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便体:体态闲雅轻盈。秀外而惠中:外貌秀丽而内心聪颖。惠,同“慧”。飘轻裾,翳长袖:裾,衣服的前后襟。轻,指衣服质料精良轻细。翳(yì),遮蔽。这两句是说美人善舞,姿态姣好。黛绿:黛,青黑色颜料,女子用以画眉。青黑近绿,故变称“黛绿”。妒宠:妒忌他人受宠。负恃:依仗自己的色艺。怜:爱。
⑤幸而致:侥幸得到。
⑥茹:食,吃。指吃采于山间的植物。鲜:指新鲜可食的鱼。
⑦惟适之安:觉得怎么舒适便怎样,一切适合自己的需要喜爱而定。
⑧车服不维:车服,车马服饰。古时车服随官位高下而分等级。维,维系、束缚。这句是说没有官位的人,自由自在无所拘束,不为名利所羁绊。刀锯:刀与锯都是刑具,是说不犯罪名,免除杀戮。黜陟:官位的降职和晋升。
⑨形势:指权势,即官员的地位和势力。趦趄(zī jū):同“趑趄”,踌躇不前。嗫嚅:形容想说又不敢开口的样子。徼幸:同“侥幸”。
⑩稼:这里读作(gǔ)。指播种五谷。濯:洗涤。沿:顺着水边散步。
{11}廓其有容:“其”作“而”解。廓,空阔。谓空旷而有所涵容。
{12}不祥:指魑魅魍魉之类怪物。
{13}膏(gào):油。此作动词用,读去声,往车轴上加油。秣马:用草、料喂马。徜徉:自由自在地往来、生活。
【鉴赏】
这篇序文曾被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誉为唐代文章之冠,可见评价之高。它的独到之处在于构思的新颖和表达的玲珑。就本文主旨而言,无非是老生常谈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韩愈却独辟蹊径,全文仅在开头点了一下李愿所去的盘谷,结尾用了一句“闻而壮之”的叹喟,主要部分全引用李愿的话,且又异常鲜明地分为“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与“不遇时者”两部分。然而表现出来的,却是一褒一贬,一贤一不肖,纯是借题写意,意在言外。
文中将达官大僚的那种志得意满、显势淫威、穷奢极欲和朽枯腐败刻画得淋漓尽致,对那些隐者写得表面上清雅脱俗,而内中却包藏着无限的无可奈何。特别于这两者之后再点缀上那些既“达”不起来、又隐不下去的伺候奔走之徒,将他们那趋炎附势、钻营阿谀的嘴脸揭露无遗。三种人的画像,穷形尽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在古代散文中确是别具一格。
文章架构精密严谨,前呼后应。铺下去,大笔挥洒;收起来,一言挈领,纵横开阖,气度不俗。且骈散交融,警句迭出,“行文洋洋,藏蓄不露”,抒情意味浓厚。
■ 妙评
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一《跋退之李愿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丹青笔也,形容如画图。
——金·程端礼《昌黎文式》卷二
通篇全举李愿说话,自说只数语,此又别是一格。而其造语形容处,则又铸六代之长技矣。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七
■ 送董邵南序(韩愈) ■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①。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②。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彊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③!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④?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⑤。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⑥?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⑦”
【注释】
①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西南)人。贞元年间应进士试未中,不得志,将游燕、赵,韩愈作此序赠他。序:《送李愿归盘谷序》有诗有序,此文只有序没有诗,是文章的变体。燕、赵:今河北一带。感慨悲歌之土:指战国时荆轲、高渐离等一类豪侠。
②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这里指主持科考的官员。利器:比喻杰出才能。郁郁:形容心情意气不舒畅。适:往。有合:有所遇合。
③慕义彊仁:彊,同“强”,勉强。谓仰慕仁义并勉力实行。矧(shěn):况且。出乎其性:谓燕、赵之士实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
④化:教化。移易:改变,变易。恶(wū)知:焉知,哪能料定。
⑤聊:姑且。卜:卜卦,古时有“卜以决疑”的习俗,这里卜是决凝、判断的意思。
⑥望诸君:战国时乐毅。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破齐国七十余城,还有两城未攻下,昭王去世,他的儿子惠王不信任乐毅,乐毅奔赵,赵王封他为望诸君。屠狗者:古燕、赵人喜吃狗肉,故有以屠狗为业的人。《史记·刺客列传》作“狗屠”,是荆轲、高渐离的朋友,未说姓名。此处借指隐于市井的有为之士。
⑦谢:殷勤致意。包括问候、致敬和传达意见。明天子:圣明的皇帝。指唐宪宗李纯。
【鉴赏】
翰愈的朋友董邵南在长安不得志,打算北游,前往当时在藩镇势力割据下的河北,托身藩镇幕府,寻找出路。翰愈便写了这篇序文赠给他,委婉地劝阻他不要前去,不要走上歧途,因为时过境迁,那里或许已不再是施展抱负的理想场所。从吊念乐毅,致意高渐离的话中,含蓄地指出有才能的人应该留下来为朝廷效力。
本篇立意超迈,在表达上也很有特色。一开头便笔落天外,叫出燕、赵,以古今相呼应,熔古铸今,又围绕“风俗与化移易”这一文章关节,曲尽吞吐。既送行,又规讽,劝其往又似劝其不往。始言“必有合”,又言“恶知”“聊卜”,言其相合却又似未必能合。措辞委婉,寄兴无端。特别是连用两个“董生勉乎哉”句,或劝勉?或警告?情深深,意切切,波澜跌宕。又提及忠臣乐毅、义士屠狗,豪杰英雄,悲歌慨慷,俯仰于时代之中,伸缩于贤愚之间,是激?是劝?用意深刻,笔墨绝妙。
序文仅百五十字,篇幅短小而含蕴丰厚;层澜迭波,曲尽变化;感情真挚,自然流畅,非胸无丘壑、笔不生花,不能写出,充分体现出了韩愈散文的高度艺术技巧。
■ 妙评
妙在转折,意在言外。
——明·郭正域《韩文杜律》
送董邵南之燕赵,却反托董邵南谕燕赵归朝廷。命意既自沉痛,用笔又极顿折。看他只是百数十余字,即作几反几复。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一
劝其往又似劝其不必往,言必有合又似恐其未必合。语意一半是爱惜邵南,一半是不满藩镇。通篇只以“风俗与化移易”句为上下过脉,而以“古”“今”二字呼应,含蓄不露,曲尽吞吐之妙。唐文惟韩奇,此又为韩中之奇。
——清·过珙《古文评注》卷七
沉郁往复,去肤存液。
——清·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卷八
■ 送杨少尹序(韩愈) ■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①。于时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②。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③。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④?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候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⑤。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⑥。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注释】
①疏广、受:人名,疏广和疏受,西汉人,为叔侄。
②设供张:陈设帷帐置酒席以饯行。供张,即供帐。祖道:饯行。
③忝:谦词,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④太史氏:史官。
⑤属:跟从,跟随。
⑥冠:行冠礼,古时男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这里借指年岁。
⑦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这里指乡贤祠一类的祠庙。
【鉴赏】
本文是韩愈送杨巨源辞官归乡的一篇赠序。文中将杨巨源辞职归乡的情景跟汉代的疏广、疏受进行比较,说他的行动可追踪二疏,而和中世士大夫以做官为终身职业者不同,从而突出了杨巨源功成身退的美德。全文融赞叹之情于叙事之中,感情真挚浓烈,叙述生动流畅,抒情意味浓厚。
■ 送石处士序(韩愈) ■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①。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②;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③。”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④。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⑤。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沐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⑥。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⑦。”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⑧”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⑨。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注释】
①从事:佐吏。是州郡长官自己聘用的属官。石先生:姓石,名洪,字濬川,洛阳人。
②嵩邙(máng):嵩山、邙山,都在今河南境内。瀍(chán)谷:谷河和涧水。都在洛阳附近汇入洛河。葛:麻布。
③王良、造父:相传都是古代善于驾车的人。烛照:烛人照明,比喻明察。数计:用蓍草算卦,比喻料事准确。龟卜:用龟甲预卜吉凶,比喻善于推断。
④寇聚于恒:贼寇聚集在恒州。殚(dān):尽。亡:无。
⑤币:礼物。
⑥张:供张,摆设帷帐酒席。
⑦寿:祝酒。
⑧蚤:同“早”。祝规:祝愿和规劝。
⑨东都:指洛阳。
【鉴赏】
本篇是韩愈送洛阳处士石洪出仕的一篇赠序。所谓处士,是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石洪,字溶川,曾任黄州录事参军,后隐居洛阳,十年不仕,故称“石处士”。后来应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重胤的邀请,到乌府任幕僚,韩愈特作此文以送之。文中以记叙的形式,通过人物的行为、对话,来表达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期待,常常以议论代叙事,这是对序的传统写法的一个突破。文章构思细密,曲折多变,层层深入,愈转愈佳,令人百读不厌。
■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 ■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①。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②。大夫乌公,以□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③。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④;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谘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⑤。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⑥。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⑦。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⑧?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⑨。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⑩。
【注释】
①伯乐:指春秋秦穆公时善于相马的孙阳。孙阳,字伯乐,用以比喻善于发现人才者。冀北:冀州的北部,冀州在今河南、河北一带。
②温生:即温造,字简舆,曾隐居王屋山及洛阳,后官至礼部尚书。
③□(fū)钺(yuè):古代军中杀人的一种大斧,用来象征军权。罗:捕鸟的网。幕:指帷幕,旁边的叫帷,上面的叫幕。军营没有固定的住所,所以称将帅官署叫幕府。
④尤:优秀的。
⑤缙绅:本指官员的衣饰,借指仕宦。
⑥南面:指君主。古代以北为尊,帝王坐北向南。
⑦縻(mí):系住,这里指束缚,羁留。
⑧介然:埋怨的心情。
⑨前所称:指上文中将相为天子选拔人才。后所称:指石生、温生被选走,使河南人才空虚。
⑩留守相公,指东都留守郑馀庆。
【鉴赏】
本文是韩愈送别温造赴河阳时所写的一篇赠序。文章围绕着“伯乐一过冀水之野而马群遂空”这个比喻展开论述,把河阳节度使乌重胤比作伯乐,颂扬其识才爱才,知人善任;把温造比作良马,并以石洪作为陪衬,赞美其才学非凡,德高望重。整篇文章,有内容,有感情,有叙述,有议论,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波澜起伏,一扫此类文章常有的苍白、呆滞之弊。
■ 祭十二郎文(韩愈) ■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①: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②。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逝,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④。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⑤。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⑥。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⑦。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