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
原典名片
《史记》
别称:最初无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作品特色:纪传体通史,严谨实录,叙议结合,寓情于理;史传文学,事与文并美,平实晓畅,真实性和倾向性完美统一。
作品简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兴亡)、七十列传(记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简述历史大事或不入列传的著名人物)、八书(记述各种典章制度及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共130篇,50多万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堪称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通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鼻祖,并由此奠定了史学的独立地位,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
同时《史记》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继承了先秦《诗》《骚》的抒情传统,又吸收了先秦散文的酣畅风格,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它对我国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等,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所颂扬的进取精神、济世情怀、人道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意志,以及一系列光辉的人物形象,为后世所追慕、景仰;其文章技巧、风格、语言等,无不令后世散文家所宗奉;书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广为流传,为后世小说、戏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其构思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也不断为小说家们效法……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的相关研究著作中最有影响的是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史记索隐》(唐·司马贞)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
作者名片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
简介: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对诸子百家学说皆有研究。司马迁少年聪慧,受其父影响,诵读古文经书,又转益多师,向当时的许多大学者问学,打下深厚的学术基础。
20岁时,司马迁开始漫游各地,亲身领略民风,考察故地,访问耆老,搜集了不少历史材料,对历史获得了亲切的感性认识。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谈已经着手写作了部分章节。前110年,司马谈去世,遗命司马迁完成自己的心愿。前108年,司马迁继父职做了太史令,这是他写作《史记》的起点和重要条件。
太初元年,他42岁,正式开始了这一工作。后因李陵事件触怒汉武帝,被处腐刑。此后忍辱负重,坚持写作,直至遇赦,改做中书令,在53岁时终于完成《史记》这一部巨著。
司马迁之创作《史记》,开始是因承父命,并且有志于弘扬天汉神威,润色鸿业,鉴往知来。遭宫刑后,心态陡变,个人抑郁不平之气激射于修史行为之中,歌颂之声减弱,而代之以愤激感慨之情,《史记》遂成为一部心灵史与社会政治史的融合体。
汉朝的班固评价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高度赞誉了其著史的科学态度。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也极高,如“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
除《史记》外,其著作今存一篇《感士不遇赋》和《报任安书》。
■ 五帝本纪赞(选自《史记·五帝本纪》) ■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①。然《尚书》独载尧以来②,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③。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④。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⑤。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⑥。《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⑦。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⑧。
【注释】
①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本纪:《史记》五种体例中的一种,按照年代先后记载历史。赞:《史记》作者在文末加以总评或补充的文字。太史公:《史记》作者司马迁自称,司马迁曾任太史令。
■
②《尚书》:我国现存的关于上古时典章文献的汇编。相传为孔子所编,亦称《书》或《书经》。
③雅驯:正确之训。驯,同“训”。荐绅先生:古代指上大夫,引申为有学问之人。荐绅:指插笏垂绅,乃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
④宰予:字子我,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五帝德》:《大戴札记)中篇名。《帝系姓》:《孔子家语》中篇名。
⑤空峒:也作“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相传黄帝曾于空峒向广成子问道。渐(jiān):流入,这里是到达的意思。
⑥发明:阐明。章:同“彰”,明显,显著。顾:副词,不过。弟:同“第”,只是,但。表见:即表现。
⑦有间(jiàn):年月久长。
⑧论次:论列。
【鉴赏】
本文是《史记·五帝本纪》的最后一段,相当于总结,其宗旨在于说明《五帝本纪》一文的史料来源以及作者的取舍。文章虽不足200字,却极尽曲折回环之妙。
作者探求的是有关五帝的史实,然文章落笔即云五帝之事已非常久远。只此一语,便把五帝置于若有若无、可望而不可即之境。下文接着说古代典籍可征信者不载,诸子百家又往往牵缠神仙怪异,不可尽信。总之,有关五帝的史实,直在雾障山隔之中。又说《五帝德》《帝系姓》两文传自孔子,可当世儒者大都怀疑它们并非“圣人”原意,看来亦不可征信。赞语的这一层次,每句都提出一种希望,每句又都打破一种希望,直使人觉得触目萧索,无有出路。
赞语的第二层突然转出满目生机。其一,作者漫游天下,亲访黄帝、尧、舜之旧迹,知各地教化、风俗本有不同,则诸书所说可能多少都有一点真相,若深思其意,便可知不背离《尚书》所载者接近的历史真实。其二,作者深考《春秋》《国语》,知二书明显发挥《五帝德》《帝系姓》之意,相关内容均非向壁虚构。既然《五帝德》《帝系姓》可以征信,那么《春秋》《国语》亦可供参考。其三,《尚书》本有间脱,其逸文往往可以从其他书中发现。因之,考察有关五帝的史实,应“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此二语乃全部赞语的关键。五帝之事本在疑信之间,非好学深思、细加领会则无以正确择取。
赞语第一层是步步后退,第二层是节节推进;第一层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第二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一层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第二层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上去语语平淡而漫不经心,实质上句句深醇且匠心独运,真是赞语中尤为超绝之作。
■ 妙评
此为赞语之首,古质奥雅,文简意多,而断制不苟。凡为九节,前四节著其事,后四节断其义……第九节则结之。
——明·凌稚隆《史记评林》卷一引吴澄评
《五帝本纪赞》以疏宕萧瑟之笔,兼高古质邃之体。疏宕萧瑟,自是太史公本色;高古质邃,则《五帝纪赞》独胜,太史公出格文字也。
《五帝本纪赞》妙在意多而文简,尤妙在意属而文断。用笔灵活处,往往意到而笔不到,词了而意不了。叙中夹断,承中带转,正有吞吐离合,若断若续之妙。
——清·牛运震《史记评注》卷一
■ 项羽本纪赞(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④。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⑤。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⑥。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⑦。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⑧!
【注释】
①周生:汉时儒生,生平不详。盖:副词,大概。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颗眸子。
②岂其苗裔邪:难道是他的后人吗?
③何兴之暴也:为什么发动、崛起如此突然呢?
④尺寸:指权势或土地。五诸侯:指齐、赵、韩、魏、燕五国。
⑤近古以来:指春秋战国以来。
⑥背关怀楚:放弃关中险要之地,怀念楚国而东归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义帝,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起兵时立他为楚怀王;公元前206年被尊为义帝,后被项羽派人杀害。
⑦矜:夸耀。功伐:功劳。奋:逞。经营:筹划谋取。觉寤:即“觉悟”。
⑧引:援引,含推托之义。
【鉴赏】
《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传记文学中的一篇杰作,文章通过对项羽一生经历的记叙,不仅真实再现了秦汉之际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而且成功描绘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典型性格,并由此反映了司马迁有关历史变迁与人生沉浮的根本观点。本篇选录的是该文最后一段司马迁的总评,将项羽的功过是非作了高度的总结,一方面肯定了项羽的伟大功绩,另一方面又尖锐指出了项羽在政策、策略上的失误和性格上的弱点。这两方面的评价,态度鲜明,颇有见地,充分体现出司马迁卓越的历史见识。
总的说来,项羽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天意,而在于他自身。《史记》的有关评说虽不免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更多的还是体现出了太史公过人的识见。赞语开始一层极言项羽兴起的突然,接下来又历数项羽的失策、过失与荒谬。一扬一抑,一赞一叹,流露出司马迁对项羽其人其行的无限惋惜。文章述豪杰纷争,有风起云涌之动荡;述项羽起于陇亩,有力拔山兮之气势;“难矣”“谬哉”数层,评论项羽得失,直使人觉得欷歔满耳,感慨万千,有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之妙致。
■ 妙评
一赞中五层转折,唱叹不穷,而一纪之神情已尽。
——清·吴见思《史记论文》第一册
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太史公一生主见。文虽抑扬相半,然意思但是惜其不悟,非罪羽也。看其名曰“本纪”,冠于汉首,视羽为何许人哉!
——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四
断制极合,文气老洁。
——清·蔡世远《古文雅正》卷一
赞语豪迈跌宕,极与本纪相称。然其用笔,能以缩顿为遒古,究不失之纵放,固知视唐宋诸家以议论为文字者大异也。
——清·牛运震《史记评注》卷二
实事实力,纪中已具。故赞语只从闲处着笔,又如风雨骤过,几点余霞遥横天际也。
——清·李景星《史记评议》卷一
■ 秦楚之际月表(选自《史记》) ■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①。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②!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③。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馀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④。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⑤。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⑥。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⑦。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⑧?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⑨?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注释】
①秦:指秦二世。楚:指项羽。表:《史记》五种体例之一,秦楚之际,天下未定,群雄逐鹿,参错变化,所以司马迁按月纪事。虐戾:残暴。践帝祚(zuò):登上帝位。
②嬗(shàn):同“禅”,更替,传递。亟(jí):急剧。
③洽:润泽。摄行:代理。考之于天:经过天意考验。
④契(xiè):商朝始祖,帝喾之子。期:约定。孟津:地名,在今河南孟县南一带,武王伐纣,曾在此会盟八百诸侯。放弑:指商汤放逐夏桀,周武伐纣。
⑤冠带之伦:戴冠束带之辈,指六国诸侯。
⑥镝(dí):箭头。锄:诛灭,除掉。
⑦闾巷:里巷,指民间。轶(yì):超过。三代:指夏、商、周。
⑧乡:同“向”,从前。愤发其所为天下雄:愤发是他之所以成为天下雄杰的原因。
⑨传:典籍,记载。
【鉴赏】
《史记》十表,决不是单纯的年代世系表,而是概括全书的精华。它们以表格这种最简明的形式,记叙某一时期的历史、人物,揭示出古今历史变化的规律,反映出作者对天命和历史发展的见解,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和认识意义。《秦楚之际月表》为十表之一,本文即是该表的序言,作者高度概括地表述了秦汉之间的重大事件和朝代的更替,不仅展示出历史发展变化的特点,而且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客观规律,充分表现出司马迁卓越的历史观。在叙述秦末历史风云、揭示秦亡汉兴原因的过程中,文章一正一反、反复咏叹,如黄河之水百折萦绕,让人回味不尽。
■ 妙评
前三段一正,后三段一反,而归功于汉,以四层咏叹。无限委蛇,如黄河之水,百折百回,究未尝著一实笔,使读者自得之,最为深妙。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五
■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选自《史记》) ■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①。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②”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③。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
《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馀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④?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馀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⑤。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⑥。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⑦。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⑧。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⑨。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⑩?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11}。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注释】
①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祖的场所。此指创基立业。社稷:古代君主都设祭祀土神、谷神的社稷,故社稷成为国家的代称。伐:同“阀”,功绩。积日曰阅:逐日积累功绩称为阅。
②厉:同“砺”,磨刀石。爰:乃,于是。
③根本:指中央政权。枝叶:指皇族旁系。“枝叶陵夷”引起下文子孙骄溢亡国之意。稍:渐渐。陵夷:衰颓。
④笃:忠实。
⑤息:繁育。
⑥骄溢:骄傲自满。淫嬖:荒淫放荡与邪恶。
⑦见(xiàn)侯:现存的侯。见,同“现”。坐法:犯法获罪。
⑧罔:同“网”,指法网。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禁:法令。
⑨镜:照,借鉴。
⑩要:总,总要。统纪:纲领。绲(gǔn):等同,缝合,引申为勉强凑合。
{11}表见其文:用表格显示其文字说明。阙:同“缺”。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