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是北洋军阀中唯一一名中过秀才的人。不过,他的秀才没当几天,就因为雇人闹事被革去了。俗话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吴佩孚这个秀才进入军界后,不但没有“有理说不清”,反而到处说理,他妙语连珠,能言善辩,经常弄得其他军阀无力反驳。和曹锟联合之后,他成了曹锟身边一员“骂将”,后来竟到了逮谁骂谁的地步。他骂段祺瑞卖国求荣,骂梁士诒勾结日本,骂张作霖图谋不轨,引经据典、铺排陈述,骂得有理有据,不少人因为受不了他的骂而被迫辞职。
吴佩孚是八大军阀中唯一一个没有正式当过大总统的人,但是在曹锟执政期间,他却以十万兵力实际掌控了北洋政府。他和曹锟关系很好,张作霖为了挑拨两人关系,不无调侃地对曹锟说:我听说你是吴佩孚的傀儡啊!
鲜为人知的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天安门、故宫三殿,全靠吴佩孚的功劳。当时,北洋政府曾一度想拆除故宫,在其址建造现代建筑,吴佩孚赶忙通电制止,还号召全国一起抵制,如果没有吴佩孚,恐怕今天的北京将会是另一种面貌!
二十三岁中秀才,家境不济嗜鸦片
吴佩孚,字子玉,1874年出生于山东蓬莱的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叫吴可成,笃信佛教,在蓬莱县城开着一家名叫“安香”的杂货铺,还耕种着几亩田地。吴佩孚在家里排行老二,因为哥哥夭折,他实际上成了吴家的长子,但邻居们还是称呼他为小二子。吴佩孚的出生颇具神话色彩。据说,这天,吴可成在铺子里忙活了半天,非常疲倦,就坐在桌前睡着了。隐约间,他看见一个身穿金色盔甲的魁梧大汉走进铺子,来人自报家门,说自己是戚继光。吴可成连忙起身迎接,就在这时,眼前的金色武将不见了,里屋传来接生婆的喊声:“是个大胖小子!”吴可成梦见戚继光的事在街坊之间传开了,大家都认为吴佩孚就是戚继光转世,吴家人就根据戚继光字“佩玉”,给儿子取了“佩孚”这个名字。因为家人的灌输,吴佩孚长大后也觉得自己和戚继光十分有缘,对他非常推崇。
到了读书的年龄,父亲把吴佩孚送到当地的私塾里读书,学习四书五经。吴佩孚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对游戏、恶作剧统统不感兴趣,只是用功读书。有一次,学生们趁先生不在,又顽皮起来,弄得课堂闹哄哄乱糟糟,只有吴佩孚在闭目背书。这时,先生从外面回来,看到眼前的情形,一边呵斥学生们没有纪律,亵渎圣贤,一边对吴佩孚大加赞扬。
在学而优则仕的社会里,无论家境如何,考取功名似乎都是唯一的出路。在父母思想灌输下,吴佩孚对科举有着不一样的幻想。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幻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层,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所以,吴佩孚在学业上非常用功。
吴佩孚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弟弟还小,家里的店铺和农田都无人照料,吴佩孚只能辍学在家,照看“安香”铺子,并依靠代人写信、写对联赚取生活费用。吴佩孚并不懂经商,过了没多久,铺子就支撑不下去了。当时,登州水师到蓬莱招募新兵,入伍的士兵不仅能够得到每个月二两多饷银,还可以选择在本地训练,训练结束还可以继续到军营中当兵。为了谋生,吴佩孚只好弃笔投戎,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对四书五经的学习,只要有闲暇时间,他就拿出书来,摇头晃脑地诵读,寄希望于有一天考中秀才。
1896年,甲午战争刚刚结束,蓬莱当地很多人为了躲避战乱,早在几年前就离开了蓬莱,而吴佩孚却始终没走——他知道,1896年是朝廷规定的科考年,他觉得,战乱给自己带来了机遇,当年科举考生锐减,自己这次说不定能够考中。历史是非常有意思的,正如电影台词里所说,他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局——战乱确实给吴佩孚带来了机遇,但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
不出意料,吴佩孚果然考中了秀才,从此,他再也不是邻居口中的小二子,而是“吴秀才”了,一想到这里,吴佩孚就打心底高兴。
中国国门大开之后,抽鸦片之风盛行,吴佩孚所在的蓬莱,鸦片馆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就在考中科举的第二年,吴佩孚染上了鸦片瘾。鸦片馆的格局和现在的餐馆类似,一张大通炕是“普通席”,另外还有一个一个的单间,类似于餐馆里的雅间。这天,吴佩孚烟瘾上来,来到鸦片馆内,发现所有位置都占满了。他掀开一个“雅间”的帘子,看见同乡一个姓翁的豪绅在里面吞云吐雾,他想进去与之分享空间,却被翁姓豪绅拳打脚踢地赶了出来。为了报复,吴佩孚收买了当地几名混混,让他们到翁府揍姓翁的一顿出气。说来也巧,几人来到翁府时,翁府正在为老太太办寿宴,几个混混走过去,掀翻桌子,还叫停了正在演出的戏剧。翁家人一打听,这些都是吴佩孚指使的,气不打一处来,马上禀报官府,官府不仅革去了吴佩孚秀才的称号,还下令全城缉拿他归案。老家是待不下去了,无奈之下,吴佩孚只好选择远走他乡。临走前,他信誓旦旦地向母亲告别,声称要“立功异域,名垂史册”,吴母不无担心地说:“儿子啊,你一个人在外,不要惹事娘就心满意足了。”没想到,很多年以后,吴佩孚果然在军界取得了卓越的功勋,也果然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号。
从家乡逃走后,吴佩孚一路北上来到京城。当时,他的一个亲戚开了家客栈,吴佩孚就先在这里安顿了下来。从山东逃到北京,吴佩孚身上的银两很快就用光了,长期耗在亲戚的客栈里也不是个办法,总得想一个谋生的手段,可是想了很久,吴佩孚始终没有想出什么好的营生。吴佩孚想起几年前一位算命先生给自己占的卦,卦象说吴佩孚“贵不可言,必将腾达”,可到了北京城才发现,什么“贵不可言”,穷不可言还差不多!他向同乡讲起了自己算卦的事,同乡一拍脑袋,说:“你又读过书,学问又不小,何不摆个摊替人算卦?”吴佩孚心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他就从亲戚那里借来银两,把这个算卦摊开了起来。吴佩孚的卦摊不仅算卦,还替人写家书、写对联,生意慢慢好了起来。一天,他正在街上卜卦,竟看见自己的堂兄吴亮孚走了过来。堂兄得知吴佩孚的境况后,觉得算卦终归不是长久之计,便给他指了一条明路——参军。堂兄告诉他,当下中国正遭受外国欺压,为了扩大兵力,全国各地都在招募新兵。吴佩孚早年在山东当过兵,有从军经验,又饱读诗书,到了军营中,肯定能有一番作为。
听了堂兄的话,吴佩孚结束了摆摊算卦的生涯,乘车去往天津。
1898年,淮军聂士成部正在招募新兵,吴佩孚的拜把兄弟正在某一营中负责招募。吴佩孚找到他,表明了想要入伍的意图,他见到吴佩孚面色白皙,个子又不高,参军打仗似乎费力,就推荐他当了一名勤务兵。从这以后,吴佩孚的军人生涯开始了。
勤务兵虽然不用参与打仗,却是个听人使唤的活,全军上下不管什么级别,都对吴佩孚呼来喝去,时间一长,他就厌倦了。不过,吴佩孚还算聪明,他早年通过摆摊算卦,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靠着这个本领,他得到了长官们的赏识。
一天,营中的一位姓郭的师爷让吴佩孚传送文件,吴佩孚随手翻看,发现里面竟然有错别字,就坦率地向郭师爷指出。郭师爷也是文人出身,见吴佩孚识字,就详细追问,一问才知道,原来吴佩孚还中过秀才,比自己学问都高,第二天,他就拉着吴佩孚到关帝庙中义结金兰。因为得到了郭师爷的照顾,吴佩孚在军中的地位没有以前那么低微了。后来,聂士成在开平创办武备学堂,在郭师爷的举荐下,吴佩孚成了其中的学员,逐渐崭露头角。
曹锟兵中遇秀才
吴佩孚加入淮军第二年,义和团运动爆发,聂士成奉命率部到山东进行镇压。部队乘坐火车浩浩荡荡前进,刚进入山东境内,就遇到了一股义和团的势力,他们将铁路捣毁,导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于是,淮军部将就全体下车,就地和义和团打了以来。吴佩孚因为身材矮小,始终没参加过战斗,他只能守在车里负责上传下达。两军交战,火车外喊声震天,血溅遍地,从来没打过仗的吴佩孚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不过,他并没有害怕,在他的心里,军人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他暗下决心,以后自己也要成为像聂士成那样的军事将领,指挥千军万马。
1900年,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进入北京,不久,八国联军借口帮助清廷镇压义和团,到北京烧杀抢掠。这时,曾经在山东剿灭义和团的淮军聂士成部,却意外得到了天津义和团的支持,双方联手进攻天津租界,聂士成部遭到八国联军的强攻猛打,不久,天津就被八国联军攻占,聂士成牺牲,他的部队则上随之瓦解。身在其中的吴佩孚眼见洋人的杀戮行为,感到天津不可久留。告别郭师爷之后,他背上行囊,匆匆离开了天津。
离开天津,吴佩孚一路北上,寻找新的安身之所。到了这年11月,吴佩孚来到唐山北面的开平镇。开平北面的山坡上有一所学校,是当年聂士成创办的开平武备学堂,属于天津武备学堂的分校,1895年创办后,已经培养出不少优秀学生。吴佩孚早就想进入开平武备学堂学习,却因为常年在军中,一直没有机会。这次聂士成的部队溃散,吴佩孚也算有机会前来求学了。1902年初,吴佩孚拿着郭师爷的推荐信,参加了武备学堂的入学考试,顺利进入开平武备学堂学习。这年9月,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把开平武备学堂搬迁到保定,改名为北洋武备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完全按照新的体系进行教学,所以袁世凯规定,开平武备学堂学业未结束的,可以到北洋武备学堂继续学习,但要从头开始;如果不继续学业,也可以直接去军队。这一年,吴佩孚已经二十八岁,再从头学起,不知道又要过多少年。无奈之下,他只好离开学堂,又因为没有毕业,他没有到军中担任长官的资格,只好到天津陆军警察队供职。
后来,袁世凯扩大军队规模,吴佩孚终于得到机会,被提拔为二级初等官。为了满足迅速培养人才的需要,袁世凯又在保定开设陆军速成学堂,学员只需要在这里进修一年,就可以到军队担任要职。吴佩孚一听机会来了,马上报名参加。1904年,吴佩孚从速成学堂毕业,被分配到天津北洋督练参谋处担任陆军中尉。吴佩孚觉得,自己终于得到了袁世凯的重视,能够大展才华了,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袁世凯之所以任命他为陆军中尉,并不是因为器重,而是另有所用。
1904年前后,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的利益,矛盾不断激化。他们在中国东北肆意妄行,而清政府却表示“中立”,任其在中国领土内互相厮杀。清政府表面宣布中立,背地里却帮助日本。在日本的要求下,吴佩孚等十几名陆军官兵被秘密调往芝罘接受短期训练,随后被派往东北探听俄军情报。
来到指定地点后,吴佩孚乔装打扮,和其他几人一起混进俄国控制区。探听到俄方情报后,几人不动声色地离开,不承想在马上就要逃离俄国控制区的时候露馅了,几名情报人员只能丢掉随身携带的物品趁乱逃命。他们跑到一个叫娘娘宫的村落,见没有俄军追来,这才放下心来。几天后,所有情报人员从娘娘宫出发,回到了山东芝罘。
通过这次惊险的任务,吴佩孚获得了极为丰厚的奖金。他趁休息的几天回了老家,把赚来的银两交给母亲,母亲见儿子已经功成名就,就急匆匆地给他办了婚事。婚后第三天,吴佩孚又接到命令,让他马上返回东北,再去探听情报。这次一去,吴佩孚险些丢了性命。
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吴佩孚被俄军抓获。吴在速成学堂的时候,学习的是测绘专业,在他的行囊里,装了一沓手绘的俄军地图,俄军以此为证据,想逼迫吴佩孚承认自己是间谍,这样,俄国就能以清廷违背中立诺言向清廷发难。吴佩孚接受过严格的训练,自然知道后果,为了不给清政府带来麻烦,无论俄军使用什么手段,他都死活不承认。俄军对吴佩孚没有办法,便决定立即将其处死。这时,俄军的一个情报机关得知情况,想要从吴佩孚那里得知日军的情况,便下令用火车将吴押送到哈尔滨。吴佩孚是个精明机智的人,他趁敌人不注意,从火车上跳了下来,这才逃过一劫。
从东北归来之后,吴佩孚被派到段祺瑞的第四镇任职。大概因为身材矮小、面相斯文的原因,来到第四镇后,吴佩孚并没有引起段祺瑞太大的重视,只得了一个微不足道的闲职。闲来无事的时候,吴佩孚就只好读书写字消遣。一次,段祺瑞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喜欢读书的年轻人,觉得他踏实上进,这才开始提拔他。
徐世昌被派到东北治理东三省时,将袁世凯的第三镇也带了过去,第三镇的统领是曹锟,1907年,吴佩孚所在的部队被调到第三镇,从此,吴佩孚正式成为曹锟的手下。
刚刚调去的时候,曹锟也和段祺瑞一样忽视吴佩孚。吴佩孚真正得到曹锟赏识,是因为一次剿匪行动。
当时,日俄战争之后,东北地区治安混乱,常常有土匪出没,过路行人不得安宁。土匪们熟知地形,藏身之处又十分隐蔽,为了剿灭土匪,曹锟花了不少心思,但东北匪患仍旧难平。一天,他召集军中士官开会,问及下属们谁能解决匪患问题,下属们纷纷低头不语。这时,坐在最不起眼位置的吴佩孚站了起来,说:“我能。”曹锟上下打量,觉得这个年轻人口气不小,就问他带多少兵、用多长时间能剿清土匪。吴佩孚信誓旦旦地说:“只需要一个营的兵,一百天的时间。”曹锟感到吃惊,自己带着成千上万的部队,剿匪半年多都没有成功,眼前的毛头小子用一百天就能解决?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曹锟决定让吴佩孚一试。
吴佩孚剿匪的方式和曹锟不同,他从来不和土匪发生正面冲突,只是派人每天盯梢,只要土匪一出现,就紧随其后,被土匪发现了也不跑,迎上去打几枪,掉头就跑,土匪一追击,就只能把抢劫的事放一边。吴佩孚用这种方法和土匪僵持了两个月,土匪们忍无可忍,只好先各自回家,等到风头过去再出来作案。吴佩孚派人跟踪,很快就找到了土匪的老巢,他马上派兵捉拿,一下子把所有土匪都捕获了。
吴佩孚的剿匪方法让曹锟眼前一亮,他根本没有想到,军队中竟然还有这样机智过人的人。剿匪胜利后,曹锟把吴佩孚叫到跟前询问,得知吴佩孚曾经考取过秀才,又是开平武备学堂毕业的高材生,立刻对其刮目相看。从这以后,吴佩孚就成了曹锟身边不可缺少的一员大将。
辛亥革命爆发后,曹锟部队奉命到山西剿灭革命军。曹锟命吴佩孚带头,先行到娘娘关附近的井陉驻扎。运输军队的列车是夜间行车,很多士兵都睡了,吴佩孚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看着窗外,忽然发现火车似乎已经驶过了井陉,马上就要到革命军的驻扎地娘娘关了。这时他发觉了事情的异常,带着小部队制止了想要策反的士兵,挽回了军队的损失,避免了曹锟的一次重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