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画像收藏艺术
3800800000005

第5章 从风俗习惯看画像石、画像砖(1)

一、高拥抱伏羲、女娲

山东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门东立柱上部、嘉祥花林村出土画像石上层右端、嘉祥纸坊镇敬老院出土画像石的上层、河南唐河针织厂出土画像石的右端、南阳县出土的画像石上,有一幅内容相似的图像,中间一神人用左右手分别搂抱住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在北寨村墓和纸坊镇敬老院画像石上,此图的上方还有凤鸟。

对这幅图像,学者们作出了不同的诠释。有的认为居中的神人是高(méi),即媒神,它让伏羲、女娲结成夫妻,繁衍人类。根据《吕氏春秋·仲春纪》和《礼记·月令》的记载,古代有祭高的习俗,时间在“仲春之月”,即春天第二个月份,在玄鸟(有人认为是燕子)到来的时候,用太牢之礼祭祀高,天子要亲自前往,皇后、妃子也都要随驾而行。

也有的学者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女娲后来被公推为媒神,祭祀高,就是祭祀女娲。若是如此,居中之神人便不是高,而是另外的、权威更高的神。有人认为它是盘古,因为在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之后,让伏羲、女娲承担起繁衍人类的使命。也有人认为它是天帝泰一,因为在汉代人的心目中,泰一是至高无上的,伏羲和女娲分别在昆仑山上点火祈祷时,让两股浓烟汇合的是天帝泰一。

以上三种说法,至今都没有找到铁证,画像石上没有榜题提到三位神人是谁,关于高、盘古、泰一的神话传说中,能直接和伏羲、女娲相连的也很少,因此,迄今的考释都带有推测性质,最后结论的得出尚待时日。在目前情况下,考虑到图像上方有凤鸟,可能就是文献中所谓的玄鸟,因此,我们比较倾向于高之说。不过,不论中间的神人是谁,他的目的都是让伏羲和女娲结为夫妻,繁衍人类。人类自出现以后,要使自己发展壮大,一要有种的繁衍,即人类自身的生产;二要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而后者的生产是由前者来完成的,因此,人类自身的生产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人口的增长,除了仲春之月祭祀高,愿男女结合,多生子女外,先秦诸子还提出了一些增加人口的具体办法:如男女到年龄后必须结婚成家;减少战争和徭役,使已婚男女能多在一起,多生子女。到了汉代,子孙繁衍,家族兴旺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能助人生育的高神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汉武帝得太子后,就曾亲祭高,以表感激之情。

二、厨房正忙,宴饮正酣

中国是一个对吃非常讲究的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对食物的选择、加工、烹制、食用等都有自己的规则。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汉代发展到一个高峰。

庖厨是为饮食服务的,汉代人对其十分重视,仅汉画像石、砖上所见庖厨图就有数十幅之多。除山东临沂白庄等少数图像上可见厨房外,绝大部分庖厨图没刻厨房的房屋。这并不表示汉代人多是露天做饭,而是艺人们为了更好地表现各种庖厨活动,把厨房省略了,这正是艺人的高明所在。迄今所见汉画像石、砖上的庖厨图以山东诸城前凉台汉墓所出画像石和河南密县打虎亭一号画像石墓东耳室最为丰富。

诸城前凉台汉墓画像石的庖厨图占满石面,最上边是挂肉食的横杆,上面挂满鱼、兔、猪头等食物,一庖丁正持刀割肉。二人叠案,身后是切肉、剖鱼的仆人,切肉者身旁还有一师傅在作指导。井旁汲水者身后,一人正在烫鸡;剖鱼者对面几人正在烤肉串:有穿肉串的,有持扇子扇风的,还有专门翻肉串的,分工很详细。下边是宰羊、椎牛、杀猪、打狗的屠宰场面,左下部是酿酒图。有一人因干活不力,正受惩罚。整个画面共有四十余人,分工合作,一派繁忙的庖厨场面。

密县打虎亭一号画像石墓东耳室西壁雕刻壶、碗、盘、盆、杯、缸、盒、灯等器皿,或置几上,或放在席上,另有一“保管员”正在往几上放东西。

南壁画像上部有两幅并列的主题画面。西幅是做豆腐的场面,东幅是加工肉食的场面:上边横杆上挂满鸡、鸭、鱼等肉食。杆下有四人坐在长案前做剔剥加工工作,案旁放有存放或运送肉食的双柄木箱、方盒和盆等用具。案右侧放置的灯告诉我们,这是夜间劳作的场景。下层八个男女厨师正在紧张地把生肉加工成熟肉,有烤肉、煮、肉、蒸肉、煎肉等多种烹制方法,厨师们各自展示着自己的拿手绝活。

东壁画面可区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画面由北至南依次可分三组:第一组是两个挂满牛肉块的肉架;第二组是铁鼎煮肉,鼎下烈火熊熊,鼎中热气腾腾,鼎旁的厨师双手执长柄肉叉正在搅动鼎内煮的肉;第三组是灶前炊煮。下层画面可分为四组:中间一组是铁釜煮肉。左侧上组是二人端盘、碗等器物;下组是铁釜煮食,一人持勺搅拌。右侧一组是井上汲水。

北壁画面可分为东西两幅。东幅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最东面放置高柄双层架,架上放杯、碗、盘等器物。架西为橱柜,柜侧一人用长筷搅动圆盘内的食物。最西面二人准备将食物放入席上的盘、碗、杯等用具内。下层由东向西依次是:最东面一禽笼,内有鸡、鸭,笼前一人宰鸡,身后有五只鸡、鸭已被宰,笼西侧一人准备烫鸡、鸭。其西一人案前剖鱼。剖鱼者下方是一个大型的长方连灶,有四个灶口和四个火门,每个灶口上都放置有釜、甑等,还有好几层高的蒸笼,正在蒸煮食物。灶两侧各有一人密切注视着蒸煮的食物。西幅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主要是一个横贯画面的大型长案,其上摆满了杯、盘、碗等器皿,案侧四个女仆正在向器皿内分装食品。案前大盆内放有待用的餐具。下层东侧是长方盒、盆等物,其间跪坐一人正在劳作;两侧三人在搅拌食物。画面最下部是一条横贯画面的长席,上面摆满了成排的杯、碗、盘等餐具。整个画面的主题是侍者将已烹饪好的各种食物分盛于各类器皿内,端往宴席上。

综观汉画像石砖上的庖厨图,可以将其主要内容大致分为如下四类:

1.屠宰图:杀猪、宰羊、椎牛、剥狗、烫鸡(鸟、雉)、剖鱼等;

2.切菜图:案前切肉、菜等;

3.炊煮图:灶前炊煮、鼎或釜置地炊煮、釜置铁炉上炊煮、烤肉(串)等;

4.汲水图:桔槔(gāo)或辘轳汲水。

另外,还有和庖厨、饮食相关的酿酒、抬食物等图像。

从庖厨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汉代人的肉食品可分为兽(畜)、鸟(禽)、鱼三大类。兽(畜)类包括猪、狗、羊、牛、兔等;鸟(禽)有鸡、鸭、鸟、雉等;鱼类除能看出鱼、鳖外,难再细辨。另外,从庖厨图上我们还可以看出,山东苏北一带特别喜好吃狗肉,至今沛县狗肉仍名闻天下,可见历史之悠久。

各种食品做好之后,宴饮就开始了。汉画像石、砖上的宴饮图,既有单人独饮,也有多人共餐的大型场面。

山东苍山城前村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画像石墓内有一幅独餐图。一老妇坐在矮榻上,前置几案,两侧男仆、女侍跪进酒食,左侧有一男仆持刀在案上为老妇切烤肉。

多人共餐图以河南密县打虎亭一号画像石墓北耳室内的图像最为气派。由于北耳室象征主人的房,在四壁的中部分别雕刻了一幅或二幅以房内用品和宴饮为主题的画像。就四壁中部六幅主题画像的前后布局与内容看,先后排列次序应是由南壁起经东壁、北壁至西壁。其中南壁一幅和东壁二幅的内容,是众多侍女把东耳室(庖厨室)内做成的各种食物或房内用品运至该室;北壁的一幅则是把运来的东西进行保管和分装的场面;西壁的二幅才是表现主人宴请宾客的场面,其间有众多侍女侍奉。请看西壁上的宴饮图:

北幅承接北壁中部的画幅内容,主人盘坐在帷幔下的席上,前置长几,几上放餐具,三位客人席地坐于主人对面,主人右手边的客人席上放餐具,客人举杯向主人敬酒,以谢盛情款待,旁边有侍女添加食物。另有侍女侍立主人身旁,随时听候吩咐,充分表现出主人的热情和宾客宴饮的热闹情景。南幅帷幔下,三位宾客并列坐于席上,北侧二位似在对宴,互致问候,南侧一人则伸手取食物。右下角也是二位宾客席地对饮。将北、南两幅宴饮图联系起来看,主人面南坐于几后宴饮,在主人宴席前的左右两侧宴席上,各有四位宾客成排而坐与主人共欢宴。南幅左下角处则刻有木板构筑的屏风,屏风内有六侍女侍候宾客,门口一侍女正将宾主宴饮后的空餐具向屏风外撤运。九人宴饮,数十人庖厨、侍宴,可见主人地位之高,主宾感情之深。

三、拜见主人,躬迎贵宾

中国古代特别讲究迎来送往的礼节,每有贵宾到来,门吏要洒扫门亭,亭长躬身迎候;宾客见到主人要跪拜,并呈上见面礼。从汉画像石、砖的图像看,主人还常常举行歌舞表演,以迎接贵宾。

山东安丘韩家王封村墓画像石第二层为拜见主人画面。男、女主人分别坐在设有屏障的矮榻上观看第三层的乐舞百戏表演,榻侧有仆人侍奉。男主人位于榻左侧,三位宾客执笏板跪拜,其中二人匍匐于地,一仆人代主人拱手相迎,主人正面端坐,好像没有看见一般,显然来者身份很低。