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25

第25章 荀子(2)

自满使人满足已有的成绩,自鸣得意,自以为是,从此止步不前。骄傲自满,会使人丧失进取之心。

荀子提醒我们,千万不能有自满之心。过分自我感觉良好是一种无知,它虽然使人有傻瓜般的幸福感,让人得一时之快,但实际上常常有损于名声。

然而,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总喜欢指出别人的缺点,说人家这做得不合适,那也做得不够,似乎他什么都行,对什么都可以说出一个大道理来。其实,这只是一种自满的表现,他们之所以摆出一副“万事通”的面孔来,就是怕被别人藐视,才用这种方式来显耀自己,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人厌恶。

心动不如行动

人有两种能力,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不是因为思维能力差,而是因为行动能力弱。

荀子曰:“道虽小,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路途虽然很近,但不走就不会到达;事情虽然很小,但不做就不会成功。

这个看似人人皆知的道理,在许多人身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常常把失败归于外部因素,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这些人常常是幻想大师,面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心动不已,总以为光凭自己的意愿就能实现人生理想,就能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就能成为一个被人羡慕的人。归根结底,他们之所以没有成功,就在于他们都是“心动专家”,而不是“行动大师”。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古时,在四川的偏远地区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裕。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就想租条船沿着长江而下,现在还没做到呢,你怎么能做到?!”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到过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穷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说一尺不如行一寸。

其实,心动并没有错,错的是许多人只有心动而没有行动,因此常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然,也有些人是想得多干得少,这些人只比那些纯粹的“心动专家”强一点而已。

在荀子看来,一百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行动才有可能成功。任何目标、计划,惟有付诸行动才有意义。

人贵有自知之明

在《荀子·子道》中荀子记载了一段孔子与其弟子的谈话。

子路进来,孔子问道:“由啊!有智慧的人应该怎样?讲仁德的人应该怎样?”

子路回答说:“有智慧的人让人了解自己,讲仁德的人让人爱自己。”

孔子说:“你可以称为儒士了。”

子贡进来,孔子问道:“赐啊!有智慧的人应该怎样?讲仁德的人应该怎样?”

子贡回答说:“有智慧的人了解别人,讲仁德的人爱别人。”

孔子说:“你可以称为儒士中的君子了。”

颜渊进来,孔子问:“回啊!有智慧的人应该怎样?讲仁德的人应该怎样?”

颜渊回答说:“有智慧的人能认识自己,讲仁德的人懂得自爱。”

孔子说:“你可以称为明达的君子了。”

荀子借用孔子及其弟子的谈话告诉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

所谓自知,即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

人之所以不自知,正如庄子所说:“目不见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之外的东西,却看不清自己的睫毛。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便是人不自知的原因。

弃恶扬善

人的本性是善是恶,几千年来争论不休,至今未有定论。

告子曰:“人性之不分善与不善也,犹如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告子的话不无道理,人只要敢于面对自己,就会发现人在某种意义上既是天使又是魔鬼。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即人与生俱来的本质是好的,只是后来受外物的蒙蔽而产生了邪恶之心。其实,孟子是从人的肯定性一面来鼓励人、安慰人。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的表现,是人的后天作为。

在《荀子·性恶》中,荀子有更详细的论述。

荀子说:“古今天下所说的善,是指符合礼仪法度,遵守社会秩序;所说的恶,是指违背礼仪法度,不遵守社会秩序,这也就是善与恶的区别。人的本性怎么能生来就是符合礼仪法度、遵守社会秩序的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又为什么还要礼仪法度,还要有圣王来制定礼仪法度呢?人之所以想为善,正是因为人性本恶,就像缺乏资财的人向往丰厚,丑陋的人向往美丽一样。现在人们努力学习礼仪法度,正是因为缺少它。人的本性不是美的,是生来好利的。假如兄弟之间分割财产,如果依着人贪财好利的本性的话,那么兄弟之间也会相互争夺;如果用礼仪道德来教化他们,就算是两个陌生人也会相互退让财利。由此看来,贪财好利并且希望得到财利,这才是人的本性啊!”

荀子所说的“恶”,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种种生理和心理的过度和无限制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其中包含了许多不美好的成分,因此称“人性本恶”也无可厚非。其实,荀子是从人的否定性的一面来警醒人、鞭策人。

实际上,孟子的“人性本善”与荀子的“人性本恶”具有相同之处,即弃恶扬善。

没有恶,就无所谓善;没有善,亦无所谓恶。恶与善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正因为有恶的存在,人们才愈加感受到善的可爱,从而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地去追求真、善、美;同样,正因为有善的存在,人们才愈加感受到恶的可憎,从而激发人们毫不留情地去同假、恶、丑作斗争。

然而,直到今天,恶还未从人们身上退去,还在发生作用。因此,我们要随时准备同心理的、生理的、行为的、物质的、精神的恶作斗争,做一个勇于正视恶而战胜恶的强者,而决不屈服于恶甘当恶的俘虏。

培养温和敦厚的品德

早在《诗经》、《尚书》、《论语》等先秦典籍中,就有关于君子温柔敦厚品德的论述。

荀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温柔敦厚是君子人格的主要特征。荀子在说明天子的品格和作为时,就曾引用《诗经·大雅·抑》中的话:“《诗》曰:‘温温恭人,维德之基。’”认为温柔敦厚,是道德的根本和基础。

在荀子看来,作为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君子应该将温柔敦厚作为自己的内在品质。

那么,温柔敦厚的品德又是怎样的呢?

荀子在《不苟》中说:“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

意思是说,君子宽和却不怠慢,有棱角却不刺伤人,善于论辩却不强辞夺理,明察却不偏激,正直却不盛气凌人,坚强却不残暴,温顺却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却大度。

荀子在《不苟》中又说:“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类,愚则端悫而法;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而理,忧则静而违;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

也就是说,君子志向远大时就要顺应天地的自然规律,志向小的时候就要谨慎地遵守礼义的约束;聪明而且处事精明触类旁通,愚笨就能端正忠厚而且守法;受到重用就能做到谨慎地进退,不被重用就会遵守礼义而且自爱;高兴时能和顺而且守礼义,忧愁时能默默地回避;显达时谈吐高雅而且精明,穷困时能语言简约而详尽。

荀子认为,在顺境时,君子能恭恭敬敬而不轻举妄动;在逆境中,君子能警惕庄重,恬静守理。

荀子还指出,君子应该爱憎分明,即“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应该光明磊落,铮铮铁骨,即“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

此外,荀子认为,君子能够“与时屈伸,柔以若蒲苇”,能够兼收并蓄,“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总之,做人必须培养自己温和敦厚的品德。具备了这一品德,才能在顺境、逆境之中没有忧愁;才能凡事顺利没有阻碍;才能一生幸福没有灾祸。

与时屈伸的处世之道

荀子十分赞赏宁武子,认为他那种聪明的表现别人还能做到,而他在乱世中为人处世的那种包藏心机的愚笨表现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宁武子是春秋时卫国有名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

宁武子经历了卫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个朝代国家局势完全不同,他却安然做了两朝元老。

卫文公时,国家安定,政治清明,他把自己的才智能力全都发挥了出来,是个智者。

卫成公时,政治黑暗,社会****,他仍然在朝中做官,却表现得十分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不懂。但就在这愚笨外表的掩饰下,他为国家做了不少事情。

荀子曾不止一次赞叹宁武子的那种不惜装愚来做利国利民之事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宁武子是不折不扣的为人处世的高手。

荀子曰:“君子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君子适应时势能屈能伸,柔顺得像蒲苇一样,这不是出于胆小怕事。

人应根据时势,需要屈时就屈,需要伸时就伸。屈于应当屈的时候,是智慧;伸于应当伸的时候,也是智慧。屈是保存力量,伸是光大力量;屈是隐匿自我,伸是高扬自我。屈伸之道是一种智者的处世智慧,没有一定的修养是难以做到的。

当然,荀子提醒我们在恶劣的环境里柔顺得像蒲苇一样,不是向环境屈服,不是真的浑浑噩噩,更不是改变自己的信念和操守,而是以退为进,以愚守智,不去做无谓的牺牲,不去授人以柄,而是麻痹对方,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在现实生活中,大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是正常的,清明的,但也难免遇到小环境不好的情况。比如,有的单位人际关系很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妨“愚钝”一些,不去说三道四,不锋芒毕露,不四处树敌,不卷入人际关系的是非之中。如果实在不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再如,生活中发现了坏人坏事,不要鲁莽地硬碰硬,而是要冷静以对,通过有利于保护自己的渠道与坏人坏事作斗争。

事实上,荀子并不是教我们耍诈,而是教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如何既坚持正义,又保护自己。

荀子借用《诗经》中的话总结说:“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该向左就向左,君子能适应它;该向右就向右,君子也能适应它。荀子说,为人处世达到这样的境界,也就掌握了与时屈伸的处世之道了。

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荀子曰:“物至而应,事起而辨。”

意思是说,事情来了能应对自如,事情发生了能妥善处理。

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当你遇到紧急的事情时,是否能像荀子所说的那样,能够做到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呢?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即使是芝麻大点儿的小事,也慌慌张张、冒冒失失,就像天要塌下来似的。

完全没有必要这样,任何时候都不能够乱了阵脚,你越紧张就越想不出办法,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甚至衍生出更多不必要的麻烦。

在荀子看来,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情,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情绪稳定下来,这样才能镇定地想出解决的方法。

毋庸置疑,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是一种能力的表现,是一种智慧与博学的体现,是一种儒雅的大将风度。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各种紧急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妥当圆满。

一个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人,在遇到变乱之时会勇敢地面对现实,从容不迫地接受一切,而不是丧失斗志,听天由命。

荀子反对“天命论”,主张“人定胜天”。他认为,人那种悠闲镇定的心态和行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修养的结晶。缺少了这种修养,遇变乱之事,就会一败涂地;拥有了这种修养,则会镇定自若地处事应变。

荀子还具有长远的眼光,他认为,在无变乱时,就要有提防之心,居安思危,如此,才能防止意外变故的发生。

见人不可全抛一片心

在《荀子·性恶》中,荀子对“人情”作了详细的论述。

荀子说:“尧向舜问道:‘人情怎么样?’舜回答说:‘人情很不好,又何必问呢?人们有了妻子儿女,对父母的孝顺就减弱了。人们的嗜好欲望达到了,对朋友的信用就减弱了。人们有了高官厚禄,对君主的忠诚就减弱了。人情啊!人情啊!这很不好,又何必问呢?’只有贤良的人才不这样做。”

荀子之所以认为“人情不美”,正如他认为“人性本恶”一样,是从人的否定性的一面来警醒人。

我们应感谢荀子对我们的率真,但同时我们也应感到惭愧,人与人之间的确存在着众多不美的东西。

战国时,魏王向楚怀王赠送了一名美女。这名美女生得眉清目秀,可与西施媲美。楚怀王自然对她十分倾心,并取名为珍珠,捧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口中怕化了。二人整天形影不离。

楚怀王原本有名爱妾,名叫郑袖。珍珠未来之前怀王整日与她在一起,如今来了个珍珠,怀王对她渐渐疏远了。郑袖对怀王的移情别恋十分恼火,同时对珍珠嫉妒得几乎发狂。然而郑袖没有大吵大闹,她知道那样对自己不利,弄不好会送了小命。表面上郑袖对珍珠百般疼爱,视之为自己的亲妹妹,稍有空闲就坐在一起聊天,以此向怀王表示,她对珍珠丝毫不嫉妒。

有一天,郑袖偷偷地对珍珠说:“大王对你很满意,也十分宠爱你,不过对你的鼻子他好像有点看不惯,大王曾在我面前说了几次,所以以后你在大王面前,一定要将自己的鼻子捂住。”珍珠压根不知道,郑袖设的圈套自己已慢慢地钻了进去。从此她在怀王面前,总是一只手捂住鼻子,并作出难受状。怀王莫名其妙,便来询问郑袖。开始郑袖故意装出一副迟疑的样子,欲言又止。“别害怕,有什么就说出来嘛!”怀王说道。“珍珠……珍珠在我面前说大王有体臭,并说特难闻。所以她就捂住自己的鼻子。”

楚怀王脾气十分暴躁,听完郑袖的话,一气之下,将珍珠处以割鼻的劓刑。郑袖又回到了怀王的怀抱。珍珠空负美女之名,却不懂得保护自己,最终的下场实在可悲。

像郑袖这样的人,便是“人情不美”的始作俑者。郑袖害了人,还让受害者对她心存感激。这种人最大的特点是口蜜腹剑,两面三刀,计算周密,演技高超。因此,要识破这种人很不容易。

令人尴尬的是,这只是“人情不美”的冰山一角。既然人情有不美之处,我们与人交往在坚守美德的同时,也要留个“心眼”,善于知人和察人。这是圣人荀子对我们的教诲。

无争才能无祸

荀子在《礼法》中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人一生下来就有欲望,有了欲望不能满足,就要去争取、追求,追求过分了而没有一定的限度和界限,就势必要发生争执。只要发生了争斗就会造成混乱,混乱就会造成穷困。荀子十分形象地说明了纷争的由来。

人们之所以产生纷争,是由于欲望过于强烈,过于看重财利和地位。其实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争到与争不到又有多大的关系?

得到了不一定是福,失去了未必是祸,要用辩证的思想去对待名利和地位。无休止地争夺,是引起纠纷和祸害的根源。

对于纷争,古人提倡要克制这种心理和行为。

贾谊《鹏鸟赋》中说:“豁达的人很达观,无所求。而贪婪的人为利而死,烈士为名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