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27

第27章 荀子(4)

凡事应未雨绸缪。否则,平时不作充分的准备,当事情发生之后才去想应对之策,显然太晚。“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临渴掘井,往往事与愿违。

做学问,书到用时方恨少,是由于平时读书太少所致;干事业,到手的机遇抓不住,往往是因为平时没有作充分准备。

荀子说:“事情来了之后才考虑的叫做落后,落后事情就办不成。”

所以,凡事作好充分准备,才能有备无患。

除此之外,“先事虑事”还包含着一种“事先筹划”的意识。做事情要周全,事先预定一个完整的计划,事情就容易办成。

先患虑患

荀子曰:“先患虑患谓之豫,豫而祸不生。”在祸患发生之前对祸患有所考虑的叫做预见,有预见祸患就不会发生。

其实,荀子这里所说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所谓“居安思危”,即在安定的环境里,要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危难。

生活中,许多因素并不是人可以完全把握的,祸患、灾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所以,人们在安定的时候,应保持谨慎,对此应有所预见,有所警惕并有所防备,以免在灾祸来临之时,因自己毫无防备而措手不及,轻则摔跤跌倒,重则招致灭顶之灾。

荀子举例说:“这两种鱼,喜欢浮出水面晒太阳。在沙滩上搁浅后又想回到水中,那么就来不及了。遭遇祸患后才想谨慎,也就没有什么可补益的了。”

荀子又说:“祸患来了才考虑的叫做穷困,穷困则祸患就无法抵挡。”

人不能居安思危,往往就会麻木地陶醉在一种舒适的生活中,幻想自己的生活永远风平浪静。显然,我们不能坐等危机的到来,而应先患虑患。

贫而志广,富而体恭

俗语云:“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人一贫穷,自觉底气不足,见了有钱有势的人,往往觉得低人一等。

但是,荀子却说:“君子贫穷而志广。”君子即使穷困潦倒但志向远大。换言之,真正有远大志向的人,是不会因为贫穷而改变的。

关于“贫而志广”,荀子非常赞赏原宪,他曾不止一次为他的弟子讲原宪的故事,以激励他们。

春秋时,原宪住在鲁国,一丈见方的房子,盖着茅草;用桑枝做门框,用蓬草做成门;用破瓮做窗户,用破布隔成两间;屋顶漏雨,地面潮湿,他却端坐在那里弹琴。

子贡驾着马车,穿着白大褂,紫红的里子,小巷子容不下高大的马车,他便走着去见原宪。

原宪戴顶破帽子,穿着破鞋,倚着藜杖在门口与子贡交谈。

子贡见原宪落魄的样子,便笑着问:“呵!先生生了什么病么?”

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没有钱叫作贫,有学识而无用武之地叫作病,现在我是贫,不是病。”

子贡听后,脸上露出羞愧的表情。

荀子告诫韩非、李斯等弟子,子贡自以为了不起,听了原宪对于贫穷的看法,使他羞愧不已。因为他自己实际上有病——心病,不能从高层次看待贫穷的问题,也忍受不了贫穷的生活,更不理解原宪处于穷困之中却胸怀大志。

荀子认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而无志”,也就是,没有远大志向,精神上的贫穷才是真正的贫穷。

事实也的确如此,对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自己对贫穷的妥协,志向的丧失。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这个“擎天柱”的支撑,其灵魂大厦必将会面临倒塌,他也就会随之胡思乱想,更可怕的是因此而走上邪路,那么,他将永无翻身之日,永远处于贫穷之中。

在荀子看来,“贫穷而志广”固然可贵,但“宝贵而体恭”也不失为君子的风范。

人富贵了,就容易产生骄横之心,富而不骄的人,真的很少,主要是因为人不能隐藏富贵,总想着显富,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殊不知,因富而骄,不可一世,恃财欺人,往往会引发怨恨,招致祸端。再者,也易引起他人的妒嫉,或是坏人的觊觎,产生劫富之心。

其实,富贵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富贵而不能谦恭有礼。富贵者要克制自己的骄横、贪欲,做到富而好礼、富而仁义。这样,就不会有什么过错了。

做君子,不做小人

一天,荀子为韩非、李斯等弟子讲解“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韩非问:“先生,君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

荀子回答说:“概括而言,君子就是明了礼义,并能亲身实践的人。”

“君子学习渊博的知识,且每天检查和反省自己。”

“君子尊重别人,但不奢求被别人尊重。”

“君子讲究诚信,不以不被人相信为耻。”

“君子不会被金钱名誉诱惑。”

“君子不诽谤别人,也不怕被人诽谤。”

“君子拒绝贿赂,小到小禽小犊不要,大到连整个国家给他都不要。”

“君子道德高尚,很容易交许多朋友。君子在朋友之间施行仁义。”

“君子为了‘礼’、‘义’,可以牺牲自己。”

“君子称赞别人的美德,但绝不阿谀奉迎,溜须拍马。”

“君子指出别人的过失,但绝不挑剔别人。”

“君子啊!他的言行犹如日月,人皆仰视。”

李斯问:“先生,那小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

荀子回答说:“概括而言,小人就是好利、好嫉妒、好声色,不学礼义,不修养身心,任其本性发展下去的人。”

“小人从来不说真话,不讲诚信,到处搞欺骗。”

“小人惟利是图,大发不义之财。”

“小人嫉恨别人,栽赃陷害别人,好私斗。”

“小人一旦掌握了权力,便会耀武扬威,不可一世也。”

“小人独断专行,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小人排挤贤良有功的人,陷害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人。”

“小人只想独享荣华富贵,从不懂得与人分享。”

“小人甚至会公然犯法,成为强盗。”

“小人在国家混乱时,会杀父弑君,卖国投敌。”

毫无疑问,荀子赞赏君子,而鄙视小人。荀子教导他的弟子们,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荀子借用孔子的话告诉我们:“君子……有终身的快乐,而没有一天的忧愁。小人……有终身的忧愁,而没有一天的快乐。”

君子为人所尊敬,小人为人所不耻;君子凡事顺利,小人灾祸连连。在现在生活中,究竟是选择做一个君子,还是做一个小人,有智慧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对小人敬而远之

荀子曰:“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远之。”

意思是说,尊敬别人有标准:对贤德的人就要当尊贵的人一样礼敬他,对没有才德的人就要小心地敬奉他;对贤德的人就要当亲人一样尊敬他,对没有才德的人就要远而敬之。

人大体分为两种,君子和小人。在鱼龙混杂的社会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小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小人的周围。很多时候,我们对小人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

君子与小人不两立,而小人与君子不同谋。君子坦荡荡,用心于正,疏于防范;小人常窃窃,用心于邪,暗施诡计,让人防不胜防。因此,君子要敬畏小人。敬,是敬而远之;畏,是畏而防之。

面对小人,我们嗤之以鼻,却不要随便惹他。“休与小人结仇,小人自有对头”,自然界一物降一物,鸟吃虫,猫捕鼠,是生态平衡的一种法则。任何一种动物,再凶再恶自有克制它的另一种动物存在。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小人自然有小人来降制他,所以我们不必跟小人结仇,以避其险恶蜂虿之毒。身边的小人令我们感到烦恼,我们更应小心处世,对待小人,敬而远之。

面对小人,在敬而远之的同时,还要畏而防之。小人之所以常常给别人气受,甚至乐此不疲,主要是因为这样做是有所图。要么是为了损人利己,争得一些好处;要么纯粹是为了陷害别人,避免别人胜过自己,谋求心理上的平衡。小人是琢磨别人的专家,敢于为小恩怨付出一切代价。这些鼠辈小人,他们的眼睛牢牢地盯着我们周围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他们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使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因此,对小人必须要有所防范。

面对小人,在做好敬而远之和畏而防之的同时,还要懂得忍。在和小人发生矛盾、纷争甚至对抗时,一定要忍让。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惹着小人就等于惹了麻烦。人们常说吃亏是福,其实吃些小亏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