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13

第13章 孟子(2)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膻,满街狼犬,称心快乐意,几家能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译文

“我爱你,非常深,就算要我为你而死,亦毫无怨言,因为爱的勇气是非常强大的。自从我遇到你,便时常祈愿天下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但是我们所存在的现实并非如此。战争使人们生离死别,不能团圆,流氓恶霸满街捣乱,人的尊严与生活毫无价值,到底有几个人能愉快舒服地活着,我想都不敢想。古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把深爱你的情感比附到众人身上,帮助别人能够有时间与能力去爱他们所爱的人,凭着这样的信念,我敢比你先去赴死而负了照顾你的责任,你能体会我这样的心意吗?即使在你哭泣的时候,也要体会天下的福祉,如果因为我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你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却能为所有的人谋到一点点幸福,也是值得的。妻啊,千万别难过……”

这是怎样一种博大的爱,他的无私无我,将对妻子的爱化为对天下的爱,是何等的伟大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何为道?

“道”在这里并不指道路,也不是指方法,而是指做人的一种修养,一种合乎正义或公益的行为举止。

孟子的意义是说,做人要符合“道义”,行为处事要符合“道义”,如此,方可能获得他人的相助。反之,便只会成为众矢之的。

姬昌是周朝最伟大的领袖,曾受封为西伯,后人为追谥他的功业,追谥为周文王。

早在商朝称王之时,姬昌被商王封为西伯,他施政以仁厚为准则,人民有纠纷,他都能公正地处理,因而得到人民的爱戴。当商施暴政于天下时,许多英雄豪杰更是纷纷投奔姬昌。姬昌也礼贤下士,求才若渴。

太公(即姜太公)望吕尚是位有名的贤士,当时他已是八十高龄,因不愿事纣,就隐居在渭水垂钓自愉。姬昌找到他后便拜他为师,希望他出任军师。太公肯定姬昌是位仁德的君主,便与他一同回到岐山,辅佐姬昌。这段佳话野史戏称:“江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在当时,纣王生活奢侈靡烂,又横征暴敛,使得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众多诸侯开始纷纷叛变,想自立为王。西伯、九侯和鄂侯身为“三公”(三大诸侯)自会引起纣王的猜忌,结果,纣王以三人图谋不轨为名将九侯剁成肉酱,将鄂侯作成肉脯,将西伯囚禁在羑里。

姬昌的长子伯邑考为救父亲,前往京城求见纣王,结果救父未成反被纣王剁成肉酱,煮成肉羹,供其父食用。消息传出,周人气愤填膺。

姬昌的次子姬发誓报杀兄之仇,辱父之恨,故忍气吞声,投纣王之所好,将美女送到京城,买通佞臣,成功说服纣王释放姬昌,姬昌回到自己的国家后,更加勤政爱民,树德行善。

有次在营建灵台时,挖出一具骨骸,姬昌便要官吏好好安葬。

官吏说:“这是无主的枯骨,不必理会吧!”

姬昌说:“这也是我的子民,怎能说是无主呢?”官吏闻之深受感动,把枯骨妥为安葬了。

连对待枯骨都如此仁心宅厚,那对待他的子民就更不用说了。

后来以周胜殷商灭亡而定格了历史,姬昌也被后人追谥为周文王。可见人的行为符合道义,便能获得他人的相助。相反,纣王的行为与“道”背道而驰便注定只会灭亡。

其实,道义是一种确定的模式,谁的行为符合道义,谁便能获得他人的帮助,最终完成质的变化。

“道义”就像鸡蛋,鸡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让鸡蛋孵出小鸡,只需要一定的温度,而并不是非母鸡不可,鸭子也可以孵出小鸡。

好人就像母鸡,天生行为举止便符合道义,故而能孵出千秋美德。

坏人其行为举止定是与好人相反。但并非坏人就永远无法被人接受,只要他有所转变,遵循道义,终有一天也能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好为人师者戒

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其实,人与人的相处,最珍贵的就是能够相互尊重,如果凭着一种优越感,想要把自己的知识或价值观灌输给别人,最终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生活中,有许多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博学多才,经验丰富,而且若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别人或教诲别人,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心中颇为难受。

笔者曾经看过一组漫画,好像是华君武老先生的。

第一副画是两位老者在促膝对奕。

第二副左侧的老者旁多出了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左手指着棋盘,张着口,旁边配着一句话:“你怎么能这样呢?应该……”

第三副画是右侧老先生的旁边出现了一个打扮时尚的青年,不同的是年青人用右手指着棋盘,同样张着嘴,眼睛瞪着右侧老者旁边的年轻人,旁边配着:“你牛×,你来!”。可怜的两位老者都侧着头看着自己身边的年青人。

第四副画面上只剩两位年轻人坐在那里,两位老者退出棋局。

简短的四副画,将生活中这一好为人师的主题表露无遗。

我们暂且不去探讨这两个年轻人棋走得是否正确,单就他们这种将自己意愿强加给别人的做法就不可取。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又何须费尽唇舌,来一番说教呢?!

事实上,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经验、学识在人的肚子里是不会变质的,对能接受的人可以施教,对不能接受的人可以不说。收敛自己的情性,保持沉稳的风度,自然受到人们的尊敬。

有节操方称大丈夫

有一次,信奉阴阳学说的景春对孟子说:“当今的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那些诸侯便都害怕得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战。”

孟子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说:“这怎么称得上是大丈夫呢?一个人应该居住于天下最宽广的大厦,那就是‘仁’;要站立在最高的位置,那就是‘礼’;要走在最光明的大道,那就是‘义’。得志,便与百姓循序而进;失意,也能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扰乱我的心志,贫贱不能轻移我的意志,威吓不能屈服我的志节,这才叫做丈夫。有节操者方称大丈夫。”

由此看来,节操也就是人的气节与操守。

一腔正气,可贯长虹,不虚饰,不苟且,不贪恋荣华富贵,不惧怕权势强力,不苟且偷生,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这就是气节。

知正道而持行不怠,守本性而遗世独立,行仁仗义,依理遵道,这就是操守。

合而论之,人之节操,存于内则为仁德,化于外则为坚贞,执于行则成义礼,达于人则为典范,说到底,节操是人之根本。

明代著名清官海瑞一生清正廉洁,不畏权贵,一身正气,同时代的文学家王世贞评价他“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关于海瑞的著名事迹,即使是在大臣粉饰盛世,举国一片歌舞升平,以及受宠者阿谀,小臣们畏罪结舌的黑暗政治氛围中,海瑞仍敢直言上疏,毅然指责嘉靖帝收刮民脂民膏,滥兴土木,无视朝政,正因此他被捕入狱。

可以说海瑞确实是一个不屈不挠的大丈夫,他的一生从未向权贵低过头,面对上位者从不软弱。但他同时也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自己的一生全被顶头上司操纵着,肝脑涂地仍不知所以。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我们尊敬的朱自清老先生。笔者深深折服于他为师者的和蔼可亲,叹服于他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在那样一个内忧外患的惨淡岁月里,即使是人染恶疾,家无粒米,却仍拒绝美国的救济粮,最终离我们远去。朱老先生的行为完全是一个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堪称大丈夫的楷模。

闲谈莫论人非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不善,指个人的缺点、隐私,而不属于事关大局的大是大非。

后患,指日后的灾祸。

孟子告诫我们,为人切不可在背后议论他人的不足,因为没有不透风的墙。诋毁、宣扬别人的不足,终会招来祸害。

君子当不揭人之短。

然而,我们又时时陷于议论人和被人议论中。

俗话说:“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评价一个人易,公正地评价一个人难。难就难在人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再加上人为情感的搅伴,便有可能听风便是雨、见光便是电,偏听偏信,先入为主,如此一来又怎能真实看人。既然无法窥视“全貌”,其言论就定会有失偏颇。如何抑制住这存而待发的灾祸?最好的办法便是“闲谈莫论人非”。

闲谈莫论人非,这是为人处世所必须具备的品德,亦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条准绳。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偶尔发生一些矛盾是很正常的事,就像锅和瓢在一起接触的次数多了,难免有碰上的时候;再恩爱、再情深意浓的夫妻,每天都腻在一起,终有脸红脖子粗的时候。因此,我们应坦然面对矛盾,针对具体问题坦诚相见,这样不仅相互间可以沟通与理解,消除隔阂,化解矛盾,还能增进友谊。这远比背地里非议对方有益得多。

对朋友,或同事,或邻居身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友善的指出其不足,真心实意的去帮助他们改变这种不足。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你所生活的圈子就那么小,比之整个社会犹如绿豆比之地球。在那样狭小的交际圈里,任何闲言碎语迟早会传到对方耳里,既如此,你就该谨惕自己的每一言每一行。

一个人只有不背地里议论他人,才能让你周围人对你心生敬意,如此一来便可增强你人格的力量,赢取别人对你的信任和爱戴,何乐而不为呢?

勿以邻为壑

春秋末年,某诸侯国发生了水灾,有个叫白圭的人应邀去治水。他不是花大力气去疏通河道,因势利导,把水引向大江、大河,让其汇入海中,而是修筑堤坝,挖掘沟渠把水引向邻国。

白圭自以为治理了水灾,不由得十分得意,沾沾自喜,忍不住跑到孟子那里,自夸道:“我的治水,胜过了大禹。”孟子便回答说:“你错了!大禹的治水,是遵循了治理水的道理。所以,大禹以四海为壑,而你却是以邻国为壑。”

“以邻为壑”这个成语便出于这个典故。字面意思是把邻国当作泻洪的沟壑。比喻为了自私的目的,把困难或灾祸嫁到别人的头上。

孟子对白圭自以为是的行为毫不留情的予以了指责,由此告诫世人做事“勿以邻为壑”。

以邻为壑表现在个人与个人之间,就是极端个人主义,自我中心;表现在团体与团体之间,便是狭隘的本位主义。

邻如唇齿,唇亡则齿寒。一个把周边邻里关系搞不好的人或团体,是定然会孤立自己的。这种为着自身的安危,而把灾难或灾祸转嫁于人的做法,是缺德之举。从长远来看,也是取小利而招祸害的行为。

以邻为壑的结局是什么?是自取灭亡。以为能将灾祸转嫁他人,实际上是在引火上身。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倘若你连和周边人的关系都协调不好,一旦发生意外,你还指望谁来帮你?

兔子为何不食窝边草?它是在营造周边环境,以求自保啊!做为一个人难道连兔子的智商都不如?!

醒醒吧,那些好推委责任者。

孟子的教诲不是张口大白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当谨记于心。

不知羞耻最可耻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十分重大,玩弄权谋诡计的人,是根本不懂得羞耻的。不认为不如别人是羞耻,还有什么比得上别人的?”

羞耻是来自人群的相比较,每一个不甘落后于他人的人,一旦发现自己不如别人,就会觉得惭愧而想奋发上进。因此,一个社会最担心的莫过于全民皆没有羞耻之心。譬如,玩弄权术诡计的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种作风如果蔓延开来,人类社会可能沦为原始丛林,只知弱肉强食而不谈任何道义了。

孟子说,我们应以“不如别人”为可耻。但是,问题是:在哪一方面不如别人?这里首先要辨明的是:在人品与德行上不如别人,才是应该惭愧的。

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人不可以无耻,无耻释意为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是真的无耻啊!

欲知人先知言

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全书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是:“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言语是思想的表达,只要知道一个人言辞的毛病,就可以找出他思想上的漏洞。因此,“知言”就是“知人”的第一步。

孟子指出,所谓的“知言”是:“偏颇的言词,可以知道它的片面性;对于不合乎正道的放荡言论,可以知道它的沉溺性;对于偏离正道的邪论,可以知道它的歪曲性;对于闪躲偏离主题的言论,可以知道它理屈的所在。”

在此谈到的四种言词,就是“诐辞、淫辞、邪辞、遁辞”,亦即这些言词“偏颇、过度、邪僻、闪躲”,显然是言不由衷而另有隐情或图谋。

当以上某种情形发生时,我们就可以判断出人们谈话的内在动机不纯正。因此,我们可以及时提醒自己,保持警觉,看清楚对方的问题所在,不至于被他们不真实的言论误导而产生错误的判断,铸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孟子这些检测言论的标准不仅适用在即时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用来检验我们在日常生活里接收到的讯息。就以曾轰动一时的“璩美凤偷拍光碟”事件为例,将一个人最隐私的生活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却宣称“大众有知道权利”的传播媒体,是否真的主持了所谓的正义?明知道窥人隐私是不道德的行为,却又以当事者私德问题当做自己观看影片的理由,是否又真的问心无愧,理直气壮呢?

我们身处这样一个传媒泛滥的时代,每天暴露在大量的讯息下,倘若没有能力将这些讯息加以过滤,观察判断,往往就被其中与事实不符、甚至恶意抹黑的消息所误导。然而,不能察觉别人发出讯息的动机,不知不觉被讯息催眠,盲目地去跟随时代的恶习,让自己陷入一片无所适从的混乱里,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这几乎成了现代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通观《孟子·公孙丑篇》全文,孟子并没有说明他是如何具备这种“知言”的专长,亦没有告诉我们怎样去培养自己“知言”。但是,我们可以从孟子的言行来判断,至少可以肯定他是饱读诗书,深通人情世故,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并且是个细心的听者。故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结论,想要达到“知言”进而“知人”必须像孟子那样饱读诗书,深谙人情世故,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且要善于倾听,如此,便能与“亚圣”齐头并进了。

成大事要能经得住大磨难

没有人一生下来便是圣贤,古之圣贤者皆是后天培养而成。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天准备把重大任务交付给一个人,一定要先折磨他的心态,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尽他的体力,使他的所作所为都不能如意,这样就可以震撼他的心思,坚忍他的性格,由此增加他所缺少的才干。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性格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其中生动地表现出了海明威的坚强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