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59

第59章 孙子(4)

军队打败仗有“走”、“驰”、“陷”、“崩”、“乱”、“北”六种情形。这六种情况的发生,不是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造成的灾害,而是将帅用兵的错误导致的。凡是双方实力相当,却要以一击十,必然导致失败而临阵败逃,叫做“走”。士卒强悍而军官怯懦,必然指挥不灵,士气低迷,叫做“驰”。军官强悍而士卒怯懦,必然战斗力差,以致全军陷灭,叫做“陷”。高级将领怨怒而不服从主帅命令,遇到敌军只凭一腔仇恨而擅自出战,主帅却不知道他的能力,必然导致溃败而土崩瓦解,叫做“崩”。将帅怯懦无威严,训练教育士兵没有章法,致使官兵关系不正常,布阵杂乱无章,部队混乱不堪,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用少数兵力去迎击敌人重兵,以弱击强,又没有精锐的前锋部队,必然失败,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是造成失败的必然规律,也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之所在,不可不给予认真的考察研究。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所以,根据分析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打也是可以的;根据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战不是为了谋求胜利的名声,退不是为了回避失利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而有益于国君的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就像对待婴儿那样百般呵护,士卒就可以与将帅一起共赴危难;对待士卒就像对待儿子那样关怀疼爱,士卒就可以与将帅同生共死。但是厚待士卒而不使用他们,爱护士卒而不用法令约束他们,士卒违法乱纪而不去惩治他们,士卒就会像骄惯的孩子一样,是不能派他们来作战的。

只知道自己的军队可以打仗,而不了解敌人不可以攻打,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只知道敌军可以攻打,而不了解自己的军队不能去攻打,胜利的可能也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攻打,也知道自己的军队可以去攻打,但不了解地形条件不宜于向敌军发起攻击,胜利的可能同样只有一半。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将帅,行动起来不会迷惑,他的战术措施变化多端。所以说:“了解敌人和自己,取胜就不会有差错;知道天时,知道地利,那么,就能取得完全的胜利了。”

本篇名为《地形篇》。在本篇中,孙子论述了地形与战争的关系,明确提出了“地形者,兵之助也”这一观点。

孙子开篇论述了“通”、“挂”、“支”、“隘”、“险”、“远”这六种地形,其核心就是阐述地形的战术性能。只有把握地形的战术性能,才能最有效地使用火器和其他兵器,实施灵活而机动的基本战术,给敌人以突然袭击,同时在防御中,巧用地形的自然保护性能,使部队免遭敌人的攻击。

孙子还提出军队有“走”、“驰”、“陷”、“崩”、“乱”、“北”这六种必败的情况。他通过对这六种必败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军队的将领在指挥作战时,应避免以一击十、兵强将弱、擅自出战、治军无法、以小击大等被动、盲目的行动。将领应既了解自己又了解敌人,尤其在地形方面更应特别注意。如此才能作出正确决策,于己有利。

“视卒如婴儿”,是孙子提出的处理将与兵关系的原则,他说只有视士卒如婴儿,如爱子般关心他们,才可能使士兵与将领同生共死;但不能娇惯他们,一味纵容,这就像溺爱的孩子“不能使”、“不能令”一样,是成不了大器的。

§§§第十一篇 九地篇

孙子说:

按照一般战争的法则,战场地形地理位置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战争发生在本国境内的地区,叫做“散地”。进入敌国境内但没有深入的地区,叫做“轻地”。我军得到有利,敌军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去,敌军可以来的地区,叫做“交地”。处在几国交界,先到达可以结交周围诸侯,能取得多方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敌境,背后有很多敌人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于行走的地区,叫做“圮地”。地方道路绕远迂回,敌军用少数兵力就可以攻击我多数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奋勇作战就能生存,不奋勇作战可能全军覆没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在“散地”上,不宜作战;在“轻地”上,不宜停留;在“争地”,不宜进攻;在“交地”,应使队伍相连,不要失去联络;到了“衢地”,就要加强外交活动,结交周围的诸侯,取得他们的支持;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食,取得军需物品;遇到“圮地”就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运用计谋,千方百计突围;到了“死地”,就要奋勇作战,死里求生。

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能使敌人的前后部队失去联系,从而不能相互呼应,主力部队和小股部队不能相互依靠,官兵不能相互救应,上下级之间失去联络不能协调,兵卒散乱集合不起来,队伍虽然集合起来却不整齐。能造成有利于我的局面就打,不能造成有利于我的局面就停止行动。如果问:“敌军众多而且阵容齐整地向我军进攻,那该怎样去对付它呢?”回答是:“抢先夺取敌人最关键最有利的地方和东西,就能使他陷入被动局面,从而使敌人不得不听从我军的摆布。”用兵要求迅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

进入敌国境内作战的战争规律一般是:当我军深入敌方的国境,就会军心一致,精诚团结,使敌军不能抵抗;我军在富饶的田野上掠夺粮草,使全军得到足够的给养;同时要注意休整,保养士兵的体力,不使自己的士兵过于疲劳,要凝聚他们的士气,积蓄力量;部署兵务,巧设计谋,使敌人不能猜测到我军的动向和意图,而感到高深莫测。把自己的部队投入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兵们就会拼死往前冲锋宁死不退。既然士兵只能拼死才能求生存,又哪有不打胜仗的道理?那样,全军上下必将竭尽全力与敌人作战。兵卒深陷绝境,反而不会恐惧;无路可走,军心反而能巩固。深入敌国,我军士兵行动就不敢轻易散漫;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只好坚决战斗了。因此处在这种情况的军队不用等待修整却懂得加强戒备;无需强求,就能完成自己的任务;不用约束,都能团结一致,亲密协作;不用三令五申,也都会遵守纪律。在军队中禁止吉凶占卜,以免引起不祥的情绪,出现不吉的预兆,消除部下士兵的疑惑,让他们直至战死也没有什么可怨恨的。我军士兵没有多余的钱财,不是士兵们都不爱财物;我军没有贪生怕死的人,不是士兵们都不想长寿。当发布出征命令的日子,士兵们坐着的泪湿衣襟,躺着的泪流满面。把他们推向除了向前拼命再也无路可走的地步,就会有像专诸和曹刿一样的勇气了。

因此,善于统帅军队的将领,能使部队像“率然”那样。“率然”是常山的灵蛇。这种蛇,当你打它的头时,它的尾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它的头就来救应,打它的腰,它的头尾都来救应。请问:“可以使军队像‘率然’蛇一样吗?”回答说:“可以。”当时吴国人和越国人本来是相互仇恨的,可是当他们同舟共济过河遇到大风暴时,他们互相救援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那样。因此要用捆缚马匹、深埋车轮的方法,来防止士卒逃亡,这种方法是靠不住的。使部队全体士兵同心协力一起奋勇作战,是治理军队应遵循的原则。要使强弱不同的士卒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要依靠有利的地形,发挥地形的有利作用。因此善于用兵的将帅,总是能使全军携起手来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这是因为战争使他不得不这样啊!

将帅用兵,要做到冷静而沉稳,幽深莫测,端庄稳重,严正而有条理。要能够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们对军事行动一无所知。经常变换作战部署,更新计谋,使人无法识破。驻军常换地方,行军常绕弯路,使人不能推测自己的意图。授与属下战斗任务,要像使其登高然后抽掉梯子一样,只能向前,不能后退。统率军队深入敌境,就像扣动弩机放箭一样,使他们一往无前。指挥士兵就像驱赶羊群一样,把他们赶过去,赶过来,而不让他们知道究竟要往哪里去。集中全部兵力,把他们投入危亡的境地,迫使他们拚命的去战斗,这就是将领应该做的事。对于九种地形的变化处置,攻防进退的利害得失,将士们的心理情感的变化规律,将帅们都是必须要进行认真研究、考察的。

在敌国境内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越是深入敌国腹地,全军的意志便越是专心一致,进入敌国越浅,军心越容易涣散。离开本国穿越敌境作战的地区,叫“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衢地”;深入敌国的地区,叫“重地”;进入敌境较近的地区,叫“轻地”;后有险阻前面有隘的地区,叫“围地”;无处可走的地区,叫“死地”。因此,在“散地”,我们就要统一部队的意志;进入“轻地”,我们就要使阵营紧密相联;进“争地”,要使后续部队迅速跟进;过“交地”,要谨慎严密防守;在“衢地”,要巩固与临国的结盟;在“重地”,要保证粮草不断;在“圮地”,要加快速度通过;在“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在“死地”,就要表现出与敌死战到底的决心。因为,将士的心理是,陷入了包围,便会奋力抵抗;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便会拼死奋争;深陷绝境,就会听从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