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猴属相的人_生洒脱,开朗乐观,充满风趣,长寿长乐,活泼有余,严肃不足。他们热爱生活,精力充沛,对新的世界具有好奇心,敢于冒险,喜欢刺激,在他们面前总是有新发现。他们不受管束,无忧无虑,喜欢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自古人们就崇拜猴子,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传说。如广西南丹县瑶族,传说黄姓始祖妣为母猴,母猴生下的后代力气都很大。后来,天上有十个太阳和十个月亮,白天太热,晚上太亮,人们就请黄家的子孙上天打太阳和月亮,共打下了九个太阳和九个月亮。
人们为此很感谢黄家兄弟。由于黄家兄弟是由猴妈生的,人们也就很感谢猴妈。为了纪念猴妈,大瑶寨的瑶族至今不仅黄家禁忌打猴吃猴肉,其他姓氏也有同样的禁忌。生肖猴的来历猴是属于哺乳动物灵长目的一种,有蜘蛛猴、长鼻猴、金丝猴等。猴子爱动,最初确定生肖时,其中并没有猴子,但猴子善于进取和钻营,很会搞关系,后来借助老虎的帮助,跻身于十二生肖,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九,
传说老虎在开初就以镇山制兽之威名当上了兽王。当时山中百兽见了老虎都立即回避,老虎当然是既得意又感到孤独。
猴子与老虎是邻居,二人称兄道弟,当虎王外出时,猴子便代行镇山之令。百兽慑于虎王的威风,也只好听猴子的召唤,这便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来历。
一天,虎王不幸落入了猎人的网中,拼命挣扎也无法脱身,恰好猴子来了,虎王高喊救命。猴子见了,连忙爬上树,解开了猎人的网绳,救出了虎王。
虎王脱险后,虽然嘴上在不住地感谢猴子老弟,心里却在盘算:我是百兽之王,竟然中了猎人的圈套,还是小小猴子搭救,这事猴子张扬出岂不灭了我虎王的威风,不如干掉猴子算了。
可是转念一想,如今自己已经是孤家寡人了,再干掉猴子,今后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了。
如果再有危险,谁来帮我呢?再说,猴子怕我,也绝不会把今天的事说出来的。于是,老虎告诉猴子,你今天的救命之恩,我以后一定报答。猴子今后有什么为难之事,我一定全力报答。猴子当然也对虎王遇险的事闭口不提,保全虎王的面子。此后,二人的关系更是非同寻常了。
但猴子聪明,小事不找老虎解决,在很长时间里,猴子都没有向老虎求助什么。
多年之后,玉帝开始选生肖。身为百兽之王,老虎理所当然地当上了生肖。猴子一见,也想当生肖。可是玉帝挑生肖有条原则,那就是对人类有功。猴子对人类无功可言,自然选不上。于是猴子请虎王给玉帝求情,让它当生肖。
虎王因为欠猴子的情,于是以百兽之王的身份,倾尽全力帮猴子i兑隋,对玉帝讲猴子机智,为百兽之首,又说自己不在时,猴子也有镇山功劳。于是,玉帝下旨,将猴子也列入生肖之中。猴子当上了生肖,虎王也还了猴子的人情。当然虎王也还是不高兴,没什么本事的猴子与自己并列为人间生肖,二人从此友情断绝。此后,百兽也不再怕猴子了。传说归传说,其实,中国生肖源于古人以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纪年的方式。古代流传着十二生肖依照十二种动物的活动时间来确定的说法。猴与十二支配属“申”,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申时”——下午三点到整点又称“猴时”,是猴子最喜欢啼叫,声音拉得最长、最洪亮的时候。
明代李长卿认为申时与猴子的生活习性有关。他在《松霞馆赘言》中说:“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
申时正值日落之际,猴子在此时啼叫并且活动手臂,兴奋异常,所以人们便将申时与这一时段内最活跃的猴子联系了起来。而根据明代郎瑛的观点,十二地支与十二个动物的性格有关。他在《七修类稿》中对申猴的解释是“申为三阴,阴性则黠,以猴配之,猴性黠也”,认为猴子聪敏、狡猾的性格造就了它成为当值日落之际、“三阴”时辰的生肖。猴是最接近人类的动物猴属灵长类,与人类可谓同宗、本家,在基因图序中仅差千万分之一,典型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它在动物界是最接近人类的高等动物之一,有__一定的思维、记忆、摹仿、识别等高级脑的功能,能直立行走、蹲坐,甚至用前肢使用工具(如用石头砸开硬果),相互梳理皮毛、捉虱子,这些均属人的智商动作。
更可信的是雌性生理上亦有例假,免疫系统与人相似,因此是最受青睐的生物学实验动物。
猴又称猢狲,群居成一个大家族,分布地域非常广’种类也非常多。在我国西南崇山峻岭中活跃着它们的身影,敏捷、顽皮、好动、多疑是它们的天性。
猴群有严格的家族等级,作为群首的统治者是—只年轻、强壮、魁梧、威武的雄性,它的毛色特别靓酷,具王者之仪,俗称猴王,享受着各种特权,吃、居、玩甚至交配,处处优先,虎视四周,八方威风。后妃、儿女、臣民、老弱病残都俯首帖耳,献媚伺候。它本能地维护着群体的平安、生存、繁衍。
猴群各占一方领地,互不侵犯。若有窥视探密者,猴王龇牙咧嘴,喧叫狂吼,做出一副出击架势,吓退之。对强行闯入者,猴王挺身而出,恶战以驱之。
当雌猴叫春来临时,蓄势待发的挑战者,揭竿而起与老猴王拼个你死我活,无情撕咬,打斗,残杀,可谓壮烈。胜者为王,败者逐出家门,在荒野中所见孤独者常为此类。但这种残忍的争雄却是保持种群强威的“自我复壮”,是动物界的优势育种。
当猴子在树林中腾跃时,猴子的尾巴,不但起平衡作用,还能勾住树枝或做倒悬,起到第五肢的功效,实属罕见。它还有颊囊(俗称腮帮)用以储藏食物,亦是生理上的一大奇特之处,是物种求生存迫使进化的鲜明例证。
我国有关猴子的故事和传说,首推童叟妇稚皆知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修炼成真正的火眼金睛,神通广大,超凡变幻,通灵豪迈,以及为民除害,忠心护主,不畏强暴,勇于请命的美猴王。
与猴相关的字
“猴”本来就是“候”,也通“侯”。
“候”的原义为“伺望,观察”,是猴性机灵聪明的一种表现。古人说,猴,候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也就是说,猴生一生聪明警觉,善于识别猎手的诱饵,发现食物并不轻易去取,观望探察甚久,感到确实没有埋伏方才行动。
“侯”,是对美猴的称赞,引申为一种美。《诗经》上有“海直且侯”一句,《韩诗》解释说:“侯,美也。”转引为古代贵族爵位的第二等,所谓“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又泛指封有爵位的地方君主,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诸侯。秦汉时代,封侯拜将。于是封侯使“猴”增添了一种吉祥的象征意义。但是唐代诗人李白写道:“生不愿当万户侯,”表明观念有所变化。
“侯”姓,相传出自黄帝时的史官仓颉,本为侯冈氏,后简称侯姓。侯姓名人层出不穷,春秋时晋国有侯氏。战国时魏国有著名的隐士侯赢,曾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汉代有大司徒侯霸。唐代有宰相侯君集。明末清初有才子侯方域。现代有著名的相声大师侯宝林。猿是猴中一种。“猿”本为“袁”,“袁”字极像猿猴形,连尾巴都画出来了。故传说中的白猿常自称“袁公”。
“袁”姓相传出自于大舜的后代。春秋时陈国有上卿为袁氏,汉代有流传甚广的“袁安卧雪”的故事,东汉末有曾同曹操争霸的袁绍和袁术,唐代有宰相袁智弘,明代有号称‘公安派”的文学家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清代有著名的诗人袁枚。
“禺”本是描绘猿猴形貌的一个象形字。鲁迅《故事新编》说,大禹的禹,其实就是“禺”,也是由“大猴子”变来的。
“禺”又通“寓”,大约是把猴子关进屋里,便叫“寄寓”,后代渐渐人化为人的寓所。
“禺”又通“愚”,暗示猴子摆脱愚昧才能进化为人。
“犹”也是描摹猴态的一个字。它的金文字形有些像猴子偷酒食。传说“犹”是疑心最重的猴子,一遇到风吹草动,就惊恐地攀上爬下,犹豫不决。“犹豫”、“犹疑”皆因此得名。
“狙”,是古代普遍用以表示猕猴的字,养猿猴的人便称为“狙公”。
“狙”在历代话语中多用来表示“狡黠”、“伺机”之意。于是出现了“狙伏”、“狙击”、“狙伺”、“狙诈”等一系列词语。
“独”也是表示一种猿猴的字。据说它秉性孤单,不合群。“孤独”之义大概由此而来。于是产生“独立”、“独行”、“****”、“独裁”、“独来独往”等一系列词语。
“独孤”姓,是一种少见的复姓,出自古代匈奴独孤部,晋代时入居中原,唐代以后逐渐汉化。猿猴俗名“猢狲”,亦称为胡孙。因而“胡”姓和“孙’姓也与猴子结下不解之缘。
“胡”姓,相传也出自大舜后裔,周代封于胡,因以为姓。胡为小国,被楚国灭掉。宋代有资政殿学士胡诠,明代有文学胡应麟,现代有著名学者胡适。
“孙”姓,古代相传有三支。一支出自“姬”姓,春秋时卫国武公的后裔。—支出自楚国,孙叔敖的后人。另一支出自齐国,陈田氏的后代。春秋战国时期有著名这事家孙武、孙膑。唐代有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特别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更使“孙’姓威名远扬。透过成语看猴子成语故事给了我们一个看猴子性格的视角。朝三暮四:《庄子》讲,有个养猴的人给他的猴子分发食物,说:“朝三而暮四。”即早上发三颗橡子,下午发四颗橡子。那些猴子都不满意,颇为怨愤。养猴人改口说:“然则朝四而暮三。”即改为早上发四颗,下午发三颗。结果那些猴子都很高兴了。
原指聪明人善于变换方式,实质没有变,却使对方满意;而不善于辨别事理的人可能被捉弄。后世引用多指反复无常,变化不定。
沐猴而冠:
沐猴,即猕猴。冠,戴帽子。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则冠耳。”讽刺项羽不能成帝业。
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解释说:“言虽著人衣冠,其收不类人也。”就是说,猴子戴上人的帽子,却并不是人。比喻虚有其表,窃据名位者。
猿鹤虫沙:
出自《抱朴子》:‘周穆王南征,—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为虫为沙。”
唐代吴筠《玄猿赋》引作:“君子变为猿鹤,小人变为虫沙。”
比喻战乱使人变非人和异物。后用以指阵亡将士和战乱中的死者。
心猿意马:
出自汉代《参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马四驰。”又见于佛经变文《维摩托车诘经菩萨品》。比喻心意像猿腾马奔一样胡思乱想,控制不住。或写作“意马心猿”。
杀鸡吓猴:
传说猴子怕见血,驯猴人就杀鸡放血来恐吓猴子。或如《官场现形记》所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后比喻惩罚一个人来吓唬其他人。也作“杀鸡骇猴”。
猢狲入布袋:
比喻山野之性受到约束。此语出自《景德传灯录》,有和尚问禅师:“怎样使学生专心学习?”禅师回答说:“猢狲入布袋。”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记述道,诗人梅尧臣奉命编修《唐书》时对他的妻子说:“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
教猱升木:
语出《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
朱熹《诗集传》:“猱,猕猴也,性善升木,不待教而能也。”后指人做坏事。
猕猴骑土牛:
喻指某人职位提升缓慢。语出《三国志·魏书·邓传》:“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
猿啼鹤唳:
猿与鹤凄厉地啼叫。喻指哀怨之声。
猱升猿引:
像猿猴似的轻捷地攀登。
树倒猢狲散:
指大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随之而散。比喻大人物倒台了,依附者就失去靠山而散伙。
尖嘴猴腮:
形容人的脸像猴子一样丑陋,亦喻指其人没有福运。猿猴取月: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与猴有关的俗语
与猴有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也不少。
以猴子的特性为基础的歇后语有:
花果山猴子——无法无天,猴子的脸——说变就变,猴子看书——假斯文,猴子的屁股——坐不住,毛猴子说话——不知轻重,猢猕穿衣裳——像煞一个人。
以猴子的能力为基础的歇后语有:
猴子爬树——拿手好戏,猴子爬山崖——有能耐,猴子爬竹竿_E蹿下跳。
以猴子的缺点为基础的歇后语有:
猴子耍大刀——胡砍,猴子扫地——只顾眼前,猴子捡生姜——吃也不是丢也不是,猴子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猴子唱大戏——胡闹台。调侃猴子的歇后语有:猴子长角——出洋相,猴子吃辣椒——红了眼,猴子坐轿——不识抬举,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猴子放爆竹——自放自惊,小猴子戴草帽——充人,猴儿背着手走——装人相,耍猴的走了猢猕——没甚弄了。
与猴有关的俗语有:
猴年:即申年,指猴生肖代表的年份。
猴戏:用猴子耍的把戏。或指以猴王为主角的戏曲。
猴急:形容焦急、着急的情态。
猴子跳:指一种高利贷,利息高如猴子跳跃。
猿饮:像猿猴那样捧水喝。
猿臂:指臂长如猿,运转自如。
狙击:暗中埋伏,伺机袭击。
猱进:如猱猴一般轻捷地前进。
猱杂:混杂。过去指不合礼法,男女混杂在一起。
猩红:像猩猩那样的红色。
猢狲王:过去称乡塾教师。学童顽皮如猢狲,因而称小学教师为猢狲王。
此外,还有一些口头禅,如“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猩猩惜猩猩”比喻英雄同情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