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15

第15章 孟子(4)

世界上越是伟大的人物,越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对待他人的言论,往往都能表现出冷静而又谨慎的态度。

人生存于世,没有谁能将自我孤立,它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受到他人的关注与评论,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的,都会发生。

孟子说:“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人生中有意想不到的赞美,也有过于严苛的诋毁。

孟子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正确对待他人的言论,因为人生中总有意想不到的赞美,也会有过于严苛的诋毁。倘若你无法正确面对,最终受伤害的只会是你自己。

神童方仲永的故事想必每个人都知道。

余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人,他家世世代代以种田为业。方仲永长到5岁时,便能做诗,并且诗的文采和寓意都极尽精妙,值得玩味。县里的人对此感到很惊讶,慢慢地都把他的父亲当作他来看待,有的还拿钱给他们。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便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见县里有名望的人,表演作诗,却不抓紧让他学习。到最后,方仲永已与众无异。他的聪明才智最终被完全抹杀了。

这就是不能正确对待他人赞美所换来的后果。

战国时,齐国有一个美男子邹忌。有一天,他问妻子道:“我跟那个叫徐公子的美男子比起来,谁俊美些?”

妻子回答道:“当然是你啊!徐公子怎么能跟你比呢?”邹忌又转而问其小妾,邹忌的小妾和妻子的回答一样:“当然是你啊!徐公子怎么能跟你比呢?”

隔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就同一个问题又问了一遍,客人也这么说。

又隔了一天,那位徐公子到邹家拜访。邹忌仔仔细细地打量对方,看来看去,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徐公子。

“明摆着我比不上徐公子美,而为什么妻子、妾及客人偏说我比徐公子美呢?”思索再三,最后,邹忌恍然大悟:“妻子说我比徐公美是对我的偏爱;妾说我比徐公美是讨好我,怕我不高兴;客人说我比徐公子美是因为他对我有所求啊!”

文中邹忌所获得的赞美不就是孟子所说的意想不到的赞美吗?它原本并不符合真实的实情,可却因为某种原因(或偏袒、或害怕、或不顾事实的讨好)而破口而出,这样违心的赞美,我们不应该警醒吗?!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无法通过名正言顺的方式博取对方赏识,表现自己能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人,往往会采取这种溜须拍马,赞美他人的方式去达到目的,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对待,以免上当受骗。

对于那些严苛的诋毁,我们大可不必理会。因为他们的诋毁往往是出自嫉妒、怨恨。对这类小人我们又何须与之争执呢?!你见过人和猪争论谁最聪明的吗?!猪叫得再大声,它还是猪,它改变不了自己畜牲的命运。小人再能说会道,巧舌如簧,他也改变不了事实的真相。因此又何须与之计较。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关于财富,永远都有动人的故事,更有许多悲剧。就人类而言,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民族强大的基础。对个人而言,爱财、取财也是发展自身、完善自我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如何致富,古人早就有至理名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孟子说:“没有理由而赠送财物给人,是想藉由财物来贿赂收买别人。难道君子是能够用金钱礼物来收买的吗?”

孟子用自身的经历告诉世人,君子不为财所动。

孟子对事情的观察可以说是洞然于心。因此,他在宋国临行前坦然接受他人赠送的“路费”,在薛国接受他人赠送的“自由之费”,在齐国时却坚持不接受高额的赠金,只因为对方是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赠送财物,想要收买贿赂孟子的意图昭然若揭。倘若在这样的情形下孟子接受了赠金,以后在齐王的面前,他就再也不能抬头挺胸、理直气壮地捍卫真理了!因此,他断然予以拒绝。

孟子对利的看法和追求,充分体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真义,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致富、取财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巧取的,有豪夺的,有欺骗的,有讹诈的,甚至还有杀人越货的,这些多为不义之举,或者叫做“取之无道”。由此看来,在古人那里,由于法律的不完备或者过于宽泛,取财往往需要人的自我约束。所谓“取之有道”,“道”主要是指道德、良心,关乎他人和社会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已包含了两种含义:一是有形之道,一是无形之道。

有形之道,即指法律、规范。随着人们经济活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内容的日益丰富,法律也尽可能详细地规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这是人们谋求合法财富的最低底线,是取之有“道”。

无形之道,即道德、良心。这种取之有“道”,应该是既讲合法取财,又能以德取财,或兼顾社会责任,这样得来的财富就更能源源不断,流之久远。不过,这种“道”的标准太空泛,没有强制的约束力,主要靠人的品性和自觉程度。

人生在世,安身立命,确实少不了钱财什物,但也不可过分追求。须知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人生苦短,若专营此事,岂不白白浪费大好时光?所以,人们追求财富都应量力而为,更不可通过不当手段来追逐不当之财。

《圣经》中说:“富人进天堂,犹如骆驼过针眼。”《圣经》中的这句话,一定让很多富人暗地为自己捏了把汗。而近来,清算原罪的说法更是甚嚣尘上。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中国许多民营企业家的诞生,本身就像是一根木炭,如果你硬要去把它洗白,那么最终的结果是把整根木炭都洗掉,木炭还是洗不白。”清算可能给这个群体众多的人带来“灭顶之灾”,这导致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成天惶恐不安、如履薄冰,精神上陡添几分幻灭感。而各种原因,都可以归结于一句话:他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有取之无“道”的行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告诫我们取财必须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惟有如此,所取得财富才能对人有益,也才能保存长久。

勿自暴自弃

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即,残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商议事情;放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制与义行,就叫作残害自己;认为自己不能以仁居心,由义而行,就叫作放弃自己。

由此可知,“自暴”是指诋毁礼制与义行;“自弃”是指认为自己做不到仁德与义行。这两者所针对的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

这里所讲的自暴自弃便是由孟子的言论引伸而来,主要是指一个人“残害及放弃自己”,以此来描写一个人不知上进,自甘堕落,并且在邪路上愈陷愈深。这是大家应小心提防的,因为自暴自弃者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失败。

纵观古今成大事者没有一个是靠自暴自弃来实现自我的,相反他们都不甘于自暴自弃,不达目的不罢休。

你可以选择轻视自己,觉得自己是人微言轻的无名之辈;也可以选择诚实地对待自己,不断以智慧来充实你的大脑。

当你遭到挫折的时候,你可以整天自寻烦恼,牢骚满腹,对生活悲观失望以致逃避;也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待一切,充满信心地投入生活。

你可以选择罪恶,毁坏一切,也可以选择善良,建设生活……有关这一切的选择权都掌握在你的手中。

面对未来,你将如何选择?尤其是那些被贫穷、疾病和失败所困扰的朋友,切不可因那些意外的灾难而从此消沉和自暴自弃起来,而应坦白地接受既成事实,学会重新选择生活,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永远不要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陷,你既然不适于在这方面进取,你完全可以静下心去找一找,找到一个其他的适合于你的方面。你完全不必自暴自弃,更不要理会别人的观念。要学会在灾难的考验进程中,自觉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如此你的灵魂不但不会随那段苦难的历程一起堕落,反而会变得更加坚强。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记载:“然见维摩,道貌凛然,仪形磊落。”

道貌凛然,形容神态庄重严肃。现多用来讽刺假装正经、表里不一的人。

孟子对表里不一的人是极为蔑视的。孟子说:“内心真正对人礼貌的人,是不会去侮辱他人的;生活真正俭朴的人,是不会掠夺他人财物的。”

真正的道德高尚者,对待事物往往能凭心而论,芸芸众生在他眼里并无两样。只有假君子,真小人,道貌岸然者才会从门缝里看人。

北宋著名的大才子苏东坡有一则轶事。

相传苏东坡喜爱游览名胜古迹,与人畅谈佛理。有一天,他来到一座古寺,听说这座古寺的住持是一个精通佛法的高僧,于是兴味盎然前往拜访。谁知道“见面不如闻名”,古寺的住持看见东坡穿着简朴貌不惊人,于是不客气地叫来人:“坐!”回头对小和尚喊:“茶!”眉目间的冷淡之意就更不用说了。

住持和东坡相谈片刻后,惊觉此人谈吐不凡,于是对来人改口:“请坐,”要小和尚“敬茶”。等知道眼前这个看来普通的人就是闻名天下的大才子苏东坡时,住持立刻殷勤招待,不但请苏轼“上座,”还让小和尚“敬香茶。”东坡一直看在眼里,对老和尚的改变洞然于心。于是当老和尚请求他为寺庙写幅楹联时,他也毫不迟疑,大笔一挥写就:

坐,请坐,请上座;

茶,敬茶,敬香茶。

老和尚一见,羞惭至极,对自己的“势利眼”简直无地自容。

这个故事深刻地讽刺了那些趋炎附势,以功利为价值标准,沽名钓誉者的嘴脸。一个人如果真的尊重身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绝不会以侮辱他人为乐,即使是面对社会价值标准的弱势无助的族群,也不会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总之,真正的道德高尚者,绝不会用势利眼看人,真正俭朴的人,即便是天降金银,也会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