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11

第11章 孔子(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于别人的私事,我们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非迫不得已,不管别人私事。

二,实在沾上甩不掉时,不要贸然说话和行动;

三,关键要看对方的意思;

四,不得不管,要清楚地了解情况,真诚地提出意见。

冷静地面对怀才不遇

孔子自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周游列国十四年,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地。其中,孔子在卫国做过官,楚昭王也曾准备封孔子七百里地为小国国君,结果没成。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经过的国家近十个,先后会见了大小国君和权臣七十余人,希望能被起用,以推行自己的主张,但却处处碰壁。

有才学而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毫无疑问,孔子怀才不遇。

历史上许多优秀的人因怀才不遇而郁闷难解,甚至自暴自弃。然而,孔子则对此非常乐观。他不会因别人的不了解、不重用而牢骚满腹、消极沉沦,他会继续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论语·宪问》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清楚地表明了孔子对怀才不遇的态度。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

子贡问:“那老师您如何对待这种情况呢?”

孔子回答说:“不怨天,不尤人。我下学人事,知道人事有顺有逆,因此不尤人;我上达天命,知道天命有穷有通,因此不怨天。没有人了解我,还有老天了解我呢!”

对于怀才不遇,孔子虽也有几分苦闷,但他通过生活辩证法,化解了苦闷。“不怨天,不尤人”,表明了孔子的勇气和信心;“还有老天爷了解我呢”,表明了孔子的幽默和豁达。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虽然也会有人才不被人知、人才被埋没的情况,但毕竟少了许多。现今的时代,充满了机会,只要你的确有真才实学,你总会浮出水面。许多人之所以浮不上来,更多的原因不是怀才不遇,而是自己还欠缺真功夫。

对此,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又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担心没有职位,而担心没有立足的能力。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努力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想有所作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切忌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怨天尤人上。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理智地面对嘲笑

孔子周游列国,想把他的政治主张加以推广,结果却处处碰壁。在周游的途中遇到的许多人,如城门的看门人、耕田的农夫等,都对孔子表示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

一次,子路外出办事,因晚归而在城外过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进城,守门人问他:“你从哪里来?”

子路回答说:“从孔丘那里来。”

守门人便挖苦道:“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而还要去做的人吗?”

还有一次,孔子与弟子找不到渡口,见路边有两个耕田的人,便叫子路去问渡口在哪里。

这两个耕田的人,一个叫长沮,一个叫桀溺。子路先向长沮打听。长沮问子路:“那位驾车的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又问:“是鲁国的那位孔丘吗?”

子路回答:“是的。”

于是长沮便讥讽道:“他不是‘圣人’吗?难道还不知道渡口在哪里?”

子路见长沮如此态度,便去问桀溺。

桀溺问:“你是谁?”

子路回答:“我是子路。”

桀溺又问:“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

子路回答:“是的。”

桀溺便说:“社会纷乱就像滔滔的洪水一样弥漫,谁能把纷乱的社会变革过来呢?与其跟着像孔子这样的躲避坏人的人东奔西走,倒不如跟着我们这样避于世外的人隐居不出来呢!”

说完,便不再理会子路,自顾耕田了。

这样的事例很多。然而,孔子并不因为人们不理解他、嘲笑他而生气、怨恨。他懂得理智地面对嘲笑,懂得如何在嘲笑中认可自我。他认为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虽一时不能被人理解,但时间将会证明一切。

在子路碰了长沮、桀溺的钉子之后,回去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人总该有责任的,怎么能自顾隐居山林跟鸟兽同群呢?我不去跟人群打交道,又跟谁去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有道,我也就不必如此栖栖惶惶,同你们一起寻求改革了。”

对于冷嘲热讽,孔子反问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风范吗?

走出昨天的阴影

《论语·八佾》讲道:

一次,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宰予,为土地神立牌位,应该用什么木料?

宰予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说使百姓战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便批评宰予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议论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谏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孔子为什么要批评宰予呢?

这是因为周代用栗木做土地神的牌位,使民战栗,效果是不好的。换言之,这是周人做的不妥的一件事。但这已是既成事实,后人再说三道四,也改变不了历史。在孔子看来,鲁哀公问社,宰予应该着眼于现实,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而不要纠缠前人的对错。因为纠缠过去,对今天并无用处。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总是抓着已经过去的事情不放,惋惜,后悔,自责,抱怨,却因此而耽误了更多宝贵的时间。

美国诗人朗费罗说:“不要叹息过去,它是不会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强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他还说:“让已逝的过去永久埋葬!行动吧,趁着今天的时光。”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教导我们的是一种明智、务实、豁达得到人生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我们就能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幸、已有的失败,就能走出昨天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

切忌卖弄自我

子路喜欢弹琴,而且弹得不错,自以为琴艺精湛,就跑到孔子的门前炫耀。孔子对班门弄斧的子路非常不满:“你弹就弹吧,跑到我门前干什么呢?搅得我不得安宁。”

老师的态度势必影响学生,于是门人们对子路也很反感,嘲笑的、讽刺的、蔑视的、挖苦的,一时间批评四起,弄得子路羞愧难当,不但再也不敢弹琴,甚至连走路也抬不起头来。

孔子发现了这一情况,觉察到事态的严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子路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想卖弄自己的琴技,好得到自己的称赞,这又是多大的过错呢?况且,即使子路因骄傲自满而自我卖弄,也应该给他改正的机会,又怎么能一棍子打死呢?”

于是孔子立即召集弟子,对子路重新评价:“学习有三个阶段,从初步掌握,到入门达到一定的水平,再到完全精通。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了,只是还没有达到精通,需要继续努力啊!”

孔子真是高明,既为子路挽回了颜面,消除了影响,又让子路知道了差距,明确了奋斗目标,而且还教诲了其他弟子,不要轻易看不起人,要独立思考,不可盲从。

想想子路,心里一定满怀感激,他也一定为自己的卖弄感到后悔。

其实,把自己拥有的好东西露给别人看一看,把自己的得意之事说给别人听一听,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如果炫耀心理太炽热,想听奉承和赞美之辞的渴望太强烈,人就陷入了卖弄的歧途。

卖弄者往往矫揉造作,故意要显露某些东西,企盼获得他人的喝彩,以满足自我的虚荣之心。这种人生状态虽不会给人带来什么灾难,但却常常引起他人的厌恶,甚至鄙视,且易养成骄傲自满的心理,不利于人生的发展。

托马斯·肯比斯说:“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从不关心他名誉的高度。”这句话可谓金玉良言。

人生必须警戒的三件事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认为人生有三件事需要警惕戒备:

一,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禁戒迷恋美色

青年时期,最具吸引力的是异性,最令人神往的是爱情,最难以节制的是****。这很正常,也很美好,然而,陶醉于爱情,沉溺于两性,还能有什么样的作为呢?

人的生存需要爱情,但并非为了爱情才生存。爱情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但却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爱情应以双方的事业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爱情就成了空中楼阁,就不稳定,容易倾斜、坍塌;爱情的美满是在对事业的追求中酝酿而成的,事业的成功是爱情美满的源泉。爱情之花只有以事业之水加以浇灌,才能更美丽、更芬芳。

除此之外,因贪恋美色,甚至弃法律、道德于不顾,则更令人鄙夷。

二,壮年时,血气旺盛,要禁戒逞强好斗

壮年时期,戒的是斗,这里的斗并不是指打架斗殴,而是指精神方面的争强好胜。

人在壮年,思想活跃,精力旺盛,也积累了一定的学识和经验,理想的实现变为可能。要实现理想,免不了竞争,于是如何击败对手,让自己出人头地、高人一筹,便成了现实的问题。

竞争,无可厚非;正当的竞争,应该提倡。然而,许多人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处心积虑大耍阴谋诡计,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这就需要加以深思。

《荀子·孔论》中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劣。”可见,一切皆因欲望在作怪。而壮年时期,功成名就的欲望最为强烈,又怎么能不加以节制呢?

三,老年时,血气已经衰退,要禁戒贪得无厌

人到老年,常常认为,瓜熟蒂落,一切已成定局,因而,一个“得”字害人不浅。

对于已得,消极保守,无所用心,意志衰退,得过且过,贪图享受,正所谓“老成而失朝气”。事实上,任何年龄都有可能取得辉煌。齐白石在绘画上“衰年变法”,精益求精;毕加索九十高龄还从事绘画与雕刻。可见,老年人依然拥有一个工作与创造的黄金时代,问题在于自我抓紧,以免失之交臂。

对于未得,极其渴求,就会孤注一掷,猛捞一把,贪得无厌,结果是晚节不保,英名丧尽。要知,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贪求。况且,儿孙自有儿孙福,爱他们,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奋斗、去拼搏,何必杞人忧天、恋恋不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