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幸福离我们有多远
3829200000001

第1章 前言

通向强盛之路

回到国内,被朋友问得最多的问题大概是:国内问题那么多,你为啥不留在国外?写文章、博客多了,有时也会被批评者质问:既然德国那么好,你干吗要回来?

无论是对好朋友还是批评者,我的回答都会出乎他们的意料:“德国太安静了,我喜欢闹点的地方,中国这样的‘闹’能让人找到归属感。”仔细想来,这种归属感应该有相当多爱国的成分。是的,我不掩饰自己爱这个国家,尽管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

谈到爱国的话题,免不了经常会引起争论,有人说:“爱国是无条件的,国家如同父母,哪怕经常被打骂,我也依然爱他们。”也有人认为,如果国家不爱我,我为何要爱国?前一种观点有待商榷,因为国家毕竟不是父母。而后一种观点就稍微有些偏激了,无论如何,国还是要爱的,因为这里是你我共有的家园。

爱国的方向是想方设法让它走向强盛,这点应该不会有较大的分歧。习近平主席所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或许也是这个意思。

然而,爱国的方式就多种多样了。农民辛勤耕耘,工人开动机器,教师讲课传授知识,这都是为国做贡献,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爱国。

有一种爱国的方式则比较独特,这就是批评。但是,这种爱国的方式比较危险,搞不好会被视为卖国贼,因为有人不能容忍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对国家提出批评。但是,讳疾忌医不是爱国,恰恰相反,批评对国家更为有益。当然,在国外开立账户,偷偷把财产转移到国外、为了一己私利把危险食品引进中国、砸本国同胞购买的外国车或国内生产的外国品牌汽车,更不是爱国,因为这样只会减少本国的财富,祸害同胞、产生“亲痛仇快”的效果。

批评是容易的,但管理、建设国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点我深有体会:即使在国家最小的单位——家庭,像我这样拥有相当权威的人,往往有些事情都不能顺心如意,而在工作单位就更困难了。有时甚至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都做不下去,首先你必须尊重上级领导的意图,同时还要考虑其他职能部门的意见。所以,我对国家的管理者表示相当程度的理解,就连李克强总理都感慨,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

因此,爱国更好的方式是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有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以拿出自己的学识,直接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但对于我这样知识尚不很丰厚的人来说,只能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尽力把国外先进的理念介绍到中国。由于我曾长期在德国留学、生活,所以介绍德国成了我必然的选择。

经常阅读我文章的读者可能会留意到一个现象:我总是在说德国这样好,那样有优势。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难道德国就没有缺点吗?我的回答是,德国当然有很多缺点,但我们离德国差得很远,还没有批评的资格。其次,我写德国的目的是向其学习,当然要以他人的成功经验为主。其实,有关德国失败的教训也没少介绍,比如对魏玛共和国快速终结的分析、希特勒祸害德国的手段、问题的前因后果等。

为什么德国如此值得我费这么多笔墨来介绍呢?我的回答是,尽管二战前的德国问题重重,但战后建立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成功的典型,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联邦德国成功的原因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德国制定了一部取得全民最大共识的宪法(即《基本法》),它是各党派充分协商、相互妥协的结果,同时吸取了魏玛宪法过于理想化和完美化的教训,以至于实施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容易造成“跳票”的恶果。这部新法尽可能去照顾现实并结合本国国情,充分考虑政治的可操作性,甚至只是谦虚地称为《基本法》,而不是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宪法”。正因为《基本法》比较接地气,也为各党派、团体充分接受,得到全民的尊重,成了一部不折不扣的宪法。

第二,联邦德国的政治体制较好地避免了魏玛共和国政局动荡的教训,为此设定了两个“安全阀”,其一是“政党5%的门坎”,即任何一个政党在选举中必须达到5%以上的得票率才能进入议会,这样就圆满地解决了魏玛共和国政党林立、政府动辄解散的问题。这一点被其他国家所借鉴,成为国家政治稳定的关键。其二是“建设性不信任投票”。任何一个政党在对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之前,必须事先与其他党派达成一致,真正确保拥有充分的多数,否则就不能提出解散政府的议案。这样做的好处是,原政府垮台后马上能建立一个立即有效运作的新政府,不至于让政府空悬、政治空转。

第三,德国法律对政府的信息公开、官员的廉洁做出了近乎苛刻的规定,以至于出现了总理下班只能开自己的私家车、总理外访夫人不能搭乘专机、市长下班后必须打第二份工才能养家等“怪事”。当然,并不是所有官员都那么自觉遵守规定,偶尔也会出现状况,例如德国总统伍尔夫借贷50万欧元买房,议员质询时否认此事,被发现不诚实后不得不黯然下台;后来追查到其贪污700欧元,居然被拉到法院审判。所以,可以用“官不聊生”来形容德国官员的不易。

第四,德国政府的施政总是在法律框架之内。例如,德国法律规定,德国联邦政府的经济政策主要集中在防止经济的垄断,鼓励企业自由竞争和创新,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和个人财富的合理增长。因此,德国政府严格执行《反对限制竞争法》(也被称为卡特尔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做出严厉的处罚,而刺激经济增长的法理依据则来自于《稳定与增长法》,该法对政府调控经济的行为做了严格的限制和规范,防止决策者心血来潮,随意做出决定。在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德国政府并未随着其他国家起舞,慌慌张张地投入大量资金去拉动经济,而是严格控制调控的力度,把握好调控的节奏。在2009~2010年期间,实际投入的资金仅为800亿欧元,而同时期美国财政投入的资金为5770亿欧元(7850亿美元),中国则为4300亿欧元(40000亿元人民币),其他欧盟小国投入的财政资金与其国力相比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其结果是,美元贬值、中国物价快速上涨、欧盟小国政府陷入债务危机。

第五,德国采取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联邦制,明确划分联邦、州和地方(市镇)三级政府的权限,使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合理地考虑到各地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从而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在德国看来,任何一刀切的政策都有失偏颇,既不合理也不科学。

第六,德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和德国企业强大的竞争力有关。德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主要以制造和精细加工为主,它们并不赶潮流,也不想把企业做得有多大,而是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默默地进行技术创新、完善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美誉度,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而形成了一批富有竞争力的百年老店和“隐形冠军”。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德国企业始终保持不变的风格,因此很少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即使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动荡、欧元区国家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德国依然保持经济活力,形成了一枝独秀的良好局面。

第七,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教育。德国教育不是灌输式的,而更多是引导和启发。从幼儿园到大学,莫不如此。因此德国学生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为后来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德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简直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9年,德国共有一百多人获得诺贝尔奖。如果把移民美国、加拿大的德裔算上,获奖人数突破了200人大关。其中哥廷根大学44人、洪堡大学29人、维尔茨堡大学14人(包括5位短期研究学者)、海德堡大学10人、弗莱堡大学9人、图宾根大学7人、莱比锡大学6人,此外还有其他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未列入统计。

德国的成功还有多方面的原因,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但由此也能看出,德国民富国强并非偶然。个人认为,通向国家强盛的道路很多,但德国的成功经验尤其值得借鉴和参考。

这正是此书出版的目的。

杨佩昌

2013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