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26

第26章 荀子(3)

许名奎《忍经》中说:“好权的人争权于朝廷,好利的人争利于市场,争来争去永无休止,就好像杀人夺物之人逞强而不怕死。钱财能给人带来好处,同样也能坑害人。人们一直没有想明白,因此而丧失生命。权势能使人得到宠爱,也能使人备受侮辱。人们为什么对此不好好深思,而最终被诛呢?”

荀子对纷争则更加鄙视,他在《荀子·性恶》中说:“一味地争夺,不怕死亡受伤,不怕对方势力强大,只要看见有利可图就贪得无厌,这是和猪狗一样的勇敢啊!”

荀子告诉我们,智者有深远的见解,不去争夺外物,把利看成污浊的粪土,把权力看得轻如鸿毛。认为污浊的东西,自然就能比较容易避开;轻视一样东西,也能很容易地抛开它。避开了利则能

使人无恨,抛开了权则能让自己轻松。其实,还有什么比知足常乐更让人快乐的呢?

要知道,在日常的生活和经营过程中,利益是创造出来的,是以诚实劳动作为基础的,不是靠争。争来争去,双方失和,谁也不见得能够获得更多和更大的利益,何必争呢?

荀子提醒我们,不争才能无祸,不争才是更高明的做法。

如何面对诽谤

据《史记》记载,荀子在齐国期间,齐国有人进谗诽谤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国,去了楚国。荀子在楚国被任命为兰陵令。但不久,又有人诽谤荀子,说他对楚国来说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去了赵国。

几遭诽谤,修养极好的荀子并不在乎。荀子说:“君子耻于自己没有才能,而不耻于自己不被重用。”荀子还说:“君子不会为诽谤所吓倒。”

诽谤的确害人不浅。尤其,当一个人有了声望和成就的时候,这种情况往往环绕良久而不消失。

无端诽谤他人的人,是小人。小人妒嫉他人的成就,想尽一切办法,造谣中伤。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诽谤呢?

要善于克制自己;

疏泄由于遭人诽谤而引起的消极情绪,如独自在心里进行对话、听音乐、看电影、郊游、画画等;

不要到处向别人表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

进行自我检查,消除易被他人成为攻击对象的隐患;

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诽谤,要采取容忍的态度,不去理睬。

做到以上几点,你便能面对诽谤而冷静待之,而不会被诽谤吓倒。

凡事量力而行

荀子认为,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的人,知道自己能力的大小,他们懂得量力而行。

所谓“量力而行”,即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不做力不能及的事情。

《庄子·人世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鲁国的名士颜阖来到卫国游历,卫灵公听说他很有才学,便打算聘请他当自己长子蒯的老师。

颜阖听闻蒯非常凶暴,任意杀人,卫国的人对他十分惧怕。对这样的人是否可以教导,他吃不准,因此去请教卫国的贤人蘧伯玉。

颜阖把自己对蒯的了解告诉了蘧伯玉,然后说道:“如今大王要我当他长子的老师,我要是同意了,会很难办的:如果放任他而不引导他走正路,他一定会继续残害国人,给国家带来危难;如果对他严加管束,制止他胡作非为,他就会来害我。我该怎么办呢?”

蘧伯玉回答说:“你想用自己的才能去教育蒯,是很困难的。如果真的当他老师,应该处处谨慎,不能轻易地去触犯他,否则便会惹出杀身之祸。就像有个人太爱自己的马了,见有虫咬马,便赶紧猛力拍打。结果惊了马,自己也被马踢死。”

蘧伯玉见颜阖不住地点头,便又举了一个例子:“你知道螳螂吗?一次我乘马车外出,看到路上有只螳螂,不顾车轮正在朝它滚去,却奋力举起两条前腿走来,想挡住车轮行进。它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能胜此重任,结果当然被车轮辗得粉身碎骨。螳螂之所以被辗死,是因为它不自量力。如果你也不自量力,想去触犯蒯,恐怕也要落得个与螳螂挡车一样的下场。”

颜阖听了,决定不去触犯蒯,尽快离开卫国。后来,蒯因闹事而被人杀死。

在《荀子·子道》中,荀子借用孔子的话告诫我们:“能做到的就说能做到,不能做到的就说不能做到,这是行为的准则。”

在荀子看来,量力而行,是一个人行事的准则。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知道这一点,打肿脸充胖子,硬是挺着去承担重大的责任和使命,这显然是出力不讨好。

不能量力而行,即力微负重,自身能力弱小,却承担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如明明自己做不到却答应别人某事,明明自己能力不足却处于某一位置等,这样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轻则损己,重则损人,损国。

凡事一定要量力而行,绝不能力微负重,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幸。

做人要有自己的主见

荀子曰:“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

意思是说,天不会因为人讨厌寒冷,而废止冬天;地不会因为人讨厌它的广阔远大,而废止了它的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气势汹汹,而废止他的德行。

在荀子看来,做人要有自己的准则,而不会为了迎合别人随便改变自己。

然而,现实生活中就是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惶惶然不知所措,随便放弃自己的立场,毫无主见可言。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爷孙俩骑驴外出,开始时爷爷骑在驴上,孙子徒步,这时遇见几个少年,他们立即指责这位爷爷,怎么能只图自己享受,让自己那么小的孙子走路呢?爷爷一想也对,孩子那么小,是不宜跋涉辛苦的。于是爷爷下驴,换孙子坐了上去。

孙子坐上去还没一会儿,又遇到几个年纪大的人,他们异口同声地责备骑在驴上的孙子,怎么能让胡子已经白了的爷爷走路,而自己却悠哉游哉地安享快乐呢?孙子一想,也觉得自己不对,自己年纪轻轻的,却让年迈的爷爷劳累,真是过意不去。于是孙子也从驴上下来,他们干脆两人都不骑驴,一起徒步赶路。

没走一会儿,又遇见几个人,他们嘲笑着说,这爷孙俩真是糊涂,有驴不去骑,却用两条腿赶路,真是蠢笨如驴。这爷孙俩想了想,不无道理。怎么能让人走路,却让天生驮物的畜牲闲着呢?于是,这爷孙俩全都骑上了驴。

还没走多远,又遇到一群人,他们又批评道,你看这爷孙俩真不像话,两人都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驴压死了吗?畜牲虽是畜牲,好歹也是条命啊!这爷孙俩一听,也觉得没有说错,他们只好又从驴背上下来。然而,这一次他们犯难了,到底该怎么办呢?

一头驴,爷爷坐,孙子坐不成,别人批评爷爷;孙子坐,爷爷坐不成,别人指责孙子;爷孙都不坐,别人说他们蠢得要命;爷孙都坐,别人又说他们糟蹋动物。有驴骑也不是,不骑也不是,这真是莫衷一是,叫人哭笑不得。由此可见,人们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和态度是多么的不同啊!

事实也的确如此,生活中每个人的知识、教养、经验、所处位置等各不相同,他们也完全会有不同的情感和取向。在这众口难调的世界里,如果一个人没有主心骨,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的衡量取舍标准,他将无所适从。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主见。当我们认定了一件事,就不能太在意别人的说法和看法。

相信自己没有错,为什么害怕别人议论呢?

先事虑事,先患虑患

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视。

孔子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如果不考虑长远,那么忧患一定会在近期出现。

荀子曰:“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要对事情有所考虑,在祸患发生之前就要对祸患有所考虑。

概括而言,荀子的话中,包含了两层含义。

先事虑事

荀子曰:“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在事情发生之前有所考虑的叫做迅速,迅速则事情就能圆满完成。

正如《礼记·中庸》中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事先要有所准备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