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国课堂:军阀总统
3822800000011

第11章 争议总统冯国璋(2)

对于冯国璋究竟赞成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我们无法判断。但我们十分清楚的是,在1914年1月冯国璋称中国大总统应拥有“无限权力”之后,是年12月,冯国璋忽然态度大转弯,公开表示自己坚决反对帝制,“国璋为民国服务以来,即抱定纯一宗旨,汉山无恙,金石不渝”。

袁世凯把周砥嫁给冯国璋,另一层意思是要通过周砥拉拢他。袁世凯还对冯国璋进行了提拔,意在希望冯国璋能在复辟帝制的紧要关头对自己予以支持。

坏事传千里,还没有公布,袁世凯想当皇帝的消息就传遍全国了,国内立刻出现了一股维护共和、反对袁世凯的声讨浪潮。这时候,远在日本的孙中山、梁启超也闻讯赶回中国,他们希望干涉袁世凯称帝。在全国一边倒的反对下,冯国璋也无法再坚持站在袁世凯这边,几乎没有太多思想斗争,冯国璋就选择了反对袁世凯称帝。根据当时报纸的记载,梁启超回国后,曾经和冯国璋一起面见过袁世凯,而袁世凯则非常含糊地搪塞。

冯国璋质问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袁世凯却对他说:“你我多年在一起,难道不懂我的心?”他又说,“你我是自家人,我的心事不妨向你明说。我现有地位与皇帝有何分别?所贵乎为皇帝者,无非为子孙计……帝王家从无善果,我即为子孙计,亦不能贻害他们。”

袁世凯似乎并没有对冯国璋说出心里话,而冯国璋也听得将信将疑。回来后,冯与梁启超一起分析袁世凯所说的话,觉得所说在理,袁世凯应该不会蠢到为了当皇帝而遭受全天下的唾骂,更不会为此害了自己的子孙后代。

就在冯国璋以为这件事要过去了的时候,令他想不到的是,袁世凯却在北京登基了,他感到自己被袁世凯愚弄了。让他不解的是,袁世凯口口声声说自己是“自家人”,这么大的事都瞒着自己,这就让他觉得,袁世凯兴许从心里就是不信任自己的。另一方面,袁世凯称帝之后,全国马上爆发了一场针对袁世凯的大声讨,冯国璋也意识到,帝制在中国已经是过去式,民主共和才是大趋势,不能再贪恋过去了。

冯国璋向政府请了一个大长假,他对袁世凯说,自己身体抱恙,需要好好静养调息。实际上,冯国璋背着袁世凯进行着抵制复辟的策划——别忘了,冯国璋身边有周砥这个“间谍”,他的一举一动都被如实汇报到袁世凯那里。袁世凯知道,冯国璋已经不再和自己同路了,有一天,有人向他问起了冯国璋的病情,袁世凯直白地说:国璋得的是政治病。

除了周砥之外,袁世凯开始在冯国璋身边加派人手,以监视他的行踪,而冯国璋则绕开监视,秘密地联系全国各地的反袁力量。1916年,冯与江西李纯、浙江朱瑞、湖南汤芗铭、山东靳云鹏几名将军联络,共同商议讨伐袁世凯的行动,被称为“五将军密电”。除此之外,他还与护国军代表唐继尧等人通电,表示将支持护国军,声讨袁世凯复辟。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冯国璋的举动很快传到袁世凯的耳朵里,袁世凯终于知道,他们两个的关系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

冯国璋对袁世凯的声讨,多少有些出于不被重用的嫉妒心理。他说:“老头子不把我当做自己人,他的手下都是些狐群狗党,老头子不到几个月就要完了。”放到今天看来,袁世凯对冯国璋的不够重视、称帝前对冯国璋的过于防范,似乎是冯反叛他的重要原因。

袁世凯绝对想不到,讨伐自己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自己苦心制造的支持洪宪帝制的声浪很快被淹没了,全国各省纷纷加入护国战争,来自军、政、商社会各界人士都纷纷发表讨袁声明,袁世凯一手培养起来的北洋势力也纷纷站在讨袁的一边,使得袁世凯坐立不安。

随着全国的讨袁声浪越来越高涨,袁世凯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腹背受敌、众叛亲离的境地。无奈之下,3月份,他宣布取消帝制,恢复民国。这时,护国军对袁的声讨并没有停止,他们甚至想逼袁世凯下位。不要忘了,冯国璋是追随袁世凯多年的人,当时他的身边又有很多袁世凯的亲信不断给他“吹风”,护国军依旧咄咄逼人,这时,冯国璋觉得“闹够了”,是时候停止这场波及面巨大的内战了。

4月,他向袁世凯建议,与南方起义势力在南京进行谈判,条件是支持袁世凯继续担任大总统,袁世凯点头认可。是月,冯国璋南下谈判,但终究因为袁世凯担任总统的事分歧太大,南京谈判无果。6月,重病中的袁世凯离开人世,冯国璋以为自己能够登上总统之位,没想到后来又发生了更多麻烦事。

从副总统到代理大总统

冯国璋之所以反对帝制,除了认为恢复帝制是历史的倒退以外,恐怕还有另一层原因——冯国璋虽然也从小站练兵起就跟随袁世凯,但始终不被袁世凯看作北洋系的亲信,而即将宣布登基的袁世凯,当时身体状况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恶化,他一旦离世,冯国璋将失去最大的靠山。这时,他不得不考虑的一件事就是:袁世凯死后自己该怎么办。

很显然,当时舆论完全倒向声讨袁世凯的一边,这时候如果他再跟随袁世凯,今后很可能被政界驱逐。冯国璋是聪明人,他懂得审时度势,便决然站在了反袁大军的行列中。

袁世凯弥留之际,冯国璋决定自立山头,他希望通过运作,让自己当上大总统。他一边四处联络各地军阀,希望获得他们的支持,一边与梁启超、唐绍仪等人联络,表明自己坚决反对帝制的立场,制造舆论声势。

袁世凯死后,按照他的遗嘱,最有可能担任大总统之位的就是黎元洪。当时,反对黎元洪呼声最高的当属在南方拥兵自重的张勋,他是后来“张勋复辟”的主人公。张勋反对黎元洪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趁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的间隙发动政变,拥立溥仪当皇帝。冯国璋当时并不清楚张勋的本来用意,只是觉得张勋反对黎元洪,所以自己可以趁机拉拢他,于是便向张勋伸出了橄榄枝,但没想到的是,张勋对他当大总统的想法嗤之以鼻,甚至直接表示自己反对黎元洪是为了辅佐溥仪登基。冯国璋马上认为,张勋是一个冥顽不化的固执老头,而张勋这边,他也想借冯国璋的力量,先扳倒黎元洪再说。

1916年6月8日,张勋主持的徐州“六省会议”召开了,冯国璋却不见踪影。为了获得冯国璋的支持,张勋殷勤地致电冯国璋,询问他派的人怎么没有到。冯国璋早就察觉张勋想利用自己,便回话说:请张勋带兵万人先向北京进军,我随后将率兵五千人为后继。张勋万分高兴地带着兵马北上了,但他不知道,这是冯国璋设下的陷阱。他先把张勋骗到北京,自己的军队在后面拦堵,趁机控制了张勋。

后来,冯国璋没能当上大总统,而是在1916年10月就任副总统之职。

袁世凯去世前,曾立下遗嘱说“按照约法内容任命大总统”,如果按照孙中山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应该由副总统黎元洪担任大总统,而如果按照袁世凯的“约法”,就应该按照他钦定的三个人中选举出一个总统来,段祺瑞就在这三人之列。后来,在徐世昌的主持下,黎元洪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大总统,段祺瑞则担任国务总理。段祺瑞安慰自己说,黎元洪生性懦弱,在自己面前,黎元洪不过是个傀儡总统。不过,黎元洪毕竟不是清朝的幼帝,他担任总统之后,身边聚集了一批以他为核心的总统府势力,他们试图压制段祺瑞的******势力,拥护黎元洪为大总统。这样,在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就爆发了着名的“府院之争”。为了调节府院之争,冯国璋曾试图在其中斡旋。1917年2月,冯国璋离开任职的南京,北上调停府院矛盾。3月份,黎元洪和段祺瑞在外交政策上产生分歧,这时,黎元洪已经得到了美国方面的支持,便壮着胆子,在不合法律条文的情况下,解除了段祺瑞的******总理之职。这一举动激怒了段祺瑞,他愤然辞去北京职务前往天津,各方联络反对势力,想要颠覆黎元洪政府。这时,曾经被北京政府控制的张勋早已在南方重新发展势力,为了反对黎元洪,段祺瑞竟然打起了张勋的主意。他告诉张勋,“可以借‘调停’的名义带兵进京,至于溥仪复位之事,可以再作商议”。

张勋是一个顽固的保皇派,听段祺瑞这么说,自然口水流了一地。1917年6月14日这天,张勋带领他的五千辫子军进入北京,赶走黎元洪,把年仅十二岁的溥仪再次推上皇位,并改年号为“宣统元年”。张勋的复辟,给一直蓄势待发的冯国璋带来了机遇。7月1日,黎元洪被逼退位,他发电报给冯国璋称:“元洪不德,统御无方,负疚国民,饮痛何极。都中情形,日趋险恶,元洪既不能执行职权,民国声将中断。我公同受国民委托,应请依照约法第四十二条及大总统选举法第五条,暂在军府代行大总统职权。”

黎元洪是副总统提为大总统,他无法主持政局,自然会把权力交给他的副总统冯国璋。冯国璋等这一天等了很久,他马上开始行使总统职权,联络各地声讨张勋。

段祺瑞离开北京后,受黎元洪之托,冯国璋亲自前往天津,希望劝说段祺瑞回京。尽管他接受调解,与冯国璋一起回了北京,但他对黎元洪却仍持有强烈的偏见,顺便对冯国璋的意见也越来越多,不仅指责冯国璋一味袒护黎元洪,毫无原则,还对其治政策略进行批判。冯国璋意识到,段祺瑞是一个非常顽固的人,再这样忍气吞声也不是办法,对自己将来的从政生涯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于是,他回到南方,联合江西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一起反击段祺瑞。

不过,在张勋问题上,冯国璋和段祺瑞是高度一致的。段祺瑞也意识到自己对张勋的一句话产生的恶劣影响,7月4日,两人联名通电全国,声讨张勋的复辟行为。冯和段还组织了“讨逆军”,对张勋势力进行严厉的打击。7月12日,仅仅维持了十二天的张勋复辟活动宣告破产。

张勋复辟失败的第二天,国内的报纸就刊发了冯国璋代理大总统应该结束、应由原总统黎元洪重新就任大总统。对于这种言论,冯国璋自然十分不满。为了表示自己并非贪恋大总统职位,7月14日,冯国璋通电全国,表示自己是在黎总统被困外国使馆的情况下,逼不得已依法代理大总统,如今政变平息,自己愿意“奉还政权,辞去大总统”。在同一天,黎元洪恢复了段祺瑞的国务总理之职,并宣布辞去大总统之职,这样一来,********实际控制在段祺瑞的手里。

7月28日,在段祺瑞的“热情”邀请下,冯国璋离开南京,赴北京就职大总统。他知道,南方才是自己的势力所在,北上任职,无非是段祺瑞想控制自己的一个借口而已。不过,为了掌握北洋政府,他已经顾不得那么多。

正拟同舟共济,何期分道扬镳

冯国璋和段祺瑞在袁世凯小站练兵之前就就已经结识。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李鸿章奉旨在天津创办武备学堂,旨在仿效西方军事学院,培养军事人才。当时,李鸿章下令“文员愿习武事者,一并量予录取”,在这个政策下,出身文人的冯国璋得以被录取。段祺瑞出身行伍,按照正常选拔途径,也加入到天津武备学堂中。在这里,冯、段两人因为性格互补,又互相赏识,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在天津武备学堂的几年,冯、段表现优异,成了学员中的佼佼者,段还一度被朝廷公派到德国留学。

从武备学堂毕业之后,没过几年,两人又在天津见面了。这时正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期,两人同时被聘,成了袁世凯的左膀右臂。1900年,袁世凯在山东胶州一带主持练兵,冯国璋和段祺瑞共同担任操练军队的督军。一次,袁世凯邀请德国驻山东的使臣参观自己的部队,一行人来到训练场地时,正值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三人在带兵操练,只见操场上队伍整齐划一,士兵个个精壮魁梧,军容威严,在冯国璋的口令下,他们“行若洪涛,立如直木”。当时,德国使臣对这三个将领非常欣赏,夸赞他们为“北洋三杰”。辅佐袁世凯期间,冯、段两人之间又多了一份战友的情谊。

冯国璋和段祺瑞的关系为众人所知。后来,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职务,段祺瑞一怒之下辞去国务总理职务,为了挽回段祺瑞,黎元洪曾一度求助冯国璋,央其赴天津追回段祺瑞。后来,正是在冯国璋的劝说下,段祺瑞才勉强回到北京。

段祺瑞称冯国璋为四哥,冯国璋在北京期间,常常到段祺瑞家中做客,两人谈笑风生,关系非常融洽。张勋复辟之后,段祺瑞意识到自己难辞其咎,亲自带兵前往讨伐,去的路上,他还向冯国璋发去了仅有“四哥救我”四个字的电报。

在张勋的逼迫下,黎元洪无奈辞职,段祺瑞本以为自己可以趁机当上大总统,但没想到黎元洪却将大总统的位子让给了冯国璋——这也是合情合理的,黎元洪和段祺瑞纷争已久,他自然不会把位置让给自己的宿敌来坐。至于冯国璋,因为一直以调解员的身份出现,与段祺瑞的矛盾原本不是很大。

冯国璋就职大总统后,曾经把昔日的战友王士珍和段祺瑞叫到一起,不无感慨地说:你我同在军营多年,情谊早就超过了普通的同僚关系。这次,冯某有幸担任大总统,以后,北洋政府官僚再也不要提“府院之争”,总统府与******应同心协力,共同为民国着想,各尽绵薄之力。冯国璋的一席话,勾起了王士珍和段祺瑞对昔日感情的回忆,他们两人也当即表示,自己今后必将肝脑涂地为国民政府效力。

正所谓“正拟同舟共济,无奈分道扬镳”,一个张勋复辟,让原本关系融洽的同窗、战友关系彻底决裂。

张勋军队攻入北京,国会被驱散,原国会议员纷纷南下,他们在南方联合成护法军,拥护孙中山为大元帅,准备挥军北上。与此同时,各地军阀纷纷宣布独立,国内局势混乱不已。在对南方的态度上,冯国璋与段祺瑞产生了分歧。冯国璋主张与南方议和,因此他不断与护法军、各军阀联络沟通,维护全国局面的稳定统一,段祺瑞则持坚与南方势力水火不容,极力主张武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