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24

第24章 荀子(1)

荀子(约前313年~前235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

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继孟子之后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

荀子生平

约公元前313年,荀子出生在赵国(今山西省安泽县)。

幼年时期,荀子聪颖好学,尤其对儒学特别痴迷。到少年时,荀子已小有名气。

据《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宣王时,齐国国势昌盛,齐宣王为了扩大其政治影响,招贤纳士,聚集天下贤士于都城临淄稷下学宫,如孟子、邹衍、慎到、田骈、接子等著名学者,称为列大夫,享受大夫俸禄。此时,荀子年仅15岁,也来齐国游学。

可以说,荀子少年游学齐国,对他一生的影响非常大。稷下学宫,是当时齐国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学者会聚,各种思想汇集,这为荀子学识的增长、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荀子在稷下学宫一呆就是十几年,此时的荀子学识已经非常渊博,并为臣参与齐国的政事。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了宋国。据《盐铁论·论儒》记载,齐泯王夸耀武功,不崇尚德治,列大夫直言劝谏,不被采纳,纷纷离开了齐国。这年,荀子正当而立之年,为齐国祭酒,他也向齐相进谏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当今巨楚在我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面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一国策谋,三国乘机进犯,齐国必然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荀子的意见未被采纳,于是他离开齐国去了楚国。

公元前284年,燕、赵、韩、魏、秦五国联军攻齐,攻陷了齐国都城临淄。

后齐国大将田单率兵发起反攻,收复失地,于莒城迎齐襄王入临淄。齐襄王复国之后,汲取了前人的教训,召集亡散的学士,重整稷下学宫,荀子重游齐国。这时,由于孟子、田骈等老一辈学者大都作古,慎到、接子不在齐国,荀子凭他的学识和才德,在列夫子中“最为老师”,“三为祭酒”,成为稷下学宫的领袖。

荀子除在齐国讲学外,还曾到过秦国。在秦国,荀子考察了秦国的政治、军事、风俗民情等,并多次谒见秦昭王和秦相范雎。可惜,秦国并不重视儒学,荀子的建议自然未被采纳。荀子也曾回到赵国,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议兵。然而,赵孝成王终未能任用荀子,荀子只好返回齐国。

令人惋惜的是,荀子在齐国的日子并不安定。据《史记·孟荀列传》记载,齐国有人谗言荀子,迫不得已,荀子只得再次离开齐国,去了楚国。

在楚国,荀子被任命为兰陵令。但是,荀子任职不久,就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谗,说荀子对楚国而言是个危险。于是,荀子只好辞楚去了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春申君也为自己听信谗言而后悔,于是派人请回了荀子,复任兰陵令。

公元前238年,春申君为李园所杀,荀子亦被罢官。从此,荀子定居兰陵,著书立说,终成《荀子》一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公元前235年,荀子去世,葬在兰陵。

荀子著作

荀子的一生和孔子、孟子一样,怀抱治国宏愿和文韬武略周游列国,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曾游说齐、楚、赵、秦等国,然而事与愿违,终未能如愿。荀子晚年隐居楚国兰陵,著书立说,以毕生所学,著《荀子》一书。

《荀子》共32篇,系汉代刘向编订。一般认为,前26篇为荀子所著,后6篇为荀子门人所记。纵观《荀子》全书,视野开阔,内容丰富,体系严谨,思想深邃,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众多方面,充分反映了荀子的思想特点。

荀子是一位朴素唯物主义者,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因此,人的吉凶祸福,并不取决于天。不仅如此,荀子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制天命而用之”,即人不仅不取决于天,而且可以战胜天。在“宿命论”流行的战国时期,荀子能有如此见解,实在难能可贵。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与孟子的“人性本善”相对。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因此不可能有天生的圣贤,“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的改造才能变善。实际上,荀子的人性论,是从人无休止的欲望的角度出发,从人的否定性的一面来警醒人、鞭策人。在荀子看来,惟有“积善成德”,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荀子主张礼治与法治并用。一方面提倡“礼法”,重视“王道”。“礼”是指纲常和伦理道德,荀子认为礼在调节人与人关系上起重要作用;“王道”是指礼义和仁政,荀子继承了儒家“为政以德”的传统,认为治国应“平政爱民”,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另一方面主张“法后王”,同意用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因此他的一些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荀子十分注重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人生下来都是没有知识的,只有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知识。荀子指出“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些在今天仍不失为至理名言。

荀子,这位先秦儒学的最后一位大师,其智慧、学识由此可见一斑。冯友兰说:“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谭嗣同说:“两千年来之学,荀子也。”梁启超也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荀子不可不知,《荀子》不能不读。

荀子的智慧

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诸子并出,百家争鸣,到荀子这里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荀子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他继承了儒家学说,并有所发展,且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在儒家中自成一派。

荀子的智慧,可见于《荀子》一书中。

人定胜天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是宿命论。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落后,认识水平低下,对自然及其规律所知甚少,因此,对“天”、“命运”诚惶诚恐。

在强权统治的社会,这种宿命论甚至起到了精神鸦片的作用,统治者竭力宣传它,如周武王伐纣,宣扬“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伐纣成功,又宣扬“天体震动,用附我大邑国”。这种宿命论历代传承,统治者把自己装扮成“天子”,天生具有富贵享福的命运,以此来麻痹被统治阶级。除此之外,生活中那些懒惰不思进取者、奋斗失败不愿振作者,也以此来安慰自己。

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则是批判和反抗这种宿命论的先行者。

荀子在《天论》中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认为,大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不会因为尧是贤君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是暴君而灭亡。

接着,荀子分别论述了日月四季的变化、水旱等自然现象,批判了“治乱在天”的思想,提出日月、星辰、时序的气象变化在夏禹、夏桀的时代是相同的,可见安定、混乱并不在天,而是人为的结果。

荀子曰:“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意思是如果人勤奋耕作,省俭节约,那么天也不能使其贫穷;如果人注意营养、锻炼身体,那么天也不能使其疾患;如果人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程序办事而不出差错,那么天也不能使其遭祸。所以说,人的吉凶福祸,并不取决于天,而取决于人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不仅如此,荀子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人不仅不取决于天,而且可以战胜天。《荀子·天论》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意思是说,推崇上天而思慕它,不如把它视为物体蓄养而控制它!顺从上天而颂扬它,不如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盼望时节而等待它,不如适应天时而使用它!任凭万物靠“天”的力量而增多,不如施展人的才能去改变它!意欲万物为自己使用,不如合理利用万物而不失去它!仰慕万物生长的原理,不如掌握万物生长的规律!所以放弃了人的努力而寄希望于上天的赐予,那就违背了万物的实际情况。

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荀子对自然、对人生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实在难能可!

学不可以已

荀子十分注重学习的重要性。《荀子·劝学》开篇明义:“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以停止。

关于学习,荀子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更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冷。这一比喻说明,只要努力学习,后来者一定能居上。

荀子曰:“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吴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出生时他们的啼哭声是相同的,而长大以后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受教育不同而导致的。换言之,人生下来都是没有知识的,只有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

那么,人为什么要获得知识呢?

荀子在《劝学》中有相当精彩的回答:“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没有知识,就好像仅仅踮起脚跟张望,所见所知仍然很少;有了知识,好像登高望远,视野格外开阔。有了知识,好像登上高处招手,手臂虽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却能看见;有了知识,就像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强,但远处的人却能听见。有了知识,就像坐车骑马的人,双脚并不一定善于走路,但却能够日行千里;有了知识,就像坐船的人,并不一定善于游泳,但却能够横渡江河。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让愚钝的人变得聪明,让胆小的人变得有勇气,让弱小的人变得强大,让失败的人走向成功……知识不分贵贱,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只要你肯学,它就不会拒绝。

那么,人又该如何去获取知识呢?

荀子说:“没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人,在学习时就不会有明显的智慧。”

荀子又说:“学习时踏踏实实地积累,持久努力,就能钻研进去,学习一直到死才能够停止啊!”

在荀子看来,学习在于不断积累,惟有勤奋好学、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

学以致用

一天,荀子的弟子毛亨问荀子:

“老师,我听说楚国有一个姓张的读书人,他讲书本知识时滔滔不绝,头头是道,然而,若让他去处理世事,他却显得十分迂腐。

“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关于水利方面的书,对书进行了一番苦读之后,认为自己能让所有土地变成良田,于是让人按照他的想法兴修水利。结果水从四面八方的渠道流进了村子,把整个村子都淹没了。

“老师,您说这是什么缘故呢?”

荀子微笑着说:“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即听到不如见到,即使表面上很渊博也一定出现谬误;看见了却不明白,即使记住了也一定错误。

我们的许多经验、知识都是似是而非的东西。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鉴别呢?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不听不如听,听到了不如看见了,看见了不如知道了,知道了不如实行它。学习到了亲自实践这一步才达到极高的境界。亲自去实践它,就能弄清事理。

换言之,知识只有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知灼见,否则,只能像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贻笑大方。

荀子的话发人深省,它嘲讽了那些只会死读书的读书人,这些书呆子不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变通,不会进行思考,更别提学以致用了。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学而不会用,那么再好的知识也是一堆废物。

学以致用,不但能够培养能力,而且还能促进成长。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另一个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需要平时不断地锻炼自己,使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以致用的习惯。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一时的激情成不了大器,水滴石穿需要持久,铁杵成针需要坚持,要想实现目标,惟有持之以恒。

孟子担任过稷下学宫的主讲,他这样教诲荀子:

“做一件事犹如挖一口井,挖掘到九轫深的时候,仍看不到泉水,便轻易放弃,那先前的努力便付之东流。”

挖井的目的,不外乎是想挖出泉水,没有泉水,目的便没有达到,倘若就此打住,弃而不掘,只能是半途而废。孟子用掘井的比喻告诫荀子: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

荀子也成了稷下学宫的主讲,荀子这样告诫韩非:

“不从半步一步的路程开始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以外的地方;不汇聚小流,就没有办法形成江河及大海。千里马跳跃一次,也不能到十步那么远。劣马连续十天能走很远的路程,功绩在于它不放弃。刻一件东西如果半途而废,就连腐朽的木头也不能折断,刻一件东西如果持之以恒,就连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出花纹来。”

荀子曰:“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半步半步走而不停止,跛了脚的鳖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积泥土而不中断,丘山终能堆成。

“跛鳖千里”、“丘山崇成”,都是坚持不懈的结果。

荀子提醒我们,做任何事情惟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而一个没有恒心的人,往往会浅尝辄止、半途而废,最终什么事情也完成不了。

远离浮躁

荀子在《劝学》中说: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但却能钻入地里吃泥土,钻到地下很深的地方喝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和两个大钳子,可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没有安身之处,这是因为它浮躁而不专心的缘故。”

在荀子看来,人若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做事,将一事无成。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越着急,就越不会成功。因为着急会使你失去清醒的头脑,结果在你奋斗的过程中,浮躁占据着你的思维,使你遭受失败。因此,必须远离浮躁。

远离浮躁,则需要做到:不可好高骛远;不必心烦意乱;脚踏实地;将浮躁变为渴望;

荀子提醒我们,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远离浮躁。应当知道,凡事都有一定的规律、一定的步骤,欲速则不达。远离浮躁就是要踏实、谦逊、沉着。

事实上,当你控制了浮躁,你才会吃得了成功路上的苦;才会有耐心与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才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迷失方向;才会制定一个接一个的小目标,然后一个接一个地达到它,最终走向大目标。

永远不要自满

韩非很聪明,是荀子非常喜欢的弟子之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韩非认为自己已经懂得很多,可以离开老师去辅佐君王了。

韩非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荀子,荀子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给韩非讲了一个故事:

孔子到鲁桓公庙中去参观,见到一个倾斜易覆的器物,就向守庙的人问道:“这是什么器物呢?”

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君主放在座位的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物。”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空着时要倾斜,注入一半的水就平正,放满了水又会翻倒。”

孔子又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

孔子的学生便舀水往器物里倒,倒到一半时,器物就端立着,倒满了,器物就翻倒了。空着时,器物就倾斜着。

于是孔子大声叹息道:“唉!哪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

韩非听完了荀子的话,脸变得通红,知道这是老师在批评自己骄傲自满呢!

荀子正色道:“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以停止。

韩非立即向老师作了自我批评,从此谦虚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