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09

第9章 孔子(2)

事实也的确如此,你答应了别人什么事情,对方自然会指望你;一旦别人发现你开的是“空头支票”,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空头支票”不仅增添了他人无谓的麻烦,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信誉。

对别人委托的事情既要尽心尽力去办,又不要应承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华盛顿也说过:“一定要信守诺言,不要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因承担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或为哗众取宠而轻诺别人,结果却不能如约履行,是很容易失去别人的信任的。

在人与人交往中,中华民族历来把信看得很重要。范式、张邵没有违背告别时的欢饮之约,魏文侯不因为行酒和下雨的缘故而失信于虞人的狩猎之约。

曾子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还有“一诺千金,一言百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都强调一个“信”字。清代顾炎武更是以“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来表达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

世间有轻薄的风俗,也有一些口是心非、说话不算数的人;言不由衷,不守信用,往往是招致怨恨的原因,因此,这些人很容易被别人厌恶,甚至招致祸害。只有守信,才会有人信任你。只有做到一诺千金,才能少有灾祸,而多有得益。

胸怀坦荡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毫无疑问,孔子是指在人生修养过程中要重视胸襟和精神境界的修养。

稍稍加以观察,不难发现:

小人永远自怨自艾,不是怨某人对不起自己,就是觉得某事可能对自己不利,因而总是忧愁、苦闷,容易受外物的羁绊而迈不开步子。

然而,君子内心却十分充实,即在道德、人格、知识、趣味、情感等方面,比较完善,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因而有自足感,能够避免无节制地被外物刺激和骚扰,视名利、权势、****为身外之物,不会过于计较。

在孔子看来,做人必须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倘若没有这种平静的心境,要修养好品行是很困难的。

《菜根谭》中也有:“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度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意思是说,当轻风拂过竹林的时候,竹子会发出刷刷的声响,但轻风过后竹林便变得寂静无声;当鸿雁飞度清寒的潭面时潭水中会倒映出鸿雁的英姿,但鸿雁过后潭面上便不再有任何鸿雁的影子。所以修养高深的君子只有在事情到来的时候才显露出他的本性,表白他的心迹,事情一过去,他的内心也就立即恢复了空灵平静。

一个人达到了如此境界,就会自得其乐,不会因得失荣辱而耿耿于怀。反之,则会执著于贪念,使人生面临重重的危机。

学会自省

自省,顾名思义即自我反省,是指通过自我反省随时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与态度。

孔子教导弟子说,能否这样做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救诸己,小人求诸人。”即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又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即我没有见过能发现自己的过失并且在心里自我批评的人。“求诸己”与“内自讼”指的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

孔子还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人如果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很少有怨恨了。这同样含有自省的意思。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该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那又应该从什么地方反省自己呢?

孔子的弟子曾子关于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吾一日而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告诉我们,每天要三省,从三个方面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一是反省谋事情况,即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是否忠于职守;

二是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诺言;

三是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学到的知识身体力行。

总之,要通过自省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

谨慎交友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朋友,就感情而言,朋友是互通心灵的好去处;就事业而言,朋友是强有力的支撑和帮助。

那么,我们该如何交友呢?

在孔子看来,交友既不能****,也不能过于偏狭。

子夏为人随和宽厚,孔子担心他过于随和,在交友问题上丧失了原则,该交的交,不该交的也交,以至于交了坏朋友而害了自己。于是孔子就建议他,可以交往的才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断然拒绝。

子张为人苛刻偏狭,孔子怕他太挑剔,不该交的不交,该交的也不交,以至于朋友很少而孤立了自己。于是孔子教育他,既要与贤人为友,又要接纳普通人,既赞许好人,也帮助无能的人,自己不是完人,为什么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呢?

孔子告诉我们,交友既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约束力来决定。就此而言,怎样交友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原则,每个人要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来把握。

那么,交什么样的朋友呢?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

正直的朋友。正派、直率、不虚伪。当你春风得意、骄傲自满时,他会给你泼冷水,让你清醒过来;当你一朝失意、郁郁寡欢时,他会给你鼓励,让你得到温暖。

诚信的朋友。诚实,守信,负责任。当你上升时,他不一定离你很近;当你下沉时,他却总在你的身边。

知识广博的朋友。懂事理,知变化,胸怀大志。可以影响你、促进你,帮助你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取得事业的成功。

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谄媚逢迎的人。对你好,巴结你,并非出于真心,而是有个人的目的。

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的人。表面奉承,只是应付而已;背后诽谤,则是品质低下。

花言巧语的人。花言巧语的人,必定品质恶劣;对你花言巧语,那是在迷惑你,说不定有陷阱在等着你呢!

我们在择友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标准,即结交品行端正、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奋上进的人。这样的朋友就是益友,一生中都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有勇有谋

一次,孔子对颜回说:“被任用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被任用就收藏起自己的主张,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站在旁边的子路听到这话不以为然,生气地说:“您如果统率三军,找谁共事呢?”

子路是非常勇猛的人,在孔子三千学生七十二贤者中,其勇气和胆识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之所以这样问,是想证实他的实力,言语中颇有挑战意味,或许此时他希望老师回答:“当然是你这样的人了!”然而,孔子却坦白地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而自己赤足过河,这样死也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共事。一定要用遇事慎重,好用谋略而成功的人。”

孔老夫子已看出了子路的心思,在此不点名地批评了子路,暗示他只是有勇无谋,不如颜回稳重老练。其实,持这种观点的并不只是孔子,还有许多贤者有此共识。

自古以来,儒家就提倡崇文而轻武。这一点从封建统治的结构也可窥见一斑。历代武将都受制于文官,实际操作国家政治的宰相,后来是文人占绝大多数。即便是武将,也要求有文韬武略,逞“匹夫之勇”的人绝无成大将之可能。这是因为“文”代表智慧、策略。懂文韬方可称之为君子。君子向来善于经营、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因此足以重用,而那些没有智慧的人只不过像螳螂一样是有勇无谋的勇夫。

珍惜时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面对奔腾不息的滔滔波浪,在大河之畔无限感慨地说:“时间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这九个字蕴含着孔子对人生多少的咏叹。也许从这九个字中可以直接触摸到孔子的思想和情感,他对自己老迈的哀叹,对未遂宏志于当世的深沉寂寞。或许他是感到自己作为人的渺小,而我们恰恰从他的苦闷中感受到伟大和悲壮。孔子站在大川之畔的形象,特别具有魅力!

其实,在孔子之后,我们仍然能够听到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慨。

曹操《短歌行》诗叹:“人生几何?”

汉武帝《秋风辞》以及杜甫《汉陂行》都说过:“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陶渊明也有诗句:“玄鬓早已白。”

毋庸置疑,他们都是在感叹人生的短暂,而希望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努力有一番作为。

事实上,人生就是时间的积累,时间是平凡而常见的,它从早到晚都在一分一秒地运行,无声无息。而时间又是宝贵的,是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在时间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拥有时间,但时间对每个人的作用又是不同的,我们应懂得时间的重要性,知道时间就同生命一样宝贵。

生命由时间组成,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一种既不能停止,也不能逆转,不能贮存,也不能再生的资源,是一种一次性的消耗品。当我们年老时,面临死亡的威胁时,我们才对失去的生命感到惋惜,对时间的浪费感到可恨,然而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在每一个极短的时间单位里,使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就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时间,把我们的一生铸造得更辉煌、更有意义。

知错能改

《论语·述而》中有: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礼。”

孔子走出来,陈司败向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行了个礼,并走近他说:“我听说君子不偏袒别人,难道孔子偏袒别人吗?鲁昭公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吴与鲁是同姓,于是称她为吴孟子。鲁昭公如果懂得礼,那么谁不懂礼呢?”

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啊!一旦有过错,别人就给我指了出来。”

孔子之所以重视过错,是因为他把改正过错当作是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在《论语·学而》和《论语·子罕》中两次提到“过,则勿惮改”,反复强调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又说:“犯了过错而不加以改正,这才真叫过错。”又进一步强调了改正过错的重要性。

事实上,孔子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年,孔子去齐国,觐见齐景公以后,却没有拜访晏婴。子贡问道:“老师,咱们这次来齐国,为什么只见齐国国君而不见齐国的宰相?”孔子回答说:“晏婴连续被齐国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国君重用为相,执掌朝政数十年,可以说是事奉三君都能官运亨通,我怀疑他是个八面玲珑、处事圆滑的人。因此,我不想见他。”

晏婴听到孔子的话以后,说:“我以一心事三君,一心一意地忠实执行三世齐君的旨意,为齐国的安定、富强竭尽全力,所以我做相国一直很顺利。如果以三心事一君,那就不会是顺利的了。现在孔子认定我从政顺利的原因是八面玲珑、处事圆滑,让人难以接受。起先,我以为孔子的言论是珍贵的,现在我对他的言论的正确性感到疑惑。”

孔子听到晏婴对自己的言论的评价,认识到自己说错了话,自我检讨说:“我私下议论晏婴时,并不确知他有什么过失,这是我的过错。我对晏婴是失言了,晏婴讥讽我是对的。对晏婴相国,我应视之为师。”于是,孔子先派弟子宰予前往齐国相府,代自己向晏婴谢罪。随后,又亲自登门拜访,向晏婴道歉。

事后,晏婴评论此事说:“圣贤之人也会有错,但贵在有错认错,有错必改。孔子就是这样的圣贤之人啊!”

知错能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换言之,错误教训了我们,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

孔子的言行,影响到他的弟子,子夏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还说:“小人对自己的错误必定要加以掩饰。”

现实生活中,就有形形色色的喜欢推卸责任的人。这些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总是喜欢为自己寻找各种各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一个不能面对错误的人是可悲的。

如果一个人的错误因为自己的略施小计或巧舌如簧而侥幸过关,推卸掉了责任,那就会助长一个人投机取巧的心态,更为严重的是,他根本不可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能意识到自己问题的所在,这样难免再犯错误,再犯错误时,很难说还会有机会能使自己轻松脱身,只怕是错误越犯越大,最终的结果连自己也无力挽回。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是一个人怯懦、虚伪、不诚实的表现。

总之,在犯错时勇于改正自我,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的。

讷言敏行

《诗经·大雅·抑》中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之。”玉的缺损,还可以磨砺得平齐,但言语一旦失当,就没有办法能够补救了。古人把白玉和言语作了比较,认为白玉有瑕,尚可磨去,而言语闪失,便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了。以此来告诫我们说话要谨慎。

圣人孔子也把言语作为祸的根子,所以,在《论语》中有诸多关于言语的论述:

“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行动要敏捷勤快。”

“对你要说的话先做后说,事情做了以后再说。”

“仁德的人,不随便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个人说大话而不知惭愧,那么他实行诺言也很难了。”

“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可以了。”

……

的确,要想招惹是非,没什么比语言更容易的了。

“言为心声,语出明心迹。”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

所以,与人交往,慎言为上。

简单来说,把握说话的分寸,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说话之前先考虑,不成熟的话不说。

二,要注意讲话内容的选择,该讲的则讲,不该讲的不要到处乱讲。

三,上天给了你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你多听少说。

四,讲话要慎重,不要妄发言论,信口雌黄,让人觉得你不知天高地厚。

五,遇到自己不喜欢的言辞,切忌立即反驳,甚至批评。

六,不用言语攻击他人,更不要揭人短。

七,讲话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和讲话的对象。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乱发议论,这样会伤害别人,也会影响人际交往。

八,谨记“沉默是金”。沉默让人多听少说,自然不会失言;沉默也是一种睿智,遇到自己难以说清的问题,以无言应暄哗,能收到舌头无法起到的作用。

懂得放弃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五十四岁时,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

孔子参与国事三年,鲁国大治: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都分路行走;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向有司求情送礼,都给予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齐国害怕鲁国因孔子强大而威胁到自己,就送了八十个美女、三十匹骏马给鲁国国君。

鲁国国君与大臣季桓子非常高兴,再三去看美女、骏马,并予以接受。

孔子劝阻无效,羞于与季桓子同朝为官,并羞于再做鲁定公的臣子,毅然辞官,离开鲁国。

孔子为人懂得放弃。他本是鲁国的丞相,何等风光,但当在鲁国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便毅然地选择放弃。

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是在放弃中进行新一轮的进取。

然而,许多人明知不可为却不愿意放弃,这是因为放弃看起来就是承认失败,就是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