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两个人都各有各的打算:在冯国璋背后,有美、英国家的支持,而段祺瑞的身后,则有日本人撑腰。一方面,张勋作乱之际,是冯、段二人趁机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好机会;另一方面,趁中国混乱,国外势力也在中国寻找他们的助手,企图趁机扩大在中国的利益。所以,到了1917年前后,冯国璋和段祺瑞的矛盾开始日益显现出来。1917年9月,段祺瑞以强硬的态度逼迫冯国璋马上出兵南下,拘捕孙中山、剿灭护法军政府,但冯国璋拒绝盖印。段祺瑞有个缺点,他认为对的事,就会一直坚持,所以,为了尽快镇压南方护法军势力,他偷偷出卖国家主权,从日本那里换来了大批军火和款项,并在未经过总统冯国璋允诺的情况下调兵南下。
段祺瑞调往南方的军队中,最高将领是王汝贤和范国璋,这两个人都是冯国璋的老部下,冯国璋不好公开和段祺瑞撕破脸,便悄悄指示二人,一定要“以和为贵”,战争能免则免。
王、范二人早就对段祺瑞有所不满,在湖南一带与南军交战的时候,因为军队对南方地形不熟,陷于被动,而段祺瑞则不断催促他们抓紧应战,北洋军队上到将军下到士兵,连连叫苦。后来,由于战争损伤实在太大,王、范二人擅作主张宣布停战,他们的举动被段祺瑞认为与冯国璋有关,段祺瑞因此对冯国璋产生反感。
冯国璋这边,对段祺瑞还是非常“客气”的。王、范擅自停战后,来人将电报呈给他,他就对来人说“快快送院,快快送院”,将这件事交给段祺瑞处理。后来,关于南北作战的事,冯国璋干脆全部推给******处理。
当时,北洋政府内部出现了罢免段祺瑞的声音。冯国璋把所有南北问题都推给段祺瑞,已经让他非常恼火;罢免舆论一出,段祺瑞更觉得没有面子,一气之下,他又使出了当时对黎元洪的那招——辞职。
这是冯、段两人的关系第一次出现裂隙,但历史评价认为,后来他们的关系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全都是因为徐树铮这个人。
徐树铮在袁世凯称帝时,因为鼓动段祺瑞抵制而遭到袁世凯的罢免。袁世凯死后,他在府院之争中又被黎元洪革职(由此可见此人并不受欢迎)。府院之争之后,徐树铮站到了段祺瑞阵营当中,他主张武力统一全国,背后鼓动张勋复辟,又策划“讨逆军”对张勋进行讨伐。段祺瑞深受其蒙蔽,正因为听信了徐树铮的谗言,才对冯国璋越来越疏远。
1918年6月15日,徐树铮在没有经过允许的情况下刺杀了北洋老将陆建章。陆建章和冯国璋、段祺瑞同为天津武备学堂学员,小站练兵时也曾在天津供职,德高望重,很受大家尊重。段祺瑞的手下刺杀了这样一员大将,冯国璋首先想到他肯定是受段祺瑞指使。
后来,徐树铮又瞒着段祺瑞,怂恿张作霖在秦皇岛把本来属于北洋军的军火枪械抢走,这一行为同样被冯国璋误以为是段祺瑞指使。
这样一来,冯国璋对段祺瑞的意见更加大了。尽管他也意识到这一切可能都是徐树铮这个小人所为,但他和段祺瑞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就这样,第二次府院之争以冯、段两人关系的破裂告终,徐世昌也终于因为无力调和两人的矛盾而引退。
段祺瑞东山再起,冯国璋被迫下台
第二次府院之争冯国璋略占上峰之后,段祺瑞表面失势,并于1917年11月23日愤然辞职。冯国璋为了尽快促成南北的和平,25日便通过江西督军李纯向南方势力表明立场,声明北洋政府一贯反对同室操戈,将坚持和平统一。
对于冯国璋的声明,护法军内部产生了分歧。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认为,这只不过是冯国璋耍的一个花招而已,其目的是为了骗取护法军政府的信任,以达到其消灭护法军的目的。孙中山向冯国璋提出条件,除非下令解散北京的临时参议院,否则不接受议和。另一派则以陆荣廷为首,他们主张与冯国璋议和,以减少双方的损失。没想到,陆的提议刚刚发表,就遭到了激进派的强烈反对。这时,陆荣廷擅自做主,向冯国璋政府抛出了橄榄枝,他向护法军下达了停战命令,并通过李纯催促冯国璋马上命令北洋军停战。眼看“和平统一”的目的就要实现,27日,冯国璋马上致电冯玉祥,让他到福建主持局面,促成统一。
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段祺瑞这边却给冯国璋使了绊子。在冯国璋联络各方势力,为议和做准备的时候,段祺瑞也到处运作活动,他把目光转向了直系出身的曹锟。曹锟虽然是直系出身,但生性爱财爱权,段祺瑞许诺道,如果曹锟肯出面阻止议和,向南方宣战,将来新政府成立后,一定让曹锟当副总统。
这个诱饵实在太大,曹锟马上站到了段祺瑞的阵营当中。这年12月2日,在徐树铮的策划下,由曹锟出面,邀请山西、陕西、奉天、安徽、浙江、福建、上海、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督军到天津开会,商讨如何逼迫冯国璋对南宣战。四天以后,包括曹锟在内的这十八个人联名通电冯国璋,要求冯国璋下令讨伐南方护法军。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冯国璋一时不知如何应对,他只好派自己的女婿秘密联系护法军及南方各军阀,称目前北洋政府正在商议停战事宜,让他们姑且耐心等待。
冯国璋当然知道这一切都是由段祺瑞幕后指使的,但是他佯作不知,把昔日的两个同窗——王士珍和段祺瑞邀请到总统府内,询问他们的意见。段祺瑞自然坚持武力统一不变,王士珍夹在中间,不知作何选择,只好保持沉默。冯国璋本来想获得王士珍的支持,然后顺理成章地推翻主战派的要求,但在现在的情形下,他也只好接受曹锟的主张,下令挥军南下。
南方势力正在等待北方的停战命令,北洋军队却浩浩荡荡地杀将过来,这让南方军队大为不满。他们立即采取应对措施,与北方军队交战。就这样,冯国璋的主和计划泡汤了。
主战派逐渐控制了北洋政府,冯国璋在北京已经基本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为了进一步孤立冯国璋,主战派要求******纯、冯玉祥等冯国璋的心腹,冯国璋试图袒护,但未能扭转大局。在这样的局面下,冯国璋决定暂时离开北京,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南京从长计议。
这天,冯国璋邀请王士珍、段祺瑞一起到徐世昌家里做客,席间,冯国璋一反常态,突然拍案起身,大骂南方军队,还义愤填膺地说,自己一定要亲自率兵南下,灭了南军的嚣张气焰。
其实,冯国璋是在为自己的南下脱身做铺垫。不过,他始终不是一个好演员。在回家的途中,段祺瑞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因为冯国璋平时性情温和,很少这样破口大骂。第二天一大早,段祺瑞收到了冯国璋向全国发出的电文,称自己要南下“巡视阅兵”,这时,段祺瑞已经隐约觉得事有蹊跷了。
冯国璋带了一千精兵南下,一路上未作停留,到了各地也没有进行所谓的阅兵。段祺瑞心说不好,冯四哥这是要逃回南京老巢。如果他在南京另立旗帜,后果将不堪设想。来不及多想,他马上密电心腹倪嗣冲,命令他无论如何也要拦住冯国璋。
在冯国璋眼里,倪嗣冲是一个名不符实的小人。袁世凯即将称帝的时候,他为了巴结将来的皇帝,逆历史潮流支持袁世凯;黎元洪政府成立之后,他又跪倒在冯国璋面前痛哭流涕,央求冯国璋给他口饭吃。对于这样的小人,冯国璋从来没把他放在眼里。
当冯国璋到达蚌埠的时候,倪嗣冲也带兵追了过来。倪嗣冲表面和气地劝冯国璋回京,冯国璋坚持不肯,这时,倪嗣冲收起脸上的笑容,直截了当地说:“大总统若回北京,我便放行;若执意南下,我便扣留你至此。”
冯国璋手里毕竟只有一千士兵,怎么也奈何不了倪嗣冲。无奈之下,他只好调转方向,返回北京。
回到北京的冯国璋成了光杆司令,亲信都远在外地,身边都是段祺瑞的心腹。他一度想把曹锟拉回自己身边,便派陆建章去往天津,没想到,半路杀出个徐树铮,把陆建章诱杀了。
不管冯国璋多么孤立,他始终是名正言顺的大总统,段祺瑞要想取而代之,就必须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这时,又是徐树铮向段祺瑞建议,组织一个新的国会,可以通过贿赂国会议员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得到段祺瑞允许后,徐树铮和王揖唐一起,通过出卖国权筹集巨款,召集了一批国会议员,由“安福俱乐部”直接控制。就这样,中华民国的第二届国会——安福国会便成立了。1918年8月,按照《临时约法》规定,冯国璋的总统任期已满,理应选举新的总统。为了避嫌,段祺瑞决定让北洋老臣徐世昌担任总统,自己则实际控制北洋政府。于是,徐树铮等人通过贿赂国会议员,控制了最终的选票,冯国璋宣布下野。
可以说,冯、段关系的破裂,很大程度上是拜徐树铮所赐。离任大总统之后,冯国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一年以后,他再次与段祺瑞见面,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以后不要再听信徐树铮了。他的这句话让段祺瑞顿时觉醒,然而,当段祺瑞意识到直皖不应该同室操戈的时候,为时已晚。三个月后,冯国璋就与世长辞了。
1919年12月28日这天,段祺瑞来到冯府进行吊唁。尽管外界都说冯国璋下野之后,两人重新“交欢”,但当天的段祺瑞并没有失声大哭。他面无表情地来到冯国璋的遗体前,掀开盖在上面的布,最后看了他的“冯四哥”一眼,之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冯府。他给冯国璋送的挽联上写道:
兵学砥砺最相知,每忆拔剑狂歌,曾与誓,澄清揽辔;
国事纠纷犹未已,方冀同舟共济,何遽伤,分道扬镳。
武备学堂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段祺瑞和冯国璋两个最相知的朋友,常常一起饮酒狂歌,席间不免拔剑明志,立志报国;没想到的是,真正坐到能够影响国家的位置,却因为国事的纷乱,两兄弟分道扬镳,何其哀伤!
吝啬敛财,争议最多
冯国璋的吝啬和贪财是出了名的,尤其在他发迹之后,他的吝啬和贪财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中南海的池塘里养了很多鱼,这些鱼都是前清留下的,很多都是观赏鱼,清统治者下令禁止捕捞,以至于有的鱼长到了三尺多长,其中有些个头尤其大的鱼,还被挂上金牌以示“身份”尊贵。冯国璋当上总统之后,便对这些鱼起了“歹心”,他命人把鱼全部捕捞上来,拿到集市上卖,卖来的钱则落入他自己的腰包里。当时,北京的几个主要集市都能见到前清留下的鱼,因为事情荒诞可笑,老百姓把这些鱼称作“总统鱼”,冯国璋卖鱼的事一时间也被传为笑柄。
冯国璋担任代理大总统后,又做了一件令乡里不齿的事。一般人发迹之后,都会返乡做善事,冯国璋发迹之后,却利用职务之便,命人把老家河间的所有古树都砍了。这些树已经有几百年的树龄,砍掉树之后,他就命人把这些上等的木材运到天津,以很高的价格卖给那些寻找良木建设豪宅的达官显贵。他的这一举动自然遭到了全乡的反对,为了平息乡亲们的怒气,他赶紧出面道歉,还编造了诸如“老树因为年代久远,里面都枯朽了,万一倒了会伤到人”的假话。他对前来抗议的老乡说愿意自掏腰包种植新树,但需要乡亲们先行垫资。这样,前来抗议的老乡们才肯回去。不过,当他们拿着凭证找冯国璋要钱的时候,冯国璋就闭门谢客,置之不理了。
还有一次,冯国璋打算派王士珍到南方调停南北冲突,王士珍已经做好准备,就等待冯划拨经费,冯国璋却迟迟不肯表示。王士珍去找冯国璋,冯国璋言辞闪烁,王士珍听了半天才听明白,南下的川资是要自己掏腰包。这把王士珍气坏了,但也无可奈何,最终王还是自费去了南方。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1917年,冯国璋在南京的宅邸因为电线漏电,起了大火,熊熊大火烧了几个小时,闻讯赶来的冯国璋顾不上关心家眷有没有受伤,而是失声痛哭,大乎“天丧予!”一边哭,一边要冲进火海(不知道是要自杀,还是要进火场抢救家里的贵重物品),幸亏有家人在旁边阻拦,他才没有投身火场。
冯国璋因为家里失火就伤心不已,是因为他家产不多吗?当然不是。冯死后,王士珍帮忙料理后事,经他统计,冯国璋留下的遗产,包括现银、不动产在内,共有两千三百万之多。冯国璋家大业大,却对自己的财产非常在意,弥留之际,他多次把长子叫到身边,反复交代财产情况,南京宅邸被烧损失五百七十万、张调辰私扣三百万、谁骗走几十万,全部交待得清清楚楚。
不过,冯国璋虽然贪财敛财,却不是一个贪官,他的财产,多是靠投资等正常手段取得的。有人统计过,他不仅投资了多家银行,拥有近千万的股权,还投资了纱厂、煤矿、洋灰厂、玻璃厂、盐矿等众多实业,甚至在北洋政府国库亏空的时候,他还曾从实业的盈利中拨款急用。
冯国璋投资的房产更是数不胜数,他在北京、天津、直隶、南京等地都有房产,总占地面积二万二千三百五十五亩,相当于二十多个故宫的面积之和。他的宅邸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是西式的洋楼别墅,有的是中式的府邸宅院,其装饰更是雕梁画栋气派之极。
冯国璋晚年给自己刻了一个章,上面写着“平生志在温饱”,这“温饱”其实有两层含义:
其一,冯国璋从小贫寒,忍饥挨饿,后来自己发迹后有了“钱瘾”,就是对不能温饱的一种特殊情怀。
其二,冯国璋一生投资实业、土地无数,在他看来,自己不仅给前来投奔的亲戚朋友找到了出路,还给很多不能温饱的底层人解决了温饱问题。
比如冯国璋在国内大举投资实业,不仅于他自己有实际的好处,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尤其是裕大纺织公司、裕元纺织公司、恒源纱厂、启新洋灰公司、开滦煤矿等,这些民族企业的兴起,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外来企业的垄断;除此之外,他还在河北一带购置了多达一千一百公顷的农田,雇佣佃农耕种打理,成千上万农户得以生存。可以说,在实业和民生方面,冯国璋是很有作为的,这也是后人褒赞冯国璋的原因。
冯国璋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他在江苏任上时,就着手兴办培养军事人才的学堂,陆军讲武堂、水师学堂、陆军警察学校都是由他带头创办。1917年,他又发表教育救国的演说,倡导发展教育,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冯国璋的政治思想较为复杂。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是君主制的支持者,慢慢地,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尤其在袁世凯称帝期间,他逐渐由一个顽固派变成了民主派,随着政治经验的日渐丰富,他开始意识到“民意”的重要性,多次对部下强调“切不可有违民意”。到了晚年,他对国家和平统一更加关注,不仅在大总统任上竭力促进南北统一,到后来卧病在床,还不忘发表遗电,“愿内外同心,化除轸域,和平统一”。
既吝啬敛财,又兴办实业促进统一,冯国璋一生的复杂性,造成了后人对他评价的褒贬不一。冯国璋死后,时人按照惯例举行了国葬,冯国璋的后人为了保护他的遗体,制造了冯国璋的假墓,把真墓设在距离假墓几里外的地方。“****”期间,冯国璋和夫人的真墓被人发现,不仅墓葬被毁,原本保存完好的遗体也遭到破坏,实属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