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的魅力:基于古典诗词曲之比较研究
3819500000036

第36章 唐宋词欣赏举隅(13)

总起来看,这是一首交际应酬的词作,内容比较浅薄,但在写法上却颇为别致。作者把白居易、林逋、苏轼三个不同时代的作家拉在一起,又把自己置于他们中间,与之开怀痛饮,谈笑风生。而三位诗人的对话,又都是为了说明作者暂时不能赴辛弃疾招请的原因。这种新颖的构思、奇特的想象,在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另外,融化古人诗句入词,不受格律约束,笔调生动而有风趣,体现了辛派词自由豪放的特点。

双双燕

咏燕

史达祖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史达祖是南宋婉约派词人,他的词长于咏物,善于描摹,现存咏物词十九首,《双双燕》是其中最为人传诵的咏燕名作。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燕子归来时的情景。

首句“过春社了”,是以叙述语起,这在词里是少见的,但以此点明时令,引起双燕归来,入题自然,恰到好处。“社”,即社日。古代有春社、秋社,春社是祈求丰收的日子,一般在立春之后、清明以前。相传燕子在这时候从南方飞来。晏殊《破阵子》词说:“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新社”即春社。燕子是去年秋社时飞去的,现在过了春社,它们又飞回来了,于是,紧接着“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二句,便写燕子初来时寻觅旧巢的情景。它们在高楼的帘幕中间飞来飞去,发现自己去年住过的地方,如今布满了灰尘,非常冷清。“帘幕”,暗示筑巢的地方乃是富贵人家。“去年”,写明是旧燕重归,不是新来的燕子。“尘冷”,既写灰尘之多,又写环境之冷。这三句,交代了双燕归巢,也为它们为什么飞进飞出预作伏笔。下面具体写到双燕: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差池”,语出《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形容燕子飞时尾翼张舒不齐的样子。燕子舒张尾翼,先在屋檐下似飞还住地徘徊了一阵,然后在旧巢上双双停了下来,亲密地靠在一起。“欲住”、“试入”是燕子的心理状态。这是由它们的动作表现出来的。燕子回来发现自己去年住的地方有些变化,于是在巢前徘徊、观望,一时拿不定主意:是在旧巢继续住下去呢,还是另找新居呢?到后来,大概双方的意见达成一致了,所以到旧巢里相并着,试试行不行。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说明史达祖写词擅长咏物,不单纯是一个艺术技巧问题,也说明他对客观事物观察十分细致而敏锐,不然怎么会写得如此生动传神呢?

“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燕子喜住华屋,常巢于雕梁画栋之间。“雕梁藻井”,写出了屋宇的华丽,又是旧巢所在,与前面“度帘幕中间”相照应。这对燕子“旧巢相并”之后,却安静不下来,它们仔细看了看雕有花饰的屋梁和天花板,又相对着吱吱喳喳地商量个不停,而且用“软语”商量,你一句,我一句,既亲切,又热烈。“商量”什么呢?是说这个地方不好吗,还是别的?这种拟人化手法的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这对燕子经过一阵“软语商量”之后,便又飞出室外: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它们轻快地一下掠过花梢,深翠色尾翼像剪刀一样,把花影裁开了。“飘然”已经是快了,句中还加个“快”字,这是形容燕子的轻捷。我们不是常说“身轻如燕”这样的话吗?“拂”字下加“花梢”,点明双燕飞越的处所。“红影”,应“花梢”,因为飞的速度快,花花朵朵,看不分明,故云“红影”。“分开红影”,写出燕子的尾箭也似的穿过花丛的形态。由于作者善于捕捉燕子动态的形象,这两句像一个快速特写镜头,一下子拍摄了燕子在春暖花开时轻快飞翔的倩影,给人以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以上是词的上片,作者先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欲住”、“试入”、“又软语商量不定”等词句,生动而细致地表现了燕子的动作和神情。随后,又通过“飘然”、“翠尾”两句来写它们双飞时的情景,突出其体态的轻盈,使人心目中的燕子的形象更加突出。

下片写燕子筑巢,以及燕子双双安居引起的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和愁思。

换头四句紧承上片,继续写双燕飞翔的情状。“芳径,芹泥雨润”,写它们飞去衔泥的地方,是长满花草的小路,雨后的泥土湿软柔润,正适合用来营筑新巢。“芹泥雨润”是“雨润芹泥”的倒文。“芹泥”,是带草的泥,有香气。郑谷《燕》云:“落花径里得泥香。”杜甫《徐步》云:“芹泥随燕嘴。”

“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两句,是写双燕衔泥的姿态。它们从有湿泥的小路上飞过的时候,喜欢贴近地面飞翔,你追我赶,好像正在比赛看谁飞得更快,谁的姿态最轻灵漂亮。这两句是作者细致观察燕子衔泥时的形态得来的。“贴地争飞”是如实描绘,“竞夸轻俊”则人格化了。

以上四句,“芳径,芹泥雨润”照应上片“试入旧巢相并”,“贴地争飞”照应“快拂花梢”,这样上下关联,把双燕的生活情状表现得既真切而又有层次。

下面,“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写双燕晚归。“红楼”与上片的“雕梁藻井”相呼应,说明还是老地方。为什么晚归呢?因为“看足柳昏花暝”,一路上看够了黄昏时柳、花朦胧的景色,所以归巢时已经很晚了。“红楼归晚”是“晚归红楼”的意思,“看足柳昏花暝”是补充“归晚”的原因。这里运用倒装和因果倒置的句式,是为了适应词牌结构和音韵的需要。

“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双燕经过一天的飞翔、玩耍,也实在累了,回到巢里,一下子就安稳入睡了。这一来可糟了,它俩回来之前,那位天涯游子托它们捎回家的书信,它们全给忘了。有此一笔,一下转入人事,真是奇巧绝妙。江淹《杂体诗拟李陵》中虽已有“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句,但还没有想到它俩不曾交到收信人手中这一层。只有这样写,才能把人物(少妇)引出,巧妙地过渡到抒发闺怨之情。

“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思念远人的女子,未收到“天涯芳信”,天天独自靠在红楼的画栏边盼望、等待,以致终日郁郁寡欢,愁坏了美丽的容颜。“翠黛”,青绿色,古代妇女以这种颜色画眉。“双蛾”,即双眉,这里借代红楼中少妇。词以深闺幽怨的形象作结,与开头的红楼“尘冷”遥相呼应,想必另有寄托(不过,这从词的本身是难以找出答案的。有人说“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二句,隐寓着家国之痛。仅供参考)。

这首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把燕子的动作和情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形神俱似,在艺术上确实达到了“穷妍极态”的境地。王世贞说:“咏物至此,人巧极天工错矣。”(《花草蒙拾》)黄昇在《花庵词选》中也称其“形容尽矣”。王国维甚至认为它是仅次于苏轼的《水龙吟》咏杨花的名作。不过,从内容来看,思想意义毕竟是不大的。

词中“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等,都是最为后人欣赏的名句。

贺新郎

送陈真州子华

刘克庄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读笑里,定齐鲁。

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

这首《贺新郎》是《后村词》中的名作,写于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题目一作“送陈子华赴真州”。陈子华,即刘克庄的朋友陈,子华是他的字,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开禧元年(1205)进士。宝庆三年四月受命知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县)兼淮南东路提点刑狱(掌管刑法讼狱、纠察吏治的官员)。真州在长江北岸,位处当时前线。陈子华赴任之际,抗金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北方,蒙古族已经强大起来。金政权北有蒙古南有宋,处于两面受敌的地位。这时,和南宋初年一样,又出现了很多股抗金义军,如红袄军、黑旗军等,皆起自山东,随即扩展到河南、河北以及淮河流域。义军多归附南宋,其首领接受朝廷官号,另外蒙古也招降了一部分,可见当时的形势是很复杂的。所以刘克庄在这首词里特别嘱咐陈子华要正确处理好同义军的关系,争取他们的力量,共同抗金,为恢复中原作出贡献。

词的上片主要是对陈子华的期许和勉励。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词一开头,就提出问题,体现了刘克庄词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这种开端在古典诗词中是别具一格的。“神州”,这里指中原。“平章”,即评论、研究的意思。“公事”,指联合义军抗金的事。“怎生分付”,怎么处理。这三句提出北望中原而产生的问题与陈子华共同评论、研究,但问题的具体内容没有说。

下面,“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三句,才把“这场公事”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作者从北、南宋之交说起。建炎元年(1127),高宗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邱县)即位,以老将宗泽为开封尹,兼任东京留守。当时活动在太行山一带的抗金起义军有百万之众,都被宗泽招纳过来,使之归附南宋朝廷,服从宗泽的统率和指挥,从而壮大了抗金的力量,金人称宗泽为“宗爷爷”,不敢进犯;而今的统治集团却把义军当做“握蛇骑虎”——握着蛇不敢放手,骑着虎左右为难,对他们既不信任,又心怀疑惧。但作者深信陈子华不是那种敌视义军的顽固派人物,所以对他寄以厚望:

“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这是作者的设想,意思说:你这次前去,京东一带的义军将士们听到一定很高兴,他们必然会像当年张用欢迎岳飞那样,都放下武器来归顺你,尊你为领袖,这样,你就在谈笑中轻而易举地收复山东等北方失地了。“京东”,汴京以东。宋置京东路,辖境包括今河南东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一带。“投戈”,放下武器。“真吾父”,出自郭子仪和岳飞的旧事。前者说的是唐代仆固怀恩勾结回纥(当时西北少数民族)军入侵,唐军将领郭子仪率数十骑,免胄入回纥军营,对其首领说:我和你们共患难很久了,为什么忽然这样不讲信义?回纥兵于是放下武器,下马拜曰:“果吾父也!”后者说的是南宋初,张用在江西作乱,岳飞写信给他,晓以大义,张用看了信后也说:“真吾父也。”便率众投降了。词人用这样的典故,意在说明陈子华此行将受到义军将士的拥戴,表达了词人对陈子华联合义军收复山东失地的殷切期望。

词的下片,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恢复中原予以尖锐的讽刺。

换头句“两河萧瑟惟狐兔”,写出了当时沦陷区的荒凉景象:黄河南北(两河)人烟稀少,村落荒芜,只有狐兔横行。这种情形,正如张元幹《贺新郎》词写的“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景象呢?词人接着写道:

“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祖生”,指东晋名将祖逖,他曾率兵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这两句点出造成中原长期沦陷、黄河南北景象萧条的原因是没有祖逖那样的爱国志士来做恢复工作。这样写,似乎和送陈子华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字字句句仍然在敦促陈子华。正是由于“两河”已成为“狐兔”出入的场所,所以希望陈子华去把它收复过来;正由于“祖生去后”,没有人去过,所以希望陈子华效法宗泽、岳飞,继续前往。这层意思,虽然作者没有明说,但读者是不难体会的。

南宋朝廷自绍兴和议以来,已没有再派人去中原地区图谋抗金复国了。他们表面上装出爱国的姿态,实际上谁也不关心中原故土。而对这种状况,刘克庄极为不满,所以接下去又问道:

“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词人借用晋代皇室贵族聚会新亭(在今南京市西)痛哭流涕的典故来比喻南宋的官僚士大夫们,说他们只是口头上讲讲爱国,没有实际行动,甚至连北伐回到中原故土的梦也不做了。这两句用反诘语气,把他们麻木不仁、无意去恢复中原的精神状态深刻地揭示了出来。

不过,恢复大业总需有人承担,所以下面插入一句“算事业须由人做”,照应上片的思想感情,指出事在人为,希望陈子华看准时机,发挥才智,干出一番辉煌的事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