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45

第45章 诸葛亮(1)

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史书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诸葛亮生平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一望族家庭,他的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有两个兄弟诸葛瑾、诸葛均。

3岁时,诸葛亮的母亲张氏病逝。

8岁时,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逝世。

诸葛亮与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以及两个姐姐一起投奔叔父豫章太守诸葛玄。后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的职务,诸葛玄便带着诸葛亮等投奔朋友荆州牧刘表。

公元197年,诸葛玄逝世。诸葛亮等失去了依靠,便移居南阳,在隆中隐居十年。

在南阳期间,诸葛亮结交了许多好友,如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等,并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交往,他“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诸葛亮的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

这个时候,诸葛亮寻找到了人生的伴侣。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诸葛亮应允了这门亲事,立即迎娶黄承彦之女黄月英为妻。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经司马徽、徐庶推荐,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

公元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公元223年2,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公元223年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公元227年,诸葛亮上疏(《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多次北伐,六出祁山。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公元228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公元229年,诸葛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

公元230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公元231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8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事实上,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诸葛亮著作

诸葛亮的主要著作有:

《前出师表》

《前出师表》出自《三国志·蜀志》本传。当时为建兴五年(227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的遗愿。于是,决意率军北进,准备征伐曹魏。临行上书后主刘禅,强调自己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咐,以“讨贼兴复”作为自己的职责,并规劝后主采纳忠言,和辑臣吏,励志自振,使他能专心一致于北伐大业。

“表”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专为臣下对君王进行陈述求请时使用,类似的还有“章”、“奏”、“议”等。本文表达了诸葛亮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年)。由于《三国志》本传中不载,《文选》里也不见选录,而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张俨《默记》,所以,有人认为此表是伪作。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来看,后表与前表并无二致;而且《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诸葛恪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所指可能即系后表。

《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诫子书》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其原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是以心绪宁静来涵养德性,以生活节俭来提高品德。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进行学习需要安静的心情,增长才干需要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所成。放纵怠慢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这样,年龄学问会同时时光一起飞逝而过,意志会随着岁月一天天消逝,最后精力衰竭而学识无成,不被社会所接纳,到那时悲哀的守着贫穷的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诸葛亮的智慧

诸葛亮的一生是极富传奇的一生,历代学者对其评价颇高。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后面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尚驰《诸葛武侯庙碑铭序》中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说:“(诸葛亮)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名为《蜀相》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其景仰之情,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曾经还写过这样一首诗,诗云: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杜诗又云: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等重视。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毫无疑问,诸葛亮的智慧我们不能从其有限的著作中看出来,但我们可以从他的传奇经历中清楚地看出。当我们了解诸葛亮的智慧时,我们必然会发出和司马懿一样的感叹:“真乃天下奇才也!”

“潜龙,勿用”,只待东风

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在汉元帝时曾任司隶校尉,诸葛家族在当地属名门望族。诸葛亮的父亲曾任太山郡丞,但在诸葛亮八岁时就过世了。

诸葛亮和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以及两个姐姐从此都靠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

诸葛亮幼年时期,东汉王朝极度腐败、民不聊生、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人们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终于,爆发了黄巾农民起义。

诸葛亮九岁时,西凉豪强董卓带兵进京废掉少帝,另立献帝,控制了朝政大权。野心勃勃的其他豪强借口讨伐董卓纷纷起兵,从此开始了豪强割据、军阀混战的大乱时期。

诸葛亮十三岁时,曹操攻打当时占据徐州的陶谦,使诸葛亮的家乡面临毁灭之灾。为了避开战乱,叔父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全家辗转半个中国,到襄阳投靠荆州牧刘表。到襄阳后住在城内,诸葛亮在城南学业堂读书。

由于战乱,少年的诸葛亮背井离乡,不仅亲眼目睹,而且亲身经历了混战时期的灾难。渴望安定、企盼统一,成为他心中最大的梦想。

诸葛亮最景仰的先贤是帮助齐桓公推行法治、开发经济、“尊王攘夷”、成就霸业的相国管仲和联合秦楚之晋为燕昭王攻下齐国七十余城的燕国上将军乐毅。为此,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在当时,招来了不少人的鄙视和嘲笑,而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雁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志虽远大,但诸葛亮深知要实现自己的志向需有真才实学。《易经·乾卦》云:“潜龙,勿用。”尚无能力实现心中大志,就不能盲动,乱动也没有用,只能招来别人的耻笑。因此,诸葛亮决定“潜伏茅庐”以待来日“飞龙在天”。

从此,诸葛亮定居茅庐,博览群书,从天文地理到历史法典,从图阵兵法到诗文书论,从哲理算术到机械制作,从经济食货到抚乱安民之道,诸葛亮都无不广泛阅读、潜心研究,欲博采众长,融集一体,贮才于身,待时而动。一旦时机成熟,形势需要并赋予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他就会毫不犹豫将平生所学化而转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立法施度、整饬内政、开发生产、开拓疆土、文武兼治、立国安邦的才干,成就如管仲、乐毅一样非凡的功业。

【智慧启迪】

(1)志当存高远

有志者事竟成。纵观千古成帝业、成大事者,莫不是胸怀大志者。志不立者事无成。人无大志,必定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2)博览群书,藏器待用

人活着应该有个目标、有个方向,否则就会迷茫。这个方向,也就是志向,而志向的建立,又是需要与学识联系在一起的。成大事者,均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博览群书,藏器待用”,从而实现心中的理想。只有利用知识的力量,立志方能远大,成志方可实现。

(3)顺势而动,可成大事

形势所赋予我们的机遇往往是决定性的成功因素。好的形势则犹如东风,此时顺势而动就犹如顺风扬帆,可以事半功倍。所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关键要顺应形势,趋利避害,做把握时代脉搏的幸运儿。

三顾茅庐:要成功,

首先得建立自己的关系网

一个人的学识、品德应是其实现理想的基础,那什么是一个人实现理想最重要的资本呢?

在诸葛亮看来是人际关系,也就是关系网。提起关系网有时人们带有某种贬义,这是片面的。关系网本身并没有错,关键看它是怎样建立起来,是怎样运用的。如果建立关系网,不违背道德的标准;运用关系网,没有超出律法的范畴,那这样的关系网就是健康的,有利的,对个人的成功更是不可须臾离开的。

诸葛亮也有自己的关系网,而且是一张强大的网络: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和荆州牧刘表是故交,诸葛亮一家来到襄阳之后,受到刘表的特殊照顾,很快和当地名门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诸葛亮的一个姐姐嫁给了襄阳德高望重的大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号称“凤雏”的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诸葛亮的另一个姐姐嫁给了蒯祺,蒯祺是襄阳大豪族蒯氏一员;诸葛亮妻阿丑是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阿丑的母亲与刘表的妻子是亲姐妹,当时统领荆州兵马的蔡瑁是阿丑的亲舅父;颍川司马徽、徐元直、汝南孟公威、博陵崔州平等是诸葛亮要好的朋友。如此庞大的关系网络,对诸葛亮的成功具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刘备“三顾茅庐”,不仅仅是因为诸葛亮有“逸群之才”,还因为诸葛亮在荆襄地区的势力和影响。“三顾茅庐”的发生,有其具体的背景,只要分析一下当时荆襄地区的各方政治力量,就可以看出。

诸葛亮出身于官宦世家,原籍琅邪阳都,因战乱,不得不背井离乡漂泊荆州,成为“躬耕陇亩”的“飘然一侨居客”。诸葛亮到了荆州南阳地区后,就投靠了襄阳地方豪强,并与荆州统治集团中的各派人物都有联系。

首先,诸葛亮定居南阳郡以后,娶妻阿丑,通过联姻投靠了庞德公为首的地方势力。

荆州地区是汉皇室、功臣和外戚的发迹之地,由于皇室的纵容和长期扶植,当地豪强势力迅速膨胀,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凡进据该地者(如刘备),均需寻求和获得这股势力的支持。邓县东二十里的襄阳,系荆州北部重镇,也是刘表的治所,地方豪强势力特别强盛。许多流寓荆州的北方人士,也都集中于此,他们汇集在“商山四皓”式人物——庞德公周围,形成一强大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