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听后有点不高兴,一个门客胆敢这样放肆,就喝道:“这里哪有你说话的份,快点下去!”毛遂听后将佩剑解下,迎难而上走上前去,大声说道:“大王敢呵斥我,就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但在十步之内,我就可以上前杀掉你,你凭什么在我家主人面前呵斥我!你也就是敢对我强硬,对秦国就不敢了,秦国大将白起只用几万士兵就大败楚军,而且我听说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臣服,而如今楚国地大物博,比文王那时要大很多。但秦国大将白起却以几万士兵大败楚军,楚军三战三败,先人也被捉去了,这难道不是楚国的耻辱么,这样的大仇不报,还等待何时,难道合纵仅仅是为了赵国么!”
这一番话说得楚王很是羞愧,他当时就答应下来,说道:“好好,就按你说的办,合纵!我楚国愿出兵与你们合作。”
毛遂简单几句话就让楚王改变态度,平原君等人都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回到赵国后,平原君对毛遂更加器重,拜他为上客,而毛遂自荐的成语也流传开来。
看到这个以后,我想大家应该有所感悟,如果你真是那块料,在适当的时候也要自荐一下,不过也要等待最好的时机,毛遂在平原君手下三年,才找到这么一个合适的机会,所以不但要有勇气自荐,也要学会隐忍,等待最佳时机。
延伸阅读:有关平原君的评价
平原君虽然也礼贤下士,但是他没有孟尝君过人的手段,在处理政事上显得不成熟,苏辙就认为平原君是长平之战的罪魁祸首,因贪小利而失大。
事情的起因是在公元前261年,秦军攻打韩国,欲将韩国一分为二,韩国赶忙派使臣入秦,割上党之地求和。而韩国的上党太守却不愿把地盘献给秦国,暗地里偷偷的献给了赵国。他是想讨好赵国,希望与赵国一起抵制强秦,这在合纵人士的眼里,确实是一个好计策。当平原君得知后,就建议赵王接受,赵王也是利欲熏心,答应下来,并派他去接收上党,将上党归入赵国的领地。赵国的这一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秦国哪里会高兴。于是在第二年,秦王派两路秦军东进,一部分进攻韩国,一分部攻打上党。在上党的赵军抵挡不住强秦,便退守长平,隧有了长平之战。
所以对于平原君的评价褒贬不一,他一方面广招门客,为赵国排忧解难,但是一方面却显得十分贪婪,酿成大祸,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
信陵君
信陵君是魏国的公子,在魏国有着很大的权利,他为人很讲信义,对赵国也算友好。他把国家治理的很好,诸侯因魏有信陵君,十年不敢伐魏。
窃符救赵
信陵君是魏国的公子,在魏国有着很大的权力,他为人很讲信义,对赵国也算友好。他把国家治理的很好,诸侯因魏有信陵君,十年都不敢伐魏。
相比其他的三位君子,信陵君更加的求贤若渴,信陵君是魏王的弟弟,真名叫魏无忌。他虽贵为魏国的公子,但从不摆贵族架子,平易近人的他让更多的士人争相投奔。
他信陵君听说魏国都城有个看门的老头叫侯嬴,这个人家境贫寒,不过却很有能力,便想归为自己的门下。于是他亲自带着礼物去找到侯嬴,希望侯嬴能跟他回去,说道:“先生能不能和我共事?”侯嬴一看他身穿罗缎,却没有丝毫气势凌人的样儿,便同意了下来。诚恳地说道:“我可以为您效犬马之劳,不过这礼物我就不要了,正所谓无功不受禄嘛。”
侯嬴答应得很爽快,信陵君让他与自己一同驾车回宫,并且亲自驾车,让侯嬴坐在后面,这可以说是无上的礼遇,一个贵族公子给看门的老头驾车,这可是很稀奇的事。而侯嬴也不客气,穿的破破烂烂就坐在后面,信陵君倒也不责怪。
在走了一半后,侯嬴突然对信陵君说道:“我有一个朋友在市场上卖肉,我想同他告别,咱们去一下集市吧。”信陵君二话不说,就把车驾到集市上,侯嬴下车与他的朋友朱亥见面后,两人交谈甚欢,谈了很久,完全忽视了信陵君的存在,而信陵君却耐心地等待,脸上没有丝毫的焦急之色。信陵君的心态确实很好,现在的许多人都对时间观念非常强,不过话说回来,这是生活节奏太快的因素,而一些人也是乱忙。比如说有人吃饭的时候都要看报,但却有时候浪费好几个小时在无用的事情,既不娱乐,也无任何收获,其实利用好有效时间,远比乱忙高效的多,而且也会很从容。
当然了,其实侯嬴是故意这样做,以此来看信陵君的反应。
等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侯嬴大摇大摆直接坐到上席,很多人看后都十分厌恶此人,碍于信陵君的面子,没有破口大骂。信陵君依然不责怪他,侯嬴这么做,与冯谖十分相似,都是想看自己要效劳的主子到底是不是真的贤德。那个时候的人,总想难为一下自己将要效力的主子,看看他们是否真的对自己礼遇,如果你不客气,我也就不帮你,还是那句话,合则留,不合则去!
后来他才坦诚地对信陵君坦白自己的想法,而且还把朱亥推荐给信陵君,说道:“我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成就公子的贤名,我本是一个看门人,身份卑微,却被您看重,以上宾相待,我非常的惭愧。其实那个卖肉的朱亥,也是一个少有的人才。”信陵君听后便也将朱亥也请到宫中,而这朱亥只是一个卖肉的,可见英雄不问出处,看门与卖肉之人,都可以成为座上宾,当然他们确实有这个能力,当之不愧。
在秦国攻打邯郸的时候,平原君不断向信陵君求救,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两人的关系不一般,所以信陵君极力敦促魏王出兵救援。魏王本打算让晋鄙率军十万去营救,可是秦国却对魏王威逼利诱,魏王经不起这番折腾,终于放弃出兵,无论信陵君怎样劝说,都徒劳无功。
信陵君是个重信义的人,他见魏王不肯派兵,就决定率领自己的门客一起去赵国,与赵国共存亡。而当侯嬴听说后,却居然不肯和他一起走,冷淡地对他说道:“那就请公子保重吧,我就不跟您去了!”信陵君也没有理他,你不去就不去吧,便率人赶往赵国,但是走了一会后,他越想越觉得有些不对头,想想自己平时对侯嬴也算不错,可是到了危难时期,却不跟自己一起涉险,。他总得要讨个说法,想到这,他便返回去见侯嬴,问他个究竟。
侯嬴见他又折回,笑着说道:“我就知道公子一定会回来找我,现在赵国遇难,你就只带这些人去,魏国不派兵,您就带着门客去赴难,这不会有丝毫的效果,这些人送到战场上,无异于羊入虎口。”信陵君也知道自己太过意气用事,便向侯嬴讨教策略,侯嬴对他说道:“魏国的兵符在大王的卧室里,而大王很宠爱如姬,如姬一定能偷偷地拿出来,我听说你曾报了如姬的杀父之仇,如果您肯开口,他一定会答应,只要咱们拿到了虎符,就可以率兵去赵国了!”
当然这是下下策,瞒着魏王偷虎符,这可是大罪啊,不过信陵君救赵心急,也不管那么多了,于是的父亲曾被人杀害,三年都没有抓到凶手,如姬非常想报仇却不能。后来您帮她报了仇,如姬一直都想报答您,如果这一次公子开口相求,她一定会答应。只要您拿到兵符,就可以调动这十万军队去营救赵国。”就
信陵君按照按侯嬴他所说的找到如姬,如姬果然将兵符盗了出来。他带着兵符赶往军中,临行前,侯嬴怕他不能把军队带走,将军晋鄙是个顽固派,就让朱亥跟着去了,如果晋鄙不同意,就让朱亥杀了他!又对他说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晋鄙未必能让你指挥军队,如果这样,就十分不好办了。所以你应该带上朱亥,他力大无穷,如果晋鄙不听你的,就可以当场让朱亥杀了他!”
信陵君听了这话,不禁哭了起来,这晋鄙也是为魏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信陵君知道晋鄙不会轻易同意,那么朱亥必然会杀死他,他为晋鄙感到惋惜。侯嬴不明所以,只听信陵君说道:“晋鄙为魏国立下过汗马功劳,他肯定不会轻信我的话,到那时就不得不杀他,这可真是令人伤心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想要有所得就要有所失,特别是为了的利益,就要牺牲他人的一些利益,甚至是生命。于是信陵君带着朱亥一同前去。
信陵君带着朱亥到了军中,将虎符拿出来,要调动这十万军队,晋鄙果然不想照办,他怀疑道:“我率军十万驻守边关,可是如今您只带了几个随从就要接管我的军队,这让我如何信服,若是大王怪罪下来,我可担当不起,公子还是请回吧!”
信陵君无奈地叹了口气,给朱亥一个眼色,朱亥早在袖中藏了四十斤重的铁锤,见信陵君示意,便突然出手偷袭,猛砸晋鄙的脑袋,晋鄙立即死去,可怜一代将军却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不知是可悲还是可笑,何况他也并无过错。至于朱亥的四十斤大铁锤,我表示很怀疑,四十斤藏袖子里?那袖子得多大才能装下啊,不过这事也不是没可能,何况晋鄙也没有防范之心,信陵君这人口碑这么好,还是自己人,当然不会设防,结果却和他想的不一样。
信陵君也十分伤感,他是一个爱才的人,骨子里也十分善良,说起来救赵国还是他个人的想法,至于考虑到国际影响没有,我也说不好,毕竟他和平原君是亲戚,肯定有许多私人关系在里面的。他到军中传令:“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可以回家;兄弟都在军中的,兄长可以回家;在家中是独生子的,也可以回去。”这样,两万余人就离开军中,
他信陵君率领八万精兵赶往赵国,。
秦军与赵军对峙已久,双方都十分疲惫,这时忽见新生军加入战斗,都不免吸了一口凉气。魏军与秦军交起战来,赵军一看是己方援军,士气大振。秦军不敌,大败而去。这场战役完后,赵王和平原君都出来相迎,夸赞信陵君是个仁义的君子,平原君也亲自为他带路。
从此,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佳话广为流传,在这期间,他所做的这一切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
延伸阅读:有关虎符的故事
虎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它是用来调动军队的物证,相当于宰相的大印,但是这军队的掌控权可要比宰相的权力可怕,为了谨慎起见,虎符一分为二,背面都刻有铭文,一半放在朝中,由诸侯接管(如果很信任某个大臣,也可以由他来保管),另一半放在当地将军的手中,调兵时只要将两半虎符合在一起,如果相对,就可以调动军队。
虎符的样式很多,一般都是用铜制造的,每个地方的虎符都不一样,为了防止虎符间相互混淆,导致混乱,所以都是专符专用,一一相对。
春申君
春申君是楚国的大臣,他的特点是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他的门客没有那么多,这与其他三位公子有些不相同。他以巧舌厉言帮助楚国化解了许多次战争,为楚国争得短暂的和平。
营救楚国
春申君本名叫黄歇,他与其他三位公子不同,并没有养太多的门客,而他本人非常善辩,帮助楚国解决了许多困难。他以能言善辩著称
,秦国大将白起三次攻打楚国,都大败楚军,这可了不得,楚王一看势头不好,赶紧迁都陈城,不然下次再打来,小命说不定都要没了。楚国被迫将都城迁往陈城,白起更是打算要一口吞掉楚国,春申君这时担起了大任,他一想这你秦国要再攻来,楚国可真就要不保了,于是立马动身来到秦国。感到国家很危险,便主动出使秦国。
他来到秦国,对秦昭王说道:“大王,秦国和楚国是两个超级大国,要是打起来谁也不会轻松,还不如结盟去攻打不归顺您的国家。”当然,秦军三败楚军,这样的观点也立不住脚,他又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现在秦国已经如此强大,要是能停止战争,和楚国相斗,双方都不会轻松,两虎相争只会让别人从中得利,所以我认为这两个国家应该结盟。并且秦国现在已经占领天下一半的领土,这样的国家,自古以来都没有过。只要秦国打到哪里,哪里就会投降,各国诸侯更是对秦国闻风丧胆。我想大王如果能停止攻伐,施行仁义,想必全天下的人都会爱戴您。的话,天下之人都会对您感恩戴德,即使齐桓公等人也比不上您。”
秦昭王是个有为的君王,当然了,也非常有野心,他哪里能够听这些话,春申君也知道这些不足以让秦王撤兵,又硬着头皮继续说道:“如果大王您还要继续攻伐的话,肯定也得不到好处,凡事总要有个开始,但结果未必是好的,从前智伯强大,去攻打赵国,结果被三家所灭。夫差也是相信越国,向北攻进,才让越国灭掉。现在您要是继续攻打楚国,韩魏肯定会借机兴起,虽然现在对您表面上恭敬,但谁知背地里是怎样想的呢?他们被秦国攻打了近百年,要是有机会,一定会同当初的越国一样,倒戈相向。真的要以武力解决的话,恐怕会有后患,什么事情都有个开始,但是很少会有圆满的结局。当初智伯攻打赵国,但是却没有看到隐患,才会被韩、魏与赵三国联手灭掉。而吴王夫差就因为相信越国,才会出兵攻打齐国和晋国,最后导致被越国灭掉。现在大王您要攻打楚国,假如灭掉了楚国,必定会使韩国和魏国强大起来。现在韩、魏虽然亲近秦国,实际上他们也像越国对吴国一样,对秦国表面上十分恭敬,但背地里总想要反击秦国。想想秦国与这两个国家打了上百年,结下的冤仇也很深了,他们一定不能忘了这样的仇恨,只是现在实力不行,不敢与大王翻脸,所以我认为秦国不应该派出庞大的军队去攻打楚国。”
这一番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秦昭王哪里会不知道,暗想道:与韩魏的仇恨不是一天两天了,要真是攻打楚国,这两个国家没准真的会趁机攻打过来呀,那可如何是好?不过秦王也并不是太在意,有这样消灭楚国的机会他怎么会轻易放过,韩魏两国,只要自己多长个心眼,量他们也折腾不出什么惊天的大事来。
春申君将重点放到了韩魏身上,秦王的注意力也跟着转移,打铁要趁热,于是他继续说道:“如果真的要大王想要攻打楚国,秦国要从哪里攻起呢?难道向韩、魏借道么?如果韩魏想要偷袭,那真是易如反掌,那如果这样,恐怕大王的军队就再也回不来了,你把这些军队白白送给韩、魏,韩、魏不会让秦军顺利到达楚国的。如果大王您不从韩、魏借路,就要是从楚国西部的高山开始打,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那里很多地方都是高山险谷,从不生长谷物,况且易守难攻,就算攻下来,也没有利用价值。而此时那几个国家肯定不会浪费这个机会,去进攻秦国的。在那里,秦、楚必定会有一场恶战,赵、魏、韩、齐四国可都跟秦国有仇啊,能浪费掉这样一个机会么?如果他们联合攻打秦国,那么危急的不再是楚国而将是秦国了。”
秦昭王听了这番话,一想也是,公孙衍就曾经联合五国攻打秦国,有了前车之鉴,他当然会小心行事了,于是果真决定放弃攻打楚国,忙下令让白起撤兵,与楚国结盟。多亏了春申君,方才让楚国免遭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