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国课堂:军阀总统
3822800000008

第8章 “猿猴政治家”袁世凯(3)

袁世凯把持朝政多年,直到光绪、慈禧相继去世,幼帝溥仪即位,一直对袁世凯心怀不满的摄政王载沣才下令革除了袁世凯的职位。1908年,袁世凯回到了河南老家静养休憩,等待再次出山的时机。

辛亥革命再次投机

光绪、慈禧相继去世,年幼的溥仪登上了皇位,由他的父亲载沣和光绪皇后隆裕主持朝政。在袁世凯看来,清朝再也不可能出现开明治世的皇帝,而李鸿章等大臣死后,朝中也再无能稳定大局的能臣。早在担任直隶总督的时候,袁世凯就慢慢看到,清朝已经走到最后,必须有人站出来主持变革。遥想几年前他对光绪说过的那番话,“请忍耐待时,步步经理……且变法尤在得人”。袁世凯之所以苦心经营自己的关系网,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得人”,推翻清朝的统治,实现自己光复中华的目标。

1908年,被摄政王载沣免去职务的袁世凯拖家带口离开京城,当他回望北京时,皇城曾经的辉煌历历在目,而眼下的京城,在他眼里已经满目萧条,再无眷恋的道理。

袁世凯刚刚离开京城,载沣就开始了清除北洋势力的行动,邮传部尚书陈壁、东北都督徐世昌、民政部侍郎赵秉钧先后被革职或降格。1909年6月,载沣把自己的亲信任命为直隶总督,袁世凯的旧部唐绍仪、梁士诒见状,纷纷主动请辞。尽管如此,袁世凯庞大的关系网还是没有被载沣破坏。在河南洹上村,袁世凯建立了自己的电报室,他每天都能收到亲信们发来的电报,隔三差五还有朝中重臣、外国使臣等来访,袁世凯虽然表面上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实际上丝毫没有与外界断绝关系,由于在老家“闲居”,很多事情不用自己出面,办事时反而比在朝廷方便。

袁世凯的离开,使清廷的日子更加艰难。尽管徐世昌、唐绍仪等人都是袁世凯的亲信,但他们尚且有一定能力;载沣提拔上来的人,多数除了具备满族的贵族身份之外,别无特长,朝中事务变得一团混乱。

外交方面,载沣对处理国际事务并无经验,袁世凯卸任后,日本、德国趁机在中国扩大势力,严重影响了英、美等国的在华利益。他们认为,只有请袁世凯出山,才能限制日本、德国的扩张,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向清廷施压,要求清廷派袁世凯出山主持朝政,1910年12月,《泰晤士报》还发表文章称只有袁世凯才是能够挽回大局的人物。

袁世凯对外面世界的变化心知肚明。他一边吊着清廷的胃口,一边周密地策划着推翻清朝统治的动作。1910年,他派亲信到日本找到孙文,声称愿意与孙文一道推翻清朝统治。这已经是袁世凯第二次派人前去了,而孙文却始终不肯相信他,以为他在耍花样。就这样,袁世凯被革命派抛弃,于是他开始为另一条道路——君主立宪做准备。

1911年6月7日,张謇来到袁世凯隐居的村寨,和他商讨推翻清朝统治的事宜。到了这个时候,朝廷中稍微有些远见的人,都已经意识到清朝统治的穷途末路,尽管他们对外没有表明立场,但在私下里,推翻清朝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经过一番讨论,袁世凯似乎已经确认了再次出山以后要采取的行动,那就是抢在孙文之前,用最快的速度推翻清朝统治。

袁世凯“爪牙”众多,从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来。武昌起义爆发时,朝廷还毫无知觉,在田间赋闲的袁世凯就已经得知了消息。来人汇报只说,武昌发生了****,当地巡抚无法控制,已经逃跑。袁世凯凭着敏锐的政治嗅觉,觉察出这次****和义和团等根本不同,说不定就会扩散到全国,清廷都无法控制。

这年10月,武昌起义使清廷大为震动,朝廷应允了袁世凯的所有要求,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兼钦差大臣,命他前往湖广地区镇压革命。清廷寄希望于袁世凯,而袁世凯则盘算着如何撼动清王朝这棵大树:

“诸君知拔木之有术乎?专用猛力,木不可拔。即拔,木必断折。唯用左右摇撼之一法,摇撼不已,待至根土松动,不必用大力,一拔即起。况清室有类几百年大树,岂易拔树者?我之忽进忽退,即我从之摇憾下手……”

前往武昌之后,袁世凯便采取忽进忽退的策略,一会儿对革命军进行敷衍式的镇压,一会儿按兵不动,任凭革命军调遣,正当清廷对其行为捉摸不透之际,袁世凯开始了与革命军的和平谈判。

1911年12月7日,唐绍仪、严修等人受袁世凯委派,到上海与南方革命军进行谈判。由于双方在国家政体上存有分歧,谈判无果。11日,袁世凯亲自南下,与留法博士伍廷芳进行和谈,此时革命军已经攻下南京,因此在谈判过程中态度十分坚决。革命军提出了四条和议条件:推翻清政府;主张共和政体;礼遇旧皇室;以人道主义待满人。经过几天的谈判,革命军建立共和政体的主张毫无回旋余地,袁世凯曾产生过同意共和的念头,不过,随后发生的事让他改变了注意。

在南北谈判的过程中,唐绍仪表现出了对共和的热情,他在未请示袁世凯的情况下对革命军妥协,表现出支持共和的态度,这很快被袁世凯否决。随后,袁世凯亲自前往南方谈判。正当南、北代表准备以投票的方式议决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的时候,孙中山在南京宣誓,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正是因为孙中山的任职,让袁世凯产生了被愚弄的感觉,他曾通过伍廷芳向孙中山传话:国家体制问题本来应该由国会议决,南京忽然组织政府,显然有悖之前的协议,此次选举,是何用意?

孙中山常年在海外,人际关系网自然比不上袁世凯。袁世凯以“正统”的名义责问孙中山,使很多原来支持民主共和的人也站到了他这边。慢慢地,支持由袁世凯出任大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革命党当中黎元洪等人也公开表示,如果袁世凯能够逼清帝退位,便愿意支持袁世凯为大总统。

当时的清皇室,尽管只有溥仪、隆裕主持朝政,但绝非“孤儿寡母之王朝”,在紫禁城之内,有无数满人贵族势力,他们绝不可能允许清帝轻易退位,革命党势单力薄,逼迫清帝退位的事,只有袁世凯能实现。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与多名大臣联名上奏,称皇帝应该宣布逊位以“俯鉴大势,以顺民心”,在此之前,他曾多次觐见,劝说隆裕同意溥仪退位。事实上,袁世凯的“劝说”虽然非常客气、恭卑,却大有威胁之意。呼吁清廷逊位的奏章在紫禁城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遭到了清室贵族的联合抵制。后来,革命党人在北京暗杀袁世凯未遂,这些贵族们看到形势变得如此紧张,如果清帝逊位,自己的贵族身份还能保住,如果坚持抵抗,说不定就会死在革命党或者袁世凯的手里。

经过袁世凯的一番努力,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溥仪颁布退位诏书,结束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七年的大清王朝。

在遭到暗杀之后,袁世凯似乎也感到了革命党的恐怖,于是他对外宣布支持共和,这样,南北之间最大的矛盾得以化解。清帝逊位后,为了履行诺言,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宣布辞职,袁世凯得以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

袁世凯当选大总统,并非完全靠投机革命。从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袁世凯原本已经筹措进行君主立宪的改革,以袁世凯的判断,中国的国情更适合走君主立宪的道路,令他没想到的是,主张民主共和的革命党动作迅速,赶在了他的前面。

另一边,孙中山后来也意识到民主共和对中国来说有点操之过急。武昌起义后不久,财政经费的问题就来了,以革命党的实力,他们根本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倚仗袁世凯,这也是后来革命党内部不少人倒向袁世凯的原因。经过这次革命军起义,孙文觉得要想让中国走向真正的共和,还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实现民主共和而同室操戈是孙中山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他决定利用袁世凯“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之满洲,则贤用兵十万……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在他看来,以大总统之位“利诱”袁世凯,不动一兵一卒便使大清王朝覆灭,已经是一件功德圆满的事,至于民主共和,则需要“听国民之自然进化也”。

在某种程度上,袁世凯和孙中山的意见是一样的,他们都认为刚刚走出君主****的中国不适合马上实行民主共和——不光政治阶层没有作好准备,国民也尚未具备民主共和的素质。和孙中山料想的一样,袁世凯登上大总统之位之后,果然进行了复辟帝制的尝试,而袁的最终失败则向世人证明,国人已经慢慢接受了民主共和,历史的车轮无法倒退。

“二十一条”卧薪尝胆

孙中山从一开始就没有相信过袁世凯。当袁世凯想联合革命军推翻清政府时,远在日本的孙文多次拒绝;袁世凯声称拥护共和,登上了大总统的宝座,孙文还是不相信他。袁世凯在北京的势力太过庞大,为了控制袁世凯,孙文提出要求,除了逼清帝退位,袁还要答应到南京就职、遵守《临时约法》。他以为袁世凯会设计诡计拒绝,没想到袁很爽快就答应了。

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袁世凯必须接受责任内阁的制衡,内阁成员包含同盟会、立宪派和北洋系三类成员,意在三种势力互相制衡,但实质上核心部门还是由袁世凯的亲信掌控。

责任内阁的制度让袁世凯浑身不痛快。根据野史记载,袁世凯专横独断,不用一流人才;如果下属提出的建议比自己的好,他表面上按照下属的提议执行,背地里却要加以破坏,以树立自己的威信——大半生以来,袁世凯习惯了由自己一个人做主,这样一个制衡他的权力机构存在,当然会使他感到不自在。

1912年3月,极力主张责任内阁制的同盟会成员宋教仁在上海车站遇刺,凶手被逮捕时,在其住所搜出了其与国务总理赵秉钧联络的证据。赵秉钧是袁世凯的亲信,因此当时全国上下都怀疑袁世凯是背后主谋,反袁的声音越来越强烈。

4月,袁世凯未经国会批准,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签订了借款条约,这一举动遭到了内阁成员的诟病,尤其在国民党人看来,他之所以向外国借款,就是为了扩充北洋军队。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民国政府建立初期的财政。由于清政府被推翻,民国政府不得不偿还清政府在不平等条约中欠下的债。根据学者的统计,1911年到1913年这三年里,民国政府平均每个月要支出二千四百万左右的费用,其中赔款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央政府依靠税收每个月的入账只有一千万左右,这样一来,北洋政府就不得不向外国银行借贷,借贷又产生利息,最后中央财政入不敷出。在这样的背景下,袁世凯向西方国家借款就可以理解了。然而,联系到宋教仁的被杀,袁世凯绕过责任内阁的行为遭到了国民党的反对。5月,李烈钧等国民党人发表通电,反对袁世凯的做法,结果被袁世凯革职;7月,被革职的国民党人在江西成立讨袁司令部,正式开始对袁世凯的武装反抗,史称“二次革命”。

由于革命军中充斥着浑水摸鱼的地方官僚,革命开始一个月就以失败告终了,孙中山、黄兴等人遭到袁世凯的通缉,只能逃亡日本。

袁世凯担任总统期间做过的最大快人心的事莫过于将“二十一条”变为一张废纸。

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孙中山为了筹集对抗袁世凯的经费,曾经与日本人签订了《中日合办汉冶萍借款案》,该合约以汉冶萍公司为抵押,向日本借得巨款,后来因为中国时局有变,合约遭到废止,这件事成了日本后来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索债的重要借口。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强行夺取了德国在胶州湾一带的利益。当时,民国政府仍处于国库极其亏空的状态,袁世凯四处筹措银两还债,日本趁欧洲各国无暇东顾的机会,单方面向袁世凯秘密提出了“二十一条”,企图趁其他国家参与混战之际扩大在华势力。

日本提出的条款规定,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承认日本在山东的一切权利;承认日本在伪满和内蒙的居住、经商、采矿等特权;中国所有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他国;中国政府聘用有能力的日本人担任政治、军事顾问。

日本提出的条款令袁世凯大为光火,这实际上与将大半个中国割让给日本无异,更令人气愤的是,日本将军舰开到渤海一带,并增加了山东一带的兵力,以武力要挟袁世凯同意“二十一条”。袁世凯深知以当时中国的实力,完全无法与日本进行正面军事冲突,只好一边与之谈判,一边命人在国内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日本的无理要求,国内的反日舆论日益高涨。袁世凯说:“我国虽弱,苟侵及我主权,束缚我内政,我必誓死力拒……”“应尽心竭力,能挽救一分,即收回一分之权利。”为了最大限度地挽回中国的利益,袁世凯在1915年2月2日到5月7日之间,先后与日本代表谈判二十余次,他并且告知外交部,要严格执行他的命令,尽最大努力争取减少中国的损失。

5月9日,日本向袁世凯发出了最后通牒,经过袁的努力,“二十一条”中,北洋政府只接受了第一至四号共十二条条款,这在当时北洋政府积贫积弱的情况下已经很不容易了。

当天下午,袁世凯紧急召开会议,通报了签订条约的情况。

袁世凯怀着沉重的心情对与会要员说:“此次日人乘欧战方殷,欺我积弱之时,提出苛刻条款……外交部恪守我的指示,坚拒到底,尽了最大之努力,避重就轻,已尽其职责……但以我目前之实力,尚难与日本兵戎相见,故权衡利害而至不得已接受日本之最后通牒。”

当时,黎元洪、徐世昌、各部总长都在现场,其中有人建议将5月9日定为国耻日,袁世凯则向各省下达密电,称条约的签订是奇耻大辱,从此以后,卧薪尝胆,十年之后“抬头见日本”。

条约并没有被如实执行。比如聘用日本人当顾问一项,在袁世凯死后,有日本人回忆在伪满担任顾问期间的情况时说道:“我等名为顾问,实际上绝无人顾,绝无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