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超值金版)
3910000000029

第29章 汉文(2)

西汉建国以后,为奖励功臣,高祖论功行赏,封了萧何等一百四十余人为侯。司马迁考察了这些功臣侯者的始末及相关史料,编成了《史记》十表之一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本文是该表的序。文中,司马迁探究了这些被封为侯的功臣们受封和后来衰微的发展过程,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而他们之所以日趋没落,主要是他们的子孙因富贵而日益骄横,不能自我管束,以至犯法;其次是法网日趋严密。这些情况,可供后来学者借鉴、参考。

■ 妙评

是表序论,纯从两面夹写,于汉待功臣之寡恩及功臣不善自处之故,曲曲传出,而却无一字呆板,用笔之妙,真不可思议。

——清·李景星《史记评议》卷一

■ 孔子世家赞(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①”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②。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③。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④!

【注释】

①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一生周游列国,主要从事著述、讲学;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世家:《史记》五种体例之一。止:句末语气词。景行(háng):宽大的道路。景,大。行,路。

②乡(xiàng)往:即“向往”。乡:同“向”。

③低回:徘徊。

④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又称“六经”,是儒家重要经典。。折中:取正,用做判断事物的准则。夫子:古代男子的尊称。孔子之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故又成为对老师的专称。

【鉴赏】

《孔子世家》是《史记》三十篇世家之一,记载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和思想。本文是这篇世家末尾的赞,是司马迁对这位儒家圣人的总评价,认为孔子是最高的圣人,表达了他对孔子由衷的推崇、敬仰以及向往之情。

赞语开篇即借用《诗经》里的两句诗作总评揭示出自己对孔子的无限景仰。接着说读其书如见其人,用一“读”字、一“想”字,传达出作者对孔子人格的深深憧憬。接下来谈到仲尼虽逝,然其遗物依然,其遗教犹在。司马迁面对这一切,恍若重逢故人,不忍离去。一“低回留之”,一“不能去云”,写出了作者的眷眷深情。这一切很自然地让司马迁意识到:恰恰是一个人在后世影响的大小,增损着其生命本身的意义。天下君王、贤人众矣,他们生前的荣耀与其自身的生命一起完结;而孔子身为平民百姓,其思想学说却万世流芳,泽被深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司马迁给予孔子无以复加的赞誉,即“至圣”!

综观全文,开篇作总评,继而从遗书、遗物、遗教三个方面分述,结尾再以总评加以升华,写尽无限敬仰、崇奉、向慕之意。而前一总评,乃立足于孔子与作者自身的比照,主要从作者自身的感情落笔,因此显得亲切;后一总评,主要立足于孔子与天子、王侯以及后世儒家学者的比照,侧重从孔子的历史影响着墨,因此显得得体。二者相互映衬,而各有韵味。另外,赞语第一层主要是描写,第二层主要是叙事,第三层主要是议论。但描写含情,叙事含情,议论亦含情,读之但觉字里行间深情无限,令人肃然起敬,悠然怀远。

■ 妙评

赞孔子,又别作异样淋漓之笔,一若想之不尽,说之不尽也,所谓观海难言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七

为夫子作赞,若提起道德来,请问从何处说起?此惟引《诗》自述莫测高深,仅有向往之诚……忽以“至圣”两字作结,而道德之尊已在内,何等省力!此极轻极松之笔。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八

“至圣”如何下赞?只写向慕之神。一百五字中,备虚实、纵握、案断诸能事。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二十二

赞语精微淡远,平易中自有风神,读之令人肃然生敬。……或云赞语称孔子处极浅近,不知正太史公笔力高妙、意思含蓄处。

——清·牛运震《史记评注》卷五

■ 外戚世家序(选自《史记·外戚世家》) ■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①。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妹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②。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③。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

人能弘道,无如命何④。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下乎⑤!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⑥?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哉⑦?

【注释】

①外戚:帝王的母族、妻族。序:一种文体,相当于引言。继体守文:继承先王正统,遵守先王法度。文:礼乐制度,法令条文。

②涂山:古代部落名。在今安徽寿县。传说夏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生夏启。妹(mò)喜:夏桀妃,有施氏女。夏桀对她宠爱有加,言听计从,商汤灭夏,桀和妹喜南奔而死。 有娀(sōng):古国名,在今山西运城蒲州镇。传说帝喾娶有娀国之女简狄为次妃,生契,为殷始祖。妲(dá)己:商纣之妃,助纣为虐。后武王灭商,纣与妲己均被杀。姜原:又作“姜嫄”,有邰氏女,传说为帝喾元妃,周始祖后稷的母亲。大任:即“太任”,周季历之妃,文王的母亲。禽:同“擒”。褒姒(sì):周时褒国女子,姒姓。周幽王宠妃。姒不好笑,幽王悦之万方而不得,乃举烽火以召诸侯,诸侯急至,而知并无外敌人寇事,褒姒大笑。幽王遂数举烽火,以博褒姒之笑。后申侯与犬戎攻周,幽王又举烽火,诸侯以为戏,不至,幽王被杀。

③《易》基《乾》《坤》:即《易》始《乾》《坤》。乾、坤乃《易经》中的两卦,表示阴阳、男女等。《关雎》:《诗经》第一篇,《诗序》以为“《关雎》,后妃之德也”。《书》:即《尚书》,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诰体散文总集。釐(lí)降:下嫁;指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釐,治理。亲迎(yíng):迎娶。古代结婚六礼之一。新婿亲至女家迎娶。纪侯娶鲁女,只派大夫纪履繻去迎接,故《春秋》讥之。参见《春秋·隐公二年》。

④弘道:发扬道义。弘,廓大,发扬。

⑤妃(pèi)匹:指夫妇。妃,同“配”。

⑥子姓:犹子孙。要(yāo):求,期求。这两句意为虽有子孙而不能求其善终。

⑦幽明:泛指可见和不可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如生死、阴阳等。

【鉴赏】

《史记·外戚世家》记载了汉兴以来自吕后开始的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四朝外戚家族的盛衰史,本文是其开头的一段序。文中作者阐述了夏、商、周三代的得失,以此说明帝王的婚姻的重要性,认为后妃、外戚之祸将危及宗庙社稷和子孙后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治乱,阐明了君国兴衰与外戚之间的关系;继论“命”这种无形的力量对“妃匹之爱”的规定,强调了婚姻关系是人伦的根本,必须持慎重态度,且应注重修德。戒劝之深,感慨之诚,无不蕴含文中。

■ 伯夷列传(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①。《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②。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③。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④。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⑤。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⑥?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⑦”“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⑧。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⑨。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⑩:“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11}?于嗟徂兮,命之衰矣{12}!”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13}。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14}。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15}?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16}!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17}”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18}”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19}。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20}!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21}!

【注释】

①载籍:书籍。考信:稽考、征信。

②虞、夏之文:指《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

③岳牧:相传尧舜时有四岳、九牧。四岳:分掌四方诸侯的四个大臣。九牧:九州的行政长官。典:主持。天下重器:天下是贵重的宝器。此指象征国家权力之物。

④王者大统:帝王是最大的统治者。

⑤吴太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让位于弟弟季历,自己出逃到荆,自号句吴。伦:类。

⑥其文辞:指有关许由、务光等的记载。不少概见:一点儿都看不到。概,略。

⑦“伯夷、叔齐”句:引文见《论语·公冶长》。希:同“稀”,少。

⑧轶(yì)诗:散失的诗篇,指下文的《采薇歌》。

⑨木主:木制牌位。

⑩叩马:也作“扣马”,牵马使停。

{11}安:疑问代词,哪里。

{12}徂:同“殂”,死去。

{13}絜:同“洁”。

{14}空(kòng):穷,匮乏。糟糠:酒渣、谷皮,喻粗劣的食物。厌:同“餍”,饱足。

{15}盗跖(zhí):传说是春秋时反贵族统治的领袖,“盗”乃蔑称。肝人之肉:即“肉人之肝”,吃人心肝。

{16}蹈:落脚。时然后出言:到了一定时候才说话。

{17}“贪夫徇财”句:见贾谊《鵩鸟赋》。徇:同“殉”,为……牺牲生命。冯:同“凭”,依恃,这里有贪求意。

{18}“云从龙”句:见《易·乾卦》。

{19}笃学:专心致意于学问。附骥尾:比喻追随先辈圣贤或名人之后。

{20}岩穴之士:隐居山野的人,即隐士。

{21}砥:磨刀石,这里作动词,指磨炼,培养锻炼。青云之士:即德高望重、高尚超脱之人。施(yì):延续,流传。

【鉴赏】

列传这种史书体裁,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首创,一般是记叙帝王、诸侯以外的人物的事迹,也有少数记外国和少数民族的历史。本篇是《史记》七十列传的首篇,以孔子等人的言论为线索,用许由、务光等的事迹作陪衬,简略地记叙伯夷、叔齐兄弟俩在父亲死后都不愿继承王位、劝阻周武王伐纣和不食周粮、隐居首阳山、直至饿死等生平事迹;又借善人、恶人的不同遭遇,表示了作者对“天道”的困惑。

天道观,或说天命意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质内涵可概括为两句话,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遗憾的是,这种善良的意愿说到底不过是一种主观设定,它无以获得历史或现实经验的证实,司马迁的困惑便根源于此。对他来说,伯夷、叔齐、颜渊无疑是积仁洁行、德行美好的人,但伯夷、叔齐最终饿死于首阳山,颜渊糟糠不厌,英年早逝;而盗跖横行天下,以人肝为食,却寿终正寝。司马迁百思不得其解,“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太史公对天道的困惑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他思接千载,感慨万千:不唯感慨历史,亦感慨现实;不唯感慨他人,亦感慨自身。但对天道的困惑并不等于对天道的否定。事实上,他强烈渴望那种上天报善惩恶的能力能够在现实人生中得以实现。对司马迁来说,如果上天不能眷顾世人的德行,道德便失去了根本的保证。

本文笔法奇妙。名为“列传”却不以叙事为主体,直以议论代叙事;名为《伯夷列传》却不以伯夷为主体,直是上下古今。一方面,笔势跌宕奇兀,变化纷繁,有遍地花开之妙;一方面,文意似断实续,形散而神聚,了无芜杂枝蔓。

文章从广博的典籍落笔,既不从伯夷起,又不以伯夷终,凌空起笔,戛然而止。伯夷、叔齐虽为全文关节,却又似在漫不经心之中。篇中数层顿挫,诸多照应,句句洒脱而语语有心,为世间罕见的大手笔,读之知虚实、顿接、起伏、转曲之妙,堪称文章绝唱。

■ 妙评

通篇纯以议论咏叹,回环跌宕,一片文情,极其纯密,而伯夷实事,只在中间一顿序过。如长江大河,前后风涛重叠,而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

序伯夷处,全以孔子作主,由、光、颜渊作陪客,组织贯串,照映前后,极其奇肆,又极其纯密,是史公得意之笔。

步步顿折,步步呼应,欲止而复起,欲行而又留。如轻云在天,微风拂之,或卷或舒,婀娜万态,吾乌乎测之!

妙处在杂引经传,层间叠发,而神理自成一片,纵横变化,绝不费手,非史公其孰能之?

——清·吴见思《史记论文》第五册

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此《庄》《骚》、太史所同。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正意只“举世混浊,清士乃见”数语,文却从四面写来,匣剑帷灯,隐隐中不啻自传。此最史公神情动荡之笔。

——近代·秦同培《精选广注黎氏古文辞类纂》第三册

■ 管晏列传(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②。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③。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④。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⑤。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⑥。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⑦。”“四维不张,国乃灭亡⑧。”“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⑨。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⑩。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11}。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12}。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13}。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馀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14}。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15}。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16}。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17}。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