堂皇的人在危急时刻却一筹莫展,无计可施。相比之下,那两个鸡鸣狗盗的门客倒是不乏应急解危的能力。后来用鸡鸣狗盗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鸡口牛后:

鸡的嘴巴,牛的****。愿意当前者,还是后者?有一句成语就是“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简称鸡口牛后。这是战国时代苏秦的话。

战国后期,秦国最为强大,各国围绕着与秦国的关系和态度,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连横就是以秦国为核心,联合各国为一体,这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合纵就是秦以外的各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秦国。前者以张仪为代表,后者以苏秦为代表。

张仪劝韩王倒向秦国,苏秦则劝韩王切不可上秦国的当。苏秦对韩王说:“韩国领土广大,地势险要,又有勇敢善战的军队,为什么要向秦国低头呢?韩国如果表示屈服,秦国一定首先要求割地给它。今年给这一块,明年它又会有背后的要求,韩国的领土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无限,您怎么也满足不了它。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您要跟着秦国合作,那就是做牛后了’我真替大王您难为情啊!”

韩王听了这一番话,又气又急,大叫道:“先生说的对,我死也不能向秦国屈服!”苏秦是劝韩国宁可做一自由独立的小国,而不要当秦国的附庸。

鸡口虽小却是进食的地方,牛后虽大,却是出粪的地方。也有人认为“鸡口牛后”应为“鸡尸牛从’,鸡尸比喻独立作主,牛从比喻臣服于人。但“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已广为流传,并被人们以常使用。它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而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呆若木鸡:

这一成语与斗鸡有关,语出《庄子》和《列子》。据传,周宣王爱好斗鸡,纪子是一个有名的斗鸡专家,被命去负责饲养斗鸡。10天后,宣王催问道“训练成了吗?”纪子说:“还不行,它—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

又过了10天,宣王问训练好了没有,纪子说:“还不行,心神还相当活跃,火气还没有消退。”

再过了10天,宣王又说道:“怎么样?难道还没训练好吗?”纪子说:“现在差不多了,娇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虽然别的鸡叫,它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毫无所应,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像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才算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

宣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不为外面光亮声音所动,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内,别的鸡都不敢和它应战,看见它就走开了。

“呆若木鸡”本来比喻精神内敛,修养到家。有人从中领悟出人生的大道理,认为人的处世如不断绝竞争之心,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消除竞争的心理,自然战胜竞争的对手。

后来“呆若木鸡”的意义演变为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杀鸡焉用牛刀:

原话是“割鸡焉用牛刀”。从字面上就不难理解。杀牛的刀肯定很大,而宰鸡的刀自然是小刀。用杀牛的刀来宰鸡岂不是小题大做吗?

这个典故出自儒家的经典之一《论语》。孔子到了鲁国的一个小邑武城,他的学生子游,名叫言偃,当时在武城做官,孔子听到了弹琴唱歌的声音,他微笑着说:“杀鸡何必要用杀牛的刀呢?”意思是说,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哪里用得着施行礼乐教育。

但想不到子游却回答说:“从前我听到老师您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好使唤了o”’

孔子听了便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只是和他开个玩笑罢了。”

《论语》中这句话已成为非常大众化的成语了,引申为办小事不必浪费大才。而杀鸡用牛刀,就是小题大做或者大材小用了。

山鸡舞镜:

又叫山鸡起舞,典出《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回》:“丹桂岩山鸡舞镜,碧梧岭孔雀开屏。”三国时,曹植有一子名曹冲,年岁尚幼,已聪明无比,有成人之智。一日,南方遣人送来一珍禽名“山鸡”。此“山鸡”喜在清澈之水旁,见水中自影而起舞。曹操无法使之在殿上表演。

年仅五六岁之幼童曹冲思得一法,命人取来大镜,置于山鸡之前。山鸡自镜中见其美丽之身影,仿佛身临水旁,得意忘形而翩翩起舞。越舞越有劲,不肯休止,终于精疲力竭而死。“山鸡舞镜”原指山鸡对镜起舞。后喻顾影自怜,自我陶醉,自我欣赏。

鸡骨支床:

鸡骨比喻瘦弱,支是支离,形容憔悴。意为哀伤过度,以至于瘦弱疲惫于床席之上。

鸡犬之声:

语出《老子》,原话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于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状态。后来借指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不互相往来。还有很多与鸡相关的成语——鸡零狗碎:比喻事物零碎,都是片段。鸡犬不宁:鸡飞狗跳,形容很不安宁。鸡虫得失:比喻细微的得失,无关紧要。鸡犬不惊:形容行军等纪律严明。鸡犬不留:形容屠杀残酷。杀鸡儆猴:比喻惩罚一个人,来警告别的人。杀鸡取卵: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狗肝鸡肠:比喻斤斤计较,心眼小。偷鸡摸狗:指小偷小摸,也比喻乱搞男女关系。鸡皮鹤发:形容老人的肤皱发白。鸡胸龟背:形容人凸胸驼背。以卵击石: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牝鸡司晨:母鸡报晓,比喻女人干政。鸡争鸭斗:比喻为琐碎的事争吵。嫁鸡随鸡:旧时比喻女子出嫁后,无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