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国课堂:军阀总统
3822800000019

第19章 “北洋之虎”段祺瑞(1)

1926年,北京发生了着名的“三一八惨案”,全国上下都传言段祺瑞下令枪杀爱国学生。对于这件事,段祺瑞的后人一直觉得很冤枉,因为惨案发生时,段祺瑞正在家里休息,卫队队长擅自下令开枪,他事先并不知情,但是从此以后,段祺瑞就背上了汉奸卖国贼的名声,直到死后还有人对他横加指责。

段祺瑞是有名的“六不理”总理,他一生清廉,没有积蓄,甚至连一套房产都没有,只能带着全家人租房住。他虽然刚正不阿,却又过度自信,刚愎自用。他治军能力强,威武不屈,始终坚信武力能够统一中国,但是当他终于当上了大总统,北洋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却落在了别人的手里。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梦想,晚年的段祺瑞甚至想和废帝溥仪联手,没想到溥仪以皇帝身份自居,段祺瑞一气之下,甩袖子走人,从此再也不理会溥仪了。

怀揣一枚银元,徒步两千余里

北洋政府时期,官员当中贪污腐化、****赌博,风气非常不好。但是,在他们当中有一个例外,这个人就是段祺瑞。段祺瑞担任国务总理期间,坚持“不贪污肥己,不卖官弼爵,不抽大烟,不酗酒,不****,不赌钱”,时人称其为“六不理总理”。

段祺瑞为官清廉,大概和他童年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

段祺瑞的老家在安徽英山县,后来迁居到合肥西乡一代。段姓是个大姓,他们的始祖是春秋时期的共叔段。共叔段其实不姓段,姓姬,名段,是郑武公的次子,后来他逃到共邑,才被称为共叔段。自共叔段之后,段姓创立,这也是段姓后人奉共叔段为始祖的原因。到了段祺瑞这一代,已经有了七十多世。

段祺瑞的祖父叫段佩,在清军中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不苟言笑,为人正直,在军中独树一帜。捻军作乱时,段佩参加剿灭行动,立下汗马功劳,被清廷提拔为淮军统领。当时,刘铭传也在淮军中担任要职,段佩还曾经和刘一起贩卖私盐,赚了不少钱。1865年3月6日这天,段祺瑞降生。这时,段氏一家住在安徽六安县太平居集上,因为段佩常年在外打仗,家里需要有男丁维持,段祺瑞的父亲便一直在家务农,并没有做官或参军。

当时,六安县有两个恶霸,一个叫刘楠,一个叫刘枢,这两个人仗着有亲戚在朝廷做官,欺行霸市,横行无道。他们的行为惹怒了段祺瑞的爷爷,段佩一气之下,带着士兵冲到刘家,把刘楠、刘枢两个恶棍杀死了。从这以后,段家和刘家就结下了仇。段祺瑞的父亲段从文是个老实巴交的人,段佩外出征战的时候,刘家就找机会欺压段从文,还扬言要杀了段从文和段祺瑞,让段家绝后。段从文对付不了他们,只好举家迁到寿州炎刘庙,因为寿州与六安距离不远,刘家人还是隔三差五来找麻烦。1870年,段佩从外面回来探亲,得知这个情况之后,就在合肥的大陶岗买了百亩良田,把全家人都带了过去,从此以后,段家人就在合肥安家了。后来,段祺瑞被世人称作“段合肥”,就是因为他从小在合肥长大。

段从文从小受四书五经的熏陶,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在段祺瑞很小的时候,就送他到私塾里念书。但是,段祺瑞对四书五经并不感兴趣。段家有不少人都在军中任职,段祺瑞从小就跟着这些长辈们在军中玩耍,所以,尽管父亲一直希望段祺瑞能“从文”,他却始终对读书识字不感兴趣,并坚持要当兵。

段从文靠农耕为生,没有太多闲钱,段祺瑞念书的钱,都是他的爷爷提供的。十五岁这年,段祺瑞的爷爷去世了,因为生前功勋卓着,段家为他大办丧事,花去了不少积蓄。段佩死后,段家少了一大笔经济来源,家境急转直下。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段祺瑞,因为经济难以维持,一年之后,段祺瑞就辍学了。当时,到私塾读书的学生都是自带桌椅笔墨,被迫辍学的时候,段祺瑞已经欠下不少学费,私塾扣下了他的书桌和砚台,才肯放他走。

没有书可读,剩下只有一条路可以选,那就是从军。当时,段祺瑞的一位叔父在山东一个军营中担任管带,他就向父亲提出要到山东去当兵。段从文当然不肯——“好男不当兵”,一旦当兵,生死不由己。段祺瑞觉得,在家里既不能读书,又没有好的出路,还不如出去博一把。于是,他不顾家族长辈们的反对,只身一人向山东出发了。

段从文奈何不了,只能应允。临走前,他让夫人给儿子准备了足够的干粮,还给了他一枚银元——这一枚银元当然不能支撑段祺瑞从合肥走到山东,但这却是段家唯一一枚大面额的钱了。段祺瑞脾气倔强,性格又非常坚毅,他对这些毫不在乎。第二天一大早,他揣起这枚银元,背上干粮和行李就出发了。

因为没钱,段祺瑞只能靠步行,路上如果遇见马车,他就会央求他们捎自己一程。过了几天,带来的干粮都吃完了,段祺瑞只能靠吃沿途地里的果蔬维持(过去中国农村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过路的人如果实在饥饿,在不带走的情况下,是允许吃地里的作物的,比如红薯、地瓜、蔬菜等,当时很多长途跋涉的人都是靠这些活了下来),走到城镇的时候,他就不得不向当地人乞讨充饥。就这样,这个十六七岁的小孩,愣是从安徽合肥徒步走到山东威海,行程两千余里,大概等于现在的一千公里。

走了几个月,段祺瑞终于到了威海。他到处打听,终于找到了叔父段从德所在的军营。走到山东,段祺瑞的鞋子已经磨得破败不堪,衣服也脏兮兮的,段从德端详了半天,才认出了他这个小侄子。他赶忙把段祺瑞接到营中休息,又派人给他买来新的衣服。换洗之后的段祺瑞,立马变成一个精神饱满的少年了。段从德让段祺瑞在军中做了哨书,相当于文书类工作。第二年,段从文从合肥赶来看望他,路上却被同行的两个同乡杀害,劫去了所有钱财。得知消息后,段祺瑞伤心不已,请假回去为父亲吊丧。父亲一去世,所有的重担都落在段祺瑞的身上。更不幸的是,第三年,段祺瑞的母亲因为伤心过度也去世了,段家只剩下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妹妹启英十二岁,弟弟启辅刚刚十岁。长子为父,这下段祺瑞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用自己赚来的微薄饷银,养活着弟弟妹妹二个人。

段祺瑞在叔父的军营中任职三年,期间继续读书,成长迅速,因为为人正直,他逐渐在军中有了一定的名声。三年之后(1885年),李鸿章开始筹办天津北洋武备学堂,从淮军各营中选拔优秀的士兵成为学员,各营中报名人数众多,因为叔父是管带,段祺瑞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被选入北洋武备学堂,成为了该学堂的第一批学员。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仅招收了一百名学员,能够进入学堂学习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就这样,段祺瑞和冯国璋、曹锟、王士珍、吴佩孚等成了同学。历史是非常有趣的,不久以后,他们几人都加入到袁世凯的麾下,很多年以后,这几个人又都成了军界的佼佼者,除了王士珍之外,其余几人都先后当上了北洋政府的大总统。

因为同学们都很厉害,段祺瑞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厌学,争强好胜的他开始发奋读书,很快便在班里成了佼佼者。

一天,李鸿章来北洋武备学堂考核军事操练,这天天气阴沉,不一会儿就下起了雨。学生们平日都是在晴天时候训练,一下起雨来,就有些不适应了。加上当时由李鸿章亲自考核,不少人心里紧张,发挥失常。考核炮兵演练的时候,前面的几名学员都瞄偏了,看得李鸿章非常扫兴,扔下望远镜就要离开。这时,轮到了段祺瑞,只听一声炮响之后,学员们欢呼起来,这一炮打中了。学员们的呐喊激起了李鸿章的兴趣,他拿起望远镜继续观瞧,段祺瑞很争气地连连命中。他马上派人把段祺瑞叫到跟前询问,得知段祺瑞也是合肥人,李鸿章更加高兴了。从此以后,段祺瑞得以和李鸿章这个“李合肥”一起并称“大小合肥”。

协助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段祺瑞在北洋武备学堂度过了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和冯国璋、王士珍等成了好朋友。几年以后,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被朝廷分配到旅顺督建炮台。刚刚毕业的段祺瑞意气风发,他觉得,只要炮台建得好,就能巩固国防,抵御外敌。段祺瑞在旅顺修建了一座座铜墙铁壁,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甲午战争爆发之后,这些炮台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镇守的清军就全都落荒而逃了。

19世纪末,德国的军事实力一直世界领先。清廷倍感军队薄弱,遂决定选派人员到德国留学,见习德国军事。朝廷拟定去德国留学的有五个人,其中三个山东人,两个安徽人。因为担心所选人员到德国之后被西方民主文化“洗脑”,清廷对选派人员有严格规定,必须由各省巡抚亲自保送。当时,山东报上三人,安徽报上两人。这些人都要经过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审批。李鸿章拿过名单一看,里面居然没有自己的小老乡段祺瑞,很不满意,便把山东三个人勾去一个,填上段祺瑞的名字,递交给朝廷。就这样,段祺瑞幸运地得到了官费赴德国留学的机会。

到了德国,段祺瑞进入当时最厉害的柏林军校学习炮兵技术。当时,其他同学都是短发,唯独这五名中国留学生留着大辫子,为此,段祺瑞他们没少受别人的嘲笑。有一天,段祺瑞实在无法忍受别人的另眼相看,便拿起剪刀想要剪掉头发,站在一旁的同学连忙制止。同学劝他说:“如今能出国留学,全靠朝廷经费支持,现在剪掉辫子,如果被朝廷知道,停了咱们的经费,那可如何是好!”在同学的建议下,段祺瑞向朝廷发了一封电报,请示能不能剪掉辫子,很快便被朝廷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通。

德国学业结束后,其他学生被召回国,只有段祺瑞留了下来。原来,李鸿章早年见到段祺瑞对炮法操作熟练,有意让他到德国克虏伯炮厂实习,学习德国先进的造炮技术。回国后,段被派到北洋水师舰队基地担任教官,专门传授炮兵技术。

段祺瑞回国后不久,甲午战争爆发了,清军的大败让他感到非常失望,尤其据守炮台的清军溃散而逃,更让他这个督建炮台的技术官兵感到沮丧。1896年,在家人的催促下,段祺瑞回到合肥老家,和宿迁举人吴懋伟之女吴氏完婚。结婚的喜事并不能冲散段祺瑞对国事的忧愁,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招募贤士的消息,大为振奋。段祺瑞觉得,自己可以去天津试一试。就在完婚第二天,段祺瑞收到了从天津新建陆军处发来的电报,内容是袁世凯邀请其到小站任职。

其实,正当段祺瑞对新建陆军跃跃欲试的时候,袁世凯也在全国范围内打听有军事才能的人。他从李鸿章口中听说了段祺瑞,便迫不及待地命人给段祺瑞发邀请电报,两个人可谓一拍即合。在合肥停顿了没多久,段祺瑞就迫不及待地向天津出发了。

袁世凯小站练兵,最缺的就是像段祺瑞这样早年在军队当兵,后来到北洋武备学堂学习,又到德国学习军事的人才,所以,袁世凯以非常高的礼节迎接段祺瑞。段祺瑞到达小站军营外,就被眼前的情形震撼了:士兵列队欢迎,袁世凯就站在正中央,袁的身边,还有自己在北洋武备学堂时的老同学。段祺瑞感到非常受用,看到袁世凯如此重视自己,他也觉得一定要竭尽全力辅佐袁世凯。

第二天,段祺瑞以自己新婚的名义,设宴邀请袁世凯、旧同窗和新同僚们吃饭,饭罢,段祺瑞起身结账时,却被告知袁世凯已经把账记在自己的账下了,这件事让段祺瑞既觉得惭愧,又觉得感动。

正是因为受到这样高的待遇,段祺瑞后来成了袁世凯的左膀右臂。在天津小站,段祺瑞被任命为新建陆军左翼炮队第三营统带,并负责炮兵学堂的监督和炮兵技术的教练。

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后来逐渐发展到北洋六镇的规模,全天下的兵权几乎全都掌握在袁世凯的手里。这时,朝廷中就有人站出来弹劾袁世凯。他们上书光绪、慈禧:自古至今,从来没有哪个政权把所有的兵权都交到一个人手里。现在袁世凯掌握了如此重要的兵权,迟早有一天会对朝廷构成威胁。

朝廷也意识到后患无穷,便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制裁袁世凯。这时,段祺瑞为袁世凯出主意,让他主动把一部分兵权交出来,但实际上,北洋军权还是由袁世凯一人掌控。袁世凯刚刚交出兵权不久,光绪、慈禧先后去世,载沣早就有处理袁世凯的意思,为了保护袁世凯,段祺瑞策划了一场“兵变”,让朝廷觉得必须先留着袁世凯的命,就这样,袁世凯才保住性命,被罢免官爵,回到了河南老家。

段祺瑞很会揣摩袁世凯的心思。袁世凯和载沣一直不合,慈禧还在世的时候,段祺瑞就曾亲自把载沣气了个够呛。一天,慈禧一行到西安避难,路过时沿途军民全都下跪朝拜,可到了段祺瑞的地盘,段祺瑞带着全副武装的部队列队欢迎,慈禧过来的时候,士兵们并不下跪,而是站得更直了,还朝天空鸣枪,吓得一些不明情况的宫女太监浑身直抖。走在前面的载沣看了,觉得不成体统,就上前教训段祺瑞,没想到,段祺瑞却很轻蔑地说:“我的军队是按照西方模式训练的,礼仪也是模仿西方的最高礼仪,您难道不知道吗?”载沣说不过他,就找“老佛爷”评理,没想到,慈禧并没有生气,反而表扬段祺瑞的队伍训练有素,载沣立刻哑巴吃了黄连不吭气了。

武昌起义之后,段祺瑞、冯国璋等大将都受袁世凯的命令,南下镇压革命军。其实,袁世凯并不想和革命军死磕,只是想震慑他们一下,趁机寻找和谈的机会。冯国璋毫不知情,也没有任何察觉,带着军队奋勇杀敌。后来,袁世凯终于要南下谈判了,冯国璋却一把火把汉口城烧了,袁世凯非常担心自己会因此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段祺瑞则看出了袁世凯的心思,他领悟到袁世凯想要当大总统的心意,便配合袁世凯,在需要放松进攻的时候,绝不硬打。一次,他趁单独和袁世凯说话的机会,探听袁世凯的想法,得知袁世凯确实有意倾向共和,就更加确定自己的判断没有错误了,还带兵进驻北京,帮助袁世凯“说服”清廷退位。段祺瑞和南方革命党中的几名首领有所往来,探到袁世凯的底之后,他便开始与革命党秘密联络,说服他们拥护袁世凯当总统。后来,从南方军队中传出声音,要求南京政府拥立袁世凯为大总统,袁世凯这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他知道这其中有段祺瑞运作的结果,就对段祺瑞更加重视了。

其实,段祺瑞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他觉得,在袁世凯身边,实力最强的就是自己,总统是有任职期限的,他内心盘算,总有一天,自己也能登上大总统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