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10

第10章 孔子(3)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里,强者是不认输的。所以,我们常常被一些高昂而英雄气的光彩词语所激励,以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精神和意志坚持到底,永不言悔。

是的,人需要百折不回,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向目标而奋斗。但是,奋斗的内涵不仅是英雄不言悔、不屈不挠地对原来的目标坚定不移、忠诚不二,人的道路还常常需要修正目标、调校方位,在死胡同坚持走到底的并不是英雄,死不认输只会毁掉自己。

真正的智者,懂得放弃。放弃了才能重新选择,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反之,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恪守孝道

在孔子看来,孝是仁爱的根本。确实,一个不爱父母的人,又怎么能设想他会爱国家爱人民呢?

《论语·为政》中记载:

孟武伯问孔子怎样才是孝。孔子回答说:“做父母的,最担心的是子女的疾病。”

在这里,“疾”字不仅指疾病,更可引申为“为非作歹”的越轨行为,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做子女的要尽到孝道,不仅要爱护身体,在行为上更应该遵循法律法规。

这是对自身而言的,那我们又该如何对待父母呢?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年迈而担忧。”

这是孔子对一个孝顺子女看到父母一年比一年衰老时应有心情的描述:因为父母长寿而高兴,就希望父母更长寿;因为父母年迈而担忧,就觉得在父母有生之年应更尽心孝顺。

不能把不知父母生日的人认定为不孝子女。但一个连父母生日也记不清或不去记的人,要做到非常孝敬父母,恐怕也是很难的。当你的父母生辰之日,一枝鲜花,一盒蛋糕,一封电报,一个电话,一句问候:“祝你生活日快乐!”这份浓浓亲情,将会给父母带来喜悦和慰藉。

孔子又说:“侍奉父母,如发现他们有不是之处,要婉转地规劝,看到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仍要恭恭敬敬,不去顶撞他们,即使为此烦愁,也绝不怨恨。”

由此看来,孔子并不主张子女惟父母之命是从。父母有缺点,子女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孝经》中有这样的记载:

曾子问孔子:“做儿子一味地听从父亲之命,是否就是孝?”

孔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如果父亲行为不义,那么,做儿子的就不能不在父亲面前直言规劝。有这样的以义相争的儿子,才能使父亲免于犯下大错误。”

立身应以孝为先,这是孔夫子的教诲,其中饱含深情,应为我们每一个人谨记和践行。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在《论语》中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教诲,以此看来,人的品行有厚薄之分,这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一条标准,从人的内在性情上可以解释为:成全人和嫉妒人,说别人的好话与说别人的坏话。

一个人的品行厚与薄,可以从他平时对人的态度上看出来。俗话说:“不看人待己,只看人待人。”因此,对一个人品行是厚是薄的认识,并不一定要自己亲自领教,在一起时间长了,留心观察,只要看他对待别人的态度,就可以有大致的了解。

有些人,人前对人满是笑脸,然而许多年,很难听到他称道别人的优点,说别人的好话,更难见到他帮助人、提携人,甚至是举手之劳的事情,找他帮忙也极为困难,因为他怕好了别人,这种人从来不把别人的利益放在眼里,天底下只有自己和自己的事情最重要,这样的人,就是为人刻薄。无论他有多大的成就,还是有多高的地位,在孔子看来,都是小人。

相反,有些人,善于发现也乐于称道别人的优点、长处,对年少对后进乐于提携,看到别人的成就真心为之欢喜,看到别人的过失也诚恳地为之惋惜,能推己及人,所以能分享别人的喜怒哀乐,能促进人进步,也能成人之美,这样的人,就是为人忠厚。无论他是发达,还是落魄,在孔子看来,都是君子。

做一个快乐的人

孔子追随被驱逐了王位的鲁昭公到了齐国,这时鲁昭公已被齐景公封为乾侯。君臣见面感慨万千。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一种叫《韶》的古乐,非常喜欢,竟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他说:“没有想到音乐可以好听到这种地步!”他还与齐国的乐师大谈音乐,并向乐师学习《韶》乐。

孔子在齐国落难,毫无快乐的理由,但他仍能吃肉听歌,快乐无穷,这不免让笔者想起这样一件事。

鬓发斑白的影坛老将雷利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上台来,很艰难地在台上就座。看到这样一个老人,让人很自然地为他的身体担心。

所以主持人开口问道:

“你还经常去看医生吗?”

“是的,常去看。”

“为什么?”

“因为病人必须去看医生,这样医生才能活下去。”此时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人们为老人乐观精神和机智的话语喝彩。

主持人接着问:“常去药店买药吗?”

“是的,常去。这是因为药店老板也得活下去。”台下又是一阵掌声。

“你常吃药吗?”

“不,我常把药扔掉,因为我也要活下去。”掌声。

主持人转而问另一个问题:

“夫人最近好吗?”

“啊,还是那一个,没换。”台下大笑。

看看你身边所熟悉的、拥有快乐的人,他们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快乐的理由,但他们似乎随时都可以找到欢愉。

如果我们仔细探询其中的原因,将发现其实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简单:

“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要设法去挖掘它!”

“任何人都有他光明的一面,你要朝着这一面看。”

“把每天当作一个新的挑战,你希望它变成什么样子,它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寻找快乐,其关键正在自己本身。一旦你开发了快乐的源泉,不但自己可以随时取用,也可以与每个人分享。

人类追寻快乐的潜力是无穷的,即使身处最艰苦、最悲惨的境地,也可以愉快充实地活着。

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陶醉于一曲美妙的音乐,目睹花朵绽放,看着蜜蜂在阳光下飞舞,心满意足地握着朋友亲切的手,抚摸着爱人的秀发……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小的事情不能忍耐,就会破坏大的计划。

又说:“君子不与人争。”

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却容易折断,舌头柔软却能保存完好。柔一定能胜过刚,弱小最终能胜强大。好斗一定会受到伤害,好勇一定会导致灭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让为先。”

忍在古代哲学史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古时关于“忍”的解释很多:

《说文》中说:“忍,能也。”

《广雅·释言》中说:“忍,耐也。”

《荀子·儒效》中说:“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

《晋书·宋伺传》中说:“两敌相对,惟当能忍之,彼不能忍,吾能忍,是以胜耳。”

《左传》中有:“一惭不忍,而终身惭乎。”

关于忍,其内涵是多方面的:

首先,为了达到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表现出来的克制人性中的卑劣行为和欲望的做法。

其次,是为了实现崇高的目标,而表现出来的高度自我牺牲精神。

第三,是为了某种利益的获取,而忘我奋斗的精神。

第四,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实施的以退为进的策略。

忍显示着一种力量,是内心充实、无所畏惧的表现。忍是一种强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质。

忍不是低三下四,甘愿受人摆布,忍气吞声,受人欺侮,逆来顺受,不去反抗,而是一种积蓄力量的方式。忍一时仿佛是吃了亏,其实,一个甘于吃亏的人,也许就占到了最大的好处,而那种不管何时都不肯吃亏的人,到头来往往自己反而吃了大亏。

忍之道有三:

一,对自己不走端,适可而止,量力而行。

二,对人不偏不倚,做到“和为贵”。

三,在对待工作和事情上,则要求我们要谨慎、细心、戒躁、戒急。

忍是一种美德,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吃常人不能吃之苦,忍常人不能忍之忍;忍是一种宽广博大的胸怀,是一种包容一切的气概;忍是一种策略,为了办成大事,在小事上忍耐,能屈能伸,有远见、智慧和耐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最早提出“恕”的思想。

《论语》记载:

子贡曾问孔子:“有一个可以终身不渝地履行的字吗?”

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字吧!”

接着,孔子为“恕”下了这样的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其后的大儒们对此都作了继承性的发挥,如孟子认为人只要坚持据“恕”而行,就接近“仁”的境界了;朱熹则认为“恕”就是推己及人。

一个“恕”字重千钧,是为人处世的智慧,是我们一生要始终奉行的格言。

“恕”强调的是对别人尊敬,并表现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在家庭、单位或其他场合,“恕”的原则都是我们应坚持奉行的,它使我们能以自己之心去体悟别人的合理要求,不逆悖别人的合理情愿,节制自己,不执著于自己的意愿与利益,学会并更好地为别人着想。

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使人人都生活在以和为贵的社会中,这就是一个“恕”字给我们留下的最现实的启迪。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鲁昭公二十年,卫国的齐豹杀了孟絷,孟絷是鲁国的宗亲,孟絷死了,鲁国孟家都很悲痛,孔子的弟子琴张也与孟家沾边,可能有亲戚关系,就想跟着孟家的人去吊唁孟絷。

孔子说:“齐豹是强盗,而孟絷是个贼,他们之间的事关你什么事?你去干什么呢?”

琴张因此就不去了。

我想琴张之所以不去,一定是领会了孔子的意思,而其意思无非有二:

一是理比礼大。

琴张吊唁孟絷是为礼,但孟絷为人不值得吊唁,因此,俗礼就可以免除。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二是不管。

即事情与琴张没有多大关系,琴张不应管别人的私事。

对此,孔子说得明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不在那个职位上,不谋那个政事。曾子理解得透彻:“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考虑事情不超出自己岗位的范围。

卫国的齐豹杀了鲁国的孟絷,鲁国孟家前去吊唁。琴张要去,有看热闹之嫌。

过分关心他人,必是看客;

过分关注他人,必有图谋。

在孔子看来,为了避免嫌疑,还是不管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