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生肖物语:民俗图案中的十二生肖
3919400000022

第22章 大吉大利鸡生肖(1)

十二生肖中,鸡也有其独特而深刻的象征意义。鸡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飞禽,自古就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与我们朝夕相处,忠诚地献出自己的一切,赢得德禽的美誉。

“万家梦破一声鸡”,“雄鸡一唱天下白”。鸡的最显著的象征意义就是守信、准时。公鸡报晓,意味着天将明,再进一步引申,就象征着由黑暗到光明的解放。

民间更将鸡视为吉祥物,说它可以避邪,还可以吃掉各种毒虫,为人类除害。所以,开年第一天,民间以红纸剪鸡作窗花,把这天定为“鸡日”。鸡的文化源流公元前二千五百年的甲骨文中,已有鸡的象形文字。在古书中,神采奕奕的鸡有许多名字,如《庄子》称时夜,鲁鸡;《尔雅》称蜀;《古今注》称烛夜;《千金·食治》称家鸡;《清异录》称羹本;《论衡》称酉;《东坡志林》称钻蓠菜等。公鸡羽毛美艳,鸣管发达,善以时而鸣,膺司晨之职,因此被古人对其有很多称呼,《周易纬通卦验》称“阳鸟’,《礼记》称“翰音”,《说文》称“知时畜”、《青史子书》称“东方之牲”。

而“金鸡”,则是人们送给它的美称。“金鸡”典出《括地图》:“桃都山匕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匕有金鸡,日照则鸣。”

古人说鸡也叫玉衡星,或言鸡源白玉衡星,《春秋运斗枢》说:“玉衡星散为鸡。”

古人认为,鸡是最珍贵的宝贝,《太平御览》引《春秋说解辞》,所谓:“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以类感也。鸡之为言,佳也,佳而起为人期,莫宝也。”

古代生肖文化中,将“酉”与“鸡”联在一起,以地支符号来说,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酉排在第十位,在一天中所表述的时间为17点到19点这段时间,称为酉时。

《说文解字》云:“酉为秋门万物已入,闭门象也。”《天文训》日:“酉者,饱也。”《释名》日:“酉,秀也。”《律书》日:“酉者,万物之老也。”由此见,酉字具有秋藏饱宿昧暗的意思。

酉时天近傍晚,鸡食饱进窝栖息。因此,用酉这一地支符号与鸡相联甚为恰当贴切,蕴含着奇妙的人文意义。

其实,将鸡排在酉位,作为生肖的第十位,鸡是不答应的,为此,当时玉帝排名生肖时鸡还大闹过。

鸡的生肖的传说

民间传说,当时住在清水潭里的龙哥哥,得到了开生肖大会的通知。龙是生得很威武的:浑身有亮晶晶的鳞甲,加上一个大鼻子和一把又粗又长的大胡子。它想:‘这一次选生肖,自己非被选上不可。但是龙哥哥有个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头上光秃秃的,缺少—对美丽的角。它想:如果我再有—对美丽的角,那该有多好啊!想呀想的,它就打定主意,要借一对角来戴上。龙看见一只大公鸡,挺着胸脯,在岸边踱方步。那时候,公鸡头上是有一对大角的。龙哥哥一见,高兴极了,连忙游过去,向公鸡大呼:“鸡公公!明天我要上肖去,把你的角借我戴一戴好吗?”

鸡公公回答说:“龙哥哥!真对不起,明天我也要上肖去呢!”

龙哥哥说:“鸡公公,你的头太小了,戴上这么一对大角,实在很不相称,还是借给我戴吧!你看我这个光头,多么需要—对像你一样的角啊!”

就在这时候,从石头缝里钻出来一条蜈蚣。蜈蚣是很爱管闲事的。它听了龙哥哥的话,插嘴说:“鸡公公!你就把角借给龙哥哥用一回吧。如果你不放心,我来做保人,怎么样?”

鸡公公想了一想,自己就是没有这一对角,也够漂亮了,就答应由蜈蚣做保人,把角借给龙哥哥。

第二天,天庭开生肖大会时,各种动物都到齐了。玉帝在动物中选出了牛、马、羊、狗、猪、兔子、老虎、龙、蛇、猴子、鸡、老鼠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最后十二种动物排定次序,龙排在了鸡的前面。

鸡公公开完生肖大会回来,一肚子不高兴。它想:玉帝把龙哥哥排在自己前面,很可能和那对角有关系。于是,鸡决定把那对角讨回来。

鸡公公走到清水潭边,看见龙哥哥正在兴高采烈地在那里游水,它就很有礼貌地说:“龙哥哥,请你把角还给我吧!”

龙哥哥一听,敷衍地说:“鸡公公!你没有角,看起来比长着角更美丽。可是对我说来,—对角却很重要!”

鸡公公听了,很不高兴地说:“龙哥哥,不管你多么需要角,可是借了人家的东西,总是要还的呀!”龙哥哥一时答不上来。它说:“对不起,鸡公公!现在我要休息去了。这件事,我们以后再谈吧!”说完,钻到水底下去了。鸡公公又气又恨,拍着翅膀,在清水潭边拼命地叫喊:“龙哥哥,角还我!龙哥哥,角还我!……”可龙哥哥就是不露面。鸡公公只得找保人蜈蚣说话,它在乱石堆里找到蜈蚣,把龙哥哥不肯还角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一遍,最后说:“蜈蚣叔叔,你是保人,这件事你不能不管。”

蜈蚣昂着头想了半天,慢吞吞地说:“我想龙哥哥真的不肯还角,我也没有办法可想。”鸡公公气得满面通红,说:“可是当时你是自愿做保人的呀!”蜈蚣说:“鸡公公,当初你借角给它,完全出于自愿。我插上来,不过做个太平保人罢了。它要是真不肯还,你就只好自认晦气了。这也只怪你自己当初没有三思而行,太鲁莽了些。”

“怪我自己?”

“当然,首先应该怪你自己没有三思而行。”不知死活的蜈蚣回答说。鸡公公气得满脸通红,它伸长了颈,—下子就啄住蜈蚣的脑袋,甩了几下,吞到肚子里去了。从那时起,每到夏天,我们就常常看见公鸡在院子里啄蜈蚣吃。并且每天天一亮,鸡公公就想起了它失去的角,总要放开喉咙大叫几声:“龙哥哥,角还我……”

我们熟悉的鸡通常是家鸡,其实鸡的种类有多种,除了家鸡,还有锦鸡、野鸡等。锦鸡又称“金鸡”。雄金鸡头部散覆着金黄色的丝状羽冠,后颈部围生着金棕色的扇状羽,形如披肩,脸、颏、喉及前颈均为红色。周身羽毛,上背是浓绿色,羽缘带黑,中背和腰部是浓金黄色,至腰侧又转为深红色。尾羽超过体长二倍以上,大部分由黑褐、桂黄相间成斑状,到端部又逐渐地转变成赭石色。如此漂亮的羽衣,可谓“五色备举”。野鸡又称“雉”,有环颈雉、孔雀雉、长尾雉等多种。雉的羽衣很华丽,黑白红褐黄各色间呈,且鸣声清脆。有的长尾雉尾羽达一米以上,舒展漂亮,接近于“凤凰尾”了。野鸡经过饲养驯化,便逐渐成为家禽。家鸡喙短锐,足强健,有冠有髯,翼已退化,不能高飞。

在一些民间传说中,鸡常常担当着叫醒太阳的“神鸟”的角色,甚至有鸡本身就是太阳变的之说,如畲族的《金鸡叫太阳》、汉族的《天鸡和太阳》等。

古人认为鸡是上天降临人间的吉祥物。传说中美丽的金鸡在太阳里居住,鸡鸣报晓,呼唤旭日东升。神话中的三足鸟、火鸟、凤凰,都是它的先祖。鸡是“五德之禽”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早在西汉初期,韩婴就在《韩诗外传》中谓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翻译成为白话文,就是说鸡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鸡的五德,在韩婴的解释中,确实贴切而生动。一是首戴冠者,文也。雄鸡高耸火红的鸡冠,极为壮观漂亮。“冠”与“官”谐音,“文”的意思是礼。古人以冠冕堂皇为礼,含有升迁腾达的寓意。二是足博距者,武也。距是脚后面突出的似足趾之物,令鸡有趾高气扬之状,故日“武”。三是敌前敢斗者,勇也。鸡对它的儿女百倍呵护,若是突遇鹞鹰或其他强敌袭击小鸡,母鸡会立即把小鸡护在翅膀底下,高声尖叫。公鸡也是羽毛倒竖,呜叫迎战。就是连那威严杀气的黄鼠狼,此时也要退避三舍。如果蝎子或蜈蚣遇上,更是难逃葬其口腹的厄运。

鸡之勇,在今天仍有很多故事。据说,有一只叫“皮埃尔”的鸡,在海湾战争中曾立下战功。有一次,法国将军和三个副官以及随从打算乘吉普车出去一趟。当这辆车正要起动时,因一只名叫“皮埃尔”的鸡飞扑过来而停止了。

将军立即下车检查,发现车内被人安放了爆炸物,经过迅速处理,方使众人安然无恙。因此,这只鸡被授予一枚“勇敢勋章”,第一次成为英雄。

又一次,有两个恐怖分子装扮成法国军人,驾驶一辆装满炸药的卡车驶近基地营房,“皮埃尔”跟在汽车后面,咯咯地大声啼叫,为警卫员通风报信,制服了入侵者,保全了基地,挽救了基地的所有军人。“皮埃尔”又一次荣获“勇敢勋章”,成为英雄。四是食相告者,仁也。在动物中,鸡家族之间的挚爱,堪称楷模。我们看到,公鸡找到虫子后,会“咯咯咯”地呼唤母鸡前来享用,自己却乐不可支地扑闪着翅膀。母鸡对自己的一群子女关怀备至,常是叼着小虫或米粒送到小鸡跟前,“咕咕咕”叫着看着鸡崽吃食。五是鸣不失时者,信也。雄鸡司晨,守夜有时,因而古代帝王以“鸡为侯”。几千年来,鸡伴随着中华民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习俗,从“鸡声茅店月”到“鸡窗夜开卷”,寒暑往来,它无时不与我们的劳动、学习和生活相随相伴,乐此不疲。

雄鸡天天报晓,准时唤醒人们起床。鸡这种守时报时的美德,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也享有农历正月初一谓之“鸡日”的美名。雄鸡为何能这样守信报晓呢?科学告诉我们,在雄鸡的大脑与小脑之间,有一个松果体,能分泌出对光线特别敏感的褪黑激素,当鸡受到晨曦刺激时,褪黑激素停止分泌,雄鸡醒来,啼鸣报晓。

《尔雅翼》等书中,也赞美了鸡有五德。正因为鸡是可信赖的“五德之禽”,有诗赞日:“意在五更初,幽幽潜五德;瞻顾候明时,东方有精色。”

鸡的民间风俗

关于鸡的民俗,古代典籍多有记载。周亮工《书影》记载:“正月一日,贴画鸡。今都门剪以插首,中州画以悬堂,中州贵人尤好画鸡于石,元旦张之,盖此地乎鸡为吉,俗云室上大吉也。”

所以,人们在过年时不但在门上贴雄鸡图,以驱邪恶祈平安,而且也把农历新年的首日定为鸡日。

“鸡日”风俗是根据古代神话演变而来的。据说,东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根向周围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圆,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古人元旦还有刻桃木为神像,立在大门前,还要插几根公鸡毛象征天鸡,后来桃符演变成春联后,插鸡毛的风俗就变成剪鸡贴在窗上作装饰的风俗了。现在农村里剪窗花最常见的也是公鸡。

古人元旦剪纸剪出各种鸡图案,贴在窗上,元旦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中的天鸡。在《荆楚岁时记》上,对元旦剪鸡的风俗即有所记载,可见这个风俗在南北朝时就开始了。鸡守夜报晓,对于古人来说,其意义实在太大了。古代的计时工具非常简陋,如漏壶,而且它虽可计时,却不可能按时叫醒人们,当时又没有后来才有的闹钟,睡梦中的人们不知道到了什么时间。这时金鸡报晓,告诉人们天快亮了,应该起床准备工作。人们常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起床却不能等到日出而起,何况太阳并非天天都出来,阴雨天气便失去了观察太阳以定时间的依据。雄鸡不管酷暑寒冬,还是晴雨雪,它都守信报晓,绝不偷懒。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鸡在黎明时的打鸣报晓,人间才开始有了新的一天的烟火和生机。

很多少数民族都有鸡民俗。土家族称踢毽子为“踢鸡”。汉族民间时兴在端午节佩鸡心袋,亦称“端午袋”,河南一些地区在夏历十月一日要杀鸡吓鬼。旧时陕西扶风一带流行戴布鸡的岁时风俗。旧时河北、山东等地婚姻习俗中,以长命鸡为象征吉祥如意的聘物。东南沿海一带流行“公鸡拜”的婚俗,这是用公鸡代替新郎与新娘拜堂的一种仪式。东乡族有吃鸡娃的婚俗,流行于今甘肃地区。台湾人有一种特别的婚俗,叫引路鸡。佤族民间传统食品有“鸡肉拦饭”。

鸡民俗中,斗鸡是著名的民俗活动之一,它是中国的一绝。

中国斗鸡比世界上其他善斗的动物“斗”的历史要长得多。从北宋至近代,斗鸡活动一直盛行于民间。开封斗鸡爱好者俗称“玩斗鸡”,以斗鸡为乐。玩斗鸡者,多爱练武,又爱喝酒,义气深重,纪律严明。玩斗鸡的人都有一种传统,即“论道不论亲”,如果有人真正爱鸡,通过朋友介绍,皆可无偿赠送,但是必须遵守帮规:斗鸡只能自养不能转让,更不能与其他鸡交配繁殖。

如果中途因故不能继续喂养,原鸡送回或自己杀吃皆可,但必须把鸡头、鸡爪送还原主,以示信义。

如果不是爱好者,只是为别人寻求,即使是至亲好友,也不送。所以玩斗鸡者对行外人是“宁舍千金,不舍一蛋”,更不要说鸡了。

斗鸡爱好者视鸡如子。鸡的冷暖和营养时刻牵挂着主人的心。鸡的饲料,人们要淘了一遍又一遍。怕鸡卧在水泥地上得腿病,人们把煤渣筛细,每天铺在笼罩下。冬天斗鸡季节,人们常做个布罩将鸡装起来,或者解开衣扣,将鸡揣在自己怀里。这样爱鸡如子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鸡的健壮体格,保持鸡勇往直前的战斗力。

训练斗鸡也是很有趣的。每日黎明,开始“撵”鸡,鸡子在前面人在后,速度由慢到快,时间由短到长,20天后可延长到一小时左右,然后使之休息,饮水。10点左右,再放鸡出笼,在广阔的场地上进行“散步”,让其自由活动,以促进精神轻松。12点左右“喂食”,饱食后入罩休息。到下午三四点钟再进行第二次“散步”,一小时后再进行“训鸡”,让鸡做跳罩、敦腿等各种姿势,半小时后即可休息。到晚上天黑前,再加餐“补食”。这样的训练可使斗鸡筋骨强壮,两腿有力,动作敏快,以利于打斗。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是斗鸡比赛的日子。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也是斗鸡的好时候。除正月初二外,二、三、四月的比赛时间都不固定,一般都选在月初第一个星期天。日子选定后,就要选择斗鸡坑了。所谓“斗鸡坑”,是因斗鸡的场地低于四周地面而得名。

每次斗鸡比赛时,斗鸡坑观者甚众,热闹异常。斗鸡坑的主持人叫“鸡头家”、“鸡头”。鸡头是斗鸡胜负的裁判,还是斗鸡找对拉线的介绍人。双方在斗鸡坑斗鸡,先由鸡头搭桥说合,然后互相看鸡,叫做“搬眼”。原则是:个头、体重、鸡龄基本相同的才能相斗。鸡头发令:“拉鸡!”双方抱鸡入场。鸡头再令:“预备”,双方各抱鸡蹲于圈内,两鸡鸡头相照。鸡头喊“撒鸡”后,双方同时放手,退出场外。15分钟为一盘。经双方或一方要求,在鸡头下令“拢鸡”以后,双方把鸡子抱起,然后把毛巾浸湿,先把鸡头和口腔内的淤血洗净,再蘸清水浸湿斗鸡的胸腹与两翅之下,以利于消除疲劳、继续战斗。斗鸡坑有一条规矩,就是不论双方斗得如何精彩顽强,都不准拍手叫好,以免打架生事。鸡平凡而柔弱鸡是平凡而柔弱的动物。俗话说:“物以稀为贵。”珍贵的动物亦是如此,比如熊猫等物,因为太稀少了,故非常珍贵,又因为只有中国才有,故又被奉为国宝。还有一些动物,虽然不是国宝,但因为太少,濒临灭绝,因此严禁捕杀,作为珍稀动物予以保护。

而鸡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它的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对环境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无论何地都可以饲养。所以鸡不可能享受珍禽的待遇,因为它太多了,故被人轻贱。

鸡作为飞禽,其飞行能力大大退化,不能像其他的飞鸟能够自由自在翱翔蓝天;鸡在地上行动奔跑比不上马的迅疾,也比不上狗的灵巧,所以鸡显得很平凡。它也因此具有平凡、大众化和柔弱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