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46

第46章 诸葛亮(2)

庞德公居住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苦居田亩而不肯官禄”,对功名不甚看重,许多人拜倒在他门下,而谁得到他的好评,立刻就会身价百倍。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都是庞德公给的封号。

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也很有名气,是魏黄门吏部郎,与诸葛亮姐姐结婚,通过此关系,诸葛亮便投入庞德公门下。在他门下,诸葛亮才结交了一批襄阳颇具影响的人物,如徐庶、司马徽、庞统、崔州平、石广元等。其中徐庶本很落魄,“南客荆州”后,交结了以庞德公为首的地方势力,才小有名气。司马徽原籍颍川阳翟,后流寓襄阳,是襄阳主持乡里清议的名士。诸葛亮和庞统就是由他首先举荐给刘备的。诸葛亮所交往的,都非凡夫俗子,他们交相赞誉,造成很大影响,控制了当时荆州的舆论。

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司马徽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可见,誉毁否完全操纵在他们手中。

此外,诸葛亮投奔了襄阳黄承彦,还交结了蒯氏,从而与荆州的实权派有了密切的联系。

正是由于如此强大的关系网络,才使诸葛亮把自己的身份从“布衣”人群中分离出来。而刘备也一定注意到了此点,想通过诸葛亮,达到“举逸民,而天下之民归心”的目的,赢得襄阳地方豪强的支持。

“三顾茅庐”之后,荆楚人士从之如云。先后投奔刘备的有庞统、马良、马谡、杨仪、白朗、习祯、廖化等。这批人举家,甚至举族从军。他们所率领的家族和关系网,是刘备扩军的主要来源。也难怪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之后,会发出“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感概了。

【智慧启迪】

(1)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世上有很多路,但朋友之路是万万不可断绝的。“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多交朋友,少树敌人,对每个人都是有意义的忠告,在成大事者的人生中,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一点。

(2)组建自己的关系网,把握好人情账户

人事关系在社会上是一种资本,若要它长久就不得不节用。

那些令人羡慕的成功者,除了他们本身优越的条件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们身边有一群非常要好的朋友。这些朋友为他出谋划策,对他提出高的要求,不让他有丝毫的松懈和半点的颓废。为了成功,你也需要有这样一群好朋友,需要有这样一张良好的人缘网络。

隆中之对:先有目标,后有行动

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之前,屡遭挫折,不得已投奔荆州牧刘表,后经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三顾茅庐,邀诸葛亮出山共谋大事。

在与刘备初次见面时,诸葛亮首先试探了其诚意:“司马徽、徐庶才是有德之士,我只是个种田的耕夫,怎么敢谈论天下大事呢?”刘备却言:“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此时诸葛亮已知刘备对他之能深信不疑,心中也就少了些许顾虑。

为进一步了解刘备心意,诸葛亮又笑问:“愿闻将军之志!”刘备见诸葛亮有所转变,迅速将座位移近,说:“当前奸臣当道,汉室倾危,我想为天下伸张正义,苦于智术浅短,无所成就,望先生赐以良略。”由此,诸葛亮更确信:刘备即是他要选择的君主,因为他与自己志向相同,而且追随刘备能使他的聪明才智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基于此,诸葛亮便毫无顾虑,向刘备畅谈了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略:

首先从指导思想谈起。诸葛亮指出群雄混战的基本经验,是依靠“人谋”取胜。当初比较弱小的割据势力,依靠自身努力强大起来,原先强大的反而失败了。袁、曹之争便是典型:

“自从董卓以来,豪强并起,跨州连郡,数不胜数。曹操比起袁绍,名望低微,实力弱小,然而竟能打败袁绍,不光靠天时,也凭人谋。”诸葛亮料此点正中刘备要害,他过去人谋不力,若想今后事业有成,必须“人谋”取胜。

指导思想明确以后,诸葛亮又分析了天下形势。这时除了刘备以外,还有六股势力:北方的曹操、韩遂马超、公孙渊,南方的孙权、刘璋、张鲁。诸葛亮告之刘备,曹操、孙权,将生存下去,其他豪强都将灭亡。而刘备若想生存,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前提是改变战争指导思想:

“现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势力强大,不可与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那么,刘备又该如何夺取天下呢?诸葛亮建议他分近期、远期两步走,近期以三分天下为目标,有三项任务。

“荆州北据汉、沔二水,利益穷尽南海,东连东吴、会稽两郡,西通刘璋巴蜀,此乃用武之地,而荆州之主刘表不能固守。荆州怕是天意资助将军,将军是否有意去取?”第一项任务,取荆州。

“益州险要,四塞之地,沃野千里,乃是天府之国,汉高祖凭借它成就了帝业。益州之主刘璋愚昧、软弱,张鲁威胁其北面,人民殷实,地区富有,而不知道去慰问抚恤,智能之士渴望得到明主。将军既然是皇室后裔,信用和道义传遍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何不取而代之?”第二项任务,接着取益州。

第三项任务,同孙权结盟。孙氏正在内争三江五湖之利,局限在东南一隅;然而迟早会走出太湖背后的闭锁状态,进入全国斗争,那时联合有现实的可能。

以上是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目标。预测刘备联吴避曹夺取荆州、益州之后,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并且成为获利最大的一方。

接下来谈远期目标,以统一全国为目标。首先要治理荆州、益州,任务是:

“守住两地险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对外结好孙权,对内治理政务。”

诸戎在西北秦陇即益州和曹占区之间,由氐、羌族构成,夷越在益州南部,都具有战略意义,必须以和抚政策争取少数民族民心,巩固后方,策应灭曹的北伐战争。刘备在实现近期目标后实力增强,将与曹操争锋,问题是如何选择有利时机。

“一旦天下有变,就命一员上将率领荆州军队北上宛城、洛阳,将军亲自率领益州军队攻入秦川,百姓谁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将军呢?果真如此,则汉室可兴、霸业可成。”

刘备闻言茅塞顿开,更坚定了请诸葛亮出山之心,当即顿首拜谢:“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诸葛亮故作推辞:“我一向喜欢过田园耕作生活,懒得应付世事,实在不能奉命。”刘备闻言,竟泪流满面,道:“先生不肯出山,黎民百姓将怎么活呵!”说完大哭起来。诸葛亮见刘备如此真心诚意,于是便欣然同意出山。

可以说,正是“隆中之对”使得刘备绝处逢生,立稳根基,日益发展,与先期建立的魏、吴政权鼎足天下。

【智慧启迪】

(1)目标是成功的起点

伟大的目标可以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动力导致伟大的行动,伟大的行动必然会成就你伟大的事业。

(2)先有目标,后有行动

明确了方向,确定了目标,就应该用实际行动去追求你的理想。

初出茅庐,一战立威:

用自己的能力树立威信

“隆中之对”让刘备对诸葛亮的才学佩服得五体投地,顺理成章地便掳获了他的心。诸葛亮的出现,犹如给了黑暗中行走的他一线希望、一丝光明。

在新野,诸葛亮得到了贵宾般的待遇。刘备待诸葛亮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共论天下大事。

按理说,诸葛亮该是快活逍遥的,因为得到刘备的器重。然而诸葛亮深知,在那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光靠嘴上功夫绝对不行,只与高层来往,没有亲信或是对自己敬佩、景仰、信服的人是万万行不通的。因此,诸葛亮急需一场战斗,一场酣畅淋漓、完美的胜战,来树立自己在军中的威信,让所有不服诸葛亮的人对他信服,让佩服他的人对他更加依赖,让关羽、张飞不再藐视他,要让他们尊敬他,俯首听命于他。虽然诸葛亮知道要改变这一切并不容易,但他时刻注视着身边发生的一切,因为他自始至终认为,一切都要靠成绩来证明。

机会终于来临,曹操自任丞相、平定北方之后,聚集众武将率大兵南下而来。刘备对此惶恐不已,而诸葛亮也暗自寻思,到新野后的第一个问题:面对南来的曹军,怎么办?以一千余兵如何抵挡十万之众?刘备见诸葛亮神情严肃,着急地寻问诸葛亮有何妙计。诸葛亮很坦然地告诉他,征兵三千,由诸葛亮带领操练。

对于诸葛亮的提议,刘备欣然答应,并立即行动起来。从此之后,诸葛亮夜以继日地加紧对士兵的操练,准备迎战曹操。

不久,曹操派夏侯率十万大军向新野杀来。刘备请诸葛亮去商议对策。诸葛亮心中早有打算,但恐关羽、张飞不肯听从号令。这是军中两员猛将,又与刘备是结拜兄弟,平日对诸葛亮就不太恭敬,要调派他俩听从指令,必须依靠刘备。

诸葛亮深知,这是一个让关羽、张飞信服自己的绝好机会,为此,诸葛亮要求刘备授他剑印以调度大军,有违军令者斩!

经过刘备的授权,诸葛亮召集众将,按早已成竹在胸的计划部署兵力:云长带兵一千,埋伏在豫山,放曹军前卫,不要对敌。看南面火起,方可出兵攻击。

命张飞引兵一千,埋伏在安林背后山谷中,见到南面起火,便冲向博望坡,纵火焚毁粮库。

命关平、刘封引军五百预备引火之物,埋伏在博望坡后两边,只等天黑,敌军一到,便放火。

接着,诸葛亮又从樊城调来和诸葛亮关系比较密切的赵云,令其为前锋,与敌交锋,许败不许胜。

最后,诸葛亮嘱刘备引一军为后援。

部署完毕,诸葛亮令各将领依计而行,不得有失。失者,军法处置。

诸葛亮在说失者,军法处置时故意加重语气,目的是想震住关、张两人。然并没有收到效果,关羽很不服气地质问诸葛亮:“我们都有分派,不知军师你做什么?”诸葛亮说:“坐镇本部,见机行事。”诸葛亮话音未落,张飞冷笑一声说:“哼,我们去拼命,你在家闲坐,好自在!”

这分明是对诸葛亮的挑衅,是对诸葛亮能力的质疑。诸葛亮怒不可谒地举起剑印,“这是军令,违令者斩。”诸葛亮的语气很强硬,因为诸葛亮知道,该强硬时绝不能手软,该残忍时绝不能仁慈。

【智慧启迪】

一个领导者仅掌握权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为自己树立威信。威信和权力是一个领导者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但凡事不可强求,成事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领导者在下属中树立威信同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只能是一个长期的、一点一滴的慢慢积累的过程,它是建立在领导者如何处理每一件事情、对待每一个下属的基础之上的。

联合抗曹:借人之力,图己之事

博望坡一役,火烧曹军,大败夏侯,使其退回许昌,诸葛亮终于借这个机会上演了一场完美的处女秀。经此一役,关羽、张飞二人对诸葛亮刮目相看,言语之间尽显钦佩。刘备对诸葛亮更是赞不绝口。一班人马回到新野,狂欢庆祝。与众人的欣喜相比,诸葛亮则是忧心忡忡。想那曹操此次损兵折将,岂能善罢甘休,必自引大军来犯,到时凭新野这个弹丸之地,怎么能与之相抗?为此,诸葛亮向刘备谏言:趁刘表病危,借此机会占取荆州,然刘备愤而拒绝。诸葛亮见他意已决,只得另做打算。

果然,曹操自夏侯博望坡兵败之后不久,兵分五路率五十万大军攻打刘表、刘备和孙权。此时,刘表又不幸病逝,其子刘琮在蔡夫人的摆布下献荆襄以降曹操,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真是可悲,让人恼火的是刘备再一次抛弃了诸葛亮的建议,不去襄阳,执意前往樊城。最后一路损兵折将,辗转至江夏。

经过这一次的变故,刘备元气大伤,除了几员虎将之外,就剩些残兵败卒,好在江夏刘琦处还有些兵力,刘琦自诸葛亮授计救他之后,一直视诸葛亮为再生父母,也愿意听诸葛亮差遣,惟此让诸葛亮略感欣慰。

刘备自此次兵败后,整天长吁短叹,愁眉不展,食欲不振,为扭转他的颓废情绪,诸葛亮决定授他一计,以宽其心。

诸葛亮修书一封,着家丁送于刘备。书中内容如下:

今天下局势您当一目了然,谁强谁弱,泾渭分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近些年来发展颇为迅速。吕布、刘表、袁绍、袁术数雄已灭,天下英雄只剩您与孙权,然您又新败,与曹操抗衡者只剩孙权。

然这是表象也,仔细斟酌,便能察出个所以然,曹挟天子虽能号令群雄,然毕竟民心所失,此次出兵,更是不义之师,相比之下,您以仁义号称于天下,人心所向;不义之师,讨伐仁义之人,岂有不败之理?!关键是您是否有取胜的决心?!

诸葛亮料刘备定不甘屈服,故意吊他胃口。

然空有决心还远远不够,面对当前局势,败曹军的惟一办法是联合孙权共同拒之。

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锦囊妙计:借人之力,图己之事。

【智慧启迪】

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必须学会“借人之力,图己之事”。一方面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与人形成一股合力。诸葛亮自比乐毅,一是因为乐毅之志与诸葛亮相似;二是因为乐毅善于“借人之力,图己之事”,他联合秦楚之晋为燕昭王攻下七十余城,如此战绩,问当今天下又有何人?

舌战群儒:雄辩决定一切

曹操南下,来势凶猛,自刘备同意诸葛亮联合孙权抗曹之后,次日,诸葛亮便奉命出使东吴。

一切如诸葛亮所料,东吴的主降派们并不愿意和刘备联合抗曹,张昭首先对诸葛亮发难,讥笑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不知天高地厚。

对于他的自以为是,诸葛亮用事实进行反驳。

“我以少数兵力,成功地进行了博望烧屯,白沙用水,使夏侯、曹仁等辈心惊胆战。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何谈不知天高地厚?”

为挫东吴群儒的锐气,诸葛亮不仅反驳了张昭的讥笑,更是以庸医杀人为喻,隐笑张昭之流是庸臣误国。最后加大打击力度,反唇相讥,讥讽张昭之流是“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只急得张昭眼红脖子粗。

虞翻见张昭无话可说,遂大夸曹军声势,想以此来劝阻孙权出兵。

这是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回答如何,直接关系到东吴之行的成败,所以,诸葛亮详细地分析了曹操的军队:

“曹操兵虽多,但不足以惧。”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曹操本身所带之兵,皆为北方之人,北方人不习水战,且他们又连日恶战,长途跋涉,已是强弩之末,无半点威胁;其二,袁绍的手下是蚁聚之兵;其三,刘表的余部是乌合之众。因此,虽兵有百万也形同虚设,并没有多大威胁。”

诸葛亮话还没说完,又引来虞翻的嘲笑。他笑诸葛亮“军败当阳,计穷夏口”,还敢在此谈不“惧”。

对虞翻的不知进退,诸葛亮同样以讥讽的口吻回敬:

“刘备以数千仁义之师,又怎能敌百万残暴之众?今日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相反,今江东兵精粮足,又有长江之险易守难攻,尔等却欲使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这样看来,刘备才是真正不惧操贼的人啊!”

虞翻被诸葛亮驳得哑口无言。

还没等诸葛亮端起茶杯,步骘又发话了,他说诸葛亮“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

对于他的责问,诸葛亮并不讳言,而是理直气壮地说:

“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他们皆有济事救国之大才,此非畏强凌弱、慎刀避剑之人也。而你们听到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谈降,怎么敢笑苏秦、张仪呢?我替你们的胆小如鼠聒耻,替你们的主公孙权悲哀。”

步骘默然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