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的大总统,要么由副总统直接继任,要么靠自己的势力暴力夺取,要么在多方势力的推举之下被动就职。在这些总统当中,只有一个人当上大总统的方式“别出心裁”,他就是曹锟。
曹锟出身贫民家庭,从小忍饥挨饿,得势之后便格外贪恋权位。他通过贿赂国会议员的方式拉选票,当上了大总统,在历史上留下了“贿选总统”的骂名。然而,曹锟本人并不像后来人们指责的那样一无是处。他为人随和,灵活善变,虽然争名夺利,却不允许外国瓜分中国的利益。晚年的曹锟坚决抵制日本,拒绝日本人的拉拢,保持了极高的民族气节。
出身贫寒,自幼“呆傻”
1860年,进行了四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中国被迫与英、法、俄、美等国家签订《天津条约》,接受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公使进入内地、允许自由通商等条件。天津毗邻渤海湾,是外国势力从北方进入内地的重要沿海城市。通商口岸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在他们的强取和压榨下,天津一带民不聊生,加上当时正值蝗灾泛滥,庄稼颗粒无收,大批农民沦为乞丐,难民载道。
因为和外国的往来越来越多,天津一带,船坞、船厂渐成规模,很多流离失所的老百姓为了谋生,有力气的去做了搬运工,稍微有点技术的,就去当了造船工。曹锟的父亲叫曹本生,是天津东大沽附近的一户渔民。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曹本生凭着自己修船的本事进入了一家船厂,从此靠修船为生,家境贫寒。
1862年12月12日这天,天上忽然飘下了鹅毛大雪,因为时值冬天,船厂的工作少了很多,靠曹本生的那点薪水已经难以为继了,曹本生的夫人只好做些针线活拿出去卖,以贴补家用。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曹锟出生了,因为他降生的时候是狗年,所以他是奶奶口中的“穷狗”,一家人似乎并没有对这个孩子抱以太大的期望。
曹锟的父亲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他自己吃了没学问的亏,只能在船厂被工头欺负,便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几个孩子培养成才。他周围的工友们很少送孩子上学,曹本生却省吃俭用,把孩子送到私塾去读书。因此,曹锟从小就与其他小伙伴不同,他有机会读书习字,在学堂里,还学到了不少文史知识。
后来,曹家又添了一个儿子,曹家的经济越来越拮据,已经难以供几个孩子读书了。曹锟的大哥叫曹镇,因为年龄最大,又勤快好学,曹本生就把他带到船厂来,教给他修船的技术,让他继承自己的手艺;大姐小名叫大姑,长到十几岁后就出嫁了;曹锟这时已经读了四年私塾,因为家里供不起他读书,便辍学回家;曹锟的弟弟就没这么幸运,从小就被送到当地的一间米店里学做生意。
曹本生虽然要强,爱跟命运较劲,但其实是一个又老实又不善言谈的人,在船厂经常受一些粗鲁的工人和蛮横的工头欺负;有时候,家里实在揭不开锅,曹本生向邻居借钱,都会遭到别人的冷眼。
曹锟继承了父亲的和善老实,但看到父亲为了养活自己而受欺负,心里还是很难过的。为此,他暗下决心,决定学成一身好功夫,打败那些欺负过父亲的人。辍学以后的曹锟已经十几岁,因为有在私塾中读书四年的经历,使他能继续拜读圣贤文章。于是,在刚刚辍学的一段时间里,曹锟立志改变家庭的贫寒窘境,一边读书,一边习武,很快就和同龄的船工子女不一样了。
曹本生本来希望曹锟能像他哥哥一样,学习造船修船的本领好养家糊口,但是曹锟却对造船兴趣不大。原来,曹锟亲眼见到父亲受别人的剥削和欺负,知道如果做了船工,就注定一辈子没出息。所以,当父亲要求他学习造船本事的时候,曹锟不是假装有事走开,就是沉默不语,闹得曹父毫无办法,只好听之任之。
十几岁的曹锟,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反而因为混迹市井,和市井中的地痞混混们走到了一起。他成天与这些狐朋狗友们喝酒作乐,还经常参与打架斗殴,不务正业。有一次,他和混混们一起在闹市游荡,看见一个卜卦的摊,便上去要求算命先生算卦。算命的一看来了一帮混混,如果拒绝肯定会招惹麻烦;但更不能说他们将一事无成,这样肯定会挨打。于是,他便编好瞎话,对曹锟说:“啊呀好卦象啊,公子日后必将飞黄腾达,依我看,至少有做县官的命。”
曹锟对自己的境况是有自知之明的,他觉得,不管再怎么幸运,也不可能进入政府部门。按他当时的条件,去当个衙役还有困难,更不要说当县官了。转念一想,算命的肯定是在嘲笑自己,说的“飞黄腾达”不过是反话罢了。想到这儿,曹锟一生气,揍了算命先生一顿。
开放通商之后,大量西洋商品涌入天津,“洋玩意儿”逐渐占领了市场。当时,很多靠织布为生的家庭作坊在洋布的冲击下难以为继,他们有的直接转行,倒卖起洋布。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曹锟的父亲发现贩卖洋布确实是个好营生,也能挣到钱,加上曹锟喜欢跟人打交道,让他去做修船的枯燥工作确实不太合适,不如让他卖布为生,做个小本买卖,好歹能养家糊口。
曹本生拿出积攒了一年多的银子,让曹锟跟着一个做洋布生意的亲戚,看他从哪里进货、怎么吆喝。过了几天,曹锟就学会了大街小巷地吆喝卖布。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车,曹锟就只好把批来的布搭到肩上去卖。
曹锟人好,脾气好,卖布的时候,从来不计较得失,基本上别人还价多少他都答应,所以,在一起卖布的小商小贩当中,曹锟是最不赚钱的那个。不过,正因为他脾气好,人们都愿意买他的布,为了照顾这个傻小子,人们也不会把价格压得太低。
曹锟的大大咧咧在当地是出了名的,他整天傻笑,对什么事又满不在乎,连小孩都爱戏弄他。很多次,街上的小孩趁他不注意把他口袋里的钱偷走,他明明看见是谁干的,却只是嘿嘿一笑,既不追回,也不斥责。卖布挣的钱,除一部分留着下次进货外,剩下的都被他拿去喝酒了。人们见曹锟没多少心眼,整天乐呵呵的,后来干脆就叫他“曹三傻”,而他也毫不在意,只是对人们嘿嘿一乐。
有一次,曹锟和朋友喝完酒,趔趔趄趄地走过一个商铺门口,他醉醺醺的体态可笑有趣,逗得倚在门口的少妇捂嘴偷乐,他便以为少妇看上他了,径直朝少妇走去,吓的少妇赶紧跑回了屋。他正紧追不舍,少妇的家人和用人从内院出来,把他按倒在地上就是一顿拳脚。没想到,曹锟酒醒后不仅认账,还在那条街上对朋友、熟人说确实是少妇看上了自己,要怪就得怪少妇的家人,不应该出现的这么早。这话传到少妇家人的耳中,他们怒不可遏,到处寻找曹锟,扬言一定要打死他,曹锟不敢再出门贩布,每天只能躲在家里。
这年,曹锟十七岁。看到这种情况,曹父决定,必须给曹锟娶个媳妇,否则早晚要惹出大乱子。很快,通过媒人介绍,曹本生给曹锟娶了郑家的女儿。郑氏虽然不是大家闺秀,但是为人善良,勤快懂事,和曹锟非常合得来,曹锟在外面也慢慢收敛了很多。
保定遭羞辱,愤恨投军营
曹锟早年贩布的时候,因为家里太穷,买不起车辆,就只能把布匹搭到肩膀上卖,于是,人们每天都能看见一个肩膀上搭着布匹的少年往返于港口和集市之间。后来,他做生意有了一些积蓄,才买了一辆手推车。有一次,曹锟听说保定有一场大集市,便推着布匹步行来到保定。在城门外,几名看门的士兵把他拦了下来。
“站住!干什么的?”
“几位老总,小的是贩布的,麻烦几位老总通融通融,让我进城吧!”
十几岁的曹锟个头矮小,经过长途跋涉,衣服脏兮兮,还满头大汗。
“卖布的?看你这浑身上下脏兮兮的,别是偷来的布吧?”其中一个士兵说完,其他士兵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没等曹锟辩解,他们便上前把车上的布匹抢夺一空,还把曹锟打出了城外。
这件事给曹锟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他觉得,不管是造船工还是小商贩,归根到底还是处于社会底层,只有被人欺负的份。尤其后来他因为调戏少妇被人追打之后,就更不想再从事贩布的生意了。
放弃了卖布的营生,曹锟更不知如何是好,每天在家里闲混,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1882年的一天,他的一个朋友来到他家里,告诉他有个军队正在招募新兵,不仅管吃管住,每个月还能领好几两的军饷,与其在家里荒废,不如到军中谋个生活。
当兵?听到朋友的建议后,曹锟犹豫了一阵。所谓“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当时中国正处于列强不断侵略的动荡年代,去当兵的,要么当上大官,要么直接死在战场,一般家庭只要能维持生计的,都不愿意让家里的男丁去当兵。不过,曹锟转念一想,当年自己就是被看守城门的几个当兵的戏弄,当时还立下志愿,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如果放弃了这个好机会,这辈子不知道还有没有报仇的机会了。这还在其次,如果当上了兵,每个月的饷银还能给家里贴补家用。想到这儿,曹锟辞别了父母,前往军营报名去了。其实他当时并不知道,正在招募的这支军队叫淮军,是李鸿章的军队,他更不知道,这个军队将来会改变自己贫穷潦倒的命运。
三年后,由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创立,这个学堂借鉴西方军事学院的制度,聘请德国军官担任教员,旨在为清朝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根据李鸿章的指示,淮军中每个军营都要推荐身强体壮、天资聪颖又略懂文化的士兵,曹锟因为为人敦厚老实,遇事常常忍让,又上过几年学,便被长官推荐到北洋武备学堂进修。各军营向武备学堂推荐了几百人,经过筛选,第一批只有一百人入选,曹锟正在其列。
曹锟表面上憨厚呆傻,其实非常聪明,又肯下苦功,慢慢地,他成了众多学生中的佼佼者。武备学堂的学制为五年,按照规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候,学堂安排了一次毕业考试,曹锟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试后,李鸿章向朝廷汇报武备学堂第一批学员的成绩时写道:“臣亲临考验各项操法,一律娴熟,试以炮台工程做法及测绘,无不洞悉要领……学生之着者有: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段芝贵、陆建章、王占元、雷震春、张怀芝、曹锟、李纯、蔡成勋。”天津武备学堂的教学质量是非常高的,考核标准也非常严格,被李鸿章称为“学生之着者”的这十一个人,后来都成了民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其中段祺瑞、冯国璋还先后当上了大总统,由此也可见曹锟学业上的造诣有多高。
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大多都谋到了比较好的出路,比如冯国璋直接留在学堂任教,段祺瑞被派往山东督建炮台,王士珍则回到山海关担任教习,曹锟则被调到淮军提督宋庆的部队里当哨官,后来朝鲜暴发内乱,他也曾随军到前线战斗,但是,宋庆对曹锟并不重视,加上宋的军队在朝鲜连连溃败,根本没有向朝廷请示提拔人的机会,所以,几年来,曹锟一直没能得到升迁。
正在曹锟前途未卜的时候,袁世凯开始在天津小站新建陆军,并不拘一格地招募人才,曹锟的老同学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纷纷投靠到袁世凯麾下,曹锟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便自告奋勇前去应聘。因为有北洋武备学堂的背景,他几乎没费多大力气,就被选任为步军左翼第一营帮带,没过多久,又以出色的表现被提拔为“学兵统带兼督操营务处提调”。
曹锟在新建陆军中虽然得到了提拔,但始终是小角色,直接面见袁世凯的机会非常少。这个时候的曹锟,已经不再是昔日毫无志向的“曹三傻”,经过北洋武备学堂的培养,他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期许,他也希望能够攀上更高的层次。
机会来了。一天,下属开玩笑说:“现在宜兴埠有个曾经在朝廷当过水师提督和陆军提督的人,是袁项城的叔父袁甲三的拜把兄弟,老家也在东大沽附近,也姓曹,不会是你同宗的长辈吧?”曹锟听说这个,非常高兴,马上向人打听这个曹充忠曹大帅的住所,并准备了厚礼前去拜访。
“如果大帅问来人是谁,你们就说是同宗的亲戚。”曹锟对管家说。一听有远房亲戚到来,曹大帅非常高兴,马上命人把曹锟请了进去。曹锟自报家门之后,曹允忠把族谱拿出来对照,发现曹锟果然是自己的族孙,大喜过望,一边认族孙,一边吩咐夫人转告袁世凯,一定要提拔曹锟这个人。
通过曹允忠这层关系,曹锟果然攀上了袁世凯。曹锟性格随和招人喜欢,因为系北洋武备学堂出身,文武兼备,又有曹允忠这层关系,很快就成了袁世凯身边的红人,他的官位也随着袁世凯的升迁而升迁。曹锟始终追随袁世凯,直到袁世凯复辟,才转投了其他阵营。
拉拢关系,借机上位
曹锟拉拢关系的方式和一般人不同。因为从小生活在底层社会,残酷的生存压力让他从小养成了一种“谁强就投靠谁”的性格。当袁世凯地位不断提高的时候,他似乎忠心耿耿地追随着袁世凯,在袁世凯复辟之前,他表示支持,可当他看到全国都在反对袁世凯时,马上又站到了袁世凯的对立面;在后来的上位过程中,曹锟见风使舵的本领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1899年,袁世凯被朝廷派往山东镇压义和团,曹锟也随军前往。当时袁世凯正处于上升时期,一路上,曹锟一切听从袁世凯的指挥,得到袁世凯重视,被安排在曹州一带担任镇守使。曹锟在山东当了一年镇守使,在指挥作战上表现非常“出色”,据说他所镇守的曹州一带遍地义和团民的尸首和头颅,说明曹锟严格地执行了袁世凯的命令,对义和团进行了惨烈的镇压。
时间转眼到了1907年,徐世昌即将被调往东北担任总督。袁世凯知道自己的势力可能会遭到破坏,便让徐世昌把自己辛苦经营起来的北洋军队核心力量第三师带到东北,曹锟则作为第三师的统制(相当于师长)。果然,没过多久,光绪、慈禧先后去世,袁世凯被朝廷罢免,便回河南闲居。虽然曹锟知道袁世凯被罢免,但他始终觉得,袁世凯只是暂时的失势,以袁世凯的实力,他早晚会东山再起。于是,曹锟就把所有的心思花在树立军威、扩大自己声誉影响的方面。曹锟知道自己本事不大,这次被提为统制又是无功受封,怕手下不服,便采取亲民政策,尽量体恤下属。他得知很多北洋军将不适应东北的寒冷气候,就给他们每人发放皮毛耳罩。后来,因为长期驻扎在东北,一些将领就把家眷接到东北来安家,有的干脆直接在当地娶了临时的太太。对于这些,曹锟并没有进行压制,而是下令让军官们有老婆的全都接来,没老婆的赶紧成家,如果钱不够,还可以从军队预支军饷。这样一来,曹锟在军中的威望就慢慢提高了。所以,在袁世凯遭到罢黜的一段时间里,曹锟以治军有方、爱兵如子不断得到朝廷的赏赐和提拔。
曹锟通过在东北的锻炼,逐渐成了一名成熟的军队将领,而他带领的东北第三师,在后来拥护袁世凯当大总统时也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