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手工艺文化
3881400000013

第13章 雕塑(1)

雕塑是以可塑的(如粘土、油泥等)或可雕刻的(如金属、木、石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由于它占有三度(长、宽、高)空间,因此亦名“空间艺术”。因材料能长期保存,并能起到装饰和美化建筑、器皿等作用,故常带有永久性和纪念性。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时期,就并存着写实与装饰风格的雕塑,至今还大量存在。雕塑工艺多半通俗易懂,能突破语言、文字、国家及民族的限制,形象地记录科学、文化、经济、政治、军事、风俗等社会生活,具有相当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仅是美的表现,也是研究人类历史的珍贵资料。

§§§第一节 贝雕:天然色泽构图新

贝雕是以贝壳为原料,经过艺人的精巧加工而创作的工艺品。广泛利用各种贝壳,制成独具一格的贝雕工艺品,还是解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贝雕是巧用各种贝壳的自然颜色和形状,经过设计图稿、精心选料、雕刻琢磨、堆贴组装等工序加工创作而成的。通过雕磨和化学处理,贝壳具有十分丰富的潜伏色。在潜伏色的运用上,可以采用一层色,也可以同时采用多层色,制做出瑰丽的动人画面来。艺人们吸取了国画的概括的传统,雕塑造型技巧和刺绣技法的精华,再根据贝壳的特性创造出画面简洁凝重、清秀富丽、风格独特的贝雕工艺品。

一、历史渊源

(一)贝壳——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据古籍记载:人类社会较早使用的实物货币主要有龟、贝、珠、玉、刀、布等多种,而最早出现,且使用最广泛、最长久的实物货币就是贝币。

贝币由海贝壳打磨穿孔而成。它带有乳白色的光泽,大小轻重基本接近,用绳琐穿系后成为古代一种理想的装饰品。在当时生产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海贝的采集及运输都十分困难,所以在夏、商时期的中原地区,海贝是较罕见的。因此,海贝常常被君主作为赏赐、馈赠之用,变成了财富的象征,由此形成了我国最早、最原始的货币。

海贝作为华夏先民最早使用的货币目前已得到钱币学界的公认。学名称之为“贝币”,也称为自然物货币。由于海贝产地遥远,因此真正的海贝供不应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我们的祖先开始寻找各种代用品来代替海贝,于是便出现了各种人工仿贝,如用蚌壳磨制的蚌贝、石制贝、兽骨贝、陶制贝、玉制贝等;直至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产生了青铜贝、银贝、鎏金贝和包金贝,这些均称为制造物货币,又称仿贝。以金属制作成海贝形状的货币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其制作期是西周中期,距今约3000多年。它们的前身就是坚固美丽、小巧玲珑的贝币。

(二)贝类介绍

浩瀚无垠的海洋世界孕育了丰富奇异的海洋生物,海洋贝类就是其中最迷人的造物之一。海洋贝类动物实质是软体动物,它们的特点是体软不分节,由头、足、内脏囊、外套膜和壳五个部分组成。

典型的贝壳有三层结构:外层为有质层,内含角物质,称为壳素,是一种硬蛋白,耐受酸的腐蚀;中层较厚称棱柱层或壳层;内层为叶状的霰石结构,极富光彩,称珍珠层。外层和中层由外膜的背部边缘分泌而成,内层则由外套膜全部表面所分泌。

许多漂亮的贝壳色彩光艳夺目,奇特的外形上带有华丽的花纹。有的贝壳状如斗笠或帽子;有的呈陀螺状、圆锥状、宝塔状、圆盘状;也有的像牛角等。贝壳的大小相差悬殊,如虹蛹螺(又称小米螺)小到身体仅有0.03毫米;砗磲最大的壳长达1.8米,重量可达250千克左右。贝类,就形状而言多达十多万种;就颜色而言,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天然色彩;就斑纹而言,更是千姿百态,令人称奇。可以这么说,12万种贝壳就有12万种变化。

二、制作工艺

贝雕制作一般要经过构图一选料一贴贝…打磨一细刻一上色上光配框等工序。选料以三角蚌、鲍鱼贝、黄蝶贝、黑蝶贝、日月贝、淡菜贝、红嘴螺、夜光螺等。图案所用的题材有花鸟、山水、人物、博占等。

(一)贝壳首饰制作方法

一种贝壳首饰的制造方法,根据具体首饰产品的需要选用各种不同贝壳,经下料、雕磨、平贴、镶嵌、摞叠的过程而成形,其特征是:

1.将用上述工艺方法做出的首饰半成品。在其需要强化的表面涂上一层光蜡,再用布轮对其进行打磨使之产生热量,当打磨件温度介于50℃—80℃之间时立即将其被打磨处放入20%浓度的盐酸溶液中冷却。

2.然后再将其置于5%浓度的碱性溶液中漂洗5—10分钟后取出凉干,然后先用硬布轮配以粗蜡,以2830转/分钟以上的转速对半成品整体进行打磨,再用软布轮配以细蜡以1800转/分钟的转速研磨,然后再用喷有酒精的棉纱轮打磨,最后再用干棉纱轮研磨,直到贝壳首饰上形成一层珐琅层为止。

(二)白蝶贝画制作

白蝶贝又称大珠母贝,也有叫白蝶珍珠贝的。它属热带、亚热带海洋的双壳贝类,是我国南海特有的珍珠贝种。白蝶贝的形状像碟子,其个体很大,一般体长25—28厘米,体重为3—4千克。

白蝶贝雕画主要是依托白蝶贝为主要加工原料,再加上大海里的各类贝壳色彩的有机配合,从而勾勒出这类纯天然色彩的白蝶工艺画。此类画经过严格的精雕细琢而成,从设计到成品它要经过30道以上的打磨工序再由粘贴、下料、雕刻、抛光、组装、上油、装裱而成。

§§§第二节 象牙雕:粉末飞舞灵性光

象牙雕刻也叫牙雕,是指用象牙雕刻成各种实用器或工艺品的技术也泛指各种象牙制品。在我国古代诸多的工艺美术中,象牙雕刻是一门具有独特风格的种类。象牙雕刻属于有机质,纹理细密不规则,表面滑润如玉,是一种极好的天然雕刻材料,用之雕刻而成的器物堪称天然与人工斧凿之美的合壁。古人看重了它高贵的气质,赋予它许多美好的象征。中国的象牙雕刻工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绽放出耀眼的异彩。所幸的是,在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屡见有牙雕品出土,使我们能拂去历史的尘封,重睹远古牙雕的原始风貌。中国的象牙雕刻从汉代起进入低迷后,至唐代开始复苏,经宋元时代的积累,到明清时代已形成厚积薄发之势。清朝的康、雍、乾三朝是我国牙雕的鼎盛时期。

一、历史渊源

我国牙雕历史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时,人们就懂得利用骨、角、牙制成雕刻品,1959年在山东泰安市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回旋纹透雕象牙梳就是大汶口时期工艺品中的精品。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的兽面纹嵌松石象牙杯,可证实我国早在商代就有了负责象牙雕的专门奴隶,技艺已达很高水平。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牙雕

我国的象牙雕刻和象牙制品起源非常早,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初的象牙制品只是一种实用的工具,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装饰用品,并成为牙雕工艺的主流。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鸟形匕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牙雕制品。在山东大汶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有象牙镂雕刻筒、象牙梳、象牙珠、象牙管等精美工艺制品。这些史前的牙雕,充分表现了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对雕刻艺术的各种理解,使我们不能不惊叹原始人类的创作才华和表现力。

(二)商周时期的牙雕

在商代的牙雕和骨雕之间,两者工艺上没有明显的区分。商代手工作坊遗址中存在的骨料和牙料堆放在一起的情况,说明了两者是在同一作坊制作的。

商代牙雕盛行还有赖于它的制作材料比较丰足。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象”字,并有捕获大象的记录。安阳殷越还曾发现了商代的象骨。这说明四千多年前,中国江汉平原北部的山林地区有大象类生物出没其间,约一千年后的商代,这种生物仍然存在。商代之所以盛行象牙雕,恰恰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生息着很多大象群,有丰足的牙雕原材料。

中国的牙雕业发展到西周时,已从骨雕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它的内部分工比较严谨,各个作坊大量制作单一品种,且多以生活器具为主,尤以牙骨笄为多。

(三)秦汉时期的牙雕

到秦、汉时,由于长时间的大量捕杀以及气候变冷,黄河、长江流域的犀牛、大象已经不可能在野外生存!其分布范围也迅速减到西南地区。中国古代的犀角雕、象牙雕由于原材料渐趋短缺,作品骤减,以至于变成当时达官贵人炫耀财富的一种手段。

(四)隋唐、宋元时期的牙雕

唐代继隋统一中国后,经过唐太宗“贞观之治”,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头突飞猛进,再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当时政治强大,经济繁荣,对外交流也非常频繁活跃。据史书记载:唐朝与东南亚、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印度、泰国、缅甸、苏门答腊、爪哇、斯里兰卡等)在艺术和宗教文化上往来很多。当地盛产象牙、犀角和珠宝,时有进口,数量、质量也比较可观。这样,唐代牙雕业的发展便有了比较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外艺术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当时牙雕艺术的繁荣和表现题材的开拓。

宋元时期,中国再次呈现民族统一的局面。因此,在经济繁荣、国力比较强盛的形势下,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宋、元时期的牙雕材料多依赖于进口。据《宋史·食货志》记载:一次就从外国进口象牙7795斤。

宋代牙雕有一个惊人的变化,或者说它的工艺水平突飞猛进,其标志就是“鬼工球”的发明。“鬼工球”的外观为一个球体,表面刻镂各式浮雕花纹,球内则有大小数层空心球连续套成,且所套的每一层球里外都镂刻精美繁复的纹饰,显得活泼流畅,玲珑空透。

到了元代,统治者虽然轻视文人,导致“十儒九丐”,但对工艺却很重视。立国不久就“籍人匠42万,立局院七十余所”(《秋涧文集》),以满足他们奢侈的生活需要。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出现官办、民办两种,牙雕业就在这种态势下维持和发展着。

(五)明代的牙雕

明代牙雕在元代牙雕的基础上吸收了竹、木、犀、石、砖的雕刻工艺特色,在北京和长江下游、东南沿海等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据文献的记载和实物的遗存,明代的象牙雕刻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368、1505年,牙雕在宋元牙雕的基础上缓慢发展,其象牙来自我国广西、云南和交趾,以及安南和西亚、东南亚地区,传世的牙雕绝大部分是由皇家御用监造办;1506——1644年,牙雕是以东南沿海大城市为基地发展起来的,这时的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福州、漳州、广州等大城市和商埠,其雕刻工艺与镶嵌工艺空前的兴隆。

(六)清代的牙雕

清代牙雕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已经逐步走向小品雕刻。象牙、犀角制成的笔筒、笔架、砚台、墨盒、墨床、镇纸以及文具盒、印盒、画轴、画托等都是当时上流社会比较常见的工艺珍品。它的工艺多以文人故事、花鸟图案、吉祥纹饰为装饰题材,散发出浓郁的文人气息,在技艺上也有不少创新之处。

总的来看,清代中期以前,牙雕艺术创作和生产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中期以后,艺术创作走向繁琐、堆饰,格调不高。

二、制作工艺

(一)牙雕的种类

牙雕器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一直发展到明、清时期。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工艺的不断完善,牙雕器的种类也不断增多。现将一些主要种类略加概述。从牙雕的历史发展来看,按照牙雕制品的用途,可以大致分为:立雕类、用具类、文房类、陈设类和佩饰类。

1.立雕类

立雕类牙雕也可以细分为人物造像和动物立雕两类。

象牙立雕在明、清牙雕中占有重要比重。人物造像的类型有:官吏、老翁、仕女、神怪、佛像、基督教像等,涉及面非常广泛,全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

老翁像在明代牙雕人物中占有很大比重。老翁的形象多为高额长髯、宽袍大袖、面容慈祥,一副乐天逍遥的神情。明清牙匠们虽利用象牙端部的弯曲造像,但很少将老翁雕成驼背状,而是或侧或仰,显得神态安详。明代仕女像大多神态端庄,选用的牙材也比较直,雕刻出的仕女亭亭玉立,一般还作茜色处理。

2.用具类

用具类牙雕可以细分为礼仪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具两大类。礼仪用具类牙雕包括:象牙笏板、象牙钮印等;日常生活用具类牙雕包括:象牙扇、象牙席、象牙香熏心以及用象牙雕制的盒、盘、担篮、杯碗等器皿。

3.文房类

文房类牙雕包括:用象牙雕制的笔筒、笔架、笔管、钮印、臂搁、镇纸等,以明、清器最为常见。

4.陈设类

陈设类牙雕包括:牙雕插屏、牙雕挂屏、牙雕图屏、牙雕如意、牙雕摆件等。陈设类牙雕多采用圆雕及透雕等技法,工艺复杂,难度较高,造型巧妙独特,作品精美绝伦。现存的陈设类牙雕见有牙雕宫苑山子、三羊开泰图插屏、牙雕彩绘婴儿插屏、牙雕彩绘风俗图挂屏、牙雕花鸟如意、牙雕五蝠捧寿葫芦、牙雕海市蜃楼景等作品,可谓独具匠心、美轮美奂,令人赞叹不已。

5.佩饰类

佩饰类牙雕包括:象牙佩、象牙环、象牙璧:象牙钩、象牙胸针、象牙鞘、象牙嵌件等。

除以上列举的几大牙雕品种之外,还有牙雕玩具(诸如有棋之类)、鸟笼、鸟食罐等,凡此种种,颇为丰富。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的上层社会,牙雕器已经进入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二)牙雕的技法

中国的象牙雕刻艺术古老而年轻,从原始的单线阴刻、浅浮雕到精细繁琐、玲珑剔透的镂空雕,从素雅单一的色泽到嵌刻染色的五彩缤纷,这一步步的发展,都一一记录着中国牙雕技艺不断丰富和前进的足迹。

1.圆雕

圆雕是指完全立体的雕刻,即前后左右均完整雕出景物形象,具有三度空间,在不依附任何背景的情况下,可从四周的任何角度进行欣赏。前面提到的立雕类多数是用这种技法雕制而成。象牙细腻、温润而具韧性的质地,再加上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使其圆雕作品表现力极强。莹润逼真的造像人物,美轮美奂的陈设摆件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

2.浮雕

浮雕是指在平面基础上雕刻艺术形象,物象近似绘画,前后体积压缩。因此,浮雕是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浮雕的制作过程也表明了这一点,即在雕刻前,先将画稿巾在刻板上,然后依据画稿进行雕刻。根据浮雕立体程度的差别,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线雕”等。高浮雕与圆雕相接近,所雕形象起伏较一般浮雕大,有的局部为圆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浅浮雕与绘画相接近,所雕刻的形象起伏较一般浮雕平缓。薄意雕是最浅薄的浮雕,所表现的形象仅是意到即止。

3.镂空透雕

镂空透雕是象牙中常见的技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出神入化的镂空透雕象牙套球,它是中国特有的国粹。套球是由大小不同的数层同心空心球连续套成,各层之间又相互独立,每层球体都可以自由转动,每层球的表面又镂刻有浮雕花纹。镂空透雕象牙套球这一绝技曾一度失传,清乾隆年间又被重新创造出来,并不断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后,最多可镂雕48——50层。

4.劈丝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