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广东派牙雕在全国牙雕艺坛独领风骚一百多年,不光是靠镂空透雕象牙套球这一门绝技,还有其他的独特技艺,其中象牙劈丝编织工艺也是广东牙雕的绝活。从某种角度来说,象牙只有在温润的环境中,才易抽丝编织,边种技艺在气候干燥、寒冷的北方,则行不通。所以,这种技艺也是广东牙雕的特色之一。
5.象牙丝编织
象牙编织就是利用象牙细致的纹理和韧性好的特点,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将象牙分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极细小的薄片,又称“牙丝”;然后编织成牙席、丝编宫扇、丝编花篮、香熏或灯笼之类的工艺品,这是一种精工细作、风格独特的象牙制作工艺。
6.象牙微雕
与气魄宏大、壮观景物不同,微雕的魅力在于在分毫之间创造出如诗如画的大干世界,轻巧精细、玲珑剔透。它的形虽小,但内涵和境界却不小,同样可以展示大手笔、大气魄。在1992年的“中国第二届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美术大展”上,微刻专家樊星涛先生参展的象牙微刻作品《清明上河图》,一举获文化部“金奖”和“第一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两个奖项。
7.镶嵌茜色
镶嵌和茜色并不是牙雕工艺的首创,它也是从其他工艺中移植过来的。但是,经过牙雕艺人的融合创新,牙雕中的镶嵌和茜色亦非其本来之面貌,它与镂空透雕、劈丝编织等技艺共同构成了中国象牙雕刻工艺的特色。镶嵌工艺在牙雕作品上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象牙雕刻品的外壁上,预先雕刻出一暄的图案(阴刻),然后再用其他色泽艳丽的物质,刻制成一定的形态,镶嵌于象牙器外壁的图案中,组成色彩浓艳的装饰图案纹饰;另一种是将象牙片刻成一定的造型,如山水、人物、动物、花草、树木、楼阁、亭台等,嵌刻在一定的图案中,同时用其他彩石、宝石等色泽艳丽之物质,刻成一定的造型,镶嵌在图案中与象牙相配,使图案画面有色彩感和立体感,达到更美的艺术效果。
§§§第三节 根雕:纹迹自然映天趣
根雕是作者根据树根、竹根的树皮、枝权、疤节、疙瘩、孔洞以及腐朽的纹迹等天然形状、质地、纹理、色泽等,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经过巧妙构思后,稍加雕刻和艺术加工而成。根雕注重传神,不求形似和逼真,以表现自然天趣为妙。根雕制作一般分为取舍、整形、拼接、雕刻以及后处理等工序。根雕作品的题材广泛。作品的规格依据根桩的大小而定。品种有几案、桌椅、屏风、手杖等实用品和供居室雅玩、陈列的欣赏品。
一、历史渊源
根雕又称根艺或树根造型,是以各种树木或竹子的根桩为原料雕刻人物、动物等形象,通常也指用根桩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
据《齐书》记载:南齐高帝曾将竹根雕刻的如意赠与隐士。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诗描写根雕人物。宋代,根雕艺术更加成熟,《太平广记》中记述了树根雕刻的狮子,其“毛爪眼耳足尾无不悉具”。
明代张岱所著《陶庵梦忆》也记载根雕木龙,状如龙,遍体波纹如鳞,重500千克。明正德、嘉靖年间,江苏嘉定(今属上海)竹刻艺术家朱松邻及其子朱小松、孙朱三松也擅长以竹根的自然形态雕刻人物、蟾蜍等。
清代,根雕名家辈出,作品广布于世。近代学者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记载了明至清代根雕名家50多人。北京颐和园等处藏有不少清代根雕作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根雕有了很大发展。1986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成立根艺研究会,组织并指导根雕创作。中国根雕作品先后到过美国、欧洲、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览。
二、制作工艺
根雕制作时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根”。
(一)相根
一块自然根不经加工就是一件根艺作品的情况,几乎是没有的。但具有自然美的根材却是极其丰富的,到处都有。能否发现它的美,这取决于人们是否留心及审美能力如何。对不从事根艺创作的人来说,一般是视而不见其美,引不起人们注意的。但是根艺爱好者却能慧眼识材,进而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根雕创作的根材,主要是两个来源:一是拣。从山坡上、道路旁、梯田边拣,从农家的柴火堆和园林丢弃的桩头、废根中挑选。二是从市场上选购。
寻觅根材也不能没有重点。根艺家的共同经验是:奇特的根往往生长在环境最险恶、最艰苦的条件下。相反,在平原上、沃土里生长的根,则很少有奇特形态。因此,要根据各自的生活环境,确定寻根的重点方向。
(二)根材的种类
自然界可供选择的根材是很多的,有乔木、灌木、藤萝、竹子等。古人进行根雕创作的根材有檀香、紫檀、樟木、松、竹、藤、桑等,质地坚硬、光滑、细腻,纹理清晰,适宜进行艺术加工。各地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可供选择的根也不同。在东北有柞、栎、杨、榆、椴、桦、映山红等硬杂木的根;华北地区有山枣(也叫酸枣)、荆条、松树、刺槐、椿树、山葡萄等树根;在南方有黄杨、铁杉、金钱松、龙眼、老君、紫香、竹、藤等木本植物的根;在西北和西南也有一些奇根可供选用。
(三)工具及辅助材料
一般说来进行木雕创作的工具,如锯、木锉、凿子、刻刀、扁铲、斧头、木钻、木锤、刨子等,都可以用来进行根雕创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剪刀(剪枝用的剪刀)、刀子、毛刷、砂纸(布)、粗细布、棉纱、绳子等基本用具。特殊加工时,如火烤、蒸煮、防虫处理时还需要一些特用工具,但一般家庭常有的可以代用,不一定另备。
根雕制作的材料主要是根材。除此之外,还有些辅助材料,如胶(水胶、乳胶)、石蜡、漆(清漆、生漆、漆片)等。需要着色时,还要准备所需的颜料。
(四)根雕的创作手法
根雕创作就是对所选定的根材作全面而细致的观察,进行巧妙构思。借其形态、纹理、节疤、凹凸、曲线、窟窿等天然殊姿异态,进行虚实结合的大胆设想。以多种题材和内容来寻找材料本身的可用价值,并善于从平凡中找非凡,逐步确定创作的整体形象。
(五)根雕制作技法
根雕制作应强调“三雕七借”和意向造型,不管是什么根材,创作什么题材,都必须遵守这个原则。在雕琢方法上应是“三雕七磨”,即以模仿根自然形态的磨制方法为主,以少量、局部的雕琢为辅,使雕磨过的部分和根的形态尽量融为一体,不露雕琢的痕迹。
(六)根雕防腐
根雕作品是供人们欣赏或使用的艺术品,一旦开裂或被虫蛀,便会影响它的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根材的防裂、防虫的处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防裂处理有多种方法,如自然干燥法、蒸煮法、烘干法、浸泡法。在防裂蒸煮时加上适当的漂白粉、杀虫药等,可将里面的虫菌杀死。用经过防裂、防虫、防霉变处理的材料制作的作品,一般不会出现干裂、变形、虫蛀、腐烂、变色的现象。
干剥:把根放在水中浸泡几个小时,使表皮变软,然后再用相应的工具剥,比较省时、省力。许多根艺家都有自己的去皮方法,只要不损坏或少损坏木质,制作者不必拘泥于以上方法。有时根据创作需要可不去皮或保留一部分表皮,加以利用。另外还要剔朽,主要是把藏污纳垢的朽烂部分剔掉,目的在于除去根上的污垢和隐藏的虫菌来防止其腐烂,同时也增加了材质的洁净和美感。
§§§第四节 微雕:方寸之间显绝艺
微雕艺术属雕刻艺术类,只不过被雕刻件的面积极小,因此称“微”。
一般的微雕品有鱼骨微雕(即在鱼骨上刻字、雕人像)、象牙微雕(虽然面积要比鱼骨大些,但表面要刻文章或群像)、塑料纽扣微雕(即在一个铜钿那般大的纽扣上,雕出栩栩如生的动物或植物)。据说除上述外,还有发簪微雕、竹筷微雕、笔管微雕等等。
微雕艺术虽然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在刻雕工具上而且在被雕件上都会科学地创新。
一、历史渊源
微雕从狭义上讲,即在豆、米般大小的象牙片、竹片及发丝等物上镂刻书画诗文;其作品需用放大镜甚至显微镜检视,才能分辨字画,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最精细微小的一种。微雕历史悠久,在西周时代的甲骨文上,就发现了仅有0.6丝米的微型刻字,微雕工艺以苏州微雕为代表。明代苏州的微雕艺术已有很高的水平。中学语文课上所学的《核舟记》,说的就是苏州府的一位民间雕刻家王叔远,以长不逾寸的桃核一枚,雕成《东坡赤壁夜游图》,令人叹为观止。
在清代道光年间,吴县沈君玉用橄榄核雕驼背老人,形象逼真,甚至老人手中折扇扇面上的四句诗也清晰可辨。建国以来,苏州微雕出现过梁肖友、答松元等名流和董兰生、沈为众等后起之秀。
解放后苏州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努力访求微雕民间艺人,鼓励他们重操旧艺。近年来,微雕艺术发展到了惊人的高度,创造了一批旷古绝今的微雕细刻绝作。最使人不可思议的是,艺人把象牙微雕和发刻相结合,将绿豆般大小的象牙雕成一个地球,再在其上镂出比发丝还细的经纬线,赤道处雕出凹槽,镶嵌一根头发,头发上再用中英文刻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枚取名为“友谊环球”的微雕作品引起了轰动,被视为稀世珍品。
二、制作工艺
(一)特选的材料
材料是微雕的基础,可用来制作微雕的材料虽然很多,但要经过选择,大体上有五大类。金属质地:包括金、银、铅、锡、铜、铁等;矿石质地:包括宝玉、宝石、玛瑙、翡翠、水晶、叶腊石、滑石等;陶瓷质地:包括陶瓷、泥等;动物质地:包括象牙、兽骨、犀角、牛角、鹿角、贝壳、琥珀等;植物类型:包括黄杨木、紫檀木、红木、竹根等。这些都各有特色,都是微雕艺术品的好材料,也可按材料软硬程度分为软微雕材料和硬微雕材料两大类。一般地说,选用质地贵重的材料创作的微雕艺术品更珍贵、更有收藏价值。
(二)特制的刀具
要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硬度的刀具,刀具太软,吃不进去,刀具太硬,一碰就裂。刀具选定了要进行磨制,磨制刀具是微雕创作的一个难点。有人说,刀具磨成了,微雕就成功了一半。要刻细微的字,笔划就要更小,而刀具尖必须比笔划更小,肉眼当然看不见,这就要凭手感、凭意念去磨制。刀具根据不同的用途有长短大小之别,刀口还分为圆的、平的、斜的、尖的、三角的、多角的等形状。这些一般都要创作者自己制作。
(三)特别的眼力
眼睛看什么呢?看字的重心、笔划长短、运笔走向、结构稳定等,这些是决定字写好坏的要素。而且要刻那么小的字,没有明察秋毫的眼力是不行的。练眼力时,排除杂念,意守丹田,专心致志地注视某物,经常练,时间久了物体就会越来越大,看得越清楚。
(四)特有的指功
所谓指功,是手臂、手腕、手指的力气和手指头感觉的敏锐、灵敏能力。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功夫到家了,再硬的材料都会吃刀,任何质地的材料上手一摸,就能感觉出来。各人练功的方法不同,但都必须达到上述要求。
(五)特异的意念
微雕字、画笔划都很小,而且在制作时会出现粉屑,肉眼是看不清楚笔划的,这当然只能凭手感、凭意念,雕刻时笔划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必须恰到好处,一气呵成。意念要靠自己练习。要练到凭意念,把力量、感觉都集中到刀口,达到意到、力到、气到、舒展自如、心手相应、游刃有余,不用看就可以写、可以画,刀随意念运转,丝毫不差。
(六)特殊的毅力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毅力,微雕创作更要有特殊的毅力。
(七)独特的构思
同样一块材料,在不同作者手中,由于各人的审美思想、艺术修养和技术特长的区别,加上创作意图和表现技法的不同,很有可能创制出完全不同的艺术品,因此构思设计就成了微雕创作的关键。构思设计,不仅要善于利用材料的特点,更要善于运用各种技巧,只有充分发挥作者的才能和特长,让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都体现出来,才能更好地展现微雕艺术的神奇魅力。
此外,要创作一件精美的微雕作品,还要在材料的磨制、刨光、上色、保养、装潢等方面下一番功夫。
§§§第五节 扬州玉雕:千琢万磨萃精华
玉雕工艺的特殊性决定了这是一门寂寞的技艺。由于玉材的坚硬,工艺难度大、操作技巧高,又多以手工操作为主,雕琢一件工艺作品从头至尾,为一人完成,所以每件作品的雕琢周期较长。一般情况下,做出一件小型作品要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是大型的作品,则需要一年或两年时间,甚至更长。虽然玉雕工艺又寂寞、又清苦,但作品成功那一刻的喜悦也是常人所体会不到的。
一、历史渊源
扬州是我国玉器重要产地之一。扬州的琢玉工艺源远流长,据相关史料记载,扬州的玉雕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代。1977年,在扬州蜀岗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玉器等以及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证明在夏代时的扬州一带已有了玉器制作工艺。
唐代扬州琢玉,在手工业兴盛中有了新的发展,贵族豪门用玉件装饰楼阁,所谓“雕栏玉户”。唐僖宗时,高骈在扬州建有“御楼”,用金玉制作蟠龙蹙凤数十万件,装饰其中。高骈还将多年搜刮的扬州玉器、珠宝数万件献给了朝廷。唐代民间以玉器为佩,饰品亦渐开风气。
宋代扬州玉器已向陈设品方向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益丰富,造型、琢磨艺术水平大为提高。清朝乾隆时,扬州琢玉进入全盛时期,清宫中重达千斤、万斤的近10件大玉山,多半为扬州琢制,其中重逾万斤被称为“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成为稀世之宝而名闻遐迩。
今天的扬州玉器,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优良技艺。艺师们设计制作了大批造型优美、琢工精致的玉器,艺术水平仍居前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博览会,受到高度评价和赞许。在近几年来的全国、全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扬州玉器在同行业中一直处于前列地位。如今这簇古老而绚丽的工艺美术之花,正在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道路上继续成长。
二、制作工艺
扬州玉雕技艺深厚,在制作上讲究量料取材、因材施艺。一件玉雕工艺品的加工过程需要经过设计、雕琢和抛光等几道工序。艺人们巧妙地利用玉石的自然形状、质地、色泽、纹理和透明度,舍去瑕疵。要做到设计优美、安排得当、层次分明、形态逼真、达到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雕琢就是琢玉加工,需先开料,即将大块玉石料开成一块块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然后进行琢磨。雕琢不但是精雕细琢,而且要随时解决操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丰富原设计的不足之处。对玉石深处意外出现的疵点,要随机应变,扬长避短。
§§§第六节 叶雕:生命之叶传神韵
叶雕画是一门综合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将自然中的形式美赋予了新的内涵,她有自己的特点,先有生态的形体,然后再通过构思、创作,经20多道工艺手工精制而成,综合版画、雕刻、剪纸、书法等工艺,顺其自然形态,自然结构、自然纹理,通过艺术的创造传自然之神韵。
一、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