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47

第47章 诸葛亮(3)

然而薛综又说曹操已得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惟刘备不识天时,以卵击石,岂有不败之理?

对于薛综,诸葛亮是愤怒谴责,为汉贼张目者“不足与言”!

一直没有开口的陆绩则鄙视刘备是“织席贩履之夫”。对于这种揭人短处的行为,诸葛亮轻蔑地反问:“您不就是袁术座间杯桔的陆郎吗?当年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履,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

陆绩哑然。

【智慧启迪】

在这场辩论中,诸葛亮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辩论才华,想诸葛亮之对手,皆东吴久负盛名的才智之士,如果辩不胜他们,就无法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面对投降派,诸葛亮在以理服人的前提下,根据其人其论,分别进行反驳,对嘲笑的,反唇相讥;对为敌张目的,严词斥责;对胡说八道的,冷嘲热讽;对无知的,启发引导。由于诸葛亮的理足词严,口若悬河,使得群儒尽皆失色。正是由于那次舌战,诸葛亮给了投降派狠狠地当头一棒,才使得之后的工作得以顺利的展开。

智说周瑜,坚定立场:激将之计,借题发挥

诸葛亮舌战群儒震惊四野,传为美谈,可对诸葛亮智说周瑜,用激将之计,借题发挥,却鲜有人知。

舌战群儒只是前奏,是为联合孙权扫除的第一道障碍,然真正影响诸葛亮此次游说孙权能否成功的关键人物则是周公瑾——周瑜。

诸葛亮对周瑜早有耳闻,此人年少才俊,心高气傲,是孙权的得力助手,又因为和孙权有着特殊的关系(连襟)。在东吴更是声名显赫。关键是孙权对周瑜甚为器重。因此要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先得说服周瑜。

诸葛亮深知,凭周瑜的脾气,除了孙权他是不可能再屈居别人尤其是曹操之下的,所以说是个坚定的反曹主战派。但凭周瑜的才智和心机,要是诸葛亮贸然说联合抗曹之计,怕是不太妥当。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谁又愿意对方的才智高于自己呢?于是诸葛亮决定深藏不露,见机行事。

到东吴的第二天,傍晚时分,经过鲁肃的安排,诸葛亮见到了这个自命不凡的周公瑾。果然,周瑜故做深沉,打过招呼之后,便将诸葛亮晾在一边,不理不睬,只顾和鲁肃交谈。

鲁肃询问周瑜,面对南侵的曹军是战还是和,周瑜不假思索地告诉鲁肃:“曹操以天子的名义,其师不可拒,且其势大,更不可敌。为东吴百姓着想,降是惟一的办法,我明日面见主公,请他派使者前往投降。”

诸葛亮深知周瑜想给自己来个下马威,而他更知道自己不畏生死出使东吴,目的不是与谁结怨,而是联盟,救刘备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诸葛亮决定智说周瑜。

面对周、鲁二人的争辩,诸葛亮在一旁只管袖手旁观,并不时发出冷笑。

周瑜见诸葛亮冷笑不止,忍不住就打探个中原因。

诸葛亮笑着说:“您欲降曹,乃是识时务者,可算是俊杰,甚合情理。想那曹孟德用兵如神,过去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之对敌,今数人皆灭,天下无人可与之抗衡!惟有我主刘备不识时务,强与争衡,存亡未保。将军降曹,自可保富贵,国家何足惜!”

诸葛亮名义上称赞周瑜,暗地里损他、激他。借他说降曹一事,激怒鲁肃,顺便借题发挥,说出诸葛亮此行的目的。

果然,鲁肃闻言大怒:“你是教我主屈膝受辱于曹贼?”

诸葛亮不急不慢地说:“子敬勿急,子敬勿急!今我有一计,既不需要派兵迎战,也不必投降对方,只需一叶翩舟送两个人给曹操,便可退其百万大军。”

周瑜忍不住接口问:“但不知那是何方神圣,有如此能力?”

显然,诸葛亮的故弄玄虚、旁敲侧击起了作用。

诸葛亮面无表情地说:“曹操在漳河新造了一铜雀台,他广选天下美女,放出话来,必得江东‘二乔’。此次引百万之众,实为此二女。将军只需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送与曹操,便能退敌。”

周瑜听诸葛亮一说,一下子神情紧张起来,质问诸葛亮有何证据。

诸葛亮随手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曹植作的《铜雀台赋》朗诵起来: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听罢,大骂曹操老贼欺人太甚。

诸葛亮心中暗喜,脸上却表现出满脸困惑,边劝解周瑜勿怒,边火上浇油地气他。

“江东去此二人,如太仓减一粟,尤木落一叶。将军何需动怒。昔日汉武帝曾把公主许配给匈奴和亲,今将军何必吝啬这两个女子呢?”诸葛亮声情并茂,既讲道理,又摆事实,看起来就像是周瑜的挚友,其实诸葛亮是想以此激怒他对曹操的恨意,这样一来,嘿嘿……此计可成矣!

诸葛亮的良苦用心终于换来了实质性的成果。周瑜对诸葛亮的态度有了大的转变,并傻呼呼地告诉诸葛亮,大乔乃孙策之妻,而小乔乃他之妻。诸葛亮当时差点没笑掉牙,大小二乔国色天香,她们的夫君是谁?诸葛亮岂有不知之理。

随即,周瑜答应与诸葛亮联手导演一场抗曹大战,以泄心头对曹操的愤恨。至此,诸葛亮的江东之行算是有了实质性的成果。

【智慧启迪】

激将法重在人的心理战,让人在某种情绪冲动和鼓动之下做出毅然的举措。一般较有效的方法是设法戳到他的痛处。

戳到对方痛处能激发对方办事的巨大力量。“激”,确切地说,就是要从道义的角度去激对方,让对方感到不再是愿不愿意去干,而是应该、必须去干。

除此之外,人的自尊、名声、荣誉、能力等都可以作为“激将”的武器。

草船借箭:巧借天时,借势发挥

因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甚至有人称他为“鬼才”。

所谓“鬼才”,是拥有奇特异常的逆向思维和风险意识的人才。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诸葛亮,是因为他不落窠臼。但诸葛亮的猜想和推理却有特定的规律,并不是脱离实际的盲目从事,想当年的“草船借箭”便是一例。

那是在周瑜巧施连环计杀了蔡瑁、张允之后,心胸狭窄的周瑜担心此计瞒不过诸葛亮,便叫鲁肃前去试探,对于此举诸葛亮自不屑,于是便对鲁肃直言不讳:“蔡冒、张允已死,江东无患矣,应该向公谨道喜!我听曹操换了于禁、毛玠为水军都督,在此二人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公谨之计,只能糊弄蒋干;曹操虽被一时瞒过,但终究会省悟。”鲁肃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胡乱找些言语吱唔了半晌,便起身告辞。诸葛亮知他定会将他之言如实告知周瑜,而周瑜听后势必嫉妒之心大起,认为诸葛亮是江东之害,更是他之劲敌,定会千方百计害诸葛亮。

果然如诸葛亮所料,此后不久,周瑜聚众将于帐下,请诸葛亮一同议事。周瑜问诸葛亮即日与曹操交战,水陆交兵,应当先用什么武器,诸葛亮说大江之上,应以弓箭为先。于是周瑜便借此设计害诸葛亮。他借军中缺箭为名,让诸葛亮十日之内督造十万支箭,以作应敌之用。诸葛亮明知故意刁难,却又不便推辞,于是便说:“曹军将至,若等十日,必误大事,就定三日为限。愿立军令状,三日办不成,甘当重罚。来日造起,至第三日,都督可差五百军士来江边搬箭。”

回到住处,诸葛亮料鲁肃会来探听虚实,鲁肃来时,诸葛亮佯装惊慌失措地对鲁肃说:“子敬害我,将我之言告之公瑾,生出事端!三日如何造得十万支箭,子敬救我!”鲁肃虽觉有愧,但也无可奈何。接着诸葛亮便向鲁肃借了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立两边。又嘱鲁肃保密。

鲁肃始终不明就里,回报周瑜,果然不提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周瑜满腹孤疑,只等三日后再见分晓。

鲁肃将诸葛亮所需之物都已备齐,只等调用。第一日、第二日诸葛亮并无任何举措,直到第三日四更时分,诸葛亮才密请鲁肃到船中。诸葛亮让军士将三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往北岸进发。这天夜里大雾漫天,江面上对面不能望见。诸葛亮只管在船中饮酒,而身旁的鲁肃却忧心忡忡。五更时分,船已靠近曹营水寨,诸葛亮令军士把船头朝西,尾朝东,一字摆开,军士皆藏青布幔中,然后擂鼓呐喊。鲁肃大惊惟恐曹军杀将出来,诸葛亮告之大雾锁江,曹操定不敢出战。诸葛亮只顾劝酒,鲁肃无奈只好奉陪。

曹操听得擂鼓呐喊之声,果然多疑,命一万多名弓箭手往江中一齐放箭,箭如雨下,有的射落水中,有的扎在船边束草之上。良久,诸葛亮见杯中之酒倾洒,便让船队调转,头东尾西,再靠近曹操水寨受箭,一面继续擂鼓呐喊。一直到太阳升起,雾气渐渐散去,诸葛亮才下令收船立即返回。这时那二十只船两边的束草上都已扎满了箭。于是诸葛亮命军士齐声叫喊:“谢曹丞相箭!”诸葛亮想曹操定气得脸色发青,但待曹军追将出来,诸葛亮这边船轻水急,早已放回有二十多里,哪里还赶得上。

待船到岸之时,周瑜已拨五百军士在江边等候搬箭。十万支箭,如数交纳。诸葛亮心中暗自得意,入见周瑜,想来鲁肃已将事情始末告知,周瑜见诸葛亮下帐迎接,称羡道:“先生神算,使人敬服。”

【智慧启迪】

诸葛亮的“鬼才”之举令人赞叹,但也并非是毫无底蕴的即兴之作,“草船借箭”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它符合规律,并非是脱离实际的盲目行事。

生活是有规律的,一切事物都遵循自身的规律性,如果你想改变这些生活的规律,改变这些事物的规律,那就毫无秩序可言,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南辕北辙了。

占尽渔利,坐得荆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军败逃北方,留曹仁据守南郡,周瑜欲取南郡。

曹仁先分兵于夷陵,与南郡互相照应。周瑜几番损兵折将,均未能攻破城池。后周瑜强攻夷陵,得手后进兵南郡。南郡守兵出城迎战,大败溃散。周瑜率兵冲入城内,结果却是一个陷阱,曹军矢石俱发,周瑜损兵折将,狼狈逃走,自己左肋也受了伤。曹仁大胜,派人连续几日阵前辱骂挑战,周瑜使出一计:假装应战,故意于马上发怒大叫吐血,倒下地去。慌乱中被众人拥着退兵,然后叫军士传言自己已死。曹仁被眼前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多加分析,便在当夜去劫周瑜营寨,结果中了周瑜计谋,损失惨重。

当周瑜与曹仁争斗之时,诸葛亮在江口按兵不动,每日操练兵马,养精蓄锐,隔岸观火,等待时机。直到周瑜与曹仁斗得不可开交之时,诸葛亮暗中谋算,令赵云率兵进占了南郡,捉到了曹仁掌管兵符的将官。诸葛亮用曹仁的兵符,诈调荆州守城兵马前去救护曹仁,张飞趁机袭取荆州;诸葛亮又差人持兵符到襄阳,诈称曹仁求救,守城军士不知是计,关羽未费吹灰之力又乘机拿下襄阳。

此一役中,诸葛亮一石二鸟,占尽渔利,周瑜知诸葛亮计取了荆州和襄阳,竟气得昏死过去,这不能怪诸葛亮,只怨他周瑜谋算不如人,敌国相争,自危意识不强。

【智慧启迪】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竞争之道不在于勇,而在于巧。当一群人在一起为一点利益相互较量时,你可以躲在远处,静观其变,从而借机从中获取渔利。暂退一旁,不意味着与人无争。真正的竞争高手,总是先看、后想、再行动。

三气周瑜:以对方自身的弱点,攻其弱势

荆州刺史刘琦病故以后,刘备被众人推举为领袖,占据了荆州诸郡。为了离间孙权和刘备的关系,曹操表奏汉献帝封周瑜为总领南郡的太守。其实这只不过是个虚职罢了,因为荆州一直被刘备占据。但没想到一向自命不凡的周瑜会中曹操的奸计,居然厚着脸皮让鲁肃来索取荆州。

可怜刘备忠厚老实,对鲁肃的到来竟然甚为慌张,诸葛亮只得一番安慰:“主公不必忧虑,想我孔明号称卧龙,自比管仲、乐毅,这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我自有良策,您不必惊慌。”说完,诸葛亮又嘱他:“鲁肃一提荆州之事,您只管大哭,剩下的事亮自有办法。”

果然,鲁肃倒很爽直,来后开口便索要荆州,诸葛亮朝刘备使了个眼色,刘备会意,放声大哭。这一哭,让鲁肃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借此机会,顺势说:“当初吾主向吴侯借荆州时,答应取得西川便还。但仔细想想,益州刘璋是吾主之弟,乃同胞骨肉,若兴兵取他城池,恐被外人唾骂;如果不取,归还荆州,又何处安身?假若不还荆州与吴侯又过意不去。吾主进退两难,所以大哭。”

对鲁肃,诸葛亮非常了解,他本是宽仁的长者,诸葛亮几次计胜周瑜凭借的都是他。鲁肃见刘备如此哀痛,心中不忍,便答应了诸葛亮顺势提出的延期归还荆州的请求。

请求延期归还是假,长期占有是真,这是诸葛亮不还又不愿得罪孙权的计谋,俗话说:“哪有把到手的肥肉送给别人的道理。”

诸葛亮早已料到,区区小计是瞒不过周瑜的,果然,探马回报,周瑜听完鲁肃的汇报,大发雷霆。他再一次要鲁肃去荆州。

鲁肃依照周瑜的吩咐面见刘备说:“吴侯十分同情您的处境,与众将商量后决定起兵,替你取西川。取了西川,再换回荆州,这样西川只当是东吴给您的一份嫁妆。到时军马路过时,只希望能提供些粮草,别无他求。”

诸葛亮一听,就知道周瑜这小子没安好心,这样明来的假道伐虢竟敢用到他身上,简直是欺荆州无人,他倒要让周瑜看看到底是谁厉害,诸葛亮在心里盘算着怎样排兵布阵。

半晌过后,刘备还在犹豫不决,诸葛亮赶紧点头说:“难得吴侯一片好心。雄师来到后我主定迎接犒劳。”说完,诸葛亮看到鲁肃脸上露出难以掩饰的兴奋之情。

鲁肃刚走,刘备便问诸葛亮东吴的真正用意。诸葛亮说:“此乃周瑜小人的‘假道伐虢’之计。名为收西川,实则取荆州。不过,周瑜骗得了别人,骗不了我。周瑜此次前来,我定叫他死无葬身之地!”

事隔不久,周瑜起兵五万,浩浩荡荡开往荆州。早有细作来报,诸葛亮布置完各路军马,静候周瑜来临,并准备一封书信,派人送给周瑜。

周瑜到了荆州城下,本以为刘备会大开城门,箪食壶浆迎接于他,然后他乘机抢杀过去。

然而,他忘了对手是谁,忘了他的对手诸葛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周瑜的目光短浅,心胸狭窄,注定了他会失败。

在一声梆响过后,周瑜见到的是满城士兵高喊活捉周瑜的情景,随后,从四面奔杀过来声势浩大的人马。此时,周瑜终于知道又上了诸葛亮的当,一股怒气填胸,箭伤复发,坠于马下,片刻又有人递上诸葛亮派人送去的信。

这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招,名为谏言,实为嘲笑他无能,想那自傲的周公谨怎经受得了这般打击。

不久探子回报:周公谨读罢信,高呼几声“既生瑜,何生亮?”竟气绝身亡。

【智慧启迪】

佛界有一对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名联告诉我们,人就这么一辈子,做人要豁达大度。周瑜之所以为片言只字而气绝身亡,是因他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从而不能做到豁达的缘故。

从三顾茅庐到托孤白帝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的人生信条,这一信条伴随诸葛亮一生,时刻不敢忘记。

在常人看来,一个能在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等手握重兵、喧赫一时的群雄那里谋到一席之地的人,偏偏看上既没有地盘,又没有多少兵马的刘备,岂非将一生事业系在前途未卜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