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段总长,不知袁总统”
袁世凯并不是一个喜欢****的人,他懂得放权的重要性,早在小站练兵的时候,就把管理教官的权利全都交给了段祺瑞。袁世凯以治军严明着称,而段祺瑞则比他更严格。有一次,段祺瑞的一个老乡触犯了军法,应该被处斩,这个人便让家人拿钱贿赂袁世凯的姨太太,求姨太太帮忙说情。袁世凯被说动,找到段祺瑞,让他网开一面,没想到,段祺瑞却以不能法外开恩为理由拒绝了。通过这件事,袁世凯不仅没有怪罪段祺瑞,反而对他更加刮目相看了。
小站练兵的时候,段祺瑞请了几名精通德文的人翻译德国军事着作,准备成集出版。为了表示对袁世凯的敬重,他把书稿呈给袁世凯过目,袁世凯看到后爱不释手,就以需要修改为由留下了这些书稿。后来,袁世凯根据这些书稿,撰写出自己的军事着作,屡屡被人称赞为军事奇书,但当时军队中的人都知道,这其中段祺瑞功劳不小,也正因此,他们对段祺瑞更加拥戴了。
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在北京进行了一系列烧杀抢掠。他们还假借帮助清廷剿灭义和团的名义,趁机潜入到保定、沧州等地,但是,八国联军的部队行进到山东德州一带时,就不敢再前进了。原来,袁世凯的北洋军队正在这里进行演习,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三人指挥着军队,生生把八国联军的先锋部队震慑住了。
1902年,袁世凯向朝廷申请设立了军政司,负责编练、调度北洋军,段祺瑞因为在治军方面颇有手段,被袁世凯提拔为军政司参谋处总办。一年以后,在袁世凯的保举下,段祺瑞又被提拔为候补道员。1903年,段祺瑞继续扩大北洋军的队伍,新招募了十二个营的新兵,在保定设北洋常备军左镇,军队势力急剧壮大。1904年6月,武卫右军改编为北洋陆军,袁世凯任命段祺瑞为第三镇统制,管辖三个协的兵力。
段祺瑞管理军队初期,军中士兵染上了赌博的恶习,经多次禁止、警告,仍然屡禁不止。段祺瑞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天,他亲自来到赌博的士官中间,和他们一起赌博,还故意输了不少钱。第二天,他把昨天参与赌博的士官都召集起来,现身说法,告知他们赌博的危害,他说得头头是道,士官们都点头同意。但是,会议一解散,他们就纷纷议论,说段老总自己赢不了钱,就不让别人赢钱,等他气消了,也就没事了。过了一段时间,士兵们见风头过去了,又聚在一起赌博。段祺瑞听说以后,马上派人严查,并把几名不肯改过的士兵抓到操场上,在全军面前审讯。这几名士兵不服管教,与段祺瑞顶嘴,还以上一次都宽恕了为理由,要求段祺瑞再放自己一马。一开始,段祺瑞只是想在众人面前杖责这几人,没想到他们竟然为自己狡辩,毫不悔改。暴怒之下,段祺瑞命人把这几名士兵斩首,全军大震,从此以后,段祺瑞的军队里再也没有敢聚众赌博的了。
辛亥革命之后,通过段祺瑞的一番运作,南方革命军当中拥护袁世凯的人越来越多,这让身在日本的孙中山感到不安。他不认为袁世凯是一个值得信任的革命家,而是一个随时可能变卦的清廷重臣。1911年12月,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中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挽回时局。孙回国后,对革命军进行了整顿,同盟会成员看到孙中山回国,顿时人心振奋。很快,段祺瑞苦心经营的倒向袁世凯的形势发生了转变。
袁世凯与南方进行谈判,最终达成了停战议和的一致,12月28日,袁世凯致电段祺瑞,要求他五天之内把停留在湖北的军队撤出百里之外,等候自己当选大总统的佳音。当总统的目的还没有实现就撤兵,段祺瑞觉得这件事不妥,他正犹豫要不要听从袁世凯的指示,12月29日,下属前来报告:孙中山已经当选大总统!
听到这个消息,段祺瑞的脸立刻沉了下来。在段祺瑞眼里,孙中山和革命军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没有经过政治的历练,根本没有资格统治中国。如今,他们违背南北议和的协定,私自成立政府,根本就是对北洋势力的无视。段祺瑞马上传领各部将:“南军有违和议条款,擅自另立政府,我必诛之!”一声令下,段祺瑞的部队对革命军展开了强烈的攻势,革命军通电谴责,段祺瑞则称是革命军率先进攻,段部抵御不成,才下令进攻。
段祺瑞的擅做主张让袁世凯陷入被动。当然,袁世凯并不责怪段祺瑞。对袁世凯来说,段祺瑞的军队没有撤出湖北,反而在孙中山就职大总统之后对革命军强火猛击,恰恰成了自己与南方谈判的重要筹码——你不拥立我袁世凯,我就让人打你。
随后,段祺瑞又联合冯国璋、段芝贵等将领联名发表通电,谴责孙中山政府的行为。南京政府这边,一派主张再次议和,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激进派则强烈反对。孙中山坚持北伐,想要彻底消灭袁世凯的势力。实际上,这是一个十分幼稚的想法。袁世凯曾为直隶总督,又是北洋系的最高首领,掌握着全国的兵权,再加上袁世凯身后有英、美势力的支持,想要打败袁世凯,实在难似登天。
在孙中山的指挥下,革命军挥军北伐,由黄兴担任北伐陆军参谋长。三日内,革命军击败北洋军队,不断向北行进,后来在安徽、河南等地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然而,就在革命军因为节节胜利而军心大振的时候,一件令孙中山头疼的事实摆在了眼前:军队经费不足。孙中山早年策划革命的时候,曾经获得过南方一些黑帮的支持,从他们那里获得过不少经费。现在,经费又成了大问题。有一次,安徽都督请示孙中山发放军饷二十万,而国库中只有十元钱。为了筹款,他自作主张把苏浙铁路抵押给日本,换来了三百万,后来又把汉冶萍公司抵押给日本,换来五百万——这在后来成了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依据。但是,即使这样,军饷还是不够发。随着英、美势力的介入,革命军北伐的势头渐渐熄灭,孙中山在各方压力之下,只好妥协,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根据《约法》内容,任命同盟会成员担任内阁总长,不过,他分配给同盟会的都是农司法、工商、农林、教育等职务,而至关重要的内政、外交、财政、军权等则留在自己手里。
在陆军大权归谁的问题上,袁世凯心里的最佳人选当属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三人。王士珍对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一事一直不满,袁就任大总统后,他就递交了辞呈,王士珍是指望不上了;而冯国璋,不够灵活,尤其镇压武昌起义期间,一味恋战,让袁世凯深为不满。在这样的情况下,似乎只有段祺瑞是最合适的。1912年3月29日,袁世凯正式任命段祺瑞为陆军总长,这样一来,全国军队的调用、编制,各军将领的任用、罢免,就全部掌握在段祺瑞的手里。后来,段祺瑞又着手培养了很多自己的亲信,在北洋政府的军队里,新生力量往往只知道有段总长,而不知道有袁总统。段祺瑞势力日益膨胀,这也为后来袁、段出现裂隙埋下了伏笔。
趁袁之危夺取大权
段祺瑞的性格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说一不二。欣赏他的人,说他果断坚决,反对他的人,则说他刚愎自用。段祺瑞对自己在军中的权威非常在意,不允许别人干涉,只要他拍板决定的事,他绝不允许别人擅自改动,就连袁世凯也不能左右他的决定。当上陆军总长之后,段祺瑞的架子更大了,他任命自己的亲信徐树铮担任陆军次长,不允许别人质疑。慢慢地,他培养起一支只听命于自己的力量,在这些人的眼里,“只知有段总长,不知有袁总统”,袁世凯下的命令,常常不如段祺瑞的命令管用。
袁世凯政府刚刚组建时,按照同盟党的要求,设立了军事处来牵制陆军处。当时,袁世凯觉得设军事处实属多余,加上他根本不想让同盟会掌握军权,就选举同盟会成员李书城担任军事处的书记,但是根本不给李书城任何权利,担任书记很久,李书城甚至连陆军处的文件都没有看过。
袁世凯从小站练兵时就很注意均衡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人的关系,他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出一个全能的英雄,而是培养出一批能够听命于自己的平凡人。袁世凯任命段祺瑞,主要是从扼制革命党势力的角度考虑的,他根本没有重视均衡力量这件事,使得段祺瑞的势力不断膨胀,一度超过了自己。渐渐地,袁世凯对段祺瑞的嫌隙就越来越大了。
掌握了大权之后的段祺瑞更加威风凛凛,架子也更大了。他根本不把陆军处当回事,加上平时懒散惯了,很少到陆军处上班,他派司官每天往返于住所和陆军处之间,传达公事命令。袁世凯对他的行为大为不满,却又不好发作。于是,他花了三十万大洋在陆军处的隔壁买了一套宅子,因为这套宅子和陆军处仅一墙之隔,他就命人在墙上凿出门洞,让段祺瑞每天早晨起床后,一转身就能到陆军处上班。
段祺瑞赶紧推辞,拒绝接受袁世凯的好意,袁世凯不容推脱,对段祺瑞说:“这是我送给女儿的陪嫁!”这样,段祺瑞只好无奈地收下。原来,1900年段祺瑞的原配吴夫人去世后,袁世凯把自己的义女张佩蘅嫁给了他。借着女儿的名义,袁世凯把房子送给段祺瑞,这才改掉了段祺瑞不去上班的臭毛病。
为了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袁世凯曾尝试对北洋军进行重组,他打算先用蔡锷取代黎元洪的参谋总长,等时机成熟,才让蔡锷取代段祺瑞担任陆军总长。不过,这件事后来被黎元洪和段祺瑞知道了,袁世凯的计划遭到他们的联合抵制,最后只能作罢。
蒋百里留学归国,给袁世凯带来了机会。蒋百里早年在日本、德国学习军事,回国后一直想建立一所仿效德国模式的军校。当时,保定军校直接隶属北洋政府,由段祺瑞的陆军处管辖。袁世凯想通过培养蒋百里来限制段祺瑞,于是没有经过段祺瑞允许,便任命蒋为保定军校的校长。袁世凯的用意很明显,让蒋百里在保定军校培养出一批青年才干,这些青年才干将成为自己的嫡系力量。段祺瑞自然不会允许袁世凯这么做,他暗中对蒋百里的活动百般阻挠,还在学校经费上进行为难。
有一次,蒋百里耗费了很大的精力,拟定了一个扩大保定军校的规划,得到了袁世凯的支持。在全校师生面前,他充满激情地勾勒未来。第二天,他把提案送到陆军处,接收文件的魏宗翰竟然把文件扣押起来,始终没有向上递交。蒋百里感到不平,就去找魏宗翰理论,但魏宗翰还是拒绝批复。蒋百里感到自己要失信于军校师生,就召开全校大会,在众人面前失声痛哭,还掏出手枪来想要自杀,幸亏旁边的教员反应快,才救了他一命。蒋百里自杀事件,其实根本就是袁世凯和段祺瑞的暗暗较量,只不过因为一层翁婿关系,两人不好明刀实枪对决。
袁世凯和段祺瑞矛盾激化,是由徐树铮引起的。段祺瑞非常器重徐树铮,在一些重大事件上,他都听徐树铮的建议,这让袁世凯很不满。有一次,袁世凯忍无可忍,就要求段祺瑞把徐树铮赶出陆军处,没想到,段祺瑞却极力袒护,还说“请总统先免我的职,随后要怎么办就怎么办”!袁世凯当然不能以这个理由免段祺瑞的职。后来,段祺瑞的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袁世凯就亲切地关照,让段祺瑞多注意身体,该休息的时候不要强撑——其实,袁世凯心里巴不得段祺瑞早点辞职。
段祺瑞自认为北洋军队势力雄厚,所以在很多政治问题上始终站在主站的一方。1915年,日本向北洋政府提出“二十一条”,段祺瑞主张动员军队震慑日本,如果日本继续侵扰,就对其动武。袁世凯则站在主和的一方,他认为“我国国力未允,目前尚难以兵戎相见”。在对日本的态度上,段、袁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段祺瑞心直口快,在会议上和袁世凯发生口角,袁世凯仍旧坚持不对日宣战。段祺瑞无可奈何,便称病辞职,到西山养病去了。
这个时期,袁世凯和段祺瑞并没有完全决裂。段祺瑞到西山养病后,袁世凯还多次看望。后来,外界传言袁、段决裂,段祺瑞还专门通电全国澄清。直到袁世凯开始为称帝做准备,两人的关系才彻底破裂。
1915年8月,袁世凯开始为称帝做舆论准备。他专门把段祺瑞召回北京,询问他的态度。段祺瑞诚恳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帝制乃人民所疾首痛心,必不容其发现者。劝进之文皆奸人捏造,混淆视听,总统倘不及早觉悟,噬脐晚矣。”袁世凯并不想听他关于劝进文是真是假的判断,因为捏造劝进文的“奸人”正是袁世凯自己。他问段祺瑞:先不要说民意是不是真的,你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段祺瑞并不拐弯抹角,就表示自己绝不会支持帝制,更不忍心见追随多年的总统成为历史的罪人。袁世凯根本听不进劝,最终还是选择复辟帝制。袁世凯复辟之后,段祺瑞开始秘密联络南方军队,组织反袁势力。全国军队纷纷起义,袁世凯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准备起用段祺瑞,而段祺瑞拒绝出兵。后来,复辟派给段祺瑞发恐吓信,威胁说如果段不出兵就要了他的命,段祺瑞大义凛然地说“武人不怕死”,复辟派最终还是拿他没办法。
1916年2月,段祺瑞公开表明立场,坚持维护民主共和,促成南北停战。3月中旬,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看到这种情况,只有请老友徐世昌出来收拾残局,徐世昌又请段祺瑞出面商议取消帝制一事,3月23日,袁世凯任命段祺瑞为参谋总长,统领全国军队,并宣告取消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