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幸福离我们有多远
3829200000002

第2章 幸福的根基——国强更要民富(1)

全世界有四类国家:第一类,民富国强。这是人们所致力追求的,以德国等欧洲国家为代表;第二类,国强民弱。或者说政府强大富裕,但老百姓兜里没钱,这以前苏联和一些新兴国家为代表;第三类,国弱民穷,以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第四类,民富国穷,典型的藏富于民,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老百姓很富,但政府很穷,不得不向其他国家借债。

幸福的国度

——国强同时民富

全世界四类国家

第一类是民富国强的国家,即老百姓普遍富裕,国家也强大,政府开支基本上足够,还有点余钱去帮助穷国,这以德国、奥地利、瑞士、荷兰、北欧等为代表。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18世纪曾问道:“国家是先以民众贫困作代价而使自己变富呢?还是让国民先富起来再实现自己的富裕?”结论是:“只有个人的富裕才能很快推动国家的富强。”民富国强的国家以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多数老百姓的富裕,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国家发展的保证和民族昌盛的基础。经济学家郎咸平列出过一个数据:世界各国的人均工资,第一名是德国,每小时30美金。在以德国为代表的民富国强型国家里,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如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经济发展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第二类为民不富而政府财力雄厚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度,政府的收入不仅仅是税收,还有自己的企业、自己的投资,政府不仅是裁判员,而且还是球员。政府一掷千金而老百姓生活千差万别,少数人已经过上了发达国家的富裕生活,而大多数人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甚至有的还在贫困线上挣扎,这以前苏联和个别新兴发展中国家为代表。

众所周知,前苏联曾是个超级强国,实力仅次于美国,但最后还是解体了,它的教训之一就是国家强大但人民不富裕。小时候看前苏联影片《列宁在1918》,对其中的一幕印象深刻:战争期间,物资短缺,列宁的警卫员瓦西里与妻子互让一只面包,并坚定地告诉妻子:“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是当时在困难时期人民坚定不移的信念。在十月革命后,战争和饥荒严重威胁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创业,为实现共同理想而艰苦奋斗,奔向新的生活。而在半个世纪后,前苏联的特权阶层逐步形成。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的子女能读最好的大学,找好的工作,在权力岗位就职。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特权现象愈加明显。特权阶层职务越高,特权越大,享有的种种物质待遇同普通群众之间的反差也越大。由于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以及社会发展无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就说过:“我们不应该忘记,前苏联发展到最后,民众的生活已经非常困难,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第三类则是民穷国弱,老百姓没有钱,政府也阔气不到哪里去,这些国家的政府官员只好经常出访化缘,特别是到国强民弱的国家去,保准满载而归,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谁是真正的阔少爷。如果到真正的发达国家去乞讨,多半会附加无数的条件,例如:援助的款项必须用于人民,必须透明等,因此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和动力去发达国家索要援助,反而到国强民弱的国家去最合适,因为他们得来的钱可以中饱私囊而无人监督。这以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为代表。

第四类为民富国穷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财富掌握在人民的手里,而政府的开支可以用捉襟见肘来形容,他们甚至既欠内债,又欠外债,当官没有任何油水可揩,他们没有公款吃喝、公款出国、公款旅游、公款用车,这以美国为代表。别看美国如此富裕强大,但民间资本远远多于政府财政收入,政府真的是一只纸老虎,在人民面前只能低三下四,而且腰包瘪瘪,经常借债过日子,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一个真实的德国

在2012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中国位居第二,德国位居第四,表面上中国GDP已经超过德国,但我们看一组数字就会知道有什么样的差距。德国2012年人均GDP是4.37万美元,而中国人均GDP是5414美元,而且这个平均数中国农村很多人是达不到的,有的年收入能否达到5414元人民币都很难说!

2008年中国GDP超越了德国,但德国是一个多大规模的国家呢?35万平方公里,8800万人口,其中有600万外国人,也就是说德国实际人数是8200万,但诺贝尔获奖得者将近全球一半(包括移民到其他国家的德裔)。还有一些着名的人士,比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这些都是改变世界的人。

德国有很多世界第一,汽车、化工、机械、环保都是世界第一,而根据英国总领事会公布的数据,德国大学国际化水平2010年也跃居世界第一。在德国,留学生占大学学生总数的10%~15%,因为德国政府每年给大学提供补贴,外国学生越多,补贴越多。这只是补贴而已,财政投入办学的基本经费仍是必不可少的。

只要你去德国,看到最漂亮的房子一定是大学,在市中心地理条件最优越的也一定是大学。这个国家有300多所公立大学,任何人都可以上大学,没有高考,只有申请制度,申请成功了就可以去学习,但德国唯一不好的是混文凭太难,如果你抱着混的目的去肯定没戏,这对有些人来讲可能不是一个太好的消息。

德国民富国强也体现在这个国家没有城乡差距,“城市是农村,农村就是城市”,基础设施都很好。如果非要分出贫富的话,反而住在城市里的人都是相对比较贫穷的,住在农村的人反而都是非常有钱的。德国朋友写信给我,如果地址是乡下,我就可以断定这家伙肯定有钱,如果是城市里的就不一定。

此外,德国的环境很干净,干净到一尘不染,如有裸露的地方,要么用小石子铺上,要么全是草地。我读书的大学有一条小路,从我上大学起看见在铺,一年的时间都没铺完。你知道是怎么铺的吗?一颗一颗石子拿来研究,摆放在哪儿比较好,然后像一个艺术品那样搁在某个地方。

莱比锡大学图书馆用7年时间内装修,装完以后就是一个精品。在德国去图书馆不用抢座占座,也许有人会问:不是这个大学的学生可以进去吗?当然可以,只是你不能把书借出而已。大学图书馆、城市图书馆满足了全民的读书需求。买书在德国很贵,一本书大约30~40欧元,也就是300~400元人民币,所以一本书如果在德国发行3000~4000册就不错了,能卖到5000册以上就算得上畅销书。

德国的日常生活消费食品价格也不高,最便宜的是面包,很长的一袋面包在市场上卖0.18欧元(相当于人民币1元多),够你吃很多天,稍贵一些的是0.35欧元左右,更贵的也有;还有牛奶,牛奶是欧洲人必喝的东西,一升0.18欧元,也有0.25欧元和0.3欧元的;第三是果汁以及汽水,不到1欧元一瓶。

为什么吃的会这么便宜?这一切都得益于德国政府大量的财政支出是用于补贴,其中最大的三项是:对农业的补贴,对住房、租赁业、住房建筑业的补贴,对交通业的补贴。这三大块的补贴占据了德国财政支出的35%,这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果把社会保险等其他补助加起来就将近50%,其他用于国防、外交、教育和科研等,只有不到5%是用于公务员开支。而地方政府的支出几乎全部用于民生,以1996年为例,地方政府1/4的支出用于社会保障和服务,其次是用于医疗卫生和教育(14.5%和13.0%)、住宅(15.3%)、交通(6.0%)、文化娱乐(5.7%)、治安(3.4%)。

而且德国国家财政支出不打任何折扣,因为财政首先要有预算,年底有决算,少了一分钱就要小心乌纱帽。知道谁来监督政府吗?第一大监督是议会,这一关太难躲,反对党眼睛睁得大大的,若政府多花一分钱你就等着倒霉。第二是媒体天天盯着。第三是司法监督,没有政法委,不管多大的官,到了法院该判就判,这是独立的司法。第四是德国独具特色的审计署。审计署官员精确到某个票据,换句话说几十欧元、几百欧元的钱都要说出来干什么了。所以德国在方方面面把漏洞给补上,补上之后官员真的是官不聊生了,确实是找不到任何借口往口袋里揣点钱。

德国有一个经济部长的小舅子让他给企业写一封推荐信。官员给企业做推荐是可以的,但唯一错的是用经济部的信签纸来写,结果被媒体发现。媒体说你有两个嫌疑:第一,用经济部的信誉给小舅子做广告,显然是有谋私利的嫌疑;第二,经济部的一张信签纸是国家的,你自己在市场上买A4纸随便你写。这真的是不拿人民群众一针一线。

德国一个联邦银行行长到奥地利休假,那个老板一看德国中央银行行长来了,赶紧拍马屁说,住在我这儿不要钱。后来被媒体报道出来丢了官。白住两个晚上就丢掉联邦行长的职位。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一次跟企业家吃饭,之后立马有媒体质问,总理是不是用国家的钱请客吃饭,总理慌忙把单据拿出来贴在网上,说是自己出的钱。这样媒体才罢休。

民富国强的奥秘

德国的成功源于三大因素:

第一,二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德国人是怎么看待马歇尔计划的呢?他们说,马歇尔计划给西德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德国活了过来。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输血,德国可能就变质了,甚至也有可能向极端倾斜。

第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是德国成功的保障。二战结束后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在于确保市场的自由竞争以及市场的有序发展,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框架之内发展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成功奠定了德国今天的成就。因此,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德国民富国强的根本。

第三,德国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世界闻名。德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不教太多东西的。孩子的第一要务是玩得开心,其次是教一些基本的常识。因此,严格来讲,德国从中学才开始传授知识,并且第一位是教你怎么去学习和思考。大学更是如此,首先教你思考,接下来才给你讲框架性的知识。德国大学没有规定的教材,教材是根据老师的喜好和专业背景来确定,也就是说我今天想讲点什么是根据我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能力。唯一例外的是德国大学不允许宣传纳粹思想,这是因为德国历史太痛心了,觉得纳粹思想太可恨,所以不让宣传。

独具特色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德国最厉害最让人觉得敬佩的是他们的法律,尤其是《基本法》,即宪法。德国最根本的成功是把这部宪法当回事。

第一,德国官员是官不聊生。所谓的官不聊生并不是官员活不下去了,而是他们没有办法通过权力寻租来捞油水。他们不可能随便签字就可以批款,因为这需要议会的辩论、批准和监督。花一分钱议会也是要辩来辩去的。如果议员在某一个问题上不代表大众的立场,那下一次选举他就没戏了,选民会把票投给另外的人。此外,最让官员难受的还有无孔不入的新闻媒体监督、独立的司法判决等。

第二,德国《基本法》第20款规定,德国是一个民主的、社会的联邦国家。民主和联邦的概念很清楚,但如何理解社会国家呢?这就是政府制订的政策有很多的社会元素,也就是更注重社会公平正义。

这种独特的社会制度是源于德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政党,即社会民主党,它主张社会主义。1959年之前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计划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其目标是实行社会主义。1959年社民党通过《哥德斯堡纲领》,放下了生产资料公有和计划经济的包袱,转而接受市场经济。

德国另外一个主要政党是联盟党。联盟党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组成,两党都具有共同的背景——基督教和天主教。早期的教会就具有政府并不具备的社会救济功能,因此具有教会背景的政党更为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德国是一个政治妥协闻名的国家,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相互博弈、妥协。社会民主党跟联盟党相互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妥协,于是德国作为一个社会国家应运而生。在德国,总统是象征性的,是议会选举出来的。德国最有权力的是总理,总理是选举得胜党派的党首。

德国在议会民主的基础之上,跟别的国家不一样,议会人数大约为600人左右,这就是特色。为什么?因为一般来说一个国家议会500人以下的是民主国家,500人以上是不太民主的国家。奥妙在哪儿?因为500人以下可以来辩论、吵架的,可以针锋相对。如果有两三千人开会你觉得有可能讨论吗?那是不可能的。德国刚刚迈过民主国家的槛,也就是说在600人左右,所以德国是一个民主国家,但有一点社会主义的元素。

独特的经济制度——社会市场经济

德国取得成功最根本的是社会市场经济制度。

讲社会市场经济,要追溯到很久以前。19世纪李斯特的重商主义,直到后来的历史学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强调国家的作用。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和上述两者虽然有重大区别,但是都没有否定国家的作用。之所以讲德国特色,是因为德国确实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全世界在19世纪处于古典主义的黄金时期(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主义、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但进入了20世纪20~30年代却出现了问题,发现市场失灵了,之后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大家认为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即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是必不可少的。

德国并没有顺着这一规律发展,而是拧着来。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自由放任主义盛行、主张发挥市场作用时,德国却强调发挥国家的功能和作用,例如李斯特主张国家提高关税保护幼稚工业。为什么?因为德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它需要依靠国家力量来发展。

20世纪20年代后,大家觉得市场之手失灵,需要政府的另外一只手来发挥作用,但这个时候德国的弗莱堡大学有一帮法律背景的经济学家,他们提出了不同东西。他们也承认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不合理的,或者在那个时候是有问题的,但也不认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是合适的,更不认同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模式。他们认为问题症结是市场缺乏秩序,市场的失灵是缺乏秩序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