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14

第14章 孟子(3)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郊的橡树园镇,14岁时,他曾学习过拳击,第一次训练,海明威被打得满脸鲜血,躺倒在地。但第二天,海明威裹着纱布还是来了。10个月之后,海明威在一次训练中被击中头部,伤了左眼,这只眼的视力再也没有恢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报名参军,因左眼视力的影响,未能入伍。后在叔父的介绍下成了堪萨斯市《明星报》的见习记者。在这里,他学到了最初的文字技巧。

1918年5月,海明威志愿加入赴欧洲红十字会救护队,在车队当司机,被授予中尉军衔。7月初的一天夜里,他的头部、胸部、上肢、下肢被炸成重伤,他的膝盖被打碎,身上中的炮弹片和机枪弹头多达230余片。他一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他在医院躺了3个多月,接受了意大利政府颁发的十字军勋章和勇敢勋章,这一年他刚满19岁。

海明威回国后到了密执安北部,租了一间房子开始专心写作,但寄出的作品纷纷被报刊编辑部退了回来。此时的海明威很苦恼,常到好友威廉·史密斯家里消磨时光,他结识了哈德莱·理查逊,这个比海明威大8岁的姑娘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他们很快便相爱了。

在家乡橡树园,海明威与哈德莱完婚后,他们来到了巴黎,他结识了文学界的头面人物:庞德、斯泰因,他们很器重聪明、勤奋、创作热情高的海明威。

在巴黎,他经常在经济上陷入窘境,他们节衣缩食,妻子也常外出做零工,贴补家用。1925年,妻子带着儿子离开了他。

第二年,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问世,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短短四个月内,就销出了八万册,以后又不断再版。

1936年,写成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和《麦康柏短暂的幸福生活》。这是他最成功的短篇小说,均被改编成电影。可以说,海明威受到了上帝的垂青。

1939年,他完成了他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小说出版后,他与妻子保林离婚。不久和作家玛莎结婚,一起来到中国度蜜月。作为战地记者,他采访了我国抗日战争。

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给他带来了普利策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崇高荣誉。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子”——打不败的人,这是海明威所追求的永恒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坚毅的品格、顽强精神。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伤害了他的身体,也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伦敦的一次灯火管制中,海明威因车祸头部撞得鲜血直流;1954年,应邀去非洲采访。竟两次遇到飞机失事,头部再次受重伤。非洲空难后,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写作越来越吃力。他的高血压,糖尿病、铁质代谢紊乱、皮癌、精神抑郁症等一大串疾病,使他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1961年7月2日,他把心爱的双筒猎枪放进了嘴里……

人们并没有因为海明威的自杀而藐视他,反而被其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英勇、无畏、刚毅的性格而深深折服。

海明威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大事要能经得住大磨难。

如果说人是一条鱼,那么社会就是一缸水。如果我们是一条的热带鱼,那么我们就必须要降自己的体温而不是指望着水来升温。因此,在困难来临时,我们当谨记孟子所言,你之所以被上天折磨,那是因为他有重任要交付于你,只要你挺过来了,便也扬眉吐气了。

如何做出正确取舍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面临着人生无数次的抉择,当机会接踵而来时,只有那些树立远大人生目标的人,才能作出正确的取舍,把握自己的命运。

孟子做人的选择标准是“舍生取义”,这亦是他人生的追求目标。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意思是,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者如果不能一并获得,放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存是我所想要的,义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者如果不能同时兼顾,就放弃生存而选择义行了。”

孟子认为,“义”比“生”更重要。

著名诗人李白曾有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的名句。潇洒傲视之中,道出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凭借生花妙笔,他很快名扬天下,荣登翰林学士位这一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事业巅峰。

但是,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不过是替皇上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这时的李白就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安享荣华富贵,还是走向江湖穷困潦倒呢?以自己的追求目标作衡量标准,李白毅然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弃官而去。

李白的离去便是以心中的“义”为取向的。爱国诗人屈原更是“舍生取义”的典范。

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总理,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目标。之后的岁月中,他本可以无数次选择安逸舒适的生活、享受高官厚禄。这些机会对于当时的许多人而言,无疑是功成名就的最好选择。但是,******有为祖国献身的远大目标,他毅然放弃了这些所谓的机会,而选择了血与火,粗茶和淡饭的生活,经过九死一生,铸就了共和国的崛起和辉煌。******心中的“义”便是“为中华之崛起”。

孟子的“舍生取义”是大丈夫的取舍标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做到,我们要从其思想中领悟的便是懂得取舍。

有一句古话:“两害相权,取其轻”说的便是一种选择。

人需要百折不回,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向目标奋斗。但是奋斗的内涵不仅是英雄不言悔、不屈不挠地对原来的目标坚定不移、忠诚不二,人生的道路还常常需要修正目标、调校方位,在死胡同坚持走到底的并不是英雄,死不认输只会毁掉自己。

真正的强者,要懂得选择,懂得放弃。放弃才能全心全意做你重新选择的,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放弃,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放弃意味着永远不再拥有,但是,不会放弃,想拥有一切,最终你将一无所有,这是生命的无奈之处。如果你不放弃日光的热烈,就无法享受花前月下的温馨……生活给予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丰富的宝库,但你必须学会放弃,选择适合你自己应该拥有的,否则,生命将难以承受!

登高望远,厚积薄发

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一个极富哲理的比喻,它启示我们,登高方能望远,厚积才能薄发。说明事物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便觉得天下大地也缩小了。看过大海的人,别的水流对他难以吸引;在圣人的门庭游历过的人,别的言论对他也难以吸引。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的光芒,月亮的光辉,所有缝隙都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注满低洼的沟沟坎坎,它是不会再向前流的;君子之人有志于大道的追求,不积累到一定的阶段,便难以通达事理,左右逢源。”

孟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想看到更远更宽广的风景,惟一的办法是站在高处;一个人想要有所做为,必须从小事做起,积攒力量,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方能成功。

人就好比一条龙,当条件尚未成熟、力量不够时,便只是一条“潜龙”。此时不宜轻举妄动,而应该隐藏自己,继续修炼,汲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等待有利时机。只待合适的时机一来临,便可以由“深渊”一跃而起,从幕后走到台前,便也“脱颖而出”了。

想成大事,必先得具备条件,如游龙“戏”水,必先得有水才行,水便是它的条件;如油之于汽车,汽车没油,款式再新颖,动力再强大,也不过是一堆耀眼的废铁。因此,天下成大事者皆因其具备成事的条件。

《三国演义》中,曹操行刺董卓不成而逃亡家中,并招兵自立。随后,曹操发帖会盟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讨董未果,但董卓部内乱蜂起,曹操借讨伐青州黄巾军之机,招安降兵三十万。然后曹操又从中选择精锐,号“青州兵”。至此,曹操军力强大,威名日重了。但是曹操并不因此自满,而是“招贤纳士”,极力网罗人才。一时间,颖川荀攸、荀彧叔侄,东阿程昱、郭嘉、淮南刘晔,山阳满宠,武城吕虔等纷纷来投。“自此曹操部下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镇山东。”

曹操是明智的,正是凭借着这些人才,而得以“登顶”,称霸一方,成就伟业。

曹操招贤纳士的过程便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是欲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过程。

做事不可半途而废

孟子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在孟子看来,做一件事有如挖一口井,挖掘到九轫深的时候,仍看不到泉水,它就只能算是一口废井。

挖井的目的,不外乎是想挖出水,没有水,目的便没有达到,倘若就此打住,弃而不掘,先前的努力便是瞎子点灯——白废蜡。

还记得读初中时写过一篇看图作文。标题是“这里没有水”。画中的内容是一个小老头嘴里叼着烟斗,肩扛锄头,锄头上挂着一只簸箕。连续几幅画都是一样的表情,不同的是每一幅画挖井的深度不同,最后一幅画,井的深度只差一尺左右便会掘到地下水了,可就在此时,小老头又放弃了,依然扛着锄头、簸箕,唠叨着这里没水,继而又去寻找下一个挖井之地了。

画面中小老头的行为是可笑的,亦是可悲的,同样是值得我们警醒的。生活中,有很多人犯小老头一样的错误,做事半途而废。

做事半途而废便是自我毁灭先前的劳动成果,是永远无法达到成功彼岸的愚蠢行为。因此,先贤孟子用掘井打比方告诫我们:做事不可半途而废。

正确对待他人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